目錄
原書前言
第1章 MIMO通信概述 1
1.1 MIMO是什么 1
1.2 MIMO的歷史 3
1.3 智能天線與MIMO 5
1.4 單用戶與多用戶MIMO 5
1.5 空間分集概述 6
1.5.1 分集的概念 6
1.5.2 接收和發(fā)射分集 8
1.5.3 常規(guī)分集性能 9
1.5.4 分集階數和分集增益之間的關系 10
1.6 空間復用概述 11
1.6.1 空間復用的概念 12
1.7 開環(huán)和閉環(huán)MIMO 13
1.8 MIMO技術的實際應用 14
1.8.1 商用MIMO的實現 14
1.8.2 MIMO性能的測量 15
1.9 矩陣概述 17
1.9.1 基本定義 17
1.9.2 定理和性質 18
習題20
第2章 MIMO容量公式 23
2.1 信息是什么 23
2.2 熵 24
2.3 互信息 25
2.4 SISO容量的定義 26
2.5 MIMO容量的定義 27
2.5.1 MIMO系統(tǒng)模型 27
2.5.2 容量 28
2.6 H(z)的估計 28
2.7 H(r)的估計29
2.8 最終結果 30
2.8.1 實信號 30
2.8.2 復信號 31
習題31
第3章 MIMO信道容量公式的應用 33
3.1 CSIR假設下的MIMO信道容量 33
3.2 本征信道和信道的秩 34
3.3 信道特征值的最優(yōu)分布 35
3.4 特征波束形成 37
3.5 特征波束形成的功率最優(yōu)分配 39
3.5.1 注水算法 39
3.5.2 注水算法的討論 40
3.6 單模特征波束形成 41
3.7 性能比較 42
3.7.1 Nr≥Nt的結果 42
3.7.2 Nt>Nr的結果 45
3.8 SIMO和MISO信道的容量 46
3.8.1 SIMO容量 46
3.8.2 MISO容量 46
3.9 隨機信道的容量 48
3.9.1 Hw的定義 48
3.9.2 N較大時的Hw信道容量 48
3.9.3 遍歷容量 49
3.9.4 中斷容量 51
習題53
第4 章射頻傳播 55
4.1 多徑信道現象 55
4.2 冪律傳播 56
4.3 多徑信道的脈沖響應 58
4.4 內在多徑信道參數 60
4.4.1 τ相關參數 61
4.4.2 t相關參數 66
4.5 多徑信道類別 69
4.5.1 平坦衰落 70
4.5.2 頻率選擇性衰落 70
4.5.3 快衰落和慢衰落 72
4.6 小尺度衰落統(tǒng)計 72
4.6.1 瑞利衰落 72
4.6.2 萊斯衰落 74
習題74
第5章 MIMO信道模型 76
5.1 LOS幾何結構的MIMO信道 76
5.2 互相關的一般信道模型 77
5.3 Kronecker信道模型 79
5.4 天線相關性對MIMO容量的影響 81
5.5 Rt和Rr在天線間距和散射角上的關系 82
5.6 針孔散射 85
5.7 可視信道模型 86
習題88
第6章 Alamouti編碼 89
6.1 最大比接收合并(MRRC) 89
6.2 實現發(fā)射分集的挑戰(zhàn) 91
6.3 2×1 Alamouti編碼 91
6.4 2×Nr Alamouti編碼 93
6.4.1 2×2案例 93
6.4.2 2×Nr案例 94
6.5 MRRC和Alamouti接收器中最大似然解調 95
6.6 性能結果 97
6.6.1 理論性能分析 97
6.6.2 Alamouti和MRRC系統(tǒng)仿真 98
6.6.3 結果 99
習題100
第7章 空時編碼 102
7.1 空時編碼介紹 102
7.1.1 STBC編碼速率定義 102
7.1.2 STBC頻譜效率 103
7.1.3 空時編碼的分類法 104
7.2 空時編碼設計準則 105
7.2.1 常見成對差錯概率表達式 106
7.2.2 瑞利衰落中成對差錯概率 109
7.2.3 萊斯衰落中成對差錯概率 110
7.2.4 設計準則總結 110
7.3 正交空時分組碼 113
7.3.1 實數方形OSTBC114
7.3.2 實數非方形OSTBC 114
7.3.3 復數OSTBC 116
7.3.4 OSTBC解碼 117
7.3.5 OSTBC性能仿真 119
7.3.6 OSTBC性能結果 120
7.4空時格碼 121
7.4.1 空時格碼編碼 121
7.4.2 空時格碼性能結果 123
習題125
第8章 空間復用 127
8.1 空間復用概述 127
8.2 BLAST編碼結構 129
8.2.1 垂直分層空時碼(V-BLAST) 129
8.2.2 水平分層空時碼(H-BLAST) 130
8.2.3 對角分層空時碼(D-BLAST) 130
8.3 H-BLAST和V-BLAST多路分解方式 131
8.3.1 迫零算法(ZF) 131
8.3.2 干擾抵消迫零算法(ZF-IC) 134
8.3.3 線性最小方均誤差估計(LMMSE) 137
8.3.4 干擾抵消線性最小方均誤差算法(LMMSE-IC) 140
8.3.5 BLAST的結果 143
8.3.6 在信噪比較大的情況下比較ZF和LMMSE檢測147
8.4 多組空時碼(MGSTC)調制 147
8.4.1 MGSTC編碼器結構 147
8.4.2 術語 148
8.4.3 MGSTC解碼 149
8.4.4 相關組的分集 153
8.4.5 MGSTC的性能結果 153
習題155
第9章 寬帶MIMO 156
9.1 平坦衰落和頻率選擇性衰落 156
9.2 應對頻率選擇性衰落的方法 157
9.2.1 利用頻率選擇性衰落 157
9.2.2 對抗頻率選擇性衰落 158
9.3 傳統(tǒng)OFDM 160
9.4 MIMO OFDM 162
9.5 OFDMA 165
9.6 空頻分組碼(SFBC) 166
習題168
第10章 信道估計 169
10.1 概述 169
10.2 導頻分配策略 170
10.2.1 窄帶MIMO信道 170
10.2.2 寬帶MIMO信道 170
10.2.3 導頻間隔設計 171
10.2.4 空間導頻分配策略 173
10.3 窄帶MIMO信道估計 174
10.3.1 最大似然信道估計 174
10.3.2 最小二乘信道估計 175
10.3.3 線性最小方均誤差信道估計 176
10.3.4 選擇導頻符號 177
10.3.5 窄帶信道估計性能 178
10.4 寬帶MIMO信道估計 179
10.4.1 頻域信道估計 180
10.4.2 時頻域插值 181
習題182
第11章 MIMO實例 183
11.1 Wi-Fi 183
11.1.1 802.11n概述 183
11.1.2 802.11n數據包結構 185
11.1.3 802.11n HT發(fā)射器結構 187
11.1.4 802.11n中的空時分組碼 191
11.1.5 802.11n中的OFDM 193
11.1.6 信道估計 195
11.1.7 802.11n的調制和編碼方案 198
11.2 LTE 198
11.2.1 概述和歷史 198
11.2.2 LTE的波形結構 199
11.2.3 LTE發(fā)射器框圖 201
11.2.4 DL發(fā)射分集 202
11.2.5 空間復用 203
11.2.6 LTE數據傳輸速率 205
習題207
附錄 208
附錄A MIMO系統(tǒng)方程歸一化 208
附錄B 定理5.2的證明 209
附錄C 式(7.9)的推導 211
附錄D 選定的OSTBC的最大似然解碼規(guī)則 212
附錄E 式(8.68)的推導 214
附錄F 802.11n非不等HT調制和編碼參數 216
參考文獻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