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內在的“小孩”找個家,勇敢且真實地直面內心的傷痛、恐懼、脆弱、敏感、自卑等不良因子,是走出受害者牢籠的出路。《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作者在書中說過一句話:“我們人生的很多問題,多半的源頭都是原生家庭!”的確,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內心的和諧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重視它,因為相比于肉體的創(chuàng)傷,精神世界中內在的撕拽拉扯,對人的消耗和影響更大。但這也并不是我們對原生家庭產生“怨恨”的理由。相反,這些“怨恨”會讓你產生更大的痛苦,有礙于創(chuàng)傷的修復。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如何才能治愈自己,真正地負起對自我生命的責任。如果用決定論的態(tài)度來看待“原生家庭”,認為所有過去不好的經歷可以決定你未來的命運,那就嚴重偏離了生命的本質。心理學學者唐映紅也認為:“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進入成年期,個體面臨著自己選擇自身成長人生歷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軌跡和狀態(tài)就不能簡單地歸咎于父母D即每個人在成年后都有著來自原生家庭的烙印,但如何對待以及發(fā)展取決于每個人自己的態(tài)度和選擇?!边@告訴我們,原生家庭創(chuàng)傷是完全可以通過后天一些行為去修復的。比如,有人通過在成年后重塑依戀關系來減輕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在一個冷漠、暴力的原生家庭中,作為兒童的我們無法與撫育者建立穩(wěn)定的、安全的依戀關系。成年之后,我們可以通過發(fā)展~段愛情、友情甚至與心理咨詢師建立的職業(yè)關系,來重塑自己的依戀關系。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通過治愈,重新定義了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系,并尋找到了與原生家庭中的撫育者正確的相處模式。還有一些人通過擁有一個非常親密的朋友圈、結婚或者生孩子,重新創(chuàng)建了屬于自己的原生家庭。還有人通過離家求學、打工的方式,控制了自己與父母的物理距離,從而控制與原生家庭的心理距離,又通過更新自我的“內在系統(tǒng)”,重新找到了與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還有的人通過獲取經濟上的獨立,從而慢慢地獲得了精神上的獨立,找到了與父母更和諧的相處模式……這些方式無不在說明,只要客觀公正地看待創(chuàng)傷,通過有效的方式,我們完全可以在治愈自己的同時,與原生家庭達成和解。所以,如果你的原生家庭給了你黑暗的陰影,你完全可以親手給自己點上一盞燈,驅走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