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實是20世紀初文史學界知名的教授、學者,東南大學“國學研究會”的主要發(fā)起人,生前已有“著述等身,及門弟子遍于海內,允為當代國學大師”之譽?!吨袊膶W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是顧實在東南大學講學時編纂的講義,該書雖以日本久保天隨的《中國文學史》為底本改寫而成,但在大體沿用其體例與內容的同時,能夠將原作中漢學的“他者”視角置換為國學的“本位”視角,解釋、糾正原作對中國文學的誤讀與偏見,強調中國文學有獨特的傳統(tǒng)與價值。遺憾的是,隨著新文化陣營在文學史陣地的后來居上,顧實被歸為“學衡”一派,其文學史也被視作“販自日本”的代表而被“估價”為“一團糟”,其學術價值被抹殺殆盡。事實上,以顧實為代表的早期學人,雖然失去了獨立撰寫本國文學史的先機,但他們在向日本“拿來”的同時,并未放棄對本國文學傳統(tǒng)的探索。在應對國學古今轉型與中西對接這一世紀難題時,他們給出的方案仍值得當下參考與借鑒。顧實的特別之處在于,他是一位既有舊學根柢,又得西學熏育(旅日五載)的國學理論家與實踐家,對國學國際化、文學科學化等問題有專門、深入的探討,相關主張在其編撰的《中國文學史大綱》中也有體現(xiàn)。以此切入,可以給予顧實文學史以更公道的“估價”;以此為例,也有助于重新認識顧實等早期學人處理“拿來”的經驗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