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雕塑藝術靈韻藝術的當代探索:武漢木雕傳承人的自我口述志

靈韻藝術的當代探索:武漢木雕傳承人的自我口述志

靈韻藝術的當代探索:武漢木雕傳承人的自我口述志

定 價:¥88.00

作 者: 暫缺
出版社: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叢編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記錄系列叢書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58091995 出版時間: 2021-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187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選題的意義在于正值國家實施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戰(zhàn)略目標,加強傳統藝術的當代轉化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是目前文化戰(zhàn)線重要的發(fā)展方向。武漢木雕作為楚文化傳統技藝中具有鮮活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的一個優(yōu)秀非遺技藝傳承至今,本書作者為省級非遺項目《武漢木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和高校教師,作為融合型人才,通過身體力行進行木雕實踐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對武漢木雕技藝發(fā)揚楚文化精髓的方向上傳承和發(fā)展的探索,并在實踐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上都取得很多成果。本書內容將圍繞作者通過挖掘楚文化元素和優(yōu)秀的傳統技法,將傳統技藝和現代設計相結合,開展楚文化韻味的木雕藝術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文章通過敘述作者相關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故事,闡述了近年來在楚文化傳統技藝傳承和傳播方面的努力,以及對傳統技藝未來傳承發(fā)展方向的思考。同時,也呈現了作者利用高校平臺,對武漢木雕進行傳承和傳播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作者簡介

  張靜,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武漢城市學院藝術專業(yè)教師,省非遺項目《武漢木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師從省工藝大師鄧道航學習木雕工藝,專業(yè)從事木雕三十多年。2018年入選第二批湖北省美術人才培養(yǎng)工程,校級名師工作室《非遺文創(chuàng)藝術設計張靜工作室》主持人。木雕作品曾兩次獲得百花獎銀獎、輕工聯萬花杯金獎,及其他***省級證書,發(fā)表論文或作品多篇(幅),主持及參與多項省廳級科研課題等。目前為湖北省工藝美術學會和武漢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啟林教育研究院評委庫的專家成員。作品分別在國家工藝美術產業(yè)公共服務平臺、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網、《湖北日報》客戶端網、湖北美術學院、天津大學、湖北美術館、湖北省工藝研究所等網絡平臺展示或展館參展。曾得到中國新聞網、國家工藝美術產業(yè)公共服務平臺、武漢電視臺、湖北日報和楚天金報等多家媒體的報導。并受邀入住國家工藝美術產業(yè)公共服務平臺的數字博物館。

圖書目錄

一、個人成長及與武漢木雕的緣分
(一)小時候的愛好
(二)高考失利
(三)拜師學藝與從藝
(四)與恩師鄧道航的師徒之情
小記
二、生活經歷與藝術上的積累
(一)不定的輾轉
(二)人生的轉機
(三)逐步重拾木雕
(四)記錄與收獲
小記
三、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傳統技藝的當代觀察
(一)福建之行
(二)東陽之行
(三)云南印象
(四)溫州之行
(五)蘇州之行
(六)無錫之行
(七)山東之行
(八)天水之行
小記:閩浙地區(qū)木雕行業(yè)的現況調查
四、楚文化靈韻的融合:木雕創(chuàng)作實踐與探索
(一)《長亭送別》:十八年后續(xù)前緣
(二)《漢唐氣象》:突然萌動的創(chuàng)作
(三)《秋山行旅圖》:必有一種山水情懷
(四)向源頭尋找靈感:仿青州樣式佛像
(五)《九歌故事》:師徒仨的九歌情結
(六)《九歌·山鬼》——山中人兮悵忘歸
(七)《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
(八)《九歌·河伯》——心飛揚兮浩蕩
(九)《九歌·云中君》——焱遠舉兮云中
小記
五、“畫龍點睛”:因材施藝的隨形雕
(一)隨形組合《群羊微景圖》
(二)陰沉金絲楠木《妹娃兒》
(三)混合材質結合《最炫民族風》
(四)陰沉楠木《風一樣的女子》
(五)長發(fā)飄飄《高原情》
(六)小葉紫檀《長胡子老爺爺》
(七)酸枝木《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八)達摩變身為《窈窕淑女》
(九)黃楊紫檀《馬頭祥云吊牌》
(十)隨形裝置《飛翔的夢》
小記
六、武漢木雕傳承與發(fā)展的當代思考
(一)武漢傳統木雕行業(yè)發(fā)展歷程的梳理
(二)“非遺”保護的背景下探求傳統手工藝行業(yè)再發(fā)展策略
(三)“互聯網+”時代運用原創(chuàng)自媒體平臺助力傳統手工藝傳承發(fā)展的思考
(四)木雕技藝在博物館文創(chuàng)設計中的實踐探索
(五)依托校名師工作室開展木藝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實踐
小記
附錄:藝術實踐的社會反響
(一)兩獲工藝美術百花獎
(二)讓傳統木雕優(yōu)雅地活在當下
(三)三十年間持木有情
(四)開泥塑課讓學生“玩泥巴”
(五)站在楚文化肩膀上的武漢木雕
(六)30余載癡迷武漢木雕藝術
(七)武漢木雕致敬逆行的勇士
(八)潤物無聲之木雕傳承人
(九)高校師生一起體驗非遺文化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