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機器人是“制造業(yè)皇冠頂端的明珠”,它已成為全球的熱點話題。從機器人學誕生以來,人們夢想著機器人越來越接近人,成為人的助手和“朋友”,但傳統(tǒng)的機器人學理論使得機器人的靈巧性、智能性和與人的“共情性”還不能達到人們的期望。 類腦智能機器人采用腦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它力圖將人的神經科學的內部機理融入機器人,提高機器人的感知、決策、運動控制和學習能力。它和以功能和性能為導向將認知、決策和控制模型應用于機器人相比,具有較大的不同。后者主要基于對機器人的功能的要求開展研究,根據(jù)所需的功能,從外表和觀察對系統(tǒng)實現(xiàn)進行猜測,這種方法把人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動作控制能力看做是一種|“黑箱”模型;而類腦智能機器人以探索人的內部機理為導向,從宏觀、介觀再到微觀,層層深入,理解人體內部的具體機制,這種方法希望使人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動作控制能力逐漸“白化”,從“黑箱”模型逐漸成為“灰箱”模型。 類腦智能機器人通過長期逐步白化黑箱模型的內部機理,從內部逐漸提高性能,有可能在各種不同場景下獲得更好的泛化能力。如圖所示,類腦智能機器人力圖將人的內部機理融入機器人系統(tǒng),從而將“黑箱”模型逐漸“白化”。同時,我們可以將已經實現(xiàn)“白化”的機理模型,形成一定的應用,從而提高機器人的認知、學習和動作控制能力。類腦智能機器人由于融入了對機理的探索,有希望實現(xiàn)與人共情,與人產生更深度的交互與合作,也有希望對于國防、工業(yè)、服務業(yè)等領域提供更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