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地震的房子——控制建筑物的地震損傷》:地震看不見也摸不著,能夠看見的是地震中驚恐的人群、搖晃的建筑物、開裂的道路、墜落的橋梁,甚至是山崩地陷。地震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自然現象,但真正造成災害的卻不足地震,而是存地震中倒塌的房屋、墜落的重物、塌陷的道路、毀壞的橋梁……它們大多不屬于自然環(huán)境,而屬于人丁環(huán)境。人們既然可以創(chuàng)造它們,當然也可以控制它們。整備人工環(huán)境,是減輕地震災害的至關重要一環(huán)。自19世紀末以來,地震工程經過100多年的發(fā)展,所涵蓋的領域越來越寬,從傳統(tǒng)的結構工程、工程地震,到越來越多社會科學的加入,跨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已經必不可少。所有這些進步都有一個內在的動力,那就是地震工程的初衷——減少地震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損失。一棟棟建筑物就像是人工環(huán)境的一個個細胞,支撐著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轉?!对絹碓絻春莸碾[形殺手——地震液化災害》:目前防御液化災害非常主要的手段,是震前對工程場地液化可能性進行預測,然后采用加固地基的方式防御液化災害,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是預測工程場地液化可能性,即進行場地的液化判別。這方面我國以《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液化判別方法為代表,其要點是先進行場地液化判別和液化指數計算,再根據建筑物抗震設計類別,對可液化地基采取不同加固措施。但是,它的基本思路和具體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僅適應當時的抗震設計理念與工程建設水平,技術體系上需要更新和完善。以減輕災害風險為目標,并在理念上由管理走向治理,是今后自然災害防御科技工作的發(fā)展方向,場地液化震害防御科技發(fā)展也必然走向場地液化震害風險治理的道路。與建筑物抗震問題相比,土壤液化問題面對的不是經過我們自己選擇、研究分析和設計的產品,而是天然的、性質復雜的巖土,因此問題更加復雜,研究工作難度更大?!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對越來越兇狠的地震液化災害,只要不斷研究和探索,必將逐步減輕地震液化災害,最終實現地震液化僅是一種自然現象而非自然災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