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藏語稱“貢巴”,意為“隱居之地幽靜的活動場所”,包括拉康、經堂、僧舍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廣場等。在西藏,寺院數量極多,建筑莊嚴,結構恢宏,裝飾精湛,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西藏寺院是隨著佛教在西藏的傳播而逐漸建立起來的。在西藏的寺院中,有許多寺院仿照或吸收了印度和內地寺院建筑的形式和手法,但其基本結構仍然是在石砌或土筑碉樓的基礎上發(fā)展變化而來的,使功能、結構和藝術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建立了吐蕃地方政權。松贊干布時期是吐蕃社會進步、經濟昌盛、疆土拓展、文化發(fā)展的興盛時期,先后修建了拉薩的大昭寺和小昭寺,并將雕塑和繪畫融入到寺院建筑中,豐富了建筑內容。9世紀中葉,末代贊普朗達瑪掀起滅佛運動,衛(wèi)藏地區(qū)的寺院被毀,僧人被逐。此后300余年,部落問戰(zhàn)爭不斷。從ll世紀起,西藏各教派建立了不少寺院,著名的有噶舉派于ll 8 7年建造的楚布寺等。這些寺院不僅在建筑結構上更加完備,而且在建筑藝術上多有創(chuàng)新。元明清時期,西藏的寺院建筑已獲得空前發(fā)展,顯得高峻雄偉,宏大莊嚴,不少寺院已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格魯派興起后,一改過去其他教派在寺院建筑中無大經堂的格式,著重修建了規(guī)摸宏大的大殿(大經堂),一般高在3層以上,主要有拉薩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體現(xiàn)了西藏寺院建筑的成就。哲蚌寺、甘丹寺、直貢替寺,佛殿廟宇一般順山勢而起,層層升高,上下銜接,高低相配,組成渾然一體的完美建筑群。大昭寺開創(chuàng)了西藏平川式寺院建筑的新格式,它的屋頂及四周裝飾全系銅質鍍金,斗拱式柱上雕有裸體和著衣人物及禽獸等,這些都巧妙地融合了多民族建筑藝術于一體的藝術形式。西藏寺院吸收了內地寺院的做法,具有封閉式的特點。具體可分為實體式、天井式、廊院式、都綱式四種,其中以“都綱式”為*建筑成就的代表。所謂都綱式建筑,即平面呈“回”字形,中部升高,周圍是回廊的形制。在這種形制中,殿內立柱縱橫排列,對于較大的殿堂就顯得非常氣派。如哲蚌寺措欽大殿就有立柱183根,其中支撐著中部屋頂的柱子挺直高昂,更加增添了神秘的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