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1922-1927)全史》的實際撰寫,是從2021年7月開始的。在綜合分析考訂大量史料的基礎上,確定《上海大學(1922-1927)全史》的主要框架為——上海大學是一所正規(guī)的大學、上海大學是一所愛國的大學、上海大學是一所革命的大學。在書中,每一句話、每一個結論都力求有相關史料為支撐依據,不虛妄,不溢美,但當肯定褒贊之處也絕不吝惜筆墨。著者之意是通過《上海大學(1922-1927)全史》的撰述出版,讓讀者看到一個真實的上海大學,了解它為什么是一所“正規(guī)的”“愛國的”“革命的”大學。嚴格地說,《上海大學(1922-1927)全史》不是一部學術著作,沒有按照時下通行的學術套路來寫,也不求聞達于學術之林。由于老上海大學的革命性,導致在其存世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被帝國主義海軍陸戰(zhàn)隊武力封閉在前,遭蔣介石反動新軍閥武力解散于后,大量辦學檔案散失湮滅,幸存檔案又遭兵燹之禍,所以在《上海大學(1922-1927)全史》寫作過程中每每有史料不足之嘆。因此,對已有之史料,即使一鱗半爪,亦覺彌足珍貴,不忍割舍。另外,著者也深知有讀者并不完全認同老上海大學為“紅色高等學府”之說,以“自我溢美”嘲諷者有之,以“自我抬高”腹誹者有之。所以,在行文中以“多引資料,少發(fā)議論”為原則,用史料說話。如老上海大學存世之時,輿論界就有“文有上大,武有黃埔”和“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之譽。對這兩句話的引用,為脫“孤證”之嫌,不憚窮搜之煩,查找其出處,并在書中各舉兩條書證。此舉雖嫌累贅,卻不失真實。這也是《上海大學(1922-1927)全史》的一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