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位于古絲綢之路,曾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匯合點,一批批宗教信徒,隨著商路的開通,紛紛云集在敦煌,促成古代敦煌成為各種文化和宗教的匯聚之地,文化積淀極為豐厚。 [2] 敦煌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十六國時期它是全國的佛經翻譯中心。在印刷術尚未發(fā)明的年代,佛教的日益盛行使佛經的手寫本供不應求。到寺院捐獻抄經的善男信女并不是人人都會書寫,即使會也不見得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親自抄寫,所以很多人就去買抄好的佛經,由此催生了中國書法史上*大的書法群體——經生,也形成了一個專門的書法流派——寫經體(也稱敦煌體)。敦煌寫經始于西晉、擴于北朝、盛于隋唐、終于五代、宋初。這是中國書法發(fā)展*關鍵的時期,數萬件寫經中,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俱全。敦煌“寫經體”書法,在書法風格上大致分為書寫集中涉及到的三個演變階段,即“魏晉寫經書體由隸向楷的初級演變”,“北魏到隋初寫經體從隸書形態(tài)中蛻變出來”,“敦煌寫經體向唐楷的成熟演變”,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千年前佛教經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詳實的記錄了中國書體演變的歷史樣本,是中國書法史*珍貴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