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女性倫理”是從“女性”之思出發(fā)、以儒家“正名”理論為基本方法的倫理話語建構。以“女性”之名為中心的關鍵話語,圍繞著《周易》中的“坤道”與朱熹關于“空闕”的表述展開,呈現為“生生不已”的“過程宇宙論”敘述。作為一套倫理話語,其真實性的保證落在“名”何以“正”的問題上。在儒家語境中,孔子與荀子的“正名”學說是關于倫理規(guī)范“禮”之“名”何以被約定的理論。倫理話語作為被約定的對象語言,其之所以被約定、給出、并調整的根據則處在元語言層級。在孔子儒學中,關于“名”之所以“正”的元語言是“依于仁、游于藝”的詩情敘述。朱熹則對此本源的詩性言說賦予一種氣化體驗的表象,將其闡發(fā)為智、仁之際的“空闕”之境,亦即老子的“玄牝”。“空闕”之境涌動著由坤道工夫涵養(yǎng)的本源之思的詩性言說,形而上的“天理”、“德性”在此詩性言說中得以被約定,形而下的“禮”的命名以及踐行規(guī)范的倫理主體同時被確立。“空闕”中的詩性敘述使“理”與“禮”以及主體“人”皆得以確立于當下的體驗之中。“儒家女性倫理”亦成為“人”所共知的一種“女性”化的儒家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