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圖像是瓦爾堡的《記憶女神圖集》,是普桑的《金牛犢》,是我們熟稔的“鴨兔圖”,也是任何一張對根本性問題發(fā)問的圖畫:圖像到底是什么?它們與語言的關系怎樣?它們如何被創(chuàng)造、生產、復制?又如何影響觀者?在將形象主體化的進程中,元圖像是一座里程碑。它將圖像自身作為方法,作為窺探意義及理論建構的窗口。當代圖像理論研究泰斗米切爾在新作《元圖像:圖像及其理論話語》中開宗明義,回顧并梳理了創(chuàng)生于20世紀早期的圖像學的生長軌跡,探尋其在突破藝術史的限制,走向更為開闊的一般性圖像科學的過程中所包含的各類媒介中的圖像,尤其關注語言之為媒介。米切爾以圖像學1.0及2.0錨定并命名了圖像制作的發(fā)展歷程中,由技術革新帶來的兩次轉向。在圖像學3.0的框架背景下,米切爾以人類經驗中最具表現(xiàn)力、最具力量卻也是最小的圖像單元——面孔——為研究對象,并在福柯有關瘋癲的歷史之論述中重新思索“愚人船”這一古老的政治哲學隱喻。這些討論不光涉及圖像如何成為一種偶像、圖騰甚至是物戀對象,更涵蓋了圖像如何作用于歷史,作用于我們。尾聲中,米切爾回歸藝術品的范疇,將視線集中于雕塑這個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有限性和物質性的代名詞,探究單一的、特定的、物質性的藝術作品如何超越自身的物質性,指示無限性和非物質性。本書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講座”叢書第四輯,為中英雙語讀物,由四個章節(jié)及附錄部分的三講講座問答構成。這本書的出現(xiàn)標志著作者近三十年來對那些能夠審思自身存在的圖像之追索的高潮。這不僅是一次橫向拓寬其視覺文化研究維度,發(fā)掘吸納當代社會現(xiàn)象和公共事件中案例的旅程,也是一部縱向挖掘其圖像及媒介理論源頭,輻射統(tǒng)籌諸如哲學、語言學、政治學、美學所提供的解釋路徑的奧德賽之書。在這個圖像占據(jù)注意力中心的時代,在我們逐漸被圖像焦慮所淹沒的當下,這本跨越多個學科的著作既是一次探索也是一種實驗,關涉從人類學到藝術史,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它如同元圖像一樣,在探索模糊不定的邊界的同時,試圖捕捉歷史瞬間的某種本質。“OCAT研究中心年度講座”項目是致力于促進當代藝術史研究的開放性項目,也是OCAT研究中心的年度核心項目。年度講座項目每年在全球范圍內選擇一位重要學者,邀請其面向中國觀眾做原創(chuàng)性的系列演講,介紹其最新研究成果或學術反思,在中國產生知識。該項目旨在幫助國內思想界和藝術界直面國際前沿的學術動態(tài),為彼此提供一個交流與對話的互動平臺,也昭示了OCAT研究中心在廣泛的人文學科基礎上進行藝術史研究的基本理念。每年的年度講座結束后,研究中心會將年度講座,以及圍繞年度講座舉辦的啟動講座、研討班等內容進行整合出版,形成持久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