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刊25周年紀念號卷首語
“跨文化視野下的氣氛美學”國際會議專稿
氣氛美學的具身性與環(huán)境探析——兼論唐宋士大夫園林的審美氛圍與塑造/劉慧姝
重返生活世界——作為發(fā)生現(xiàn)象學美學的氣氛美學及其藝術闡釋/程赟
對環(huán)境的錯誤知覺: 評蒂姆·英戈爾德的研究及人類學理論中感覺運用的另類指南
/[加拿大]戴維·豪斯著 黃筱茜譯
神圣的氣氛:以一座集市中的巴洛克教堂為案例研究/[意大利]伊麗莎白·迪·斯蒂法諾著 曹凌霄譯
中國式文藝現(xiàn)代化研究
創(chuàng)造新音樂的“民族形式”——《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音樂美學思想中國化的影響/黃敏學
感性與理性的融通: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美學認知路徑/范炯 邵獻平
“文學的政治”在中國語境中的特殊性——以北大歌謠運動與新民歌運動的比較為例/曹成竹 周婷婷
論陜甘寧文學中的“深入生活”實踐/王奎
毛澤東文藝觀的人民性表征及其審美實踐/田重 包大為
專家特稿
哲學與詩歌:在不可命名的點/[法]阿蘭·巴迪歐著 艾士薇譯
非具象藝術的政治含義/[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著 邱躍強譯 于琦編校
文化唯物主義與文化理論/[澳]安德魯·米爾納著 蘇仲樂 韓蕓華譯
國外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評德里達的《馬克思的幽靈》/陸揚
重審“阿本之爭”:“記憶—語言”構型的確立與歧路/丁文俊
斯圖亞特·霍爾身份的海外闡釋與中國啟示/石文婷
后革命視域中南斯拉夫文藝重建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的嘗試/張成
自由間接引語與構建“缺失著的人民”——德勒茲論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則及政治使命/胡新宇
利科的“失去”主體與自身解釋學建構——兼與馬克思主體觀比較/姚亞峰
馬克思主義美學史與世界美學
現(xiàn)狀與問題: 馬克思主義美學史的理論問題研究/何信玉 王杰
論馬克思主義美學史的歷史分期/王貝貝 石然
從規(guī)訓的感覺到感覺的解放——感覺政治的馬克思主義轉向及其美學意義/廖雨聲
論朗西埃對布爾迪厄的批評——戰(zhàn)后法國哲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政治及審美之爭/季通宙
理想與現(xiàn)實:愛默生與馬克思詩性思維的分途/李珍珍
作為中介的環(huán)節(jié):盧卡奇現(xiàn)實主義小說理論/張學麗 楊林
悲劇理論研究
暴力并非總是甜蜜:論特里·伊格爾頓的悲劇觀/丁爾蘇
“悲劇總是一場命運悲劇”: 論齊美爾的悲劇觀/盧幸妮
論魯迅對西方傳統(tǒng)悲劇效果論“凈化說”的拒絕/史曉林
媒介美學研究
跨媒介視域下經典社會主義電影及重構的民族性——以《劉三姐》的風景與聲景為中心/羅婷
文化分期的“微觀年表”——論詹姆遜的電影史觀/張雋
聲像蒙太奇與法國電影理論中的感知問題——以麥茨、德勒茲、朗西埃為中心的考察/邵思源
書評與會議綜述
探尋“合”的元文藝學體系——評陸貴山教授新著《宏觀文藝學研究》/秦勇
中國電視劇史寫作的“整體觀”意識、“中層理論”實踐及范式創(chuàng)新——評范志忠教授著《中國電視劇創(chuàng)作發(fā)展史論》/陳旭光 張明浩
氣氛美學的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跨文化視野下的氣氛美學”國際會議綜述/朱玉杰
當代經驗與未來哲學——“日常經驗與人類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國際學術工作坊綜述/黃筱茜
一代匠哲——趙宋光本體論思想拾微/王少明 胡先暉
奏響愛的心象協(xié)奏曲/俞建文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投稿須知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投稿格式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