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導論1
第2章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的理論爭議及可能的出路25
2.1“公共性”的相關理論及爭議25
2.2“公共性流失”的相關理論及爭議31
2.3爭議的可能出路:矩陣模型下類型比較分析39
第3章源頭自發(fā)類型42
3.1源頭自發(fā)類型的特征42
3.2源頭自發(fā)類型典型性案例——《郵政法》修訂43
3.3案例分析——政府自利性的視角48
3.4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變化對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影響55
第4章源頭捕獲類型60
4.1源頭捕獲類型的特征60
4.2源頭捕獲類型典型性案例——“郭京毅案”62
4.3案例分析65
4.4社會轉型期利益集團對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影響70
第5章下游自發(fā)類型76
5.1下游自發(fā)類型特征76
5.2下游自發(fā)類型典型性案例——“三網融合”困境78
5.3案例分析——碎片化威權主義的視角87
5.4社會轉型期體制變革因素對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影響99
第6章下游捕獲類型102
6.1下游捕獲類型特征102
6.2典型性案例——“鄭筱萸案”104
6.3案例分析107
6.4社會轉型期傳統(tǒng)文化對公共政策公平性的影響112
第7章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的多維度比較及其啟示117
7.1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的類型比較117
7.2社會轉型與政策公共性的互為建構122
7.3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維護路徑探討128
7.4有待深入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研究142
附錄144
附錄1訪談人物一覽表144
附錄2《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2009年版關于快遞業(yè)務的規(guī)定146
附錄3推進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149
附錄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三網融合推廣方案的通知158
參考文獻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