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匯聚斯堪的納維亞近十年學前理論與實踐研究精萃的學術力作,由高校和幼教工作者合作完成,首次對“兒童視角”與“兒童的視角”新理論進行了詳細描述,并將其與兒童早期教育實踐緊密相連。本書回答了一個基本問題,即什么構成了“兒童視角”,以及這與兒童自身的視角有何不同。這些問題的答案對建立進步和發(fā)展的成人與兒童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作者開發(fā)了一個綜合的專業(yè)兒童視角范式,該范式融合了最近的理論和實證兒童研究。全書清楚地介紹了基本理論和建議的應用,闡明了以兒童為導向的對兒童保育教育實踐的具體相關性的理解,不僅可以為跨文化場域的兒童中心還是教師中心的傳統(tǒng)命題提供新穎、豐富的理論資源,更有意在新興理論和一線實踐間展開交流與對話,開拓頗具新意的理論空間,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展示理論與實踐間充滿張力的中間狀態(tài)。本書為我們具體觀察與理論與實踐互文與共生,為解讀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提供了一個生動文本。全書結構緊湊,導論與正文四章首尾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導論“兒童視角與兒童的視角——斯堪的納維亞背景下”介紹了兒童發(fā)展生態(tài)快速變化產生的后果,主要涉及婦女就業(yè)革命和日托普及化等情況。此外,導論簡要介紹了斯堪的納維亞福利模式,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對社會、家庭照顧和保護下一代的責任的討論,還說明和論證了兒童視角如何嵌入斯堪的納維亞兒童早期教育課程,并給出了兒童視角與兒童的視角既有內部聯系又有概念差異的具體定義。這些定義指導著本書各章的編寫,也從中得到進一步闡釋。第一章“追尋童年社會學和發(fā)展心理學中的兒童視角與兒童的視角”重點圍繞以下四個問題加以闡釋: (1)童年社會學某些領域是否存在明顯的兒童視角?如果是,怎樣以兒童概念化的方式,促進成人對兒童感知和生活經驗的認知與意識?(2)情境—關系發(fā)展心理學某些領域是否存在明顯的兒童視角?如果是,怎樣以兒童概念化的方式,促進成人對兒童感知和生活經驗的認知與意識? (3)在這些理論體系中,兒童自己的觀點是否處于中心地位?如果是,這些學科如何展示與呈現兒童自己的感知和生活經驗?(4)未來是否可以形成一個(關于兒童視角的)公開的討論平臺?哪些概念對于童年社會學和情境—關系發(fā)展心理學的跨學科概念整合至關重要?第二章“兒童保育實踐中的兒童視角:一種人文主義解釋性方法”包括三節(jié):第一節(jié)闡述了兒童視角的人類兒童保育方法——一種受到人文主義、文化對話和解釋學理論取向強烈影響的立場。第二節(jié)轉向兒童視角取向解釋方法,描述測試和診斷方法的基本原理,討論與測試和診斷方法的關鍵檢查相關的方法。以兒童交流和日常實踐為例,介紹了如何重構兒童對自己所處情境的理解的方法。繼而論述成人(教師、研究人員)之間的誤解最后如何演變成兒童的“缺陷”。第三節(jié)以描述學校課堂主體間性空間如何潛移默化地調節(jié)師生間的交流結尾。結論提出一個概括模型,說明使用解釋性兒童視角與能力/診斷取向方法顯著不同的結果。第三章“追尋兒童早期教育中的兒童視角與兒童的視角”首先簡短回顧了早期兒童教育的本質和歷史,以及兒童視角如何成為區(qū)分早期學習與學校學習的特征。下一步試圖回答,我們能從實證研究,特別是北歐國家的實證研究中,了解到哪些關于兒童視角和兒童的視角的理念?基于兒童的視角,舉例說明了實踐行動的含義,即兒童的意義創(chuàng)造。第三章結尾對建立在兒童視角上的早期學校教育的前提條件進行了理論探討。 第四章“兒童視角與兒童的視角理論和實踐:總結、討論和結論”包含對兒童視角與兒童的視角在比西方和斯堪的納維亞文化更廣泛的背景下的相關性的批判性討論。首先對本書的導論和各章做了總結;然后討論斯堪的納維亞兒童福利價值方法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價值;之后對兒童早期教育當下和未來的狀況進行評估;接著討論兒童視角國際化的問題和困境,特別是與文化差異和人類共性有關的問題。最后提出一個全球性日常教育主題作為結尾。總體而言,本書面向一線工作者提出的許多可行建議,具有廣泛適用性。相信本書的翻譯與引進,對于豐富我國學前教育研究范式與實踐路徑,推動學前教育學科建設,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