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 兩位美國學者 Beamis J F 和 Mathur P N 主編的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 一書在美國出版發(fā)行,2008 年北京協和醫(yī)院徐作軍教授 等首次將此書翻譯成中文《肺臟介入醫(yī)學》在國內出版, 我有幸參與 了部分章節(jié)的翻譯。當時界定介入肺臟醫(yī)學是肺臟醫(yī)學的一個新的領域, 著重強調是將先進的支氣管鏡和胸腔鏡技術應用到從氣管、支氣 管狹窄至惡性腫瘤引起的胸腔積液等一系列胸部疾病的治療。隨著診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介入肺臟醫(yī)學的范圍越來越廣泛。 2002 年,美國胸科學會定義肺臟介入醫(yī)學為“針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 診斷和侵入性治療操作的一門科學和藝術。掌握這一門科學, 除要掌 握常規(guī)的呼吸病學知識和訓練外, 還需要更多專門的訓練和更專業(yè)的 判斷”。因此, 現代肺臟介入醫(yī)學包括了兩個方面:呼吸內鏡技術和 影像引導下的經皮穿刺技術。我國呼吸介入診療經過近 20 年的發(fā)展,已從學步、跟跑、齊跑 到領階段,某些技術已經處于國際水平。21 世紀是技術飛速 發(fā)展的時代, 現在支氣管鏡技術已進入元宇宙時代, 已遠超當年我們 用氣管鏡所能窺見的范圍, 內鏡超聲技術已擴展到大氣道周圍與肺周 邊病變, 導航技術也可以涵蓋肺內所有病變, 同時也從診斷技術向治 療技術拓展。在影像引導下經皮穿刺不僅可以獲取病理組織以助診斷,還可采 用熱消融、冷凍、放療粒子植入、化療粒子植入等方法, 控制腫瘤生長;介入診療技術中國還可根據血管造影情況, 若為富血管, 則可先行栓塞化療, 再做消融等治療;如有血管堵塞或狹窄,還可置入血管支架等。近幾年,國內的介入診療專家們不斷探索、孜孜追求,以期最新 的技術應用到患者的診療過程中。同時, 也將這些經驗不斷地總結, 發(fā)表了多個專家共識, 致力于呼吸介入診療技術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 對提高我國的呼吸介入診療水平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目前,肺臟介入醫(yī)學水平已成為衡量呼吸學科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要求我們呼吸科大夫除要掌握呼吸內鏡技術外, 還要掌握影像引導下 的介入診療技術, 所以規(guī)范化、規(guī)?;呐嘤杽菰诒匦小N易鳛樵缙?開展這方面技術的醫(yī)生之一, 組織國內專家撰寫了多個專家共識, 并 參與了其他大部分專家共識的制定。盡自己所能, 開辦了多個網上培 訓課和現場手把手培訓班, 為國培養(yǎng)了大批呼吸介入人才, 現在許 多學員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專家。為了更廣泛地推廣這些技術,我精選了 14 個與呼吸介入診療有 關的中國專家共識, 并組織我的學生和同事進行了解讀, 以便大家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內容, 希望大家一定打好基礎, 高效、安全地 開展這些工作。當然,共識不同于指南,共識大多數是經驗的積累,而指南需循 證醫(yī)學的證據。希望同道們能踔厲奮發(fā), 攜手前行, 我相信不久的將 來, 我們會把這些共識轉變成指南, 真正在國際上引領呼吸介入治療 的發(fā)展。本書適宜于呼吸介入診療的初、中、高級醫(yī)護人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