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想象異邦與文化利用:“紅毛國”與大清朝——前漢學時代的一次中英接觸
一、1743 年前中英之間的非正式接觸
二、安遜艦隊事件的兩種不同記述
三、想象異邦與文化利用
貳 《望廈條約》前一個美國人的中國文化知識——讀亨特《舊中國雜記》和《廣州“番鬼”錄》
一、從三個典型事例講起
二、獲取中國文化知識的途徑或媒介
三、亨特所知見的中國文化典籍
叁 早期法國漢學研究四題
一、雷慕沙與《漢文啟蒙》
二、儒蓮與《景德鎮(zhèn)陶錄》
三、德理文與法譯《離騷章句》
四、方殿華與《南京今昔》及其他
肆 歐美漢學與中國文學的西傳
一、西方傳教士東來與中國文學作品的西傳
二、中國文學藝術在啟蒙時代的歐洲
三、中國文學作品的外譯
四、海外漢學研究視野下的中國文學藝術
伍 1936 —1996 年美國中國文學研究一瞥——《哈佛亞洲學報》前五十六卷讀后
一、創(chuàng)始階段
二、最初二十年(1936 —1957)
三、收獲的十七年(1958 —1974)
四、最近二十年(1975 —1996)
五、幾點感想
陸 歐美六朝文學研究管窺
一、Early Medieval China
二、美國六朝文學研究
三、歐洲六朝文學研究
四、結語
柒 歐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綜述(2004 —2005)
一、先秦兩漢文學
二、魏晉南北朝文學
三、唐宋文學
四、元明清文學
五、其他
捌 拓本聚瑛——芝加哥富地博物館藏中國石刻拓本述論
一、勞費爾的生平經歷
二、《拓本聚瑛》與勞費爾的拓本收藏
三、勞費爾收藏拓本的文獻價值
玖 啞行者的混合語——讀蔣彝《湖區(qū)畫記》
一、《湖區(qū)畫記》:啞行者之語
二、從仲雅到重啞:失語的啞行者
三、緘默:避囂好靜的啞行者
四、古詩:啞行者的獨特話語
五、詩書畫:啞行者的混合語
拾 四裔、名物、宗教與歷史想象——美國漢學家薛愛華及其唐研究
一、薛愛華的生平與學術經歷
二、薛愛華的學術成果
三、薛愛華的治學特點及貢獻
拾壹 馬瑞志《世說新語》英譯商榷
一、前言
二、譯文商榷
拾貳 論霍克思教授的《楚辭》翻譯
一、霍克思的生平經歷
二、霍譯《楚辭》的貢獻及特點
拾叁 普林斯頓大學版《唐史研究手冊》評介
一、第一卷
二、第二卷
拾肆 千古驚知己——法國漢學家侯思孟的阮籍嵇康研究
一、引言
二、侯思孟的漢學道路
三、侯思孟的阮籍嵇康研究
四、余論
拾伍 《柳毅傳》的構成及其經典化——杜德橋及其《柳毅傳》研究
一、杜德橋的學術經歷與背景
二、《柳毅傳》的既有研究基礎
三、杜德橋的方法與觀點
四、幾點延伸思考
拾陸 歐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著十種提要
一、《早期中國文學》,[美]華滋生 著
二、《楚辭:南方之歌》,[英]霍克思 譯著
三、《詩歌與政治:阮籍生平與作品》,[法]侯思孟 著
四、《嵇康及其〈琴賦〉》,[荷蘭]高羅佩 著
五、《嵇康生平與思想》,[法]侯思孟 著
六、《哀江南賦》,[美]葛蘭 譯
七、《中國中古前期文學與文化史研究——馬瑞志侯思孟紀念論文集》,[美]柯睿、康達維 編
八、《唐代中國的宗教體驗與世俗社會:戴孚〈廣異記〉研讀》, 英]杜德橋 著
九、《晚唐詩歌》,[英]葛瑞漢 譯著
十、《妙善傳說》,[英]杜德橋 著
拾柒 五種英文本中國文學史著作評述——兼談中國文學史的編撰問題
一、五種英文本中國文學史著作評述
二、五書異同及其分析
三、對中國文學史編撰問題的思考
拾捌 學術翻譯的軟肋——對歐美漢學論著中譯諸問題的思考
一、選目極不平衡
二、譯文不準確
三、專名翻譯錯誤
四、中文文獻未還原
五、版本選擇、譯注及其他問題
拾玖 作為學術文獻資源的歐美漢學研究
一、歐美漢學研究是一種學術文獻資源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資源
貳拾 漢學主義、中國學主義與國學主義
一、漢學主義與漢學歷史
二、漢學主義與國學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