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給醫(yī)療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也給臨床研究帶來了巨大創(chuàng)傷,許多臨床研究不得不放緩,有的甚至中斷。盡管如此,人類與疾病的抗爭沒有停止,腦血管病臨床研究在抗爭中延續(xù),新的診療技術和證據也源源不斷的出現,給這個寒冷的早春帶來一點生命的期盼。今年 2月份,一年一度的國際卒中大會(ISC)在美國西南重鎮(zhèn)達拉斯如期召開,大會選出了 24項腦血管病研究的突破性進展,來自中國的突破性進展有 6項,這其中有 4項來自我所在的國家神經系統(tǒng)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這也是中國臨床研究好的一年,對于剛剛渡過疫情的中國更是不易。TRACE-2試驗是為了驗證在發(fā)病 4.5小時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替奈普酶治療并不劣于阿替普酶,會議公布當天由LANCET在線發(fā)表。ANGEL-ASPECT試驗發(fā)現對于大核心壞死區(qū)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取栓治療同樣有效,會議公布當天由NEJM在線發(fā)表。對于缺血性卒中二級預防,INSURE試驗沒能證實吲哚布芬非劣效于阿司匹林,結果被 Lancet Neurology接受發(fā)表。CATIS-2試驗發(fā)現,與延遲降壓治療相比,早期降壓治療并不能降低 3個月時死亡和嚴重殘疾的可能性,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的審稿進行中。這些重磅研究或多或少對未來腦血管病臨床實踐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顯示中國臨床研究日趨成熟,業(yè)已成為國際腦血管病臨床研究的生力軍和核心力量。臨床、基礎和轉化醫(yī)學研究的快速進步顛覆了傳統(tǒng)的臨床診斷治療觀點,給腦血管病臨床實踐的進步帶來巨大的動力。再灌注治療進步新的時代,再灌注治療被列為國家醫(yī)療質量改進行動計劃;腦細胞保護取代神經保護,多靶點保護使得腦細胞保護的臨床評價跨越了死亡谷;床旁快速基因指導的抗血小板治療使得卒中二級預防更為有效和穩(wěn)健;人工智能、移動醫(yī)療、數字療法、chatGPT等新技術使得腦血管病的臨床實踐精彩紛呈。也希望通過本書,讓讀者領略研究給臨床實踐帶來的變化,也讓讀者享受新技術的魅力。感謝我的同事為本書的出版做出的努力和付出,他們的無私奉獻使得讀者盡早讀到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