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全集》收錄迄今可見的竺可楨文稿約2000萬字,共24卷。第1—4卷為學術論文、大學講義、科普文章、演講詞、工作報告、思想自傳、信函、題詞、序跋、詩作等;第5卷為外文著述;第6—21卷為1936—1974年的日記;第22—24卷為補編。各卷附珍貴歷史照片。本書為第20卷,收錄1970—1971年的竺可楨日記。關于“文革”時期竺可楨日記的總體情況,請參見《竺可楨全集》第18卷的“第18卷說明”。 毛澤東試圖通過中共“九大”部署“斗批改”而盡快從“大亂”走向“大治”。1970和1971兩年中,竺可楨在政治安全方面,除了一度因小女兒在清查“五一六”運動中涉險而勞神不安之外,總的說來是比較平靜的。 在“斗批改”的進程中,科學界中有“三科”(國家科委、中國科協和中科院)合并之舉措,成立了中科院黨的核心小組和新的院革委會。由大批判開路,一“破”再“破”,卻始終是“立”得迷惘。遠離了權力核心的竺可楨,仍以“副院長”名義被頻繁地“顧問”于院、所兩級科研方向任務的調查討論之中。他此時最為關注的是中科院如何抓住基礎理論研究和保存基礎學科的研究機構,曾為此多次向有關負責人員和機構提出急切呼吁和具體建議。“九大”之后,最高領導層有恢復全國人大機構的籌劃,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委員如竺可楨、吳有訓、貝時璋、童第周等統戰(zhàn)對象,是經過多輪整肅之后的幸存者,此時被挖掘出剩余價值,或奉令政治學習,或應召外事迎賓,于國家是顯示開明政策的政治裝潢,于個人則是一種表明平安無事的政治待遇。 在此期間,先有“批陳整風”,后有林彪折戟沉沙的“九一三”事件,屢經理解和不理解的循環(huán)之后,竺可楨在日記中時而流露出對于時政的懷疑,如置百姓窮苦生活于不顧的巨額外援,小學語文課本中拋棄古文精華的“一刀切”,新影片中否定知識分子的極左表演,等等,述及此類親聞親歷之事,或有曲筆暗諷,或有憤然批評。 這兩年日記的內容有許多獨具價值的史料:大事如盲目集中全國地學研究力量于地震預報的實施過程,官方主導批判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某些具體細節(jié);小事如歐美同學會的結束,葛庭燧對禮遇楊振寧之不滿和批評,蔣春暄聲言創(chuàng)立“新的狹義相對論”等等。 竺可楨喜歡攝影,平生各個歷史階段中積累照片極多?!度犯骶聿屙撍照掌嗍菑母鱾€角度經過選擇入編的,但至第19卷已驟減,至本卷則只尋到一幅有竺可楨形象的照片,也不失為研究斯世斯人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