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歷史上國家經常會低估它們所面臨的威脅?為什么一些國家能夠有效地動員物質資源以制衡威脅,而另一些國家則無法做到?在國際政治中,“制衡不足”是一種常見但未得到充分考察的現(xiàn)象。當國家未能認識到危險的威脅,選擇不對其作出反應,或以不充分和不審慎的方式作出反應時,就會出現(xiàn)“制衡不足”。這種反應違背了結構現(xiàn)實主義均勢理論的核心預測:作為受生存需求驅動的自主實體,國家是內部一致的行為者;當面臨危險的威脅時,國家會通過締結聯(lián)盟、提高軍事能力或二者相結合的方式來恢復被破壞的平衡?;谒姆N國內層次變量——精英共識、精英凝聚力、社會凝聚力和政權/政府脆弱性,本書提出一種關于“制衡不足”的理論,并以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英國和法國、1877—1913年的法國以及1864—1870年的三國同盟戰(zhàn)爭作為案例進行了檢驗。施韋勒總結道,在面對外部威脅和權力變化時,國家的一致性程度決定了國家能否審慎地應對;那些內部不穩(wěn)定、社會和精英凝聚力低的國家最有可能產生制衡不足,它們的精英受到國內政治因素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