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四書學”是以儒家典籍為文本對“人”的一種解讀,目的在于探究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必然之故以及人之所當然之則??梢哉f,朱熹“四書學”實際就是人學(就人自身而言)、政治學(就人與社會而言)、倫理學(就人與人而言)的結合體。朱熹對哲學的涉足源于幼年時期潛移默化地理學熏陶,對哲學的探究則是源于對儒學精神血脈之所在的“為己之學”的探求。而“為己之學”顯透著的道德動機又關系著天下之安危,于是,在宋代特殊的社會歷史時期,逐漸形成了一種以道德動機和道德理性作為治國安邦、家國長治久安的救世之道。所以,在家學和時代思潮的影響下,朱熹致力于對多元儒學思想的汲取,始終以求內圣開外王為思想目標。那么,如何找出通往“圣”學之徑?如何獲得儒家修養(yǎng)工夫的恰當進路?又如何通過內圣開出治世功業(yè)?就成了其思想的理論根本。這也是朱熹“四書學”的核心內容和價值所在。朱熹“四書學”涵蓋了哲學、經學、文學、社會學等多方面領域,是一門涉及領域極廣、涵蓋范圍極全、社會影響極大的學問。由于時間所限,難以對朱熹“四書學”展開全面地深入地研究,故本文主要就朱熹“四書學”的思想方面,從儒家修養(yǎng)工夫論的角度,本著探尋朱熹求內圣開外王的理論目標,對朱熹“四書學”進行了籠統(tǒng)解讀。文章大體上從朱熹“四書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朱熹由“為己之學”向“四書學”的探索發(fā)軔與經學文本的建立、朱熹“四書學”“內圣外王”理學工夫體系的構建以及朱熹“四書學”的傳承和價值所在四個部分來把握朱熹的“四書學”思想。第一部分簡要對朱熹“四書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做了歷史性梳理,并概括論述了內憂外患的南宋時期“明道”、“求理”思潮的興起以及由尊“五經”到重“四書”的轉變。第二部分主要論述朱熹“四書學”的發(fā)軔與經學文本的建立。首先,論述了朱熹在三先生理學指引下,求“為己之學”的展開進路以及如何在求“為己之學”的追求下開啟對“成圣”之旅的探索。其次,朱熹對“四書”及其單經的注解經歷了勘定再修改,修改再勘定的反復過程,《論語要義》《孟子集解》《論孟集注》《中庸集說》《大學或問》《中庸或問》《中庸輯略》等“四書”著述不斷問世。這是朱熹“四書學”成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歷程。其中朱熹對《大學》所作補傳及其《大學章句》修養(yǎng)工夫的經學厘定尤為重要,在文中亦作了較為詳細論述。第三部分朱熹“四書學”內圣外王的理學工夫體系的構建是本文核心部分,主要分為四章論述,在文中占第四、五、六、七章。其中第四、五、六章分別以重“格物致知”的工夫次第、《中庸》“中和”工夫的本體之說《論》《孟》下學上達的“成圣”工夫來論述朱熹“內圣”追求下的修養(yǎng)工夫,第七章則重點闡述朱熹“外王”格局下的王道之治—內圣追求下“絜矩”之道的政治哲學。最后一部分針對朱熹“四書學”的學術傳承和歷史價值做了一個簡要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