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緒論
1.1 研究緣起
1.2 研究對象
1.2.1 副文本與副文性
1.2.2 互文性
1.3 研究綜述
1.3.1 語篇互文結構研究述評
1.3.2 副文本已有研究回顧
1.3.3 副文本研究可拓展的空間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實例來源
1.5.1 科學著作語篇實例來源
1.5.2 文學作品語篇實例來源
1.6 研究目標和研究意義
1.6.1 研究目標
1.6.2 研究意義
第二章 互文語篇理論的多聲構成
2.1 互文語篇理論的產生背景
2.1.1 學科背景
2.1.2 理論背景
2.2 互文語篇理論的哲學和認知科學理據
2.2.1 哲學理據
2.2.2 認知科學理據
2.3 有關互文語篇理論的幾個基礎概念
2.3.1 語篇與文本
2.3.2 對象文本和雙值文本與引語文本的使用和提及
2.3.3 互文范式和互文形式
2.4 互文語篇理論的基本觀點及研究方法
2.4.1 互文語篇理論的基本觀點
2.4.2 互文語篇理論指導下的語篇研究方法
2.5 小結
第三章 作為語篇邊界的副文本系統(tǒng)及其類型
3.1 導言
3.2 語篇系統(tǒng)整體與副文本系統(tǒng)的邊界地位
3.2.1 語篇系統(tǒng)整體
3.2.2 作為邊界的副文本系統(tǒng)
3.3 學術著作語篇和文學作品語篇的副文本類型
3.3.1 空間標準
3.3.2 時間標準
3.3.3 模態(tài)媒介
3.3.4 來源主體
3.3.5 接受主體
3.3.6 功能標準
3.4 小結
第四章 學術著作語篇副文本系統(tǒng)之互文探究
4.1 導言
4.2 學術著作語篇副文本與主文本間的耦合互文
4.2.1 副文本與主文本的層級組織結構和向心互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