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二概念界定與既有研究
三研究方法與田野點概況
四研究框架與寫作體例
編歷史與政策
第二章1949年以來我國城鎮(zhèn)住房制度的演變進路與機制
一市場轉型與路徑依賴:兩種理論視角的回溯
二從私有化到國有化(1949~1977年)
三轉型中的住房體制改革(1978~1998年)
四討論:住房中的個人與國家關系
第三章1978年以來我國農民工住房政策的演變
一農民工住房政策的緩慢發(fā)展期(1978~2004年)
二農民工住房政策的快速增長期(2005~2008年)
三以保障性住房制度為核心的深化期(2009年至今)
四我國農民工住房政策的演變特點
第二編實證調查:上海
第四章許村:上海的一個城中村
一許村概況
二居住狀況
三日常生活
四小結
第五章福來公寓:一個農民工公寓的轉型
一福來公寓概況
二作為公租房的福來公寓
三福來公寓轉型:從單位承租到市場化
四小結
第六章幸福家園:我在“大居”安個家
一幸福家園概況
二居住模式與居住情結
三居住融入與邊緣化
四小結
第三編實證調查:江蘇
第七章濱河花苑:安置房小區(qū)的前世今生
一濱河花苑概況
二安置房里的群租現象
三群租背后的差序格局
四小結
第八章柳村: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另類“繁華”
一柳村概況
二柳村外來務工人員住房現狀
三未來的打算——回遷性購房
四居住的情感訴求——“想要房子,但更想要一個家”
五小結
第九章尚文公寓:商住樓里的外來租戶
一尚文公寓概況
二“復雜”公寓里的社會生態(tài)空間特征
三踢來踢去的皮球:社區(qū)“三駕馬車”的推諉與缺失
四小結
第四編實證調查:浙江
第十章夢之灣藍領公寓:客居他鄉(xiāng)的落腳處
一杭州外來人口及公共住房政策概況
二夢之灣藍領公寓概況
三頂層設計: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支持
四居住正義: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權益與訴求
五小結
第十一章康居公租房:新生代農民工的棲身之所
一康居公租房概況
二城中村改造后的選擇
三僅作為“棲身之所”——康居公租房存在的現實性缺陷
四租戶們的行動策略
五小結
第十二章益村:杭州西湖區(qū)的新式城中村
一益村概況
二居住狀況
三居住訴求——被擠壓的空間欲求
四社交區(qū)隔——被排除在外的臨時居民
五小結
第五編落腳城市何以可能
第十三章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供需匹配機制分析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需求狀況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類型
三供需匹配失衡下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困境
第十四章農民工納入城市住房保障體系的困境分析:基于準公共產品的討論
一準公共產品:理論溯源與概念確定
二我國保障性住房的發(fā)展歷程與基本類型
三作為準公共產品的保障性住房
四保障性住房的開放限域及其可能
第十五章新生代農民工進入住房租賃市場的現狀與困境
一我國住房租賃市場治理的經驗與成效
二新生代農民工進入住房租賃市場的現實困境
三新生代農民工進入住房租賃市場的制約因素分析
第十六章城中村:非正規(guī)住房市場的居住困境
一城中村——移民城市的空間產物
二城中村研究
三非正式住房市場的生成邏輯
四農民工非正式居住空間治理與發(fā)展困境
第十七章對改進新生代農民工住房的政策思考
一觀念層面:“由拆變治”——轉變城中村治理理念
二制度層面:構建租售并舉的住房體系
三實踐層面:進一步擴大保障性住房覆蓋和房源供給
四社會層面:鼓勵市場企業(yè)與組織投建農民工住房
附錄被訪者信息表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