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剛升《儒法道:早期中國的政治想象》序(葛兆光)
序言 以現(xiàn)代學術重新理解古代思想
中國古代政治理論的源起
人類古典文明的軸心時代
中國軸心時代的來臨
理解先哲學說的路徑:舊與新
中國軸心時代的儒家、法家與道家
從文本解讀到邏輯反思
第二章 儒家的政治想象:禮制與仁政
一個“禮崩樂壞”的世界
周朝禮制的瓦解
儒家方案的四個支柱:禮制、倫理、仁政、君子
儒家理想社會模型:“大同”,抑或“小康”?
性善論與群體主義論
禮制提供者與倫理教化者
文學治國論,而非邏輯治國論
第三章 法家的政治想象:強君與霸業(yè)
君主危機與霸業(yè)困局
從內憂外患到君主的政治難題
法家方案的四個支柱:強君、農戰(zhàn)、法治、賞罰
法家的理想國:“要在中央”與“圣人作壹”
性惡論與君主中心主義
早期國家構建理論與權力的技藝
絕對君權與政治全能主義的悖論
第四章 道家的政治想象:循道與無為
一個偏離“道”的社會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道家方案的四個支柱:循道、柔弱、無為、棄智
道家的烏托邦:“小國寡民”與“至德之世”
“見樸抱素”與自由放任主義
休養(yǎng)生息政策與亂世處世哲學
一種去政治化的政治理論?
第五章 早期中國政治理論的比較與反思
儒家、法家與道家的理論比較
積極還是消極?保守還是進步?
歷史變遷與儒法道的政治功能
古代政治理論的歷史定位
古代先哲的認知模式及其限度
古代政治理論的哲學反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