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復先生小集》,原名《睢陽子集》,宋孫復著?!秾O明復先生小集 春秋尊王發(fā)微》于元戰(zhàn)亂之后亡佚。清代趙國麟始獲孫復詩文集之鈔本,有詩文二十二篇,附錄三篇,名曰《孫明復小集》。后又有李文藻鈔本、《四庫全書》本、徐坊過錄本以及乾隆四十年聶鈫杏雨山堂刻本,皆祖于此。其中李本存有李文藻等人手校記錄,彌足珍貴。此次校點以杏雨山堂刻本為底本,以舊鈔本、李本、徐本、《四庫本》等為校本,不僅校勘精良,還在保存原刊篇次式樣的同時,輯得孫復佚詩六首,佚文二篇?!洞呵镒鹜醢l(fā)微》十二卷,宋孫復撰?!洞呵镒鹜醢l(fā)微》是孫氏最重要的著作。案李燾《續(xù)通鑒長編》曰:“殿中丞、國子監(jiān)直講孫復,治《春秋》不惑《傳》、《注》。其言簡易,得《經》之本義。既被疾,樞密使韓琦言于上,選書吏,給紙札,命其門人祖無擇即復家錄之。得書十五卷,藏秘閣。”據《中興書目》,此十五卷,除《春秋尊王發(fā)微》十二卷外,尚含《春秋總論》三卷。今《總論》已佚,惟此書尚存?!洞呵镒鹜醢l(fā)微》,從解經方法上繼承了唐代啖助、陸淳、趙匡的思路,所謂“不惑傳注”,但又具有極強的時代特質,是孫氏基于中唐以來中央集權衰微而引起軍閥割據、戰(zhàn)亂不已,導致生靈涂炭、生產凋敝的社會現實而做出的深刻思考。孫氏適時地提出“尊王”的理論,并以之為核心解釋《春秋》全經,闡發(fā)《春秋》大義。《春秋尊王發(fā)微》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康熙版《通志堂經解》本,《通志堂經解》后有乾隆補刊本、同治重刻本。而乾隆修《四庫全書》,亦曾收入是書,系據康熙版《通志堂經解》本抄錄。此次整理,以同治本《通志堂經解》為底本,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校本,并參校康熙版及乾隆版《通志堂經解》本?!秾O明復先生小集》《春秋尊王發(fā)微》為現存的孫復著作,今編為一書,為研究者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