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一直反復,全球都在經受挑戰(zhàn),許多工作不得不按下了暫停鍵。然而越是這樣的特殊時期,文博人越要加緊工作的步伐。知過往,方能明未來。蕭山博物館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除博物館工作外,還肩負著全區(qū)文保、考古的業(yè)務支撐工作。蕭博團隊披荊斬棘,謀定而動,細致盤點文化遺產家底,系統(tǒng)研究、認真解碼區(qū)域文化基因,以蕭山博物館為總館,致力于打造一核多元的總分館模式。短短三年時間,因地制宜,建成開放了全省浙東運河蕭山展示館,完成蕭山博物館基本陳列的提升。我們始終堅持以蕭山本土的文物、史料來印證蕭山□□,講述蕭山故事。博物館是公眾的精神家園,廣開言路,讓更多市民群眾、有識之士參與進來,形成合力。這一舉措促使很多人提供文物線索,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有些甚至無償捐贈文物、史料。無數(shù)次的思想交流、碰撞,反復論證,并依托珍貴的文物,讓這片有著八千年□□的土地和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得以更加鮮活生動、全面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讓每一個走進博物館的人都能了解蕭山的過往,感悟蕭山精神。有限的展廳空間無法全面展示館藏文物,書籍圖錄無疑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蕭山建縣始于西漢初至元始二年(2年),時稱余暨,隸屬會稽郡。漢代盛行厚葬,事死如生。多年來,蕭山因城市建設等原因而開展的搶救性考古發(fā)掘項目中屬漢墓非常多。出土的文物從類別看,多的是陶瓷器,其次是青銅器,還有少量的玉器。這與蕭山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有直接的關系。經過兩千多年的歲月淘洗,這些脆弱的文物能留存世上已屬不易,而保存相對完整的東漢黑釉五管瓶和王莽時期的“大泉五十”疊鑄銅母范更是格外珍貴。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漢代文物和文化遺存讓讀者從一個側面了解當時蕭山的人口分布、政治經濟和文化面貌等。最后,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發(fā)動全社會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中來,讓蕭山的文化更自信,精神更閃亮,使我們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