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章 醫(yī)學氣功發(fā)展概況
節(jié) 醫(yī)學氣功理論的形成和應用
一、《黃帝內經》
二、《道德經》
三、《參同契》
第二節(jié) 醫(yī)學氣功的發(fā)展
一、兩晉與南北朝時期
二、隋唐時期
三、宋金時期
四、明清時期
五、辛亥革命以后
六、20世紀50年代以來
第二章 醫(yī)學氣功的基礎理論和學說內容
節(jié) 陰陽五行學說
一、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二、氣功實踐中的陰與陽
三、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四、五行與氣功實踐
第二節(jié) 臟象學說
一、心與小腸
二、肺與大腸
三、脾與胃
四、肝與膽
五、腎與膀胱
六、三焦
七、氣、血、津液
第三節(jié) 經絡學說
一、經絡學說的形成和發(fā)展
二、經絡學說的意義和作用
三、經絡系統的部位分布和主要內容
四、習練氣功常用的經絡與穴位
第三章 醫(yī)學氣功形成與發(fā)展的基礎
節(jié) 健康源于靜動平衡
一、長壽在于運動
二、長壽在于心靜
三、長壽在于平衡
四、關于六種平衡的內容概述
五、新醫(yī)學氣功與人的生命運動的關聯和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新醫(yī)學氣功形成與發(fā)展
一、氣功的“氣”字釋義
二、氣功的“功”字釋義
三、新醫(yī)學氣功的綱領概述
第四章 新醫(yī)學氣功的功能和效用
節(jié) 新醫(yī)學氣功的功能
一、扶正祛邪,強身健體
二、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三、松馳身心,消除緊張
四、增強機能,調節(jié)自我
五、提高儲能,降低代謝
六、發(fā)揮潛能,改進控制
第二節(jié) 新醫(yī)學氣功的效用
一、新醫(yī)學氣功對少年的效用
二、新醫(yī)學氣功對青年的效用
三、新醫(yī)學氣功對老年的效用
第五章 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
節(jié) 調身
一、臥式
二、坐式
三、站式
四、步行式
第二節(jié) 調息
一、自然呼吸法
二、腹式呼吸法
三、呼與吸的練習與應用
第三節(jié) 調心
一、意松靜法
二、意守法
三、意氣循經法
四、意想
五、意守呼吸法
六、意喉吞氣呼吸法
第四節(jié) 練功指津
一、氣功鍛煉的基本原則
二、氣功鍛煉的基本要領
第六章 靜功功法
節(jié) 初級荷花功
一、對荷花功的認識
二、初級荷花功功法
第二節(jié) 中級荷花功-
一、坐式
二、手法
三、練功時的動作
第三節(jié) 荷花功站樁
一、預備式
二、頂天立地荷花開
三、腳下旋起金蓮座
第七章 動功功法
節(jié) 新醫(yī)學氣功的概念
一、新醫(yī)學氣功的動功原理
二、新醫(yī)學氣功動功的特點
第二節(jié) 新醫(yī)學氣功的動功功法
一、新醫(yī)學氣功的動功功法九節(jié)
二、新醫(yī)學氣功的動功釋義
第八章 常見病的氣功療法
節(jié) 子午流注氣功導引推拿法
一、納支法
二、補母瀉子選穴法
三、主輔選經取穴法
四、母子經配法
五、開穴通絡法
六、內外經脈導引法
第二節(jié) 神經系統疾病的氣功療法
一、精神失常、癲狂病和高熱所致的狂躁病的氣功療法
二、癱瘓及小兒麻痹后遺癥的氣功療法
三、抑郁癥的氣功療法
第三節(jié) 消化和內分泌系統疾病的氣功療法
一、糖尿病的氣功療法
二、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氣功療法
三、用藥物結合練氣功治療脾亢切除術后高熱一例
四、用“631”乙肝沖劑結合練新醫(yī)學氣功治療乙型肝炎患者270例分析
五、淺談治療乙型肝炎用藥與練功的具體施法
六、用新醫(yī)學氣功療法治療肝硬化腹水
第四節(jié) 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中風病的氣功療法
第五節(jié) 疑難雜癥和疑難絕癥的氣功療法
一、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氣功療法
二、癌癥及艾滋病的氣功療法
第九章 內氣外放與氣功偏差的防治
節(jié) 內氣外放
一、氣功外氣治療簡史
二、施用氣功外氣的物理和生物效應
三、氣功外氣的臨床概念
四、發(fā)放外氣的方法、途徑及注意事項
五、氣功外氣的功法訓練
六、利用外氣診斷疾病
七、利用外氣治療疾病
第二節(jié) 氣功偏差及走火人魔之防治
一、偏差產生的原因
二、偏差與不良反應
三、偏差的預防
四、糾正偏差的措施
五、練功中的所謂走火入魔
第三節(jié) 五種疑難雜癥的特色診斷和特效治療
一、頭痛病
二、失眠癥
三、健忘癥
四、癡呆癥
五、積聚癥
附錄:在有關學術會議上宣讀的論文
后記:一代名醫(yī)濟蒼生——訪安徽省阜陽市自然醫(yī)學研究會會長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