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漢學史》主要梳理了20世紀上半葉以來印度學者的漢學研究發(fā)展史,涉及印度學者對中國語言、哲學、文化、藝術、歷史等方面的研究。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印度的漢學研究發(fā)展史分為四個階段進行考察:第一階段(1918—1947)印度獨立之前的漢學研究;第二階段(1948—1964)局限于少數精英學者的漢學研究;第三階段(1965—1988)側重于現實問題研究(包含中印關系研究)的政治研究占主導,人文歷史方面的漢學研究走入低谷;第四階段(1989年至今)逐漸步入正軌,發(fā)展勢頭迅猛且碩果累累的漢學研究。綜觀全書,印度漢學研究呈現如下特點:①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依附式研究道路,它的依附對象和模仿內容,主要包括歐美漢學界的相關研究機構及其治學方法、理論體系。②研究基礎薄弱,缺乏前現代的漢學研究傳統(tǒng),其開端遠沒有以法國漢學為代表的歐洲漢學早。③研究領域方面“重現實政治,輕人文歷史”,且受中印兩國政治關系影響比較大。本書是國內首次以專題著作的形式對20世紀以來印度漢學研究史進行系統(tǒng)而全面的研究、總結的書。這種系統(tǒng)研究將拓展中國的印度研究領域,彌補其中一些不足之處,同時也將豐富或促進國內對國外漢學的系統(tǒng)研究,對以后印度漢學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結合我國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的海外傳播和推廣的文化政策,這本書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