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的歷程可說碩果累累,特別是繪畫方面,在1989年之后的1990年代初期,仿佛“一夜之間”地突顯與成熟。每位杰出藝術家都有屬于他個人的語言、符號與風貌,其作品緊扣時代又指向歷史,有中國特色并具國際高度。而這一切與以往的藝術電及藝術思潮等習慣邏輯并無順理成章的演繹關系,它有它自己的滋生原因與發(fā)展軌跡。心理基礎,思想狀況,以及社會背景,等等的諸多要素,皆無可參照、前所未有。 而所謂“一夜之間”的“滋生原因與發(fā)展軌跡”,本該由相應的大量又深入的研究來加以闡明,但遺憾的是,已有的各類相關文字總覺匱乏,個案研究則更是少之又少。 我因主編《藝術跟蹤》之便利,而對諸多當代藝術家有深廣的了解,與他們的交流和對話也更為通暢直接,所以約在兩年前就擬了十位左右的“老中青”當代藝術家,準備先逐一地對他們進行長篇訪談。如果對每位藝術家的訪談文字以二十萬計,則十位是兩百萬,這無疑可稱是一大文化工程了。 長篇訪談必定會涉及諸多背景與細節(jié),其所述藝術家的生平與作品概況,也肯定會比既有的訪談文字更豐滿。這雖然還不是個案研究的全部,但至少為他日更深入的研究,新添了一份詳實的手資料,值得一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