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1988年間,中國科學院組織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組成植物資源調查隊伍,對武陵山區(qū)的42個縣(區(qū)、市)范圍內開展野生植物資源的調查,共記錄蕨類植物44科,111屬,586種;裸子植物(含引種栽培)9科,29屬,49種;被子植物(含引種栽培)164科,899屬,3172種;共計有維管植物217科,1039屬,3807種。 近40年來,各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持續(xù)關注了武陵山區(qū)生物多樣性研究,尤其是在植物物種資源的調查研究中取得了長足進步。1983年,位于武陵山區(qū)腹地的高校——吉首大學創(chuàng)辦了生物系,并從那時起參與武陵山區(qū)植物物種調查。經過3年的努力,吉首大學植物學團隊聯(lián)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西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北民族學院、湖南省植物園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業(yè)局等單位共同對40年來積累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形成了本編目。 本編目收錄武陵山區(qū)的蕨類植物32科,94屬,572種;裸子植物6科,29屬,58種;被子植物184科,1220屬;共計有維管植物222科,1343屬,5030種。 本書是一本集體創(chuàng)作的作品,科、屬和物種編列及標本核對的工作都由團隊集體完成,并最后由牽頭編寫單位審核。 本書所有物種的編列采用了分類系統(tǒng)。蕨類植物按PPG系統(tǒng),裸子植物按鄭萬均系統(tǒng),被子植物按APG Ⅳ系統(tǒng)。采用上述系統(tǒng),是為了更方便地與分子系統(tǒng)相銜接。 本書所界定的武陵山區(qū),并非廣義的武陵山片區(qū),而是依據自然地理對山脈的定義,參考王文采院士主編的《武陵山地區(qū)維管植物檢索表》所界定的區(qū)域,其范圍包括以下44個縣(區(qū)、市): 湖南?。菏T、桃源、慈利、桑植、武陵源、永定、沅陵、辰溪、溆浦、麻陽、鶴城、芷江、新晃、吉首、瀘溪、鳳凰、保靖、古丈、永順、龍山、花垣。 湖北?。憾魇?、宣恩、咸豐、來鳳、鶴峰、五峰。 貴州?。罕探?、萬山、江口、松桃、印江、余慶、玉屏、石阡、思南、德江、沿河、鎮(zhèn)遠、施秉。 重慶市:秀山、酉陽、彭水、黔江。 本書中每個科所含的屬、種數(shù)目及地理分布,以及每個屬所含種的數(shù)目及地理分布均有簡要說明。如為武陵山區(qū)特有種時,則先寫出縣(區(qū)、市)名,如在武陵山區(qū)外也有分布并為中國特有種時,則先列出武陵山區(qū)的縣(區(qū)、市)名,再在句號后列出其他省(區(qū)、市)的名稱;若在國外也有分布時,則在國內有關省(區(qū)、市)后列出有關國家的名稱,也用句號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