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是動物般地生存,還是要有尊嚴地生活,甚至為之而不惜犧牲性命?在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刻,是俯首聽從命運的安排,還是起而抗爭,甚至掐住命運的咽喉?瓦西里·格羅斯曼的史詩巨著《生活與命運》,圍繞老革命家沙波什尼科夫的遺孀亞歷山德拉和她的三個女兒及其各自的家人,再加上與這個家族枝蔓相連的上百個人物,講述了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期間蘇軍將帥、戰(zhàn)士、民眾的生活與命運。整部小說充滿懸念,高潮迭起,但始終圍繞一個主題:在一個被戰(zhàn)爭和意識形態(tài)紛爭撕裂的世界,人們怎樣生活,他們如何選擇,以及他們的命運怎樣被這些選擇所改變。柳德米拉是亞歷山德拉的大女兒,她丈夫施特魯姆剛剛在核物理研究中做出了重大突破,卻因為“異己的、非蘇維埃的觀點和情緒”而受到批判。如果拒不“悔改”,他可能被逐出研究所,甚至被投進監(jiān)獄。在巨大壓力下,他應該違心地檢討、認錯,還是不允許任何力量“奪走他心中的正義”?柳德米拉的前夫阿爾巴丘克在一九三七年的“大清洗”中被逮捕,關進了蘇聯(lián)勞改營。一天晚上,一個無辜的難友被同囚室的刑事犯殺死。盡管阿爾巴丘克已經被驅逐出黨,他還是認為黨性要求他揭發(fā)罪犯;但他又很清楚,如果揭發(fā),刑事犯的同伙不會放過他。揭發(fā)還是不揭發(fā)?葉尼婭是亞歷山德拉的小女兒,在蘇軍發(fā)起反攻前夕,她的前夫(職業(yè)革命家)被蘇聯(lián)秘密警察逮捕,而男友(坦克軍軍長)在反攻中被授予重大任務。她應該去盧比揚卡探監(jiān)為前夫提供道義支持呢,還是應該接受男友的邀請去前方看望他?女軍醫(yī)索菲婭是葉尼婭的好友,她被德軍俘虜,和孤獨的小男孩達維德一起被押送到集中營。她應該報出自己的醫(yī)生身份而暫免一死,還是和達維德一起走進毒氣室?被德國人關進集中營的前托爾斯泰主義者伊孔尼科夫 - 莫爾日在得知挖基坑是為了建毒氣室后,是應該若無其事地繼續(xù)干活兒,還是冒著被立即處決的危險而罷工?……《生活與命運》被認為是20世紀俄語文學的巔峰之作,可以與《戰(zhàn)爭與和平》媲美,自從被譯介到國內以來,一直備受讀者推崇。此次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全新譯本是由翻譯家黃秀銘根據莫斯科蘇維埃作家出版社(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90年版本無刪減譯出,譯文經過多年打磨,精到考究,兼顧準確性與文學性,最大程度還原了原文的意蘊,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