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貪污賄賂類疑難案例評析
1.贓款的去向是否影響貪污行為的構成?如何界定主動交代和如實供述行為?
2.如何區(qū)別處理一般貪污違法行為與涉嫌貪污犯罪問題?
3.公物送人是否構成貪污行為?
4.騙取手段的貪污行為與詐騙行為有何區(qū)別?
5.利用職務上有隸屬關系的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便利騙取公款行為如何定性?
6.明知他人有具體請托事項而收受其財物行為如何定性歸責?
7.為請托人謀取利益前后多次收受請托人財物應當如何認定受賄數(shù)額?
8.如何理解收受干股、以交易形式受賄?
9.如何把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中有“隸屬關系”“制約關系”受賄行為?
10.以借用之名長期占有使用他人汽車行為如何定性歸責?
11.斡旋受賄的完成形態(tài)如何認定?
12.違規(guī)登記農民合作社、斡旋受賄行為如何認定?
13.任職前受賄與離職后受賄的辨析和退休后違紀行為是否追究黨紀責任?
14.離職后三種不同情況的收受財物行為如何定性歸責?
15.如何認定斡旋受賄?
16.各種挪用公款行為的解析
17.公款存入銀行行為、騙取雪災款行為如何定性歸責?連續(xù)挪用公款如何計算挪用公款數(shù)額?
18.將下屬單位資金借給他人注冊公司行為如何定性歸責?
19.“挪而未用”是否構成挪用公款?
20.個人決定以單位名義出借公款并收受財物行為是否數(shù)罪并罰?
21.私分國有資產行為如何認定?
22.巨額財產來源不明問題的一般違法與涉嫌犯罪如何認定與辨析?
二、失職瀆職類疑難案例評析
23.瀆職罪、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罪名解析
24.單位行賄、單位受賄、對單位行賄、以“集體研究”形式實施濫用職權行為如何認定?
25.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員失職罪、玩忽職守罪如何認定?
三、其他疑難案例評析
26.醫(yī)療機構領導人員、醫(yī)務人員違紀如何追究黨紀責任?
非國家工作人員與國家工作人員通謀,共同收受他人財物,如何追究刑事責任?
27.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行為如何認定?
28.私分集體資金、職務侵占、私分國有資產行為如何定性歸責?
29.非法占有代轉的財物是否構成侵占罪?
30.對利用職權非法占有土地使用權行為如何定性歸責?
31.如何區(qū)分匿名誣告違紀行為和一般誣告陷害違法行為?
32.侵占公私財物行為如何認定?
四、相關專業(yè)術語及罪數(shù)形態(tài)的評析
33.“特定關系人”和“關系密切的人”如何辨析?
34.“謀取競爭優(yōu)勢”解析
35.如何理解行賄犯罪中“謀取不正當利益”?
36.如何理解繼續(xù)犯與連續(xù)犯?
37.如何理解牽連犯與吸收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