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多為著名學者創(chuàng)建或主持。其發(fā)源于唐,至宋而體制大備,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兩代,貴州共新建、重建和重修大小書院192所,其中興義府就有大約10所。在這些書院中,興義筆山書院在貴州教育史上的影響非常顯著。興義筆山書院的史料散見于清愛必達所撰《黔南識略》(清乾隆十四年修刊本),清張锳修,鄒漢勛、朱逢甲纂《咸豐興義府志》(清咸豐四年刻本)以及民國蔣芷澤等纂《民國興義縣志》(民國三十七年稿本)等筆記、方志之中,材料極為稀少?!杜d義筆山書院志略》大致依照舊書院志體例,從歷史沿革、書院山長、書院教務、書院生員、書院遺跡、書院藏書等方面入手,對興義筆山書院兩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進行梳理,全面展示興義教育史上眾多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闡述興義筆山書院對西南民族地區(qū)社會發(fā)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同時,讀者也可以通過本志了解黔西南近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并從中得到新的啟示?!杜d義筆山書院志略》還收錄了近60年來筆山書院的論文研究成果,這些論文可能與本志主體部分敘述多有抵牾之處。需要指出的是,《興義筆山書院志略》的撰寫旨在存史,我們當盡可能地留存原文。限于時間精力等因素,這些抵牾之處只能等待方家進一步探索指正,待重修或再版之時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