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1891—1980),年輕時從事過許多不同的工作,1930年遷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窮困潦側的僑民和放蕩不羈的巴黎人混在一起,獲得了豐富的寫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自傳體小說《北回歸線》,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歸線》,這兩本書的寫作風格形成了一種對傳統(tǒng)觀念的勇猛挑戰(zhàn)與反叛,給歐洲文學先鋒派帶來了巨大的震動。亨利·米勒是一位有爭議的作家。他最初發(fā)表的自傳性三部曲《北回歸線》(1934)、《黑色的春天》(1936)、《南回歸線》(1939)都是先在法國面世的。由于他的作品中存在著露骨的性描寫,英語國家長期拒絕發(fā)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語國家默默無聞。許多人把亨利·米勒看做專寫“淫穢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都無法在美國公開發(fā)表。后經過長期努力,美國終于在1961年對《北回歸線》解禁,允許它在國內公開發(fā)表。兩年以后它又得以在英國公開發(fā)表。隨著對他其余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國乃至世界上變得家喻戶曉,他被60年代反正統(tǒng)文化運動的參加者們奉為自由與性解放的預言家。亨利?米勒的境遇讓人聯(lián)想起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和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認為《北回歸線》的深刻洞察力遠遠勝過勞倫斯,艾茲拉?龐德顯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與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和伍爾芙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