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政治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通商口岸的開埠(1842-1854 下)

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通商口岸的開埠(1842-1854 下)

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通商口岸的開埠(1842-1854 下)

定 價:¥128.00

作 者: (美)費正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發(fā)行部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203130222 出版時間: 2024-07-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考察了傳統(tǒng)中國的外交模式“朝貢體系”及其在廣州的應用,接下來討論了鴉片戰(zhàn)爭以及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適用過程。1845年至1851年間,新的條約體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限制條約中承認的特權,而外國人也在盡力為他們獲得額外的好處。1850年至1854年間,上海的狀況極為混亂。隨著外國海關稅務司的最終確立,條約體系開始復蘇。本書并未沿用當時流行的帝國主義觀點,指出1842年至1860年間的新條約體系意味著清朝開始接受與外國人“共享治權”的觀念,通過這樣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國海關稅務司成為中西“共治”的合作者。

作者簡介

  著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教授。曾任美國亞洲研究協(xié)會主席、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是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著有《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偉大的中國革命》、《中國:傳統(tǒng)與變遷》、《美國與中國》等著作。 譯者:牛貫杰,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譯有《中國歷史的結構》、《中國皇權的多維性》等,主編《清史譯叢》“羅威廉專輯”,《新史學》“前近代清朝與奧斯曼帝國的比較研究”等譯作。

圖書目錄

(下冊目錄)
第四部分條約體系漸進式的崩潰:1845—1851年
第十五章 中英兩國的摩擦
外交蜜月的終結
廣州的英國人居住區(qū)
“入城”問題與德庇時突襲
1848年的新主角
排外主義的增長
徐繼畬的新世界觀念
 
第十六章 合法貿易稅的增長
國內貿易和資本
生絲與茶葉生產(chǎn)
未開埠的福州
絲茶之路的探索
清朝方面的過境稅
特許商人和貿易壟斷
杭州海關
 
第十七章 外國對沿海貿易的入侵
清朝的舢板貿易
轉口貿易
本地貨主與國內關稅
巴夏禮在廈門的決定性勝利
航行文件
葡萄牙帆船
 
 
 
第十八章 寧波:海盜和護航
外港生活的特點
海盜的發(fā)展
護航生意
葡萄牙人的競爭
廣東人與葡萄牙人的對抗
 
第十九章 逃稅問題
廈門的走私問題
廣州的腐敗
在上海打造“走私帝國”
美國競爭的威脅
“瑪麗·伍德夫人號”事件
“約翰·德格代爾號”事件
 
 
第五部分上海海關外人監(jiān)督的創(chuàng)設:1850—1854年
第二十章 巴麥尊放棄條約關稅 1850—1851年
1850年英國政策的趨勢
巴麥尊對北京的訴求
巴麥尊的戰(zhàn)爭想法
海關改革的商業(yè)提案
停止領事干預的決定
巴麥尊決定的影響
 
第二十一章  吳健彰和上海的“廣州化” 1852—1853年
“吳爽官”的出現(xiàn)
將停止關稅作為外交武器
太平天國革命的沖擊
阿禮國的擔保制度
吳健彰與上海的起義
 
第二十二章 阿禮國與臨時制度 1853—1854年
廈門的先例:1853年5月
英美合作的第一步
1853年9月9日的臨時制度
上海的外國中立(1853年10—12月)
違反中立(武器貿易)
道臺的恢復措施
外國領事監(jiān)管得到的結果
 
第二十三章 包令與外籍稅務司 1854年
吳健彰海關的崩潰(2月—3月)
清朝政策與上海的危機(4月)
英美合作的復興
麥蓮開始談判
圍繞海關的談判:以補繳稅款換取外國海關監(jiān)督的設立
外國海關監(jiān)督的就任
 
第二十四章 結論:條約代替朝貢制度
 
 
 
附 錄
 
序言
附錄A   在華英國人名錄
第一部分  通商口岸英國領事官員表(1843—1858年,以年代為序)
第二部分  怡和洋行合伙人以及他們的前輩(截止到1858年)
附錄B 條約簽訂后的清朝海關管理資料
第一部分 1843年粵海關監(jiān)督賬目的重組
第二部分 征稅時間表(1843—1855年)
 
參考書目
 
引言
西文著述
中文、日文著述
譯后記
一、開創(chuàng)中國檔案文獻的實證研究傳統(tǒng)
二、擺脫傳統(tǒng)古典漢學的現(xiàn)代中國學研究
三、費正清的早期“中國觀”及其對后世影響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