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語言文字方法:語言學的靈魂(增訂本)

方法:語言學的靈魂(增訂本)

方法:語言學的靈魂(增訂本)

定 價:¥85.00

作 者: 朱曉農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72021121 出版時間: 2024-05-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語言學中的具體例子,討論科學精神、科學哲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科學的社會意義、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語言學的哲學背景、演化語言學的方法論等問題。本書的最大特點是強調演繹邏輯在科學發(fā)展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假設—演繹—檢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除了一般原理,本書還辨析了一個很具體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什么是客判思維。新版第四編有很大增補,由語言學成果出發(fā),并擴展到了一個全新的語思文化學領域。

作者簡介

  朱曉農,浙江烏鎮(zhèn)人,1952年生于上海。曾于徐匯中學、復旦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習,獲實驗語音學博士學位。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校工作?,F(xiàn)為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教授,云南民族大學和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研究領域有語言演化、語言與邏輯、方法論。已出版著作十多種,包括《教我如何不想她——語音的故事》《中國佛籍譯論選輯評注》《寫作的規(guī)矩》等。

圖書目錄

目     錄
再版序   1
初版緒論:方法論語條兒    1
第一編    科學哲學觀
第 1 章  科學的性質和目標   3
1 . 1    什么是科學:科學的思維屬性      3
1 .2    科學的輔助定義     5
1 .3    科學的發(fā)生     6
1 .4    科學中的“事實 ”    7
1 . 5    科學目標:探索共性     8
1 . 6    科學起飛的兩翼       10
1 . 7    再版附記       12
第 2 章  科學的社會意義和研究潮流   14
2 . 1    科學與社會       15
2 .2    語言學中的虛和實       17
2 .3    事件事理和物相物理       22
2 .4    科學的時尚和范式       27
第 3 章  科學的哲學背景:發(fā)現(xiàn)的模式   40
3 . 1    歸納主義和演繹主義:模式之一    40
3 .2    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模式之二    48
3 .3    假設主義和人本主義:模式之三    64
3 .4    天經(jīng)地義和天誅地滅       68
3 . 5    小結       76
第 4 章  語言學的哲學背景:流派兩百年   77
4 . 1    一個比喻:代序    77
4 .2    從追蹤歷史來源到演繹邏輯關系       79
4 .3    確定邏輯條件和公理化       81
4 .4  “ 解釋”的解釋       83
4 . 5    統(tǒng)一的夢想:齊一性和實質/還原主義     85
4 . 6    實質主義與形式主義的異同       89
4 . 7    接近的現(xiàn)實 、合作的前景     91
4 .8    三大潮流:代總結    93
第二編    科學研究的素養(yǎng)
第 5 章  科學精神和認識論   97
5 . 1     引言       97
5 .2    認識論基礎     100
5 .3    六德:科研者的素養(yǎng)     106
5 .4     結語     110
第 6 章  客判思維:為思維方式分類    111
6 . 1     引言     111
6 .2    六種思維方式     112
6 .3    三種按思維方式的定義方式     113
6 .4  criticalthinking的詞典義和其他定義    116
6 .5    critical的新義項    119
6 . 6    理性思維的四小類     120
6 . 7    思維方式大分類系統(tǒng)     122
6 .8  “ 理性”的幾種用法     124
6 . 9    分析即分解命題     124
6 . 10    學科性質流程圖       126
第 7 章  概括、歸納和演繹   128
7 . 1    概括與歸納的區(qū)別     128
7 .2    歸納的盲區(qū)     130
7 .3    演繹產(chǎn)生新知     132
7 .4    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     136
第 8 章  擺材料,講邏輯   139
8 . 1    材料和理論     139
8 .2    材料的收集和材料的安排     149
8 .3    擺事實,講道理:古訓是錯的    159
第 9 章  說有無:存在的判斷    161
9 . 1    有無/難易 :四種搭配       161
9 .2    說有大不易     162
9 .3    說無并不難     164
9 .4     結語     169
第 10 章  素質的熏陶:跟大師學藝   171
10 . 1    訓練過程       171
10 .2    施格的特征       173
10 .3    描寫的本質       176
10 .4    大師的熏陶       179
第三編    音變認知的千年演進
第 11 章  范式轉變:從吳棫到顧炎武再到高本漢   183
11 . 1     引言       183
11 .2    傳統(tǒng)音韻學史觀       184
11 .3    傳統(tǒng)音韻學史觀分析       187
11 .4    范式理論中的古音學史       191
11 . 5    高本漢范式:適應本土的比較語言學     205
11 . 6    余論:王國維觀點評價    211
第 12 章  音韻學:認識論和方法論   214
12 . 1    音韻學作為科學       214
12 .2    音韻學的方法論基礎       216
12 .3     中古聲調有幾個       217
12 .4    以今律古看《切韻》的音系基礎       219
12 . 5    歷史重建的原則       220
12 . 6    再版附記       221
第 13 章  歷史語言學的五項基本   223
13 . 1    基本假設:齊一性    223
13 .2    基本目標:理解語言變化    225
13 .3    基本方法:演繹之外    226
13 .4    基本材料:活語言第一    229
13 . 5    基本認識:從史學到科學    231
第 14 章  功夫在詩外:新方法移植綜覽   234
14 . 1    歷史語言學的雄心:代引言    234
14 .2    新方法概說       235
14 .3    實驗語音學取向       237
14 .4    類型學取向       243
14 . 5    數(shù)學方法       248
14 . 6    聚變— 裂變論       252
14 . 7    歷史音韻學的基本假設:代結語    254
第 15 章  音法類型學   255
15 . 1    類型學:系因和邏輯分類系統(tǒng)    255
15 .2    類型學在音法學中的位置       256
15 .3    發(fā)聲類型學       259
15 .4    聲調類型學       264
15 . 5    類型學的功能       270
15 . 6    兩方面的壓力       274
第 16 章  演化音法學:演化比較法的運用   277
16 . 1    導言:從歷史語言學到演化語言學    277
16 .2     內部變異比較法       286
16 .3    外部格局比較法       289
16 .4    演化學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97
16 . 5    語音的循環(huán)演化       301
16 . 6     自然音變的原因       314
16 . 7    系因還是模因? 演化與接觸       318
16 .8    演化音法學向何處去       325
第四編    語言 、邏輯和語思
第 17 章  語思文化學:語思的發(fā)現(xiàn)   329
17 . 1     引言       329
17 .2    文化大歷史的分期       333
17 .3    語思第一次突變:人的標志    337
17 .4    語思第二次突變:語言的生命度    342
17 . 5    語思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突變:理性革命    349
17 . 6    結語       351
第 18 章  語言前提論和中國邏輯   354
18 . 1    語言前提論       354
18 .2     中國邏輯       358
18 .3    漢語語法和中國邏輯       362
18 .4    希臘邏輯 、印度因明 、先秦名辯       372
第 19 章  為什么中國不產(chǎn)生科學   377
19 . 1    背景介紹       377
19 .2    語言前提論:邏輯和科學產(chǎn)生的基礎    382
19 .3    問題的解答       389
第 20 章  修辭的公理化   395
20 . 1    引言       395
20 .2    公理化系統(tǒng)       396
20 .3    推導過程       401
20 .4    應用       406
20 . 5    分類       409
20 . 6    相關現(xiàn)象       416
20 . 7    總結       418
第 21 章  漢語的區(qū)別特征   420
21 . 1    引言       420
21 .2    吳文的元 、輔音特征評論     420
21 .3    音段特征矩陣       422
21 .4    f ∶ §的區(qū)別       424
21 . 5    特征的相關性 1        425
21 . 6    特征的相關性 2        426
21 . 7    聲調矩陣       427
第 22 章  句法研究中的假設—演繹—檢驗法   428
22 . 1    引言       428
22 .2    從兩套語法看有定無定       428
22 .3    從不同語境看有定無定       432
22 .4    從歸納到演繹:范繼淹的認識轉變    435
22 . 5    假設和預言       436
22 . 6    言語功能表       437
22 . 7    余論       438
余論  學習的方法論   441
參考文獻   449
初版后記   471
再版后記   473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