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古為楚地,位于江西省鄱陽湖東北部,處在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qū)。自唐武德年間建縣后,先分其北組成祁門縣,后析其南組成景德鎮(zhèn)市。目前,浮梁上屬景德鎮(zhèn),下轄昌江的主要部分。整體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史載“溪水時泛,民多伐木為梁,故稱浮梁”。這里地質多樣,氣候溫潤,水力豐沛,物產富饒,很早就有人類棲息。當地人民在農耕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摸索,逐漸發(fā)展出靠山面水、居高臨下的村落模式,演化成主房、輔房相結合的建筑布局,構建了內部木構外包磚墻的天井形態(tài)。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安居樂業(yè)的人們“摘葉為茗,伐楮為紙,坯土為器”,展開多種營生。古屬地的祁門茶葉、景德鎮(zhèn)瓷器早在漢唐就名聞天下。茶、瓷的發(fā)達,促進農工商并舉,對當地村落和建筑的選址布局、結構構造等方面提出更多要求,使之交通順暢、分區(qū)明確、采光和通風更加良好。本書從代表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角度,選取其中17個對象進行探討。它們有的是深山平壩的高海拔人家,有的是小溪邊的居所,有的是大河旁的巨埠。它們或是純農業(yè)村落,或是茶、瓷集散中心,或是物資轉運碼頭、工坊密集處及治所之地。這些種種不同,無不給當地聚落的質樸底色增添了奇異神采,使之在我國鄉(xiāng)土建筑中別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