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外國民族醫(yī)學機械通氣:從病理生理到臨床證據

機械通氣:從病理生理到臨床證據

機械通氣:從病理生理到臨床證據

定 價:¥198.00

作 者: 賈科莫·貝拉尼(Giacomo Bellani)
出版社: 上??茖W技術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47868003 出版時間: 2025-01-01 包裝: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頁數: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概述了使用機械通氣治療患者時醫(yī)療人員面臨的挑戰(zhàn)和解決方案,內容包括病理生理機制和臨床應用兩部分,對于復雜的機械通氣技術而言,這種編寫方式將更利于讀者進行臨床實踐。因機械通氣在COVID-19大流行中受到廣泛關注,故本書還包含其在COVID-19、資源匱乏環(huán)境等中的應用。本書旨在用最簡練的語言提供更豐富的知識,故每章均有精心繪制的圖表,可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理論和技術??傊?,本書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學習機械通氣技術的參考書,可供急診科、重癥醫(yī)學科、呼吸科等專業(yè)的醫(yī)務人員使用。

作者簡介

  Giacomo Bellani,博士,意大利蒙扎Milan-Bicocca大學麻醉和重癥監(jiān)護醫(yī)學副教授,是Reviewer Credits的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主席,DICO Technologies聯合創(chuàng)始人。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RDS和機械通氣監(jiān)測方面。主譯1 王瑞蘭: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譯2 陳德昌:主任醫(yī)師,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主任。中華醫(yī)學會重癥醫(y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重癥醫(yī)學醫(yī)師分會常委,上海市危重病??莆瘑T會副主任委員。從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8年,擅長重癥感染、膿毒癥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診治,重癥患者胃腸功能障礙或衰竭的診斷和治療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通 氣 技 術
1 呼吸系統(tǒng)基礎生理學:氣體交換與呼吸力學 3
1.1 氣體交換3
1.2 呼吸力學6
2 機械通氣簡史11
2.1 呼吸、循環(huán)及兩者相互作用11
2.2 氧氣,燃燒,代謝,穩(wěn)態(tài)12
2.3 機械通氣的黎明 12
2.4 經驗教訓 15
3 危重癥患者的氣道管理18
3.1 引言 18
3.2 ICU氣管插管的適應證 19
3.3 氣管插管的準備和流程20
3.4 氣管插管流程 21
3.5 挽救性給氧 26
3.6 氣管導管的護理 27
3.7 氣道管理中的人為因素 27
3.8 未來研究 27
3.9 總結28
4 控制性機械通氣:模式和監(jiān)測33
4.1 壓力控制通氣 35
4.2 容量控制通氣 35
4.3 壓力調節(jié)的容量保障通氣35
4.4 完全控制模式的生理特征 36
4.5 自主吸氣努力時的模式特點 37
4.6 控制通氣過程中的監(jiān)測 39
4.7 總結 42
5 輔助通氣:壓力支持和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44
5.1 引言 44
5.2 壓力支持通氣 45
5.3 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 48
5.4 總結 51
6 輔助通氣過程中患者的監(jiān)測54
6.1 吸氣努力 55
6.2 呼吸系統(tǒng)擴張的總壓力 58
6.3 人-機不同步59
6.4 氣體再分布和呼吸擺動 60
6.5 呼吸肌的超聲評估 61
6.6 總結 61
7 神經調節(jié)通氣輔助66
7.1 工作原理 66
7.2 NAVA時如何設置輔助通氣68
7.3 神經調節(jié)通氣輔助下如何設置呼氣末正壓 70
7.4 神經調節(jié)通氣輔助如何撤機 71
7.5 神經調節(jié)通氣輔助的臨床效果 71
7.6 神經調節(jié)通氣輔助的局限性 72
7.7 總結 72
8 成比例輔助通氣75
8.1 引言 75
8.2 工作原理 75
8.3 PAV 的優(yōu)勢 78
8.4 PAV/PAV 應用的局限 79
8.5 PAV 吸氣輔助的滴定79
8.6 總結 80
9 無創(chuàng)通氣:適應證和注意事項82
9.1 引言 82
9.2 無創(chuàng)通氣的接口 82
9.3 通氣模式 84
9.4 無創(chuàng)通氣的生理學效應 84
9.5 無創(chuàng)通氣的指征 85
9.6 無創(chuàng)通氣患者監(jiān)測的重要性 87
9.7 總結 89
10 經鼻高流量氧療:從生理學到臨床實踐 92
10.1 引言 92
10.2 無效腔,氣體混合和沖刷93
10.3 呼氣末正壓的產生(或無)94
10.4 呼吸做功 95
10.5 注意事項 96
10.6 總結 96
11 機械通氣和體外膜肺氧合患者的護理100
11.1 機械通氣100
11.2 俯臥位102
11.3 體外膜肺氧合106
11.4 總結110
12 閉環(huán)通氣模式114
12.1 引言114
12.2 強制每分鐘通氣115
12.3 Smartcare/PS 115
12.4 自適應支持通氣117
12.5 INTELLiVENT- ASV 119
12.6 總結121
13 氣道壓力釋放通氣124
13.1 引言124
13.2 生理學124
13.3 指征125
13.4 設置125
13.5 自主呼吸127
13.6 撤機128
13.7 總結128
第二部分 臨 床 情 景
14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133
14.1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定義的難題133
14.2 流行病學:已知與未知137
14.3 病理生理學:見解與分歧137
14.4 呼吸支持方式138
14.5 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從“保護性”到“個體化”138
14.6 通氣支持的輔助手段139
14.7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特殊治療139
14.8 臨床結局140
14.9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改變范式141
14.10 總結 141
15 呼吸機誘發(fā)的肺損傷和肺保護性通氣146
15.1 呼吸系統(tǒng)的機械敏感性147
15.2 呼吸機誘發(fā)的肺損傷的病理生理學148
15.3 呼吸機誘導肺損傷的床旁評估149
15.4 設計肺保護策略150
15.5 肺保護性通氣的臨床證據152
15.6 總結152
16 健康肺的機械通氣:在手術室和重癥監(jiān)護室中156
16.1 引言156
16.2 潮氣量157
16.3 手術室中的潮氣量157
16.4 重癥監(jiān)護室中的潮氣量158
16.5 呼氣末正壓159
16.6 手術室呼氣末正壓的選擇159
16.7 在重癥監(jiān)護室中呼氣末正壓的設置160
16.8 總結161
17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呼氣末正壓設置165
17.1 引言165
17.2 病理生理:呼氣末正壓的益處165
17.3 病理生理學:呼氣末正壓的危害166
17.4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呼氣末正壓設置的建議166
17.5 床旁滴定呼氣末正壓的策略167
17.6 總結170
18 腦損傷患者的機械通氣175
18.1 引言175
18.2 腦損傷患者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適應證175
18.3 通氣策略和目標176
18.4 難治性呼吸衰竭的搶救干預措施177
18.5 撤機和氣管切開178
18.6 神經肌肉疾病的通氣178
18.7 總結179
19 心力衰竭患者的有創(chuàng)與無創(chuàng)通氣181
19.1 引言181
19.2 急性心力衰竭時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181
19.3 心力衰竭患者氣道正壓的基本原理182
19.4 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心源性肺水腫:臨床證據184
19.5 無創(chuàng)和有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心源性休克185
19.6 心臟停搏后的通氣185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嚴重哮喘189
20.1 病理生理學189
20.2 通用呼吸支持策略191
20.3 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有創(chuàng)控制通氣:目標、動態(tài)氣體陷閉的監(jiān)測和
通氣策略191
20.4 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有創(chuàng)輔助通氣及撤機策略193
21 肥胖患者的通氣196
21.1 引言196
21.2 肥胖患者的機械通氣需要調整的呼吸機輸入參數196
21.3 肥胖患者的機械通氣需要監(jiān)測的呼吸機輸出參數198
21.4 總結200
22 簡單和復雜患者的撤機202
22.1 引言202
22.2 撤機的定義和步驟203
22.3 嘗試撤機步驟206
22.4 預防拔管失敗209
22.5 總結212
23 COVID-19相關呼吸衰竭的無創(chuàng)氧療策略 217
23.1 引言217
23.2 無創(chuàng)氧療策略:設備、生理學和非 COVID-19證據218
23.3 COVID-19大流行期間無創(chuàng)氧療策略的注意事項 219
23.4 總結222
24 COVID-19中的有創(chuàng)通氣 225
24.1 引言225
24.2 氣管插管和時機選擇226
24.3 機械通氣設置226
24.4 挽救性治療228
24.5 氣管切開術230
24.6 總結230
25 不同手術情境下的機械通氣233
25.1 引言233
25.2 腹腔鏡手術237
25.3 肥胖患者238
25.4 胸外科手術239
25.5 心臟手術239
25.6 神經外科240
25.7 總結241
26 患者的長期隨訪245
26.1 引言245
26.2 隨訪門診和 PICS框架246
26.3 總結250
27 有限資源環(huán)境下的機械通氣253
27.1 引言253
27.2 有限資源環(huán)境下的機械通氣設施253
27.3 資源可變環(huán)境下機械通氣的適應證254
27.4 資源有限環(huán)境下的機械通氣模式255
27.5 資源有限環(huán)境下的機械通氣并發(fā)癥256
27.6 長期機械通氣患者氣管切開的實踐256
27.7 總結256
28 患者轉運期間的機械通氣259
28.1 概述259
28.2 轉運對患者生理的影響259
28.3 設置轉運呼吸機260
28.4 肺部和氣道并發(fā)癥260
28.5 心血管并發(fā)癥261
28.6 設備故障、注意事項和人為錯誤 261
28.7 檢查清單的重要性262
28.8 總結264
第三部分 機械通氣的輔助手段
29 俯臥位通氣269
29.1 基本原理269
29.2 俯臥位的啟動時機271
29.3 實際問題273
29.4 臨床證據274
29.5 總結274
30 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和體外二氧化碳清除 277
30.1 嚴重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肺內分流和肺泡無效腔277
30.2 為什么要采用體外氣體交換277
30.3 “全”流量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與低流量體外二氧化碳清除 279
30.4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體外氣體交換的循證證據280
30.5 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預后 281
30.6 是否應該增加體外膜肺氧合中心的數量282
30.7 總結282
31 體外膜肺氧合時的機械通氣參數設置286
31.1 引言286
31.2 總結292
第四部分 機械通氣監(jiān)測
32 呼吸系統(tǒng)的超聲評估297
32.1 引言297
32.2 肺部超聲297
32.3 膈肌301
32.4 輔助呼吸肌304
32.5 局限性304
32.6 總結304
33 電阻抗體斷層成像技術307
33.1 引言307
33.2 電阻抗斷層成像的基礎308
33.3 使用電阻抗斷層成像監(jiān)測患者310
33.4 電阻抗斷層成像評估局部肺通氣和通氣變化310
33.5 電阻抗斷層成像評估局部肺灌注313
33.6 總結314
34 食管壓監(jiān)測317
34.1 引言317
34.2 食管壓衍生變量的測量319
34.3 監(jiān)測食管壓力指導機械通氣321
34.4 總結325
35 肺容積和容積二氧化碳圖328
35.1 引言328
35.2 肺容積328
35.3 容積二氧化碳圖332
36 影像學監(jiān)測337
36.1 引言337
36.2 我們能從ICU里的胸片檢查中得到什么 338
36.3 機械通氣患者何時需要CT檢查340
36.4 總結341
第五部分 教 育 資 源
37 機械通氣的教學:在線資源和模擬教學347
37.1 引言347
37.2 在線資源和應用347
37.3 
機械通氣模擬教學348
37.4 總結352
38 案例教學:機械通氣控制模式 353
38.1 引言353
38.2 臨床案例353
39 案例教學:機械通氣輔助模式363
39.1 引言363
彩 色 插 圖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