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叢書序 用配電網新技術的知識盛宴以饗讀者
序
前言
第1 章 概述 1
1.1 技術背景 · 1
1.1.1 配電網形態(tài)的變化與升級 · 1
1.1.2 國內外技術發(fā)展動態(tài) · 4
1.2 源網荷儲協同控制的價值與意義 8
1.3 源網荷儲協同控制技術架構 · 11
1.3.1 概念辨析 11
1.3.2 基本特征 12
1.3.3 技術架構 12
第2 章 分布式電源并網特性與控制 15
2.1 分布式電源分類及特性 15
2.1.1 不可控類設備 16
2.1.2 可控分布式電源類設備 17
2.1.3 其他特殊分布式電源 18
2.2 分布式電源接入指標 19
2.3 分布式電源控制模式 21
2.3.1 分布式電源有功消納模式 21
2.3.2 分布式電源無功控制模式 28
2.4 分布式電源控制管理單元 · 34
2.4.1 不可控類設備控制管理單元 34
2.4.2 可控分布式電源類設備控制管理單元 37
第3 章 負荷管理技術 ·40
3.1 負荷特性 41
3.1.1 負荷響應特性 · 41
3.1.2 負荷控制特性 · 44
3.2 負荷設備建模 46
3.2.1 空調建模 46
3.2.2 電熱水器建模 · 47
3.2.3 其他民用開關類設備建模 49
3.2.4 電動汽車建模 · 50
3.2.5 工業(yè)負荷建模 · 51
3.3 負荷聚合建模 52
3.3.1 模型的一般化形式 52
3.3.2 空調統一建模 · 54
3.3.3 電熱水器統一建模 55
3.3.4 電動汽車統一建模 56
3.3.5 工業(yè)負荷統一建模 58
3.4 負荷側優(yōu)化管理 59
3.4.1 負荷聚合商集群建模 · 59
3.4.2 基于負荷群的聚合管理 65
3.4.3 基于智能臺區(qū)的負荷管理 67
3.5 負荷主動管理系統及用戶終端實現 71
3.5.1 總體架構分析 · 71
3.5.2 負荷主動管理系統及用戶終端系統實現 73
第4 章 儲能并網運行特性與控制 78
4.1 儲能系統特性及應用領域 · 78
4.1.1 儲能系統對于配電網支撐特性分析 · 78
4.1.2 儲能系統在電力系統源網荷領域中的應用分析 82
4.2 儲能并網系統的組成和典型結構 · 84
4.2.1 基本組成 84
4.2.2 子模塊功能說明 84
4.3 儲能系統并網的供蓄能力分析 85
4.3.1 儲能系統的供蓄能力指標 86
4.3.2 配電網供蓄能力指標求解算法 90
4.4 儲能系統并網的協調控制 · 93
4.4.1 儲能并網運行控制策略 93
4.4.2 儲能控制管理單元 96
第5 章 信息物理融合的配電網 98
5.1 配電網信息物理融合形態(tài) 98
5.1.1 配電物聯網 98
5.1.2 配電網的信息物理融合特性 · 101
5.1.3 數字孿生配電網的基本形態(tài) 105
5.2 配電網的信息物理協同優(yōu)化控制 106
5.2.1 配電網的網格自治與協同處理 107
5.2.2 配電控制區(qū)域 109
5.2.3 配電網拓撲識別和動態(tài)分區(qū)機制 · 116
5.3 配電網的信息物理安全分析及防御 120
5.3.1 配電網CPS 安全要素分析 120
5.3.2 配電網CPS 安全性分析方法 128
5.3.3 配電網CPS 安全性時空防御 139
第6 章 源網荷儲協同控制 148
6.1 協同控制信息流特征分析 148
6.2 區(qū)域感知及協同控制方法 149
6.2.1 區(qū)域態(tài)勢感知 149
6.2.2 區(qū)域協同控制模式 · 156
6.2.3 基于競標機制的區(qū)域協調控制方法 159
6.3 源網荷儲協同控制系統與設備 · 166
6.3.1 全局運行決策系統 · 167
6.3.2 協同交互控制器 169
第7 章 源網荷儲協同控制應用示范工程 173
7.1 貴州紅楓示范工程 174
7.1.1 工程概述 174
7.1.2 運行效果 178
7.2 廣州從化明珠工業(yè)園示范工程 · 192
7.2.1 工程概述 192
7.2.2 運行效果 196
7.3 上海虛擬電廠示范工程 · 202
7.3.1 工程概述 202
7.3.2 運行效果 204
7.4 江蘇源網荷儲示范工程 · 206
7.4.1 工程概述 206
7.4.2 運行效果 · 209
后記 · 214
參考文獻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