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篇 污水廠尾水型人工濕地技術研究現狀和發(fā)展動態(tài)
第1章 基于文獻計量學的國內外人工濕地研究動態(tài)分析
1.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2 時間演變特征
1.3 空間分布特征
1.4 發(fā)文作者與高被引文獻
1.5 研究方向與熱點
1.6 本章小結
第2章 發(fā)展視角下尾水型人工濕地處理技術研究動態(tài)分析
2.1 人工濕地技術發(fā)展歷程
2.2 人工濕地技術除污機理
2.3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tǒng)的類型及特點
2.4 人工濕地技術在城鎮(zhèn)污水廠尾水處理中的應用
2.5 外加電子供體強化尾水型人工濕地脫氮技術
2.6 尾水型人工濕地溫室氣體的減排
2.7 本章小結
第3章 技術標準視角下我國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設計分析
3.1 國內外尾水人工濕地應用現狀
3.2 尾水人工濕地設計分析
3.3 尾水人工濕地優(yōu)化設計建議
3.4 本章小結
第2篇 生物炭添加強化尾水型人工濕地脫氮技術
第4章 生物炭在人工濕地中的應用現狀
4.1 生物炭的基本概念
4.2 生物炭的基本性質
4.3 生物炭基人工濕地強化反硝化脫氮的有效途徑
第5章 外加碳源對生物炭基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凈化污水廠尾水的影響
5.1 材料與方法
5.2 人工濕地基質表面形貌特征
5.3 人工濕地對碳氮污染物的去除
5.4 人工濕地基質區(qū)氧化還原狀態(tài)
5.5 碳源不足對微生物及出水COD濃度的影響
5.6 生物炭的添加對反硝化作用的影響
5.7 外加碳源對NO2? -N積累的影響
5.8 本章小結
第6章 生物炭基人工濕地強化實際污水廠尾水生物脫氮的機理
6.1 材料與方法
6.2 不同C/N條件下各污染物去除效果
6.3 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與功能預測
6.4 人工濕地內生物膜的酶活性分析
6.5 人工濕地基質的微觀形態(tài)學
6.6 生物炭的添加對微生物的選擇作用
6.7 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硝酸鹽的去除路徑
6.8 本章小結
第7章 改性稻殼生物炭對水中反硝化過程和N2O排放的影響
7.1 材料與方法
7.2 H2O2改性和NaBH4改性對生物炭理化性質的影響
7.3 反硝化過程中N2O和N2的排放特征
7.4 培養(yǎng)體系理化指標和酶活性的動態(tài)變化
7.5 添加H2O2改性和NaBH4改性稻殼生物炭對反硝化速率的影響
7.6 本章小結
第8章 生物炭基硫自養(yǎng)反硝化人工濕地對污水廠尾水深度脫氮機理
8.1 材料與方法
8.2 人工濕地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8.3 反應副產物變化
8.4 硫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反硝化的貢獻率
8.5 人工濕地系統(tǒng)微環(huán)境變化
8.6 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
8.7 生物炭添加對人工濕地反硝化效能和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8.8 本章小結
第3篇 外加電子供體強化尾水型人工濕地生物脫氮技術
第9章 人工濕地水力學特性研究
9.1 人工濕地實驗裝置與填料
9.2 實驗方法與參數計算
9.3 各實驗裝置水力學特性分析
9.4 本章小結
第10章 植物碳源與硫酸根驅動自養(yǎng)/異養(yǎng)協同反硝化系統(tǒng)脫氮效果
10.1 材料與方法
10.2 不同進水C/N下污染物的處理效果
10.3 不同C/N下濕地系統(tǒng)的內部環(huán)境變化
10.4 SO42?和COD的吸附及釋放實驗
10.5 微生物群落分析
10.6 微生物氮去除路徑
10.7 對污水處理廠廢水處理的啟示
10.8 本章小結
第11章 植物碳源與單質硫驅動下人工濕地反硝化系統(tǒng)的脫氮效能
11.1 材料與方法
11.2 不同電子供體下氮的去除效果
11.3 不同電子供體下COD的變化
11.4 不同電子供體添加下硫的轉化對氮去除的影響
11.5 不同電子供體下N2O的積累
11.6 微生物群落分析
11.7 實驗裝置脫氮效能綜合評價
11.8 本章小結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