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上的轉折點,他從前期沉浸在小人物的人道悲憫、心理關懷中穿透而升華,成了預見人類悲劇的哲學思想家,他“彷佛”借由這部中篇小說告訴我們當時最缺乏而卻是世上最可貴的東西──個人的性格,并提出了一長串的疑問圍繞在這個中心主題上。小說談到“個人”對抗群體,講到群體盲從自然規(guī)律到個人自我意識覺醒的信念重生的過程,透過“地下室人”這個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造出的文學形象表現(xiàn)出來,他象征一個退縮到自己內心角落的文明邊緣人。他“有意識”地將自己埋進心里的地下室,而與群體的關系,一是在思想上辯證,二是在社會上吵架。小說即依此分為對比鮮明的兩篇,作者頗自豪地稱這類似音樂上的變奏形式,且兩者互補相得益彰。首篇中,地下室人是一個看似精神分裂的中年退休公務員,用獨白方式談自己縮到角落的原由,憤世嫉俗又時而矛盾地貶低他人或自己,他自問自答暢談道理,從自己有病不看醫(yī)生談起,開始哲學性地扯到人的意識、利益、意志、理性、自然規(guī)律、欲望、自由、侮辱及痛苦的必要,它們種種既包容又矛盾的關系在他叨叨絮絮的詞語中,彷佛咒語似的從他口中不斷吐出,著實讓人既驚奇又直冒冷汗,如此高懸的心情轉至第二篇,卻是落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侮辱與被侮辱”的爛泥里,他回憶起從前年少的學校生活至成年工作時的羞恥記憶,簡直是一路不斷被人侮辱的成長史,轉述了三個生動有趣的事件:讓路生悶氣、與同學聚餐吵架、上妓院找碴。整個小說也帶出俄國當時的首都圣彼得堡的城市氣氛,雨雪濕漉、天色昏暗、孤獨陰郁,地下室人像只老鼠似的在這里鉆進鉆出。作者試圖將整個時代,特別是負面的特征放進這個人物形象中,對比綜合出別具一格的時代人物。如果我們反復咀嚼這些時而令人發(fā)笑時而使人瞠目的妄語,那么,對于翻動人類靈魂、翻新社會生活的力量來源,或許將會有一番新的領悟。比如這個地下室人最后提出的問題:哪一個比較好呢?是廉價的幸福,還是高貴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