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溯臺灣紀(jì)略
澎湖臺灣紀(jì)略
澎湖志略
臺灣紀(jì)略(附澎湖)
澎湖臺灣紀(jì)略
杜臻述
澎湖有三十六島,縱橫三百余里(此據(jù)新圖;實錄云:二百余里)。閩海實錄云:其地勢在泉州料羅、漳州鎮(zhèn)海之界,與舊嶼、大擔(dān)相對。自內(nèi)地東渡,順風(fēng)一日二夜可至。閩書附晉江縣,云地近琉球。昔人于此置兵防琉球,今則防倭。元島夷志云:自泉州順風(fēng)二晝夜可至,有七澳。曹能始志勝云:自郡東臺海門,舟行二日始至。鄭若曾云:風(fēng)順尚有日半之程。指揮唐垣京澎湖要覽云:系琉球山川,地界泉、漳、興、福;其去內(nèi)地也,埒于琉球。諸書所載不同。茲從閩志,附之晉江之后云。
前代事不可考。隋開皇中,遣虎賁郎將陳棱帥師至其地,虜男女?dāng)?shù)百人而還。唐施肩吾有澎湖詩云: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xiāng)里;黑皮年少學(xué)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蓋亦嘗有至焉者。明洪武五年,以其民叛服不常,大臺兵,驅(qū)其大族徙置漳、泉間。今蚶江諸處遺民猶存。嘉靖之季,賊首曾一本、林鳳據(jù)巢穴。萬歷元年,總兵俞大猷逐倭寇嘗至其地。二十年,朝鮮告倭且入犯,議者謂不宜坐棄澎湖;于是設(shè)把總一員,以十六舟戍之,隸于南路參將及泉南游擊,令與浯、銅二寨時相策應(yīng)。其汛地北起北山,南盡八斗澳(地圖作八罩)。北山龍門港、丁字門、西嶼頭曰最沖,娘宮前蒔上澳曰次沖。春汛以清明前十日為期,駐三月而返;冬汛以霜降前十日為期,駐兩月而返。后以孤懸海表,議罷。啟、禎以后,鯨鯢薦食,益不可問矣。
其氣候常溫,多風(fēng)少雨,涉海者重絮而行,既至則易暑服。其土燥剛,不宜木與禾黍,惟多雜茅。泉味澀鹵。其民多泉人僑處,苫茅以居,樸野多壽。土布為衣,耕、漁、畜、牧以自給。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掇蠃蛤、魚鰕以佐食,爇牛糞以爨,燃魚骨為油。尤多畜羊。羊特肥大孳生山谷間,千萬為群;其主各刻角以志,或烙毛剺耳,夜亦不收,卒不相亂也。黠者或行賈于外,致饒裕。其爭訟,擇年長者為主,有事則就決之;間有不能平,則詣晉江縣陳白以聽斷焉。
其物產(chǎn),谷則胡麻、菉豆,藥則天門冬、蒺藜、山茨菇,蟲獸則山豬、蜈蚣、花蛇及鼠。山豬類常豬而色赤,性矯健、善跳躍,捕之不易;有毒,食之輒發(fā)瘡廱?;ㄉ摺Ⅱ隍?,彌山皆是?;ㄉ叽笳唛L丈余,小亦不下五、六尺;晝?nèi)辗氐叵?,夜乃潛至幾案間。揣之不嚙,即偶見嚙,亦不至大創(chuàng)也。海石間臺烏魚(一名鯔魚),本生江南,每春日輒來就石廉打子;蓋魚子須跳擲乃臺也。又產(chǎn)白芥菜,高五、六尺。其子中入藥絕佳。茉莉千瓣,香尤酷烈。又有藤蔓,可為燂洗兵船之用。
其民以地近琉球,夜不舉火;言夷船望見煙起,必來抄掠。居中大澳曰娘娘宮,可泊南北兵船五、六十艘,游總處之。其余諸島,重迭相包,無大高山,望之不過如覆釜。水曰澎湖溝,分流東西。泉、漳人行賈呂宋,必經(jīng)其間。自此以東為順流,其返也過澎湖而西,復(fù)為順流。自娘娘宮而西至西嶼頭,曰左哨;稍南至蒔上澳,曰右哨。二哨去中營,各水程四十里;二哨自相去,水程三十里。西嶼頭有山稍高,度可十六丈,可泊兵船四十余。其險阨,曰內(nèi)塹、外塹。稍北十里曰■〈蟲咠〉仔澳,可泊南北風(fēng)船十余,各有漁寮、水源(新圖又有大池角、小池角、吼硫■〈石昷〉、員門司、磺礁、外篙澳)。稍北二十里曰丁字門。其澳迫窄,僅可容四、五舟。有水源,無魚寮,為寇夷樵汲所至(新圖有大吼門、小吼門)。過此十里為西北大洋。稍東二十里曰鎮(zhèn)海港、員背嶼,各有水源、漁寮(新圖有赤■〈土敢〉、萬丈潭、土地公〔嶼〕、金嶼、姑婆嶼、鐵砧嶼)。但水淺礁多,舟不易往,第于北山筑墩探瞭而已。西嶼頭內(nèi)十里曰果葉澳,可泊十余舟,有水源,無漁寮。又自西嶼頭分道至通梁仔、瓦硐港、大礵,各水程二十里;中墩三十里(新圖果葉甚遠(yuǎn)、中墩甚近,小有不同。中墩一稱上門)。各有漁寮、水源,亦以水淺礁多,止可遠(yuǎn)瞭。凡此,皆左哨汛游所及也。蒔上澳可泊北風(fēng)船四、五十(新圖其旁有岑圭嶼、狗沙嶼、毒嶼、鐵線尾)。西行水程五里,有小嶼曰大城,與小城相對,可泊南風(fēng)船十余。自蒔上東北行水程二十里曰文龍港(即龍門港之誤,新圖作良文港),可泊北風(fēng)船十余,有水源、漁寮(新圖其旁凌波嶼、芝眉嶼、椗齒礁),為寇夷樵汲必至之地,哨邏至此而回。稍南五里曰林投仔(新圖其旁有鎖管港、豬母落水),有水源,冬哨始有漁寮,春夏無之也。由此東北水程十里曰圭壁港。又北五里為青螺仔頭(新圖其旁有洪林罩、蚱腳嶼、鼎灣仔、沙港、雁睛嶼、蟳廣〔澳〕),各有水源、漁寮;但礁多水淺,常于太武山遠(yuǎn)瞭及之,不能時往。自蒔上而西五里曰楓柜仔山(新圖其旁有大帽山沉礁、四角嶼、龜龍嶼、番墓下),有水源、漁寮。北行水程二十里曰安山仔,可泊南風(fēng)船二十余。又北十里曰東港尾,有水源、無漁寮,可泊南北風(fēng)船二十余(新圖自此復(fù)返祖媽宮)。左哨汛游所及,略盡于此。西嶼頭之極西又有吉貝嶼,孤隔多礁(新圖其旁有布袋澳、沙員、目嶼沉礁、北磽,其東有屈瓜、飯籃,蓋自沙澳北境盡處也),與南面之八斗嶼隔一潮水,雖有漁寮、水源,均非哨瞭所及也。新圖與舊異。娘娘宮作祖媽宮,大城、太武山與之連壤,不云小嶼也。自祖媽宮稍西,盡西埯仔尾,有新城,蓋寇所筑以屯兵者(其旁有后屈潭、水燒平、牛心礁、西衛(wèi)),而八斗之旁澳嶼甚多(在北者曰鴛鴦窟、捕漁坑、水埯、虎井、桶盤嶼、三將軍石,在西者曰大花宅、小花宅、花嶼沉礁、草嶼沉礁、大貓嶼、小貓嶼,在東者曰挽毛潭、綱埯,在南者曰頭巾嶼、鐵砧礁),稍遠(yuǎn)至西南有湖內(nèi)祖(杭鐵成質(zhì)潭),東北有尾糍田(將軍柱后代仔),極南有東嶼平、西嶼平、鐘嶼等,更南有東吉嶼、西吉嶼、斧頭爭等,皆明世所不及知也。
臺灣舊名東番,不知所自始。其人聚處無君長,不通中國,亦未嘗屬于外番。泉、漳市舶私與往來,不聞官司也。萬歷三十年為倭所據(jù),浯嶼營將沈有容臺舟師擊之。有連江人陳第者以薊鎮(zhèn)游擊家居;與偕往,共破倭。泊舟大員,其酋長大彌勒等持鹿酒以獻(xiàn)。因備詢其土俗及山海形勢,述之成篇。第倜儻能文,起家諸生,后乃去而習(xí)武,為總兵俞大猷、尚書譚綸所賞識,遂以武秩進(jìn)。著有意言、謬言、毛詩古音考、伏羲光天圖纘,太史焦竑亟稱之。自有第記,而后厘考屬國者,始知有所謂東番云。其略曰:東番在澎湖外洋中,自烈?guī)Z航海一晝夜至澎湖,又一晝夜而至加老灣。其起地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又有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續(xù)凡千余里,種類甚蕃,別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推子女多者為社長,聽其約束。性好勇喜斗,暇輒習(xí)走,晝夜不止。足躢皮厚至數(shù)分,履棘刺如平地,捷及奔馬,度終日之力可踔?jǐn)?shù)百里。或兩社有隙而相攻,約日合戰(zhàn),戰(zhàn)已往來如初,不復(fù)相仇。每殺人,斬其首,剔肉存骨,懸之門。門懸髑髏多者,稱壯士。地暖,冬夏裸體,不知衣冠,自謂簡便。婦女結(jié)草裙,略蔽下體而已。無揖讓、拜跪禮,無歷日、文字。視月圓為一月,計月十圓為一年。久則忘之,故率不紀(jì)歲;少壯老耄,問之不知也。交易,結(jié)繩以識。無水田,治畬種禾,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榖粒視內(nèi)地稍長,特甘香。采苦草,雜米釀之為酒,間有佳者。豪飲至一斗。燕會則置大罍團(tuán)坐,各酌以竹筒,不設(shè)肴核;樂則起而跳舞,口亦嗚嗚若歌曲。男子剪發(fā),留數(shù)寸披垂;女子則否。男子穿耳,女子年十五、六斷去唇兩傍二齒以為飾。地多竹,大數(shù)握,長十余丈。
伐竹構(gòu)屋,蒙以茅,廣長數(shù)丈。每族共屋;一區(qū)稍大曰公廨,少壯未娶者曹居之。議事必于公廨,取召集之易也。將娶,視女子可室者,遣人遺以瑪瑙珠一雙;女子不受則已,受則夜造其家,鼓口琴挑之。口琴者,制薄鐵如搔頭,尾有兩岐;嚙而噓之,錚錚有聲。女聞,納宿;未明徑去,不見女父母。自是,每夜必來以為常。迨產(chǎn)子女,婦始往婿家迎婿,如親迎;婿始見父母,因家焉。養(yǎng)女父母終身,其本父母不得子也。故生女喜倍男,謂其可以繼嗣云。妻死更娶;夫喪號為「鬼殘」,終莫之醮。人死,擊鼓環(huán)哭,置尸于地,四面熾火煏而干之,不棺;屋壞,乃立而埋之,不封、不祭。將耕,戒勿言,亦不復(fù)相仇殺。道路以目,田畔相遇,少者背立;長者徑行,無所問。華人或故侮之,不之較。茍違戒,則歲輟不登,故守之惟謹(jǐn)。女子健作;女常勞,男常逸。有盜取人物者,嚴(yán)剔之,尸于市;故夜戶不閉,禾積場無敢竊者。有床,無幾案,席地坐。谷有大小豆、胡麻、薏苡。蔬有蔥、姜、番薯、蹲鴟。果有椰、蔗、毛柿、佛手柑。畜有貓、狗、豕、雞。獸有虎、豹、熊、鹿。鳥有鳩、雉、鴉、雀。山尤多鹿。人善用鏢;鏢長五尺,鏃甚铦,虎鹿遇之輒斃。其捕鹿,嘗以冬;伺其群臺,乃集眾逐而圍之。掩群盡取,積如邱陵。先屠取其皮角,次臘其肉,次臘其舌與腎、與筋別藏之,盛以籍而鬻之華人。又能榨蔗為糖。二者,其本業(yè)也。得鹿子,必擾馴之。刺鹿腸,臺新飼草未化者,必競食,名百草膏。俗食豕;不食雞、雉,惟拔取其尾以飾旗。見華人烹噉雞、雉,輒嘔。雖居島中,不能操舟,畏見海;但捕魚于溪澗。故老死不與他夷往來。永樂初,鄭和航海諭諸夷,東番獨(dú)遠(yuǎn)竄,不聽約。于是,家遺以一銅鈴,使懸于頸,蓋狗畜之也;至今傳以為寶。始皆聚居濱海。嘉靖末,遭倭寇焚掠,乃避居山。倭善鳥銃,鏢不能御也。自通于中國,獨(dú)見其居山耳。漳、泉之民至者既眾,充龍、烈?guī)Z諸澳往往能譯其語;嘗以瑪瑙、瓷器、布、鹽、銅簪環(huán)之屬,易其鹿脯筋角。間遺以故衣,輒喜;見華人則衣之,以相晉接,退則襲而藏之。得布亦藏之。蓋其人習(xí)裸,不耐冠履束縛也。性頗醇樸,自通中國,始有嗜好;奸人又紿以濫惡之物,彼亦漸悟,知為巧偽矣。第之言如此。
明季,阻于???,不復(fù)相通,不知何時為夷所得。海逆鄭成功之?dāng)《萦诰┛谝?,乘大霧,襲殺紅夷守者,而據(jù)其地。筑城以守,偽號東寧國?;蜓詺q以十萬緡歸紅夷,而假其地以居。為日久矣,卒莫知其然否。后鄭成功死于廈門,其妻董氏復(fù)立子錦,勢益弱;降者踵至,爭言臺灣中曲折。始知其地南北長、東西狹。東面皆大山,莫知其窮際。水皆西流,長者或數(shù)百里。海逆既定居,規(guī)度便近地給兵屯種,而收賦于諸社以自給。又多種桐樹及枲、麻為治船之需。
或盛言封畛遼闊,瞭人錯居,多奇怪。有三指人,爪銳如鳥,跳躑山林如猿玃,居于樹顛。樹絕大,其顛平廣可置屋。其人亦能耕獲,得榖輒徙置樹上。又善弩人,迫之輒注矢下向,終莫能近也。又有長髯矮人,僅如十歲小兒,而須皆過腹。或又言其巢特險固,水道紆回,惟一徑可入;欲往者必自澎湖易舟,而令諳習(xí)者為導(dǎo)乃能至?;蛴盅缘貢r時震,又多■〈風(fēng)貝〉風(fēng),屋易壞,多至三年必再構(gòu)矣。言人人殊,亦有圖形以獻(xiàn)者。事涉詭詐,不足信也。
迨海逆入居漳、泉,再遁于廈門,而錦又死;獨(dú)稚子克塽在,悉以兵事委其偽武平侯劉國軒,而??傌斮x則屬之偽忠誠伯馮錫范。錫范者,克塽妻父也。于是,督臣姚啟圣、提臣施烺咸言臺灣可取狀。上命會議,有旨允行。
康熙二十二年春,烺自闕下至閩,啟圣已調(diào)集各鎮(zhèn)之師,飭軍資、峙糗糧,列艦以待。官軍在行者,皆有重犒。師行,以風(fēng)不利而返;再臺,復(fù)卻回。六月,啟圣親餞烺于銅山,從容言曰:將軍師期已三易矣,每行必竭蹶庀軍賞,力已盡矣。嗣后不能為將軍再治行,敬奉白簡以待命于下吏。克敵與否,在今日矣;惟將軍圖之。烺念時方盛暑,多南風(fēng),意躊躇未決;乃業(yè)已力任,而啟圣繩之又急,遂慷慨行。為書訣別妻子,誓必死。諸將士當(dāng)行者,皆作書抵家,處分后事,無一還心。合提標(biāo)及興化、平陽、銅山、金門、海壇、廈門諸鎮(zhèn)之師共數(shù)萬人,舳臚數(shù)百,禡牙舉帆,自銅山南向。而啟圣亦進(jìn)屯廈門為聲援。
烺舟既至大洋,風(fēng)日恬和,海波偃息,安行如內(nèi)地,遂以初十日至澎湖之外島。當(dāng)是時,賊將劉國軒以二萬眾守澎湖;昔日哨游重地,皆為所據(jù)。烺泊舟處,非向來屯駐地也;賊望見之,皆大笑曰:此不足煩吾兵,潮至自碎耳。蓋海道收泊有常處,必須曲乃可以避風(fēng)潮;否則,潮乘風(fēng)勢能舉舟拍沙上,即至堅之舟,不過三、四掀播,無不震裂矣。烺亦習(xí)知海事,心竊危之;顧無可奈何,稍擇便處。相守十二日,潮竟不至,而天忽大霧,咫尺不見人;是為六月二十二日也。烺告諸將曰:潮汐有常,而十二日不至,方夏多■〈風(fēng)貝〉風(fēng)而無風(fēng),此天相我成功也;非天子洪福不及此。然幸不可屢邀,更需時日而潮至■〈風(fēng)貝〉作,必敗無疑矣。今日請與諸君共破賊。諸將亦以為然,請舉炮。烺曰:不可?;鹌鞅酥L,彼聞炮聲,即知我軍所在,而尋聲以擊我,我不能敵也。不若乘大霧未解而直趨其中堅,彼不意我至,必驚亂,我躍登其舟,短兵相接,庶可取勝。眾曰:善。于是,分其舟為二。以興化總兵吳英為左沖鋒,金門總兵陳龍、銅山總兵陳昌繼之;而廈門總兵楊嘉瑞當(dāng)其后;平陽總兵朱天貴為右沖鋒,提標(biāo)前營游擊何應(yīng)元、提標(biāo)署中營參將羅士珍、提標(biāo)右營游擊藍(lán)理、提標(biāo)署后營游擊曾成繼之;而海壇總兵林賢繼其后。偃旗臥鼓,魚貫以入;余舟八十艘,留為后應(yīng)。軍方行而潮至,水驟涌四尺,舟行通利無礙;烺與諸將皆色喜。度已附賊舟,競擲長鏁巨釣,首尾鉤之。我舟與賊舟相混,糾結(jié)不可解;朱天貴、林賢、吳英先登,諸將士奮勇騰躍,競上賊艦。賊方茫昧不及辨,而刃已及身,大亂;趣舉炮鉛,甫脫口,镕而未堅,勢亦不猛,著鐵皆如泥,不能傷我軍。我軍大呼,殊死戰(zhàn),無不一當(dāng)百,因縱火焚其舟。自巳至未,賊大敗,殺死、焚死、溺死者萬二千,獲賊舟甚多。劉國軒以數(shù)舸逸去,余創(chuàng)殘八百人并詣軍前降。朱天貴冒矢石,負(fù)重傷,所當(dāng)賊十二艘焚溺幾盡,猶稱寧死不退,追擊不已。忽有飛炮中項,立斃。天貴本浙鎮(zhèn),以留后策應(yīng)調(diào)之;乃曰:愿為前部。卒戰(zhàn)死,時論壯之。賊守山者曰偽將軍楊瑞,見水軍已敗,率偽官一百六十五員、偽兵四千六百五十三名,全軍降。初,烺將臺師,夢觀音授以水一桶,覺而曰:水者海也,一桶者大一統(tǒng)也。我今茲必破賊乎!又,軍士有宿于關(guān)壯繆廟者,忽聞空中呼曰:選大纛五十桿,助施將軍破賊。烺聞之,益自喜。至是,果驗。
烺得降者,皆厚撫之。錄所獲水軍創(chuàng)殘八百人,給以糜粥、酒胾,遣醫(yī)為裹傷傅藥。召見之曰:若等欲歸乎?皆叩頭言:逆天宜死,得不死足矣;安望歸!烺曰:不然,汝一軍盡沒,父母妻子必謂汝等已死,日夜悲汝;余縱汝歸,復(fù)見父母妻子,寧不甚樂!朝廷至仁如天,不得已而用兵,降即赦之耳。汝今歸,為我告臺灣人速來降,尚可得不死;少緩,即為澎湖之續(xù)矣。諭訖,而遣舟歸之。八百人皆感泣去。既至,展轉(zhuǎn)相告,歡聲動地。諸偽將偽兵聞之,爭欲自投來歸,禁之不能止。劉國軒自澎湖敗還,固已膽落;至是,見人情大率已解散,始決計勸克塽歸附矣。
始,烺告捷,且言臺灣港道紆回,南風(fēng)狂涌,須俟八月以后乘北風(fēng)而行;且遺書咨之督臣啟圣。啟圣以為賊已大創(chuàng),宜乘勝急擊;若少延緩之,令賊得保聚,勝敗未可知也。又廉知官軍破賊后藥彈火器率已罄盡,甚至撞毀鐵鍋為裝炮之用;遂為書報烺,言當(dāng)速進(jìn),且送角弓五百張、柳箭二萬枝、火藥二萬斤、火礶一萬五千筒、噴筒三千枝、火箭八百箱、黑鉛四千斤、大小鐵子一千枚、臺窩蜂子一千斤、緞紬袍褂干練袍褂各數(shù)千領(lǐng)、靴帽若干件、賞功銀一萬兩。烺得書大喜,悉以諸資具散之軍中。軍中人人鼓勵,計日渡海,滅殘寇,取重賞。賊聞之洶懼。
閏六月初八日,偽藩鄭克塽遣偽官鄭平英、林惟榮、曾蜚、朱紹熙赍降表至軍前,請舉國內(nèi)附,為東方屏翰。烺告之曰:仍居故土,不敢擅許;審欲降者,當(dāng)如幕府約。因要以三事:一必須劉國軒、馮錫范親身來。二必須納土獻(xiàn)版籍。三必須偽官兵遵制剃發(fā),舉家內(nèi)徙,聽朝廷安插。使人銜命去。七月十五日,克塽復(fù)遣偽兵官馮錫珪、偽工官陳夢煒、劉國軒親弟偽副使劉〔國昌、馮錫范親弟偽副使馮〕錫韓同前使曾蜚、朱紹熙來,復(fù)奉書至軍前請悉如約。且言南北淡水駐防偽左武將軍何佑、偽左先鋒李茂等并已撤回,地方并已效順;但請頒給告示,曉諭剃發(fā)。而何佑等降款亦至。十六日,提督烺留劉國昌、馮錫韓于軍前,而令侍衛(wèi)吳啟爵、六品筆帖式常在赍告示五通,與錫珪等偕往曉諭。臺灣軍民見天使渡海,合境驩呼,投戈剃發(fā),向化恐后。居亡何,克塽降表至。奏繳偽延平王印一顆、冊一副、偽武平侯印一顆、偽忠誠伯印一顆,盡籍其境土數(shù)千里、戶口數(shù)百萬為圖以獻(xiàn);但以宗族類多齠稚,南人不諳北土,請就近安插。烺為代奏,廷議許之。于是,克塽及偽將士等盡納其器仗于軍前,舉族內(nèi)徙。提督烺身自渡海,行定新附地,而絕域盡入版圖矣。
是役也,天子念渡海遠(yuǎn)戰(zhàn),將士勤苦,賞恤皆從優(yōu)厚。提督烺授靖海將軍,世襲罔替;死事鎮(zhèn)臣朱天貴,特贈太子少保,授一子為蔭生;余將士,升賞有差。以劉國軒率先歸順,授為天津提督??藟u至,赦其罪;優(yōu)以公秩,居京師。而臺灣置郡縣如內(nèi)地焉。
按圖,東境果皆連山,而臺灣城則西面海中一孤嶼也,稍近南。城之西皆大海,而沙線重復(fù),舟不可近。城之南一沙埂,屬于內(nèi)土,曰萬丹湖。湖之旁有港,東入曰蟯港;即陳第所謂堯港也。埂上置七昆身。昆身者,山阜之名;列兵守之,如內(nèi)地斥堠也。城之東,乃大海澳,沙埂遶之。城之北,有水徑,曰馬沙溝,紆回以入于澳。其近澳之口,曰鹿耳門,筑城守之。澳縱廣可數(shù)十里,兵船宿其中。由此,可以至城之東而登岸焉。馬沙溝外,又有沙線數(shù)重,置南北昆身以守;寇所倚為奇險者,在此也。自馬沙溝西南,有孤嶼曰海翁淈,為走澎湖道。澳之西岸有城曰赤■〈土敢〉,蓋亦寇所筑。城之南有十二街,有文廟,旁有港不知名。城之北有花園,旁亦有港,疑即陳第所謂大員港也。城之東有天興、萬年二州。內(nèi)有菜園,有嘉祥、長治、維新三里,有二層營;蓋皆寇所規(guī)度為營田處也(又東有上港岡、中港、下港岡、郎林、大岡山、小岡山、大香洋、小香洋、中洲、柳仔、鯽仔潭、柳仔林、沉坑仔)。自是,極東曰啞猴林,即大山窮處。
自赤■〈土敢〉城南行一百四十里,至赤山仔,稍西為鳳山港。又西近海為打狗山,即陳第所謂打狗嶼也;寇置炮城在焉(其旁有半平山、凹底山、觀音山、大宅基)。自赤山仔又南八十里,至上淡水。又二十里,至下淡水。此所謂南淡水,寇置戍處也;陳第謂之小淡水。自下淡水十五里至力力社,又十五里至茄藤社,又六十里至放索社,又八十里至茄落堂,又一百二十里至浪嶠社。自赤■〈土敢〉城至此,共五百三十里,南路盡處矣(近海處曰沙尾岐頭)。小琉球在其西南。而淡水之東有傀儡番,在大山中,亦號令所不至也。
自赤■〈土敢〉城北行,歷大橋、小橋(二港皆經(jīng)花園)、烏鬼橋(其港為下寮港)一百二十里,至新港社。新港西行臺海口,有目茄洛灣;即陳第所謂加老灣也(港北有召籠社、黎頭標(biāo)社、有大目降、大武籠、大岡山,為東山盡處)。其北又有歐王溪,歐王社在其旁(又有大小茄冬林)。自新港社西南五十里至麻豆社。水西臺,曰莽港;即陳第所謂魍港也。其旁有茄哩嶼、雙溪口,皆第記所有。自此以北,第不及知矣(又有大龜肉、鐵線橋、急水溪、赤山)。
自麻豆社東行九十里,至朱羅山(其旁有啞里山、倒洛嘓、茄拔仔、大排竹)。水西臺,曰蚊港(其旁有三迭溪、牛朝溪、八掌溪、上茄東、下茄東、龜佛山、上獅仔、南世竹、茄藤林)。朱羅山北行一百里至他里務(wù)(其旁有猴悶社、石龜溪、打貓社,東山盡處為柴里、斗六)。又北一百二十里至大武郡。水西臺,曰磚仔■〈土穵〉(其旁有東螺社、西螺社、南社、二林、三林、臺仔■〈土穵〉、冷飯■〈土穵〉)。自大武郡又北六十里,至半線社。水西臺,曰大肚溪。其??冢宦棺邢ㄆ渑杂凶綊可?、大肚社、啞捉社、馬之遴、大突社)。自半線社又北一百一十里,至水里社(其旁有福羅社、牛罵社、沙轆社)。東有大山曰黑沙晃、里買豬、末里,皆盡境也。
自朱羅山至水里社,皆地之東境。至此,乃折而西行三百里,至大甲社。又西一百四十里,至房里社。又西一百三十里,至吞韶社。其水之西臺者,曰大甲溪(其旁有雙寮社、崩山社、苑里社、茅于社)。自吞韶社折而西北一百三十里,至后籠社。又二十里,至新港仔。水之西臺者,曰后籠港(其旁有茄世閣、合歡社)。自新港仔北行四十里,至中港社;中港臺焉。又北一百里,至竹塹社;竹塹港臺焉。又北二十里,至眩眩社。又北二百里,至南崁社;南崁港臺焉(其旁有霄里社、查內(nèi)社、龜侖社、坑仔社)。折而東八十里,至八里分社(其旁有奶奶社)。又東過江十五里,至淡水城。此所謂北淡水也;寇亦置戍,為北面重鎮(zhèn)。江源有二,皆臺于東境大山,峻灘斗瀉。一經(jīng)首冕社、一經(jīng)房是仔社,皆西流至外八投社而合。合處有峭壁夾峙于江之東西,曰干豆門。江自此折而北,入于海(在江南者曰擺接社、瓦裂社、龜侖社、里末社,在兩江中者曰著匣社、奇武子社、已浪泉社,在江北者曰麻里則孝,曰答答攸,曰奇兩峰,曰里簇社、麻少翁社)。自淡水城東行三十里,至奇獨(dú)龜侖社。又東六十里,至龜州社;有龜州山、磺山。又東六十里,至大屯社。又東四十里,至小雞籠。自中港社至此,皆濱海。西北境小雞籠外,大海中有二石對峙,曰旗桿石。寇熾時,策取臺灣者,嘗欲自雞籠趨淡水,掩賊不備為奇功;即此地也。其地有支壟斗,入海必逾此乃可前;土人謂之跳石。凡一百五十里,至金包里外社。又東十里,至金包里內(nèi)社。又有支壟,視前更大,跳越較難,曰跳大石。凡行二百里,至雞籠頭;過江二十里,至雞籠城。自此以上,無路可行,亦無埯澳可泊。候夏月無風(fēng),用小舠循海墘而行。一日,至山朝社。又三日,至蛤仔難社。又三日,至哆啰滿。又三日,至直腳宣。以上人跡不到矣。自赤■〈土敢〉城至雞籠城,二千三百十五里。
朝議卒按圖設(shè)府一、縣三,曰臺灣府、曰臺灣縣、曰鳳山縣(力力社、眩眩社皆有鳳山)、曰諸羅縣(即朱羅社)。又設(shè)巡視廈門、扎扎臺灣副使一,鎮(zhèn)守臺灣總兵一,率八千人守其地。
澎湖志略
●胡序
澎湖,舊無志也。周子仙山官斯土,輯成志略一卷,而地以人傳焉。
夫坤輿形勝,至國朝而大備。其載在一統(tǒng)志者,班班可考;凡海濱島嶼,罔不詳也,于澎湖乎何遺?然而地理日辟,風(fēng)景各殊,比年以來,如減丁銀之科條、革漁利之侵淫以及祀典之詳略厚薄,猶有闕焉。夫澎湖,臺灣之門戶、防守之要沖也。余署茲土閱二紀(jì),爰取志略而增益之,并一時所采擇俱為編入集中;是志成,而水程袤廣、亂港支流燦若列眉。于以宣盛朝之德化、貽海疆之樂利,使魚蝦之鄉(xiāng)晏如也,而一統(tǒng)可知矣。是為序。
時乾隆五年(歲次庚申)小春月,行取泉州府晉江縣、署澎湖通判事鄂渚胡格書。
●周序
澎湖僻在海中,雖屬臺郡而別為一方。國朝設(shè)官五十余載,文教誕敷,紀(jì)載日益多,豈無可匯而成編、信今傳后者?以舊無文獻(xiàn)可征,創(chuàng)始為難,遂致缺略耳。余承乏茲土,即欲集成一冊,為一方考據(jù);奈常與病為緣,使有用精神半銷磨于檢方問藥之下,而此事徒托空言矣。今以任滿將去,而病又獲瘳,其殆天假之緣,以酬茲夙愿乎?爰就余見聞所及,纂輯成帙,名曰「志略」。其無可考據(jù)者,姑闕焉,以俟后之君子。
時乾隆元年(歲在丙辰)天中月既望,福建臺灣府澎湖糧捕通判西蜀周于仁書。
●劉序
為政者,視乎其心;心一于愛民,則凡官序之崇卑、職任之繁簡、地方之遐邇險夷不以介意,而惟切切焉晝考夕糾,以一夫不獲為憂。及吏習(xí)民安,百廢具舉,則又知天下無不可為之事、無不可治之民;游刃既得,目牛無全,而不覺怡然有愜于其心。雖然,豈易言哉!非其平生之學(xué)得于正誼明道者有素,方且寵辱裝其懷,痌瘝之念何自而起?茍且自便,又豈復(fù)知有急病讓夷之事?嗟呼!此可以勉強(qiáng)而能之者哉?
潼川周公蒞閩數(shù)載,自永春遷歷臺灣澎湖司馬;其去也,民立祠以祀公,公之入于人者可知矣。顧民不忘公,而公愈益不忘乎澎之民。既報政,思所以為后事師者,輯成澎湖志略一卷,簡要精核,亦可補(bǔ)志乘所不逮。公之神何優(yōu)而慮何長耶!
夫閩處南服,澎尤窮海,行旅所至,猶謂畏途,而公顧樂而安之;惓惓之意,形于歌詠之余。此昔賢之所難,而于公僅見之者也。吾于此識公之心、覘公之學(xué),于以知前此公所蒞之政、之教,而尤幸吾閩之民將來食德于公者之未有窮期也。是為序。
時乾隆二年春二月上浣,治年家弟晉安劉敬與頓首拜撰,并書。
●輿圖
圖說
澎當(dāng)大海之中,凡島嶼、村落,隱隱水面如浮萍一、二點,若有若無;問渡者鮮有不望洋而驚嘆。其間左營轄其東南、右營控其西北,哨船分巡、兵丁派駐,皆有一定名數(shù)。此志略所未載,予為一一詳注;然不有圖,又何能了如指掌、而明若觀火乎?因命畫工摹圖于后。若夫本處潮汐長涸所關(guān)甚巨,不可不知,亦附一圖。踵事增新,端有俟乎來者。(胡格)
潮汐圖
●海道
自澎至臺凡四更(海行以更計程),風(fēng)順一日早到;否,難以日計也。其水初深碧,次淡黑、淡藍(lán),至白。進(jìn)鹿耳門,易小船渡,良久登岸,進(jìn)臺灣西門。自澎至廈凡七更,經(jīng)黑水溝、紅水溝海道。惟黑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所臺。海水正碧,此溝獨(dú)如墨;勢稍窳,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腥穢襲人;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舟游泳,舟師以楮鏹投之。紅溝不甚險,人頗泄視云。二溝在大洋中,與綠水終古不淆,理亦難明。渡溝良久,見遼羅,乃金門支山;再進(jìn)入大旦門,至廈門不遠(yuǎn)。
●沿革
明隸泉州府晉江縣。按曹學(xué)佺泉州府志勝:澎湖嶼,自郡東臺海門,舟行三日始至;屹立海中,環(huán)島三十六如排衙(由明季至今,居民漸多,開辟日廣,已六十二島澳矣)。居民以苫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yè)。其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剺耳為記。明洪武初,徙其民于近郭,遂墟其地。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始隸臺灣府臺灣縣,設(shè)巡檢司、副將、游擊、守備、千把總等員。后以澎湖為臺灣門戶,稽查海舶、監(jiān)放兵餉、錢糧倉儲,皆其專任;巡檢職微,不足彈壓海疆;于雍正五年移駐道員案內(nèi),始改設(shè)通判駐其地,為東寧半壁云。
●疆域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dá)。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即大嶼,以其地大而在南,故曰南天。上憲以其僻遠(yuǎn),恐容奸,不準(zhǔn)報墾;后又與東吉、西吉、半坪嶼、花嶼同請牧羊,亦不準(zhǔn)。蓋慮鞭長不及,防微杜漸意也)、草嶼、西嶼坪、貓嶼、布袋嶼、八罩山、東嶼坪(即半坪嶼)、水埯、尾虎、西吉、花嶼、鋤頭插、馬鞭嶼、東吉、將軍嶼、虎井嶼、船帆嶼、岑雞嶼、豬母落水、桶盤嶼、月眉、后鼻、西嶼頭、風(fēng)柜尾、雞籠嶼、鐵線灣、紅毛城、四角嶼、雙頭掛、暗澳(今更名文澳,建文官衙署)、案山仔、林頭仔(今為林投澳)、牛心嶼、■〈蟲戚〉仔灣、天妃澳(武署在此)、鎖管港、巡檢司、小果葉、潭邊、■〈蟲間〉仔港、小池角、龍門港、大果葉、大池角、龜璧港(今為奎璧澳)、沙港底、中墩嶼、竹篙灣、鼎灣嶼、吼門、陽嶼、雁靖嶼、赤崁仔、小門嶼、陰嶼、土地公嶼、椗釣嶼、姑婆嶼、鳥嶼、員貝嶼、吉貝嶼、墨嶼。納錢糧者九澳,即在六十二澳內(nèi):東西衛(wèi)、林投澳、奎璧澳、鼎灣澳、鎮(zhèn)海澳、瓦硐澳、赤崁澳、西嶼澳、綱埯澳。后又分臺四澳,各有所附。嵵里澳附東西衛(wèi),通梁澳附鼎灣澳,吉貝澳附鎮(zhèn)海澳,水埯澳附綱埯澳。
以上諸島澳,散如某布星羅,或間阻?!觥淬吡x〉,非舟莫達(dá);或毗連比屋,陸路可通。雖海外微區(qū),實東寧要地也。
●城垣
文官衙署在文澳,武官衙署在媽宮澳,俱無城垣。惟金龜頭有小城,名新城;二門,規(guī)制甚狹,周圍不及一里。無居民,惟營兵輪翻戍守,亦無常宅其內(nèi)者。城南臨海,置炮位,蓋以備守御也。
●里程
東衛(wèi)至媽宮旱路六里。
西衛(wèi)至媽宮旱路三里。
后堀潭至媽宮旱路三里。
蚱腳嶼至媽宮旱路七里。
案山仔至媽宮旱路七里。
文澳底至媽宮旱路四里。
文澳至媽宮旱路三里(舊名暗澳)。
風(fēng)柜尾至媽宮旱路二十五里。
嵵里至媽宮旱路二十里。
井仔埯至媽宮旱路十九里。
豬母落水至媽宮旱路十七里。
雞母塢至媽宮旱路十六里。
鎖管港至媽宮旱路十六里。
鐵線尾至媽宮旱路十五里。
煙墩腳至媽宮旱路八里。
陽嶼至媽宮水程四十五里。
陰嶼至媽宮水程四十三里。
香爐嶼至媽宮水程三十里。
文良港至媽宮旱路二十五里。
林投仔至媽宮旱路十九里。
隘門仔至媽宮旱路十八里。
烏崁至媽宮旱路十五里。
西溪至媽宮旱路十九里。
鼎灣至媽宮旱路二十里。
灣貝嶼至媽宮水程二十三里。
長岸仔嶼至媽宮水程二十一里。
雁凈嶼至媽宮水程十九里。
奎璧澳至媽宮旱路二十五里。
果葉至媽宮旱路二十六里。
奎璧港腳至媽宮旱路二十六里。
白猿坑至媽宮旱路二十五里。
湖東至媽宮旱路二十四里。
湖西至媽宮旱路二十三里。
青螺至媽宮旱路二十里。
紅羅罩至媽宮旱路二十里。
大城北至媽宮旱路十三里。
椗校嶼至媽宮水程四十三里。
雞膳嶼至媽宮水程三十九里。
八罩至媽宮水程五十里。
大嶼至媽宮水程一百里。
半坪嶼至媽宮水程七十里。
東、西吉二嶼至媽宮水程八十里。
西嶼至媽宮水程二十里。
緝馬灣至媽宮水程十五里。
小池角至媽宮水程十六里。
大池角至媽宮水程十八里。
竹篙灣至媽宮水程二十二里。
小門并橫礁至媽宮水程三十里。
大烈?guī)Z至媽宮水程三十五里。
小烈?guī)Z至媽宮水程三十六里。
赤崁至媽宮水程二十五里。
險礁嶼至媽宮水程四十里。
北崎嶼至媽宮水程五十里。
白沙嶼至媽宮水程三十六里。
姑婆嶼至媽宮水程五十五里。
空殼嶼至媽宮水程三十五里。
大倉仔嶼至媽宮水程十五里。
通梁至媽宮旱路三十里、水程二十里。
吼門至媽宮水程二十里。
瓦硐至媽宮旱路三十里、水程二十二里。
中墩至媽宮旱路二十里、水程十五里。
鎮(zhèn)海澳至媽宮旱路三十里、水程三十里。
目嶼至媽宮水程八十里。
吉貝嶼至媽宮水程六十五里。
按里程自設(shè)巡檢時已有之,繪圖以報久矣。余考核有極謬者:如媽宮至西嶼,一目了然,而云三十里;媽宮至八罩甚遠(yuǎn),而亦云三十里是也。其它似此者尚多。余略為改正,姑存梗概,以俟后之君子。
●宮廟
關(guān)帝廟、天后宮、真武廟、水仙宮,俱在協(xié)營。
按天后即媽祖,康熙二十三年六月靖海侯施瑯奉命征鄭克塽,取澎湖;入廟拜謁,見神衣半濕,始知實默佑之。又師苦無水,瑯禱于神,井涌甘泉,數(shù)萬師汲之不竭。今其井尚存,名曰大井。及行,恍見神兵導(dǎo)引;至鹿耳門,水漲數(shù)倍,戰(zhàn)艦得徑入,賊驚奔潰?,樕掀涫拢钤t加封天后。雍正四年,奉旨賜「神昭海表」匾額。雍正十二年,余請于上憲,與關(guān)帝廟春秋祭祀,俱取之正供云。
澎湖無佛寺,故無僧尼。惟火居道士,皆應(yīng)教事祈禳,無住廟清修者。旁門少,則秀可為士而樸皆為農(nóng);異術(shù)稀,則風(fēng)俗自淳而人心自正。皆盛朝雅化所漸被于遐荒者也。
●戶口、錢糧
澎湖共一千六百八十三戶,一萬三千四百一十七丁。征銀六百七十二丁,向征銀三百一十九兩八錢七分二厘。乾隆二年正月,奉旨每丁減為二錢,永為定例;征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地種二百四十七石五斗七升四合三勺,征銀一百三兩九錢八分一厘二毫六忽。
尖艚二十二只,征銀一十八兩四錢八分。
杉板四百八十六只,征銀二百零四兩一錢二分。
大網(wǎng)二十三張,征銀八十兩零五錢。
小網(wǎng)三十六張,征銀六十三兩。
大滬二口,征銀一兩六錢八分。
小滬七十三口半,征銀三十兩四錢五分。
大泊網(wǎng)二口,征銀二兩五錢二分。
小泊網(wǎng)一口,征銀六錢三分。
小罾三十口,征銀二十五兩二錢。
以上總計,征銀六百六十四兩九錢六分一厘二毫,雍正十三年首報者?,F(xiàn)在請核不載。
●倉儲
倉在右營后街,計十二間;編「禮、樂、射、御、書、數(shù)、孝、友、睦、姻、任、恤」字號。貯正供谷二千石,捐谷八十石。
●科名
澎湖人文初起,科甲有待。祗歲貢一名顏我揚(yáng),任歸化縣訓(xùn)導(dǎo),致仕歸。其余衿監(jiān)十余,不備載。
●物產(chǎn)
高梁、脂麻(有黑白二種)、綠豆、黃豆、黑豆、小豆、小米、地瓜、落花生。瓜葉俱全,惟不產(chǎn)稻、麥。龍占魚、珠螺、章魚、巴螺、龍蝦、鯊魚(美在翅)、丁香魚、土鮑魚(一名九孔)、紫菜、海馬。水族甚繁,難以悉載。文石(詳見「文石賦」)。涂魠魚(甚大,非巨網(wǎng)不能取。冬始臺,仲春而止。無刺,味甚美。歲輸餉一千二百兩,水師提憲題為賞兵之資,差員收焉。乾隆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內(nèi)閣奉上諭:朕查閩省澎湖地系海中孤島,并無田地可耕;附島居民,咸置小艇捕魚,以餬其口。昔年提臣施烺倚勢霸占,立為獨(dú)行,每年得規(guī)禮一千二百兩。及許良彬到任后,遂將此項奏請歸公,以為提督衙門公事之用。每年交納,率以為常。行家任意苛求,漁人多受剝削,頗為沿海窮民之苦累。著總督郝玉麟宣朕諭旨,永行禁革。其現(xiàn)在捕魚船只,飭令該地方官照例編號,稽查辦理。此項陋規(guī)既經(jīng)裁除,若水師提督衙門有公用必不可少之處,著郝玉麟將他項銀兩酌撥數(shù)百金補(bǔ)之。欽此。合行通曉欽遵。六月十五日,督院告示到澎。自是而澎島閭閻共沐圣恩之樂利于無涯矣)。
●舟楫
澎湖四面環(huán)海,非舟莫濟(jì)。商船二十八只、杉板頭船一百二十八只;巨者貿(mào)易于遠(yuǎn)方,小者逐末于近地,利亦溥哉!
●泊岸
徑趨臺、廈不入澎湖者,南風(fēng)泊船必于八罩,北風(fēng)泊船必于西嶼頭;入澎湖泊船,必于媽宮澳步岸。
●漁舟
澎湖冊載:征餉小船四百八十六只,每只征銀四錢二分,共計征銀二百零四兩一錢二分。
詳準(zhǔn)春秋致祭關(guān)圣帝君、天后圣母項內(nèi)小船三十三只,共征銀一十三兩八錢六分,尚不敷祭祀。又益以小滬二口半征銀一兩零五分,泊網(wǎng)一口征銀六錢三分,小罾一口征銀一兩六錢八分,共計銀一十七兩二錢二分。此項銀兩所征羨耗、平余該銀二兩零六分六厘四毫,不在祭項之?dāng)?shù)。至乾隆三年七月,奉文準(zhǔn)于正項錢糧內(nèi)支銀一十八兩,以為關(guān)圣帝君三次祭祀之需。此一十七兩二錢二分,詳準(zhǔn)為天后圣母三次祭祀備物之敬,于乾隆四年為始。
媽宮澳小船三十四只,從未輸餉,以渡載勞苦故也。
以上諸小船,舊例俱臺灣縣給腰牌。于乾隆元年四月內(nèi)奉文改歸本衙門就近給照,報明人數(shù),而漏脫以清;結(jié)取連環(huán),而諸弊可絕。誠稽查小艇良法也。
●風(fēng)俗
諄樸勤儉,男婦相助耕漁。敝衣御寒,麤糲充口。錢糧早完,從無敲撲之苦;詞訟絕少,并省聽斷之煩。官云樂矣,民亦康哉!
●文員
澎湖舊隸臺灣縣,止設(shè)巡檢一員。雍正五年移駐道員案內(nèi),以澎湖缺最緊要,巡檢職微,不足勝任,始改設(shè)通判;逮余甫三任,而巡檢姓名已多泯滅。余為考索得十有二人,歷四十有三稔,為備錄以傳于后。至通判,則近而易知,故紀(jì)載加詳云。
巡檢
姚法唐,河南祥符吏員,康熙二十三年任。
朱縉,浙江錢塘吏員,康熙二十七年任。
胡騰鳳,江南含山吏員,康熙二十三年任。
林開彥,直隸撫寧吏員,康熙三十五年任。
李慧仁,直隸安肅吏員,康熙四十一年任。
耿瑚,河南柘城吏員,康熙四十五年任。
陸鑒,順天吏員,康熙四十七年任。
喬杰,陜山吏員,康熙五十二年任。
李振宗,浙江吏員,康熙五十八年任。
朱唯章,順天宛平吏員,雍正元年任。
鄭奎聚,順天通州吏員,雍正四年任。
羅開勛,湖廣吏員,雍正四年任。
通判
王仁,字子芳,號松亭,順天大興人。由吏員,捐考職。經(jīng)歷運(yùn)糧有功,議敘授漳州府通判。于雍正六年五月調(diào)任。
梁樟,字子章,號駁庵,陜西西安府咸陽縣人。由康熙辛丑科進(jìn)士,初任長泰縣,調(diào)長汀縣。于雍正九年正月升任。
周于仁,字純哉,號仙山,又號龍溪,四川潼川府安岳縣人。由康熙戊子科舉人,初任永春縣,調(diào)將樂縣。于雍正十一年八月升任。
曹顯庚,字西長,號星哉,浙江嘉興府石門縣人。由監(jiān)生加捐,選授泉州府通判。于乾隆元年二月調(diào)任。
胡格,字壽平,號勖夫,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人。由康熙丁酉科舉人,初任泰寧縣,調(diào)詔安縣,再調(diào)同安縣,三調(diào)晉江縣。于乾隆三年八月二十二日署任。乾隆四年保舉行取,乾隆五年十月十八日離任。
王鶚,字藥巖,號瞻飛,江南昆山縣人。由監(jiān)生加捐,選授泉州府通判。于乾隆五年十月到任。
陸鶴,字西溟,號敬齊,浙江嘉興府海鹽縣籍,杭州府海寧縣人。由康熙丁酉科舉人,初任寧波府奉化縣教諭卓異,升授福建連江縣知縣,調(diào)諸羅縣,升泉州府通判。乾隆八年調(diào)補(bǔ)澎湖,于本年六月十二日到任。
●武員
澎湖屬水師提督管轄,設(shè)副將一,左右二營游擊各一、守備〔各〕一、千總各二、把總各四;兵二千名,哨船三十六只。
副將
詹六奇,漳州府漳浦縣人??滴醵耆?。
張旺,陜西人??滴醵四耆?。
王國興,陜西人。康熙三十年任。
尚宣,陜西長武縣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陳國任,陜西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王三元,陜西甘州衛(wèi)人??滴跞拍耆?。
趙烜,陜西人??滴跛氖耆巍?br />
葉國鼎,福州府閩縣人??滴跛氖耆巍?br />
張進(jìn),漳州府人??滴跛氖拍晔氯巍?br />
朱杰,字偉伯,順天府宛平縣人??滴跷迨哪耆巍?br />
許云,漳州府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藍(lán)廷珍,漳州府漳浦縣人??滴跷迨吣耆巍?br />
羅光干,陜西人??滴跷迨吣耆?。
戴憲宗,浙江紹興府人。康熙六十一年任。
陳倫炯,泉州府同安縣人。雍正元年三月任。
董方,泉州府人。雍正三年任。
呂瑞麟,泉州府晉江縣人。雍正五年七月任。
陳勇,廣東潮州府人。雍正六年任。
章隆,延平府人。雍正十年任。雍正十二年升福寧鎮(zhèn)。
顧元亮,字明甫,號松庵,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人。雍正十二年任。
李惟揚(yáng),號崧庵,廣東肇慶府陽春縣人。乾隆三年七月初三日到任,四年八月二十一日離任,告病回籍。
高地,泉州府同安縣人。提標(biāo)中營參將,于乾隆四年八月二十一日署事。
任文龍,字子云,浙江溫州〔府〕人。銅山參將,于乾隆四年十二月初二日署事。
高得,志字秩齋,江南崇明縣人。于乾隆五年四月初三日任。
左營游擊
陳蘭,福州人??滴醵耆?。
李大訓(xùn),湖廣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康運(yùn)昌,陜西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楊明錦,衡州人??滴跞耆?。
高天位,陜西人??滴跛氖耆巍?br />
王貴,浙江衢州府人??滴跛氖耆巍?br />
洪德,泉州府同安縣人??滴跛氖迥耆?。
鞏呈瑞,陜西西安府盩厔縣人??滴跛氖拍耆巍?br />
陳國璸,泉州府人??滴跛氖迥耆?。
陳國星,泉州府同安縣人??滴跷迨四耆巍?br />
謝希賢,漳州府詔安縣人。雍正元年任。
蔡高,漳州府龍溪縣人。雍正二年任。
任文龍,字子云,浙江溫州府人。雍正六年任。
黃曉,字虞臣,漳州府漳浦縣人。雍正十年任。
柳圓,字方山,山東登州府蓬萊縣人。雍正十三年任。
楊瑞,字旭舉,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乾隆四年二月初四日到任。
右營游擊
胡愷,康熙二十三年任。
方冰,康熙二十八年任。
薛銓,康熙三十三年任。
翁國正,康熙四十七年任。
林秀,康熙五十二年任。
葉紀(jì),康熙五十六年任。
張駴,康熙五十八年任。
洪平,雍正元年任。
楊恩,雍正四年任。
李燕,雍正六年任。
高得志,字秩齋,江南崇明縣人。雍正八年任。
邱有章,字子鳳,號鳴崗,泉州府晉江縣人。雍正十一年任。
張吉,字輝仕,泉州府惠安縣人。乾隆二年二月任。
林如錦,字桂齋,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人。乾隆五年七月初二日到任。
左營守備
程龍,康熙二十三年任。
趙廣,康熙二十五年任。
褚國柱,康熙二十九年任。
葉得祿,江南鳳陽府霍邱縣人??滴跞哪耆?。
張成準(zhǔn),陜西人??滴跞拍耆?。
張得勝,山東人??滴跛氖耆?。
譚士瑍,湖廣荊州府江陵縣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洪文,泉州府晉江縣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陳本昭,福州府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朱文,泉州府南安縣人??滴跷迨吣耆?。
邱延祚,浙江人。康熙五十九年任。
劉使,泉州府同安縣人。雍正二年任。
林如錦,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人。雍正五年任。
姚德,漳州府龍溪縣人。雍正十年任。
薛存忠,字奕三,號畏三,興化府莆田縣人。雍正十三年任。
聶國賢,字希圣,山東兗州府人。乾隆四年四月到任。
右營守備
原爾懷,康熙二十三年任。
劉奇,康熙二十八年任。
陳蛟,康熙三十一年任。
沈鶴,康熙三十五年任。
達(dá)養(yǎng)棟,康熙四十年任。
鄭璸,康熙四十四年任。
喻義,康熙四十七年任。
鮑世綸,康熙五十一年任。
陳國星,康熙五十五年任。
林亮,康熙五十八年任。
陳勝,康熙六十一年任。
黃有才,雍正元年任。
尹日和,雍正二年任。
張標(biāo),雍正三年任。
劉使,雍正五年任。
蔡棨,雍正七年任。
施必功,雍正十年任。
李嘉,字名標(biāo),號瑞侯,廣東潮州府揭陽縣人。雍正十三年任。
施鳳來,字憲伯,泉州府晉江縣人。乾隆四年七月任。
千把及外委等員,多不勝載。
●煙墩、炮臺
新城東邊港口,炮臺一。
風(fēng)柜尾汛,炮臺一、煙墩一。
嵵里汛,炮臺一、煙墩一。
文良港汛,煙墩一。
八罩挽門汛,炮臺一、煙墩一。
水埯汛,炮臺一、煙墩一。
將軍澳汛,炮臺一、煙墩一。
——以上左營管轄。
新城西邊港口,炮臺一。
西嶼頭內(nèi)塹汛,炮臺一、煙墩一。
小門汛,炮臺一、煙墩二。
北山大赤崁煙墩一。
吉貝嶼汛,煙墩一。
——以上右營管轄。
●詩
澎湖嶼(唐)施肩吾
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xiāng)里;黑皮年少學(xué)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
別澎湖十六韻(時乾隆元年丙辰六月二十四日也)周于仁行年將六十,三仕到澎陽。海國東南嶠,星經(jīng)牛女鄉(xiāng)。天懸青共遠(yuǎn),水接碧同長。■〈風(fēng)貝〉發(fā)疑雷吼,沙飛似霧茫。有時奔萬里(諺呼大浪為白馬),無計臥雙檣(風(fēng)甚計窮,仆其桅,任其飄泊,多幸生者)。風(fēng)景雖多別,民情卻甚良。勤耕藷作飯,儉用布為裳。麥稻還須糴(不產(chǎn)稻麥),豆麻尚可糧。黍黃村火密(澎地雜糧,黍其佳者),草綠訟庭荒(詞訟絕少)。柴戶何嘗閉,蒲鞭不用揚(yáng)。官閑惟嘯月,民樂可烹羊(多羊)。竊祿亦云久(三年),留名敢謂芳(民為余建生祠)。光陰飛石火,花甲變星霜(六十二歲)。將別還延佇,思?xì)w欲束裝。群黎雖祖餞,一葦早輕杭。暫息鷺洲地,追懷賦短章。
●賦
觀海周于仁
讀書而周知萬匯,窮居而備悉九寰;祗能心識乎名物,尚未目及夫班班。予也生長西蜀,求志盤阿;造車結(jié)網(wǎng),閉戶為多。間有所適,千里還軻;名山大川,閱歷幾何?
迨竊賢書,長綏斯握。歷云間之巑岏,辨涇渭之清濁。睹流沙之黃河,盼插天之華岳。驚寒風(fēng)之裂肌,訝堅冰之須斵。由秦、晉而達(dá)神京,益驚心乎卓犖。集萬國之冠裳,拱宸居之云倬;極人物之殷繁,兼車馬之喧轕。茍株守乎窮鄉(xiāng),終鴻觀之罔覺。
憶余春秋五十有五,謁選屆期,再治我輔;熟路兮輕車,越山兮度浦。及銓授永春,庭對圣主,三覲天顏,感興欲舞。銜命就道,幽、燕、齊、魯。經(jīng)泰岱之旁,率濟(jì)水之滸。觀亦云多,指不勝數(shù)。由淮入?yún)?,天塹雄圖。擊楫瓜步,載酒西湖。仙霞峻極,閩、浙機(jī)樞。雖人物之不異,卻言語之大殊。浦城登舟,尤溪入陸。石吼兮灘高,山連兮嶺復(fù)。心悸兮忡忡,身疲兮仆仆。長林兮森森,豐草兮蓼蓼;希味兮悅口(如荔子、海味等),奇觀兮豁目。崎嶇歷盡,乃至桃源。銅符初綰,事劇且煩。譬之駑力,懼不勝轅。復(fù)承簡命,調(diào)我鏞州。路當(dāng)沖要,刑政須修。人豪地勝,有暇亦游。望龜山兮仰止,搜玉華兮窮幽。謂縱觀之已極,寧賒望而他求?
甫越期年,胡又量遷?澎湖重地,海島孤懸。捧檄遄征,再歷興、泉。廈門暫憩,詹吉登船。淼淼大洋,從茲舵。非山而浪擁千峰,無花而波開萬朵。不雨而風(fēng)激如霖,搖星而眼迷似火。時起霧而騰煙,間堆垠而列垛。正子午于星經(jīng),防風(fēng)颿之相左。中有二溝,尤稱奇特;紅溝兮如丹,黑溝兮似墨。形稍窳而不平,勢橫流而若仄。傍綠水之清泓,亙?nèi)f古而不忒。潮既往而旋來,日應(yīng)時而合刻。窮睇眄于汪洋,覺疇昔之言海,不啻乎管窺而蠡測;炯炯然合五十載之睹記傳聞,不覺于斯而有得。
嗟嗟!觀屬于目,理通于心。量可有容兮,吾觀其大;虛乃能受兮,吾觀其深。觀豈徒然哉!曠所觀以服政兮,又何難當(dāng)明圣之世而堯舜乎斯民;獨(dú)鄙人識闇而才疏兮,愧有志而未能。
文石(有序)周于仁
澎湖產(chǎn)文石,在外塹山麓。掘地劈石得之。外甚丑惡,經(jīng)磨礱而文臺,文與質(zhì)不一。其色淡而不濃、淺而不艷。其形大小不倫,欹陷棱斜,尖突異狀,絕無方圓平直者。其直低昂不一,佳者倍之。為念珠,重而涼,不宜于冬;余亦堪為案頭玩具云。
考文石之托始兮,韞于璞而深藏。迨畸人之穿鑿兮,乃由闇而之章。色清淡而不艷兮,形多棱而少方。不可點而成金兮,不可餐而為糧;不可為圖而作篆兮,不可為器而薦香;不可入藥而供丹灶兮,不可作硯而伴文房。胡爭取之若鶩兮,致厥直之常昂?購之無謂兮,棄之何傷!
石若艴然而自鳴曰:『君不吾取,吾為君宣。吾聞君子不責(zé)人以全美,不沒人之微賢。矧吾粹品,臺自天然,質(zhì)瑩瑩而不駁,性硁硁而恒堅。不追琢而自麗,不粉飾而成鮮。含云帶霧,染黛浮煙。依海島而儲秀,歷寒暑而永年。匪自衒以求售,偏競羨而投錢。曾雜珍奇于五都之市,幾供玩悅于七寶之前。士逢知己而自貴,物經(jīng)賞識而益妍。君不吾取,吾無憾焉』!余聞其言,嘆異者久之;乃恍然曰:『非石之貴,惟文為貴。文不雷同,故其色各臺;文不柔靡,故其質(zhì)常貞;文不好異而矜奇,故淺淡而不可厭;挒文不悅?cè)硕晔溃势匠6豢奢p。惟其如是,是以取之』。
嗚呼!一石之微,尚以文見重于海隅;況士君子斯文自任,懷瑾握瑜。選珪璋兮黜碔砆,探英奇于昆侖之巔、識卞璞于荊山之區(qū)。視茲石又當(dāng)何如也!
嘉蔭亭
太傅題詩之路,柳暗花明;右軍高會之亭,茂林修竹。凡茲喬柯飛棟,敢求海島殊方。第由文澳以達(dá)媽宮,每多躑躅;沖寒風(fēng)而冒烈日,未免趑趄。雖蔭樾之樹難栽,而堅致之亭易設(shè)。爰捐清俸,不日落成。庶幾扶杖婆娑,聊舒倦足;擔(dān)簦來往,藉息勞肩。坐看碧水淪漪,潮無聲而不怒;遙望遠(yuǎn)岡蒼翠,夕有照以皆紅。后之同心,幸為留意。
乾隆己未重九后二日,署澎湖事鄂渚胡格跋。
臺灣紀(jì)略(附澎湖)
林謙光
形勢
臺灣,為海中孤島。地在東隅,形似彎弓。中為臺灣市;市以外皆海。由上而北,至淡水雞籠城界,與福建相近;其東,則大琉球也,離灣稍遠(yuǎn)。由下而南,至加洛堂、郎橋止;其西,則小琉球也,與東港相對。由中而入,一望平原三十余里;層巒聳翠,樹木蓊茂,即臺灣澳之所也。而澳外復(fù)有沙堤,名為昆身。自大昆身至七昆身止,起伏相生,狀如龍蛇。復(fù)有北線尾、鹿耳門,為臺灣之門戶;大線頭、海翁窟,為臺城之外障。舡之往來由鹿耳,今設(shè)官盤驗。
沿革
先是,北線尾日本番來此搭寮經(jīng)商,盜賊臺沒于其間,為沿海之患。后紅毛(乃荷蘭種)由咖■〈口留〉吧來,假其地于日本,遂奄為己有。筑平安、赤嵌二城,倚夾板舡為援戰(zhàn);而各社土酋聽其約束。設(shè)市于安平鎮(zhèn)城外,與商賈貿(mào)易。
至壬辰年,土民郭懷一反;西王氏召土番擒之,戮于赤嵌城。民被土番仇殺,漸以消索。蓋至此,歸紅毛已三十余年矣。
辛丑年,偽鄭成功敗自長江歸,漂泊無所。土人勾之往,乃發(fā)大小船千余號,遣何斌引港,由鹿耳門入,潮水忽添數(shù)尺。紅毛戰(zhàn)敗,逃入鎮(zhèn)城,堅閉不臺。鄭兵沿山圍之累月,柴蔬不得入,又乏外援,紅毛突圍遁歸。
成功因改臺灣為偽東都,設(shè)一府二縣;偽立府尹及天興、萬年二縣。壬寅年五月,成功卒。提督馬信立其胞弟世襲,改號護(hù)理。癸卯年,成功之子鄭經(jīng)自廈門來,與世襲爭國。世襲兵屈退歸,經(jīng)遂嗣位。后經(jīng)至廈,委翁天佑為轉(zhuǎn)運(yùn)使,任國政。于是興市肆、筑廟宇,新街、橫街,皆其首建也。癸卯年,廈門敗,經(jīng)由銅山入灣;改東都為東寧省,前后招納內(nèi)地兵民眷口以實之。甲寅〔年〕,經(jīng)兵入漳、泉,委陳永華為咨議參軍,留守國政。丁巳年,兵潰,經(jīng)守廈門;復(fù)令劉國軒攻開海澄縣。旋為大兵恢復(fù),鄭兵潰去十有八九。遣劉國軒調(diào)殘兵,守澎湖;派殷戶臺糧,抽壯民為兵,致民心離散,士卒喪氣。辛酉年,經(jīng)預(yù)立其庶子鄭欽為監(jiān)國,退閑于洲仔尾,筑游觀之地:峻宇雕墻、茂林嘉卉,極島中之華麗;不理政務(wù),嬉游為樂。未幾,經(jīng)卒。眾憚欽之嚴(yán),迫之縊死。欽妻陳氏(即永華之女),亦登臺自縊。遂立鄭克塽為主;年幼,政臺多門。
福建總督姚啟圣偵知之,密請南征。先行秘札(原刊「劉興」)傅為霖,約為內(nèi)應(yīng);事泄,為霖被戮。偽續(xù)順公沈瑞以讒誅,瑞妻鄭氏(為禮官鄭斌之女)亦自盡。朝廷允姚總督之奏,命靖海將軍侯施瑯為提督,與總督姚啟圣、巡撫吳興祚討之??滴醵旯锖チ率娜?,大師由銅山開駕。十五日,兵入八罩灣。十六日,進(jìn)澎湖;大戰(zhàn)竟日,勝負(fù)未決。十七日,舟停八罩灣;十八日,進(jìn)取虎井、桶盤嶼,克之。十九日,將軍乘小舟暗渡海中,親觀營壘;遙見澎湖媽祖臺嶼上下炮城三座、風(fēng)柜尾一座,四角山炮城一座、雞籠山炮臺一座、東西巔炮臺一列四座、西南內(nèi)外塹西嶼頭一列炮臺四座、牛心灣炮臺一座,沿海之處小船可以登岸者,盡設(shè)短墻、置炮石,連遶三十余里,海兵星羅碁布。將軍決策,遂于二十一日誓師,二十二日分兵進(jìn)剿。左師直入雞籠山,右?guī)熤比肱P陌?。中?quán)分為八陣,每陣三迭;將軍居中調(diào)度,將左者興化鎮(zhèn)吳英、金門鎮(zhèn)陳龍、銅山鎮(zhèn)陳昌,將右者平陽鎮(zhèn)朱天貴、海壇鎮(zhèn)林賢、廈門鎮(zhèn)楊嘉瑞、提標(biāo)中營羅士珍。旌旗蔽空,舳鱸千里。自辰至申,戮力夾攻,擊沉煩船八只、燒鳥船二十六只,其余奔散無跡。平陽鎮(zhèn)朱天貴陣亡,海兵死傷無算,遂下澎湖。劉國軒知事不可為,勸克塽繕表歸誠,乃赍印八顆,又延平王金印一顆,輔政公、武平侯、忠誠伯、武衛(wèi)將軍等銀印四顆,稽首歸順。時明宗室寧靖王朱術(shù)桂向依鄭氏,臺灣破,闔室自縊,妻妾俱殉。先是,澎湖最險,難以泊舟。至是,水神效靈,九日海不揚(yáng)波,麓涌甘泉,大師直抵臺灣。七月初三日,將軍飛章奏捷。八月初二日,揚(yáng)旗入灣;文武官僚薙發(fā)迎師。兵不血刃,臺灣已歸我版圖矣。
建置
大師底定臺灣,設(shè)分巡道一員,領(lǐng)一府三縣。臺灣縣居中,轄四坊十五里九街六鄉(xiāng)。南為鳳山縣,自臺灣府起、至沙碼碕頭止,共五百三十里,轄六里十四鄉(xiāng)三十余社。過沙碼碕頭山之背,為呂宋開洋處。其余則土番負(fù)固,稀到城市,今土官加老師統(tǒng)之。北為諸羅縣,自臺灣府起、至雞籠城止,共五千三百三十里,轄四里十四鄉(xiāng)四大社,人眾力役尤多。其余二十四社,至雞籠城而界盡。過此則無路可行,亦無灣可泊。用小艇涉海,猶有十日之程,至直腳宣前面,則人跡不到矣。
商人所常泊之社,曰大武嚨、倒咯嘓、諸羅山、打貓社、他里務(wù)、東螺、猴悶、西螺、南社、麻支干、二林、三林、貓羅社、大武郡、半線、馬芝林、阿束、竹塹等社。
山川
南路之山,曰大岡山;在臺灣之東南三十里。狀如覆舟,天陰埋影,晴霽則見。上有仙人跡,鐵貓兒椗、龍耳甕在焉。相傳國有大事,此山必先鳴。又有小岡山、觀音山、鳳山、赤山、打狗山、半屏山、龜山、凹底山,皆在海濱,突起平地。若阿猴林,則大樹蔽天,材木于是乎臺。北路之山,曰木岡、曰里沙放種、買豬來種、半線、阿里、雞籠。而金山則在雞籠山山朝溪后。中產(chǎn)精金,番人拾在手,霹靂隨起。下溪中,沙金如屑,水極冷;取之者從高而望,捧沙疾行,少遲立凍死。奇冷山,即奇嶺社之山,高百丈;臺灣最暖,此山獨(dú)積雪,至春杪不化。玉山(原文「田」字)在野番中,月夜仰視,其色晶瑩如玉。
南路、北路溪港甚多,四通五達(dá)。中路離臺灣縣八里,曰鯽魚潭;采捕之利,足供軍需。計由臺灣府起、至淡水止,溪凡十八重;皆發(fā)源于山,以海為歸云。
沙線、礁嶼
南港口有長沙線,自南港口起、至淡水海外止,不知其幾千里。北線尾與安平鎮(zhèn)城相連,與赤嵌城相對;復(fù)有大線頭、海翁崛,為臺灣之外障。鹿耳門與北線尾相連,船只臺入之處;是臺灣之大門戶也。
上淡水城對面有兩石雙峙海中,謂之石門。淡水城海中有兩石雙起插天,謂之旗竿石。又有圭礁嶼,船遇之則碎。
城郭
安平鎮(zhèn)城,在一昆身之上。東抵灣街渡頭,西畔沙坡抵大海;南至二昆身,北有海門,原紅毛夾板船臺入之處。按一昆身周圍四、五里,紅毛筑城,用大磚、桐油灰共搗而成。城基入地丈余,深廣亦一、二丈。城墻各垛,俱用鐵釘釘之。方圓一里,堅固不壞。東畔設(shè)屋宇市肆,聽民貿(mào)易。城內(nèi)屈曲如樓臺上下。井泉咸淡不一;另有一井僅小孔,桶不能入,水從壁上流下。其西南畔一帶原系沙墩,紅毛載石堅筑,水沖不崩。
赤嵌城,亦系紅毛所筑。在臺灣海邊,與安平鎮(zhèn)相向。其城方圓不過半里。
雞籠,淡水小城也。紅毛筑之,以防海剽。利于南風(fēng),不利于北風(fēng)。
戶役、賦稅
戶口,自鄭成功開辟二十余年,漳、泉之民逋逃其中,稍稱沃野。自大兵吊伐,人多歸籍。今供徭(原刊「猺」字)役者,半屬轄內(nèi)之三十四社。若新附諸番,尚費(fèi)司牧之撫循,未可征其力役也。
臺灣皆屬沙堤,地力最薄。通府額派地丁銀共一萬四千八百八十二兩八錢二分零;稅餉在外。臺灣縣糧,額銀五千二百三十四兩二錢七分零;鳳山縣糧,額銀一千二百五十九兩二錢六分零;諸羅縣糧,額銀八千三百九十八兩二錢八分零。
學(xué)校、選舉
臺灣歸順后,天子思磨鈍振瞶,乃設(shè)歲、科二試以鼓勵之。每試府學(xué)入泮二十名;補(bǔ)餼五名至二十名,餼額滿止;增亦如之??h學(xué)入泮十二名;補(bǔ)餼三名至十名,餼額滿止;增亦如之。自康熙丁卯年始,其廩、增全額,俟人文盛日具題照內(nèi)地例補(bǔ)足。
提督軍務(wù)侯張公云翼,念海島文教不可不鼓舞,以開功名之路。特疏題準(zhǔn)自丁卯年起,于福建鄉(xiāng)試正額外另廣一名,以待臺灣之士。俟九年學(xué)成日,始與內(nèi)地棘闈同較;故蘇峨得登丁卯榜、邑星燦得登庚午榜、林逢秋得登庚午武榜。文明先聲,庶其在茲。今道、府設(shè)立社學(xué),教誨番童,漸有彬彬文學(xué)之風(fēng)矣。
兵防
臺灣總兵,統(tǒng)兵一萬。共分十營:安平鎮(zhèn)三營、澎湖協(xié)鎮(zhèn)二營、南北二營、左右中三營。
津梁
臺灣無石,所有橋梁皆磚草砌成;溪流水急,沖而易壞。如大橋頭、烏鬼橋、鐵線橋,今皆無存。獨(dú)有嶺后一橋,在東安之界。
自臺灣至安平鎮(zhèn)相去僅五里許,順風(fēng)則時刻可到,風(fēng)逆則半日難登。灣之津頭水淺,用牛車載人下船;鎮(zhèn)之澳頭淺處,則易小舟登岸。其余各港,船可沿溪而入。
天時
天氣與中土殊,雪霜絕少,人不挾纊。三春常晴;至于霪雨,每在秋令。臺颶時起,土人謂正、二、三、四月起者為■〈風(fēng)貝〉,五、六、七、八月起者為臺。臺甚于颶,而颶急于臺。將至?xí)r,先視所至之氣如虹如霧,則預(yù)為之防。凡遇風(fēng)雨將作,海必先吼如雷,晝夜不息;旬日乃平。
地理
南北二路,滿涂蓬蒿,溪急水漲。但幸沙坡坦平,車可連軌而行。
地多震動,水浮石稀,土不堅實;故種植五谷雖與中土同,而一年唯秋季一收。阻饑之患所不能免,幸有薯芋之類足以果腹。
風(fēng)俗
彈丸外區(qū),為逋逃淵藪。近地多漳、泉人,外多系土番。其人頑蠢,無姓氏,無祖先祭祀;自父母而外,無伯叔、甥舅之稱。不知?dú)v日,亦不自知其庚甲。性好殺人,截其頭洗剔之,粘以銅錫箔,供于家。男女皆跣足,不穿下衣,上著短衫,以幅布圍其下。番婦用青布裹脛,多帶花草。男子約十四、五歲時,編藤圍腰,束之使??;故射飛逐走,速于奔馬。發(fā)少長,即斷去其半,以草縳之;齒用生芻染黑;人各穿耳孔,其大可容象子,以木環(huán)貫其中;身有記刺,好事者遍刺其文,則紅毛字也。手帶鐲頭,或金銀、或銅錫,多者至數(shù)十雙;且有以鳥翅垂肩、以貝懸項而相夸為美觀者。
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則臺贅于人,女則納婿于家?;榧迺r,女入廨中,男在外吹口琴,女臺與合;當(dāng)意者,告于父母,置酒席邀飲同社之人,即為配偶。凡耕作,皆婦人;夫反在家待哺。夫婦不合,不論有無生育,往往互相交易。暑月,男女皆裸體對坐。淫欲之事,長則避;幼若弟妹子女,略不羞避。
婦甫生產(chǎn),同嬰兒以冷水浴之。疾病不知醫(yī),輒浴于河;言大士置藥水中濟(jì)度諸番云。冬月,亦入水澡浴以為快。
人死,結(jié)采于門。所有器皿衣服,與生人均分;死者所應(yīng)得之分,同其尸埋于床下。三日后會集同社,將死者取臺灌以酒,然后深葬;葬不用棺槨。移居,仍取臺再埋。
番屋,高地四、五尺。深狹如舟形,前后無所間,梁柱皆畫五采。時刻掃,地?zé)o點塵。屋后多植椰樹、修竹,暑氣不能入。
家無被褥,以衣覆體。
無廚灶,以三足架架鍋于地。粥則環(huán)向鍋前,用椰瓢酒汲食;飯則各以手團(tuán)之而食。米隨用隨搗。凡榖粟、衣服皆貯于葫蘆瓠中。人好飲,取米置口中嚼爛,藏于竹筒;不數(shù)日而酒熟??椭?,臺以相敬;必先嘗而后進(jìn)。
臺入皆乘牛車。遇山路陡絕,則循藤而過;遇溪路深闊,則跳石而過。凡傳遞文書,兩手系鈴搖之,其走如飛。
所用標(biāo)槍長五尺許,取物于百步之內(nèi),發(fā)無不中。弓則用竹為之,以麻為弦;矢則長銳,無翎毛。
其耕田,以草生為準(zhǔn);秋成日,謂之一年。
更深入山中,其人狀如猿猱,長不滿三尺。見人,則升樹杪;人欲擒之,則張弩相向。亦有鑿穴而居,類太古之民者。
土官有正、有副,大社至六、七人,小社三、四人。隨其支派,各分公廨;有事咸集于廨以聽議,小番皆宿外供役。
有能書紅毛字者,謂之教冊。凡臺入數(shù),皆經(jīng)其手;削鵝管濡墨橫書,自左至右,非直行也。
物產(chǎn)
鳥之屬,有鴉、鷺、鸂鶒、鴛鴦、杜鵑、班鳩、瓦雀、鹡鸰等類。鴻雁、燕、鶯,有而希見;鵲與鷓鴣,則其所絕無者。
山無虎,但有豹,亦不噬人。故鹿、麇、獐、麂之屬成群遍野,莫為之害。野牛最蕃滋,設(shè)柵欄圍之,有典牧之官董其數(shù);農(nóng)夫乏牛者,稟命于官而取之。至老而無力,則縱之去。
澤中有大龜,時游水濱;人取而食之。
果之美者,檨為最。狀如豬腎,味甘冽,可敵荔枝;越宿即爛,故難到遠(yuǎn)地。次莫若波羅密、梨仔茇(原刊「芨」字)、王梨、芭蕉子、石榴、橘、柚、椰、檳榔、甘馬弼等類。各方共產(chǎn)荔枝,龍眼則間有之。
花莫如四季錦邊蓮;而蘭、桂、梅、桃、拒霜、刺桐之類次之。所少,特牡丹耳。
內(nèi)山樹木之大者,為洪荒時物;人至不能識其名。
竹有大如斗,高數(shù)十尋者。
地多藤,盤旋里余;可為椗索及縛茅屋。
磺產(chǎn)于淡水;土人取之,以易鹽米芬布。
鹽臺于洲仔尾、淡水兩處。
泥■〈魚賣〉、烏魚,臺于坑仔口、打狗港。蟳蝦,臺于蛟港。蚶、螯、蠔、螺,海濱俱產(chǎn)。
澎湖,舊屬同安縣。明季,因地居海中,人民散處,催科所不能及,乃議棄之。后內(nèi)地苦徭役,往往逃于其中;而同安、漳州之民為最多。及紅毛入臺灣,并其地有之。而鄭成功父子復(fù)相繼據(jù)險,恃此為臺灣門戶。
環(huán)繞有三十六嶼,大者曰媽祖嶼等處;澳門口有兩炮臺。次者曰西嶼頭等處;各嶼唯西嶼稍高,余皆平坦。
自廈門至澎湖,有水如黛色,深不可測,為舟行之中道。順風(fēng),僅七更半水程。一遇臺颶,小則漂流別港,阻滯月余;大則犯礁覆舟。故舟子有望風(fēng)占?xì)庵?。羅經(jīng)針定子午,放洋各有方向:春夏由鎮(zhèn)海圻放洋,正南風(fēng),坐干亥向巽巳;西南風(fēng),坐干向巽。冬由寮羅(原文「經(jīng)」字)放洋,正北風(fēng),坐戌向辰,至夜半,坐干戌向異辰;東北風(fēng),坐辛戌向乙辰?;蛴蓢^放洋,正北風(fēng),坐干向巽;至夜半,坐干亥向巽巳;東北風(fēng),坐干戌向巽辰。至天明,俱可望見澎湖西嶼頭。由澎湖至臺灣,俱向巽方而行;薄暮可望見。
但澎湖初無水田可種,人或采捕為生、或治圃以自給。
今幸大師底定,貿(mào)易輻輳,漸成樂土。營將外,復(fù)設(shè)一巡檢治之。
澎湖臺灣紀(jì)略
澎湖志略
臺灣紀(jì)略(附澎湖)
澎湖臺灣紀(jì)略
杜臻述
澎湖有三十六島,縱橫三百余里(此據(jù)新圖;實錄云:二百余里)。閩海實錄云:其地勢在泉州料羅、漳州鎮(zhèn)海之界,與舊嶼、大擔(dān)相對。自內(nèi)地東渡,順風(fēng)一日二夜可至。閩書附晉江縣,云地近琉球。昔人于此置兵防琉球,今則防倭。元島夷志云:自泉州順風(fēng)二晝夜可至,有七澳。曹能始志勝云:自郡東臺海門,舟行二日始至。鄭若曾云:風(fēng)順尚有日半之程。指揮唐垣京澎湖要覽云:系琉球山川,地界泉、漳、興、福;其去內(nèi)地也,埒于琉球。諸書所載不同。茲從閩志,附之晉江之后云。
前代事不可考。隋開皇中,遣虎賁郎將陳棱帥師至其地,虜男女?dāng)?shù)百人而還。唐施肩吾有澎湖詩云: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xiāng)里;黑皮年少學(xué)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蓋亦嘗有至焉者。明洪武五年,以其民叛服不常,大臺兵,驅(qū)其大族徙置漳、泉間。今蚶江諸處遺民猶存。嘉靖之季,賊首曾一本、林鳳據(jù)巢穴。萬歷元年,總兵俞大猷逐倭寇嘗至其地。二十年,朝鮮告倭且入犯,議者謂不宜坐棄澎湖;于是設(shè)把總一員,以十六舟戍之,隸于南路參將及泉南游擊,令與浯、銅二寨時相策應(yīng)。其汛地北起北山,南盡八斗澳(地圖作八罩)。北山龍門港、丁字門、西嶼頭曰最沖,娘宮前蒔上澳曰次沖。春汛以清明前十日為期,駐三月而返;冬汛以霜降前十日為期,駐兩月而返。后以孤懸海表,議罷。啟、禎以后,鯨鯢薦食,益不可問矣。
其氣候常溫,多風(fēng)少雨,涉海者重絮而行,既至則易暑服。其土燥剛,不宜木與禾黍,惟多雜茅。泉味澀鹵。其民多泉人僑處,苫茅以居,樸野多壽。土布為衣,耕、漁、畜、牧以自給。煮海為鹽,釀秫為酒,掇蠃蛤、魚鰕以佐食,爇牛糞以爨,燃魚骨為油。尤多畜羊。羊特肥大孳生山谷間,千萬為群;其主各刻角以志,或烙毛剺耳,夜亦不收,卒不相亂也。黠者或行賈于外,致饒裕。其爭訟,擇年長者為主,有事則就決之;間有不能平,則詣晉江縣陳白以聽斷焉。
其物產(chǎn),谷則胡麻、菉豆,藥則天門冬、蒺藜、山茨菇,蟲獸則山豬、蜈蚣、花蛇及鼠。山豬類常豬而色赤,性矯健、善跳躍,捕之不易;有毒,食之輒發(fā)瘡廱?;ㄉ摺Ⅱ隍?,彌山皆是?;ㄉ叽笳唛L丈余,小亦不下五、六尺;晝?nèi)辗氐叵?,夜乃潛至幾案間。揣之不嚙,即偶見嚙,亦不至大創(chuàng)也。海石間臺烏魚(一名鯔魚),本生江南,每春日輒來就石廉打子;蓋魚子須跳擲乃臺也。又產(chǎn)白芥菜,高五、六尺。其子中入藥絕佳。茉莉千瓣,香尤酷烈。又有藤蔓,可為燂洗兵船之用。
其民以地近琉球,夜不舉火;言夷船望見煙起,必來抄掠。居中大澳曰娘娘宮,可泊南北兵船五、六十艘,游總處之。其余諸島,重迭相包,無大高山,望之不過如覆釜。水曰澎湖溝,分流東西。泉、漳人行賈呂宋,必經(jīng)其間。自此以東為順流,其返也過澎湖而西,復(fù)為順流。自娘娘宮而西至西嶼頭,曰左哨;稍南至蒔上澳,曰右哨。二哨去中營,各水程四十里;二哨自相去,水程三十里。西嶼頭有山稍高,度可十六丈,可泊兵船四十余。其險阨,曰內(nèi)塹、外塹。稍北十里曰■〈蟲咠〉仔澳,可泊南北風(fēng)船十余,各有漁寮、水源(新圖又有大池角、小池角、吼硫■〈石昷〉、員門司、磺礁、外篙澳)。稍北二十里曰丁字門。其澳迫窄,僅可容四、五舟。有水源,無魚寮,為寇夷樵汲所至(新圖有大吼門、小吼門)。過此十里為西北大洋。稍東二十里曰鎮(zhèn)海港、員背嶼,各有水源、漁寮(新圖有赤■〈土敢〉、萬丈潭、土地公〔嶼〕、金嶼、姑婆嶼、鐵砧嶼)。但水淺礁多,舟不易往,第于北山筑墩探瞭而已。西嶼頭內(nèi)十里曰果葉澳,可泊十余舟,有水源,無漁寮。又自西嶼頭分道至通梁仔、瓦硐港、大礵,各水程二十里;中墩三十里(新圖果葉甚遠(yuǎn)、中墩甚近,小有不同。中墩一稱上門)。各有漁寮、水源,亦以水淺礁多,止可遠(yuǎn)瞭。凡此,皆左哨汛游所及也。蒔上澳可泊北風(fēng)船四、五十(新圖其旁有岑圭嶼、狗沙嶼、毒嶼、鐵線尾)。西行水程五里,有小嶼曰大城,與小城相對,可泊南風(fēng)船十余。自蒔上東北行水程二十里曰文龍港(即龍門港之誤,新圖作良文港),可泊北風(fēng)船十余,有水源、漁寮(新圖其旁凌波嶼、芝眉嶼、椗齒礁),為寇夷樵汲必至之地,哨邏至此而回。稍南五里曰林投仔(新圖其旁有鎖管港、豬母落水),有水源,冬哨始有漁寮,春夏無之也。由此東北水程十里曰圭壁港。又北五里為青螺仔頭(新圖其旁有洪林罩、蚱腳嶼、鼎灣仔、沙港、雁睛嶼、蟳廣〔澳〕),各有水源、漁寮;但礁多水淺,常于太武山遠(yuǎn)瞭及之,不能時往。自蒔上而西五里曰楓柜仔山(新圖其旁有大帽山沉礁、四角嶼、龜龍嶼、番墓下),有水源、漁寮。北行水程二十里曰安山仔,可泊南風(fēng)船二十余。又北十里曰東港尾,有水源、無漁寮,可泊南北風(fēng)船二十余(新圖自此復(fù)返祖媽宮)。左哨汛游所及,略盡于此。西嶼頭之極西又有吉貝嶼,孤隔多礁(新圖其旁有布袋澳、沙員、目嶼沉礁、北磽,其東有屈瓜、飯籃,蓋自沙澳北境盡處也),與南面之八斗嶼隔一潮水,雖有漁寮、水源,均非哨瞭所及也。新圖與舊異。娘娘宮作祖媽宮,大城、太武山與之連壤,不云小嶼也。自祖媽宮稍西,盡西埯仔尾,有新城,蓋寇所筑以屯兵者(其旁有后屈潭、水燒平、牛心礁、西衛(wèi)),而八斗之旁澳嶼甚多(在北者曰鴛鴦窟、捕漁坑、水埯、虎井、桶盤嶼、三將軍石,在西者曰大花宅、小花宅、花嶼沉礁、草嶼沉礁、大貓嶼、小貓嶼,在東者曰挽毛潭、綱埯,在南者曰頭巾嶼、鐵砧礁),稍遠(yuǎn)至西南有湖內(nèi)祖(杭鐵成質(zhì)潭),東北有尾糍田(將軍柱后代仔),極南有東嶼平、西嶼平、鐘嶼等,更南有東吉嶼、西吉嶼、斧頭爭等,皆明世所不及知也。
臺灣舊名東番,不知所自始。其人聚處無君長,不通中國,亦未嘗屬于外番。泉、漳市舶私與往來,不聞官司也。萬歷三十年為倭所據(jù),浯嶼營將沈有容臺舟師擊之。有連江人陳第者以薊鎮(zhèn)游擊家居;與偕往,共破倭。泊舟大員,其酋長大彌勒等持鹿酒以獻(xiàn)。因備詢其土俗及山海形勢,述之成篇。第倜儻能文,起家諸生,后乃去而習(xí)武,為總兵俞大猷、尚書譚綸所賞識,遂以武秩進(jìn)。著有意言、謬言、毛詩古音考、伏羲光天圖纘,太史焦竑亟稱之。自有第記,而后厘考屬國者,始知有所謂東番云。其略曰:東番在澎湖外洋中,自烈?guī)Z航海一晝夜至澎湖,又一晝夜而至加老灣。其起地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又有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續(xù)凡千余里,種類甚蕃,別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推子女多者為社長,聽其約束。性好勇喜斗,暇輒習(xí)走,晝夜不止。足躢皮厚至數(shù)分,履棘刺如平地,捷及奔馬,度終日之力可踔?jǐn)?shù)百里。或兩社有隙而相攻,約日合戰(zhàn),戰(zhàn)已往來如初,不復(fù)相仇。每殺人,斬其首,剔肉存骨,懸之門。門懸髑髏多者,稱壯士。地暖,冬夏裸體,不知衣冠,自謂簡便。婦女結(jié)草裙,略蔽下體而已。無揖讓、拜跪禮,無歷日、文字。視月圓為一月,計月十圓為一年。久則忘之,故率不紀(jì)歲;少壯老耄,問之不知也。交易,結(jié)繩以識。無水田,治畬種禾,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榖粒視內(nèi)地稍長,特甘香。采苦草,雜米釀之為酒,間有佳者。豪飲至一斗。燕會則置大罍團(tuán)坐,各酌以竹筒,不設(shè)肴核;樂則起而跳舞,口亦嗚嗚若歌曲。男子剪發(fā),留數(shù)寸披垂;女子則否。男子穿耳,女子年十五、六斷去唇兩傍二齒以為飾。地多竹,大數(shù)握,長十余丈。
伐竹構(gòu)屋,蒙以茅,廣長數(shù)丈。每族共屋;一區(qū)稍大曰公廨,少壯未娶者曹居之。議事必于公廨,取召集之易也。將娶,視女子可室者,遣人遺以瑪瑙珠一雙;女子不受則已,受則夜造其家,鼓口琴挑之。口琴者,制薄鐵如搔頭,尾有兩岐;嚙而噓之,錚錚有聲。女聞,納宿;未明徑去,不見女父母。自是,每夜必來以為常。迨產(chǎn)子女,婦始往婿家迎婿,如親迎;婿始見父母,因家焉。養(yǎng)女父母終身,其本父母不得子也。故生女喜倍男,謂其可以繼嗣云。妻死更娶;夫喪號為「鬼殘」,終莫之醮。人死,擊鼓環(huán)哭,置尸于地,四面熾火煏而干之,不棺;屋壞,乃立而埋之,不封、不祭。將耕,戒勿言,亦不復(fù)相仇殺。道路以目,田畔相遇,少者背立;長者徑行,無所問。華人或故侮之,不之較。茍違戒,則歲輟不登,故守之惟謹(jǐn)。女子健作;女常勞,男常逸。有盜取人物者,嚴(yán)剔之,尸于市;故夜戶不閉,禾積場無敢竊者。有床,無幾案,席地坐。谷有大小豆、胡麻、薏苡。蔬有蔥、姜、番薯、蹲鴟。果有椰、蔗、毛柿、佛手柑。畜有貓、狗、豕、雞。獸有虎、豹、熊、鹿。鳥有鳩、雉、鴉、雀。山尤多鹿。人善用鏢;鏢長五尺,鏃甚铦,虎鹿遇之輒斃。其捕鹿,嘗以冬;伺其群臺,乃集眾逐而圍之。掩群盡取,積如邱陵。先屠取其皮角,次臘其肉,次臘其舌與腎、與筋別藏之,盛以籍而鬻之華人。又能榨蔗為糖。二者,其本業(yè)也。得鹿子,必擾馴之。刺鹿腸,臺新飼草未化者,必競食,名百草膏。俗食豕;不食雞、雉,惟拔取其尾以飾旗。見華人烹噉雞、雉,輒嘔。雖居島中,不能操舟,畏見海;但捕魚于溪澗。故老死不與他夷往來。永樂初,鄭和航海諭諸夷,東番獨(dú)遠(yuǎn)竄,不聽約。于是,家遺以一銅鈴,使懸于頸,蓋狗畜之也;至今傳以為寶。始皆聚居濱海。嘉靖末,遭倭寇焚掠,乃避居山。倭善鳥銃,鏢不能御也。自通于中國,獨(dú)見其居山耳。漳、泉之民至者既眾,充龍、烈?guī)Z諸澳往往能譯其語;嘗以瑪瑙、瓷器、布、鹽、銅簪環(huán)之屬,易其鹿脯筋角。間遺以故衣,輒喜;見華人則衣之,以相晉接,退則襲而藏之。得布亦藏之。蓋其人習(xí)裸,不耐冠履束縛也。性頗醇樸,自通中國,始有嗜好;奸人又紿以濫惡之物,彼亦漸悟,知為巧偽矣。第之言如此。
明季,阻于???,不復(fù)相通,不知何時為夷所得。海逆鄭成功之?dāng)《萦诰┛谝?,乘大霧,襲殺紅夷守者,而據(jù)其地。筑城以守,偽號東寧國?;蜓詺q以十萬緡歸紅夷,而假其地以居。為日久矣,卒莫知其然否。后鄭成功死于廈門,其妻董氏復(fù)立子錦,勢益弱;降者踵至,爭言臺灣中曲折。始知其地南北長、東西狹。東面皆大山,莫知其窮際。水皆西流,長者或數(shù)百里。海逆既定居,規(guī)度便近地給兵屯種,而收賦于諸社以自給。又多種桐樹及枲、麻為治船之需。
或盛言封畛遼闊,瞭人錯居,多奇怪。有三指人,爪銳如鳥,跳躑山林如猿玃,居于樹顛。樹絕大,其顛平廣可置屋。其人亦能耕獲,得榖輒徙置樹上。又善弩人,迫之輒注矢下向,終莫能近也。又有長髯矮人,僅如十歲小兒,而須皆過腹。或又言其巢特險固,水道紆回,惟一徑可入;欲往者必自澎湖易舟,而令諳習(xí)者為導(dǎo)乃能至?;蛴盅缘貢r時震,又多■〈風(fēng)貝〉風(fēng),屋易壞,多至三年必再構(gòu)矣。言人人殊,亦有圖形以獻(xiàn)者。事涉詭詐,不足信也。
迨海逆入居漳、泉,再遁于廈門,而錦又死;獨(dú)稚子克塽在,悉以兵事委其偽武平侯劉國軒,而??傌斮x則屬之偽忠誠伯馮錫范。錫范者,克塽妻父也。于是,督臣姚啟圣、提臣施烺咸言臺灣可取狀。上命會議,有旨允行。
康熙二十二年春,烺自闕下至閩,啟圣已調(diào)集各鎮(zhèn)之師,飭軍資、峙糗糧,列艦以待。官軍在行者,皆有重犒。師行,以風(fēng)不利而返;再臺,復(fù)卻回。六月,啟圣親餞烺于銅山,從容言曰:將軍師期已三易矣,每行必竭蹶庀軍賞,力已盡矣。嗣后不能為將軍再治行,敬奉白簡以待命于下吏。克敵與否,在今日矣;惟將軍圖之。烺念時方盛暑,多南風(fēng),意躊躇未決;乃業(yè)已力任,而啟圣繩之又急,遂慷慨行。為書訣別妻子,誓必死。諸將士當(dāng)行者,皆作書抵家,處分后事,無一還心。合提標(biāo)及興化、平陽、銅山、金門、海壇、廈門諸鎮(zhèn)之師共數(shù)萬人,舳臚數(shù)百,禡牙舉帆,自銅山南向。而啟圣亦進(jìn)屯廈門為聲援。
烺舟既至大洋,風(fēng)日恬和,海波偃息,安行如內(nèi)地,遂以初十日至澎湖之外島。當(dāng)是時,賊將劉國軒以二萬眾守澎湖;昔日哨游重地,皆為所據(jù)。烺泊舟處,非向來屯駐地也;賊望見之,皆大笑曰:此不足煩吾兵,潮至自碎耳。蓋海道收泊有常處,必須曲乃可以避風(fēng)潮;否則,潮乘風(fēng)勢能舉舟拍沙上,即至堅之舟,不過三、四掀播,無不震裂矣。烺亦習(xí)知海事,心竊危之;顧無可奈何,稍擇便處。相守十二日,潮竟不至,而天忽大霧,咫尺不見人;是為六月二十二日也。烺告諸將曰:潮汐有常,而十二日不至,方夏多■〈風(fēng)貝〉風(fēng)而無風(fēng),此天相我成功也;非天子洪福不及此。然幸不可屢邀,更需時日而潮至■〈風(fēng)貝〉作,必敗無疑矣。今日請與諸君共破賊。諸將亦以為然,請舉炮。烺曰:不可?;鹌鞅酥L,彼聞炮聲,即知我軍所在,而尋聲以擊我,我不能敵也。不若乘大霧未解而直趨其中堅,彼不意我至,必驚亂,我躍登其舟,短兵相接,庶可取勝。眾曰:善。于是,分其舟為二。以興化總兵吳英為左沖鋒,金門總兵陳龍、銅山總兵陳昌繼之;而廈門總兵楊嘉瑞當(dāng)其后;平陽總兵朱天貴為右沖鋒,提標(biāo)前營游擊何應(yīng)元、提標(biāo)署中營參將羅士珍、提標(biāo)右營游擊藍(lán)理、提標(biāo)署后營游擊曾成繼之;而海壇總兵林賢繼其后。偃旗臥鼓,魚貫以入;余舟八十艘,留為后應(yīng)。軍方行而潮至,水驟涌四尺,舟行通利無礙;烺與諸將皆色喜。度已附賊舟,競擲長鏁巨釣,首尾鉤之。我舟與賊舟相混,糾結(jié)不可解;朱天貴、林賢、吳英先登,諸將士奮勇騰躍,競上賊艦。賊方茫昧不及辨,而刃已及身,大亂;趣舉炮鉛,甫脫口,镕而未堅,勢亦不猛,著鐵皆如泥,不能傷我軍。我軍大呼,殊死戰(zhàn),無不一當(dāng)百,因縱火焚其舟。自巳至未,賊大敗,殺死、焚死、溺死者萬二千,獲賊舟甚多。劉國軒以數(shù)舸逸去,余創(chuàng)殘八百人并詣軍前降。朱天貴冒矢石,負(fù)重傷,所當(dāng)賊十二艘焚溺幾盡,猶稱寧死不退,追擊不已。忽有飛炮中項,立斃。天貴本浙鎮(zhèn),以留后策應(yīng)調(diào)之;乃曰:愿為前部。卒戰(zhàn)死,時論壯之。賊守山者曰偽將軍楊瑞,見水軍已敗,率偽官一百六十五員、偽兵四千六百五十三名,全軍降。初,烺將臺師,夢觀音授以水一桶,覺而曰:水者海也,一桶者大一統(tǒng)也。我今茲必破賊乎!又,軍士有宿于關(guān)壯繆廟者,忽聞空中呼曰:選大纛五十桿,助施將軍破賊。烺聞之,益自喜。至是,果驗。
烺得降者,皆厚撫之。錄所獲水軍創(chuàng)殘八百人,給以糜粥、酒胾,遣醫(yī)為裹傷傅藥。召見之曰:若等欲歸乎?皆叩頭言:逆天宜死,得不死足矣;安望歸!烺曰:不然,汝一軍盡沒,父母妻子必謂汝等已死,日夜悲汝;余縱汝歸,復(fù)見父母妻子,寧不甚樂!朝廷至仁如天,不得已而用兵,降即赦之耳。汝今歸,為我告臺灣人速來降,尚可得不死;少緩,即為澎湖之續(xù)矣。諭訖,而遣舟歸之。八百人皆感泣去。既至,展轉(zhuǎn)相告,歡聲動地。諸偽將偽兵聞之,爭欲自投來歸,禁之不能止。劉國軒自澎湖敗還,固已膽落;至是,見人情大率已解散,始決計勸克塽歸附矣。
始,烺告捷,且言臺灣港道紆回,南風(fēng)狂涌,須俟八月以后乘北風(fēng)而行;且遺書咨之督臣啟圣。啟圣以為賊已大創(chuàng),宜乘勝急擊;若少延緩之,令賊得保聚,勝敗未可知也。又廉知官軍破賊后藥彈火器率已罄盡,甚至撞毀鐵鍋為裝炮之用;遂為書報烺,言當(dāng)速進(jìn),且送角弓五百張、柳箭二萬枝、火藥二萬斤、火礶一萬五千筒、噴筒三千枝、火箭八百箱、黑鉛四千斤、大小鐵子一千枚、臺窩蜂子一千斤、緞紬袍褂干練袍褂各數(shù)千領(lǐng)、靴帽若干件、賞功銀一萬兩。烺得書大喜,悉以諸資具散之軍中。軍中人人鼓勵,計日渡海,滅殘寇,取重賞。賊聞之洶懼。
閏六月初八日,偽藩鄭克塽遣偽官鄭平英、林惟榮、曾蜚、朱紹熙赍降表至軍前,請舉國內(nèi)附,為東方屏翰。烺告之曰:仍居故土,不敢擅許;審欲降者,當(dāng)如幕府約。因要以三事:一必須劉國軒、馮錫范親身來。二必須納土獻(xiàn)版籍。三必須偽官兵遵制剃發(fā),舉家內(nèi)徙,聽朝廷安插。使人銜命去。七月十五日,克塽復(fù)遣偽兵官馮錫珪、偽工官陳夢煒、劉國軒親弟偽副使劉〔國昌、馮錫范親弟偽副使馮〕錫韓同前使曾蜚、朱紹熙來,復(fù)奉書至軍前請悉如約。且言南北淡水駐防偽左武將軍何佑、偽左先鋒李茂等并已撤回,地方并已效順;但請頒給告示,曉諭剃發(fā)。而何佑等降款亦至。十六日,提督烺留劉國昌、馮錫韓于軍前,而令侍衛(wèi)吳啟爵、六品筆帖式常在赍告示五通,與錫珪等偕往曉諭。臺灣軍民見天使渡海,合境驩呼,投戈剃發(fā),向化恐后。居亡何,克塽降表至。奏繳偽延平王印一顆、冊一副、偽武平侯印一顆、偽忠誠伯印一顆,盡籍其境土數(shù)千里、戶口數(shù)百萬為圖以獻(xiàn);但以宗族類多齠稚,南人不諳北土,請就近安插。烺為代奏,廷議許之。于是,克塽及偽將士等盡納其器仗于軍前,舉族內(nèi)徙。提督烺身自渡海,行定新附地,而絕域盡入版圖矣。
是役也,天子念渡海遠(yuǎn)戰(zhàn),將士勤苦,賞恤皆從優(yōu)厚。提督烺授靖海將軍,世襲罔替;死事鎮(zhèn)臣朱天貴,特贈太子少保,授一子為蔭生;余將士,升賞有差。以劉國軒率先歸順,授為天津提督??藟u至,赦其罪;優(yōu)以公秩,居京師。而臺灣置郡縣如內(nèi)地焉。
按圖,東境果皆連山,而臺灣城則西面海中一孤嶼也,稍近南。城之西皆大海,而沙線重復(fù),舟不可近。城之南一沙埂,屬于內(nèi)土,曰萬丹湖。湖之旁有港,東入曰蟯港;即陳第所謂堯港也。埂上置七昆身。昆身者,山阜之名;列兵守之,如內(nèi)地斥堠也。城之東,乃大海澳,沙埂遶之。城之北,有水徑,曰馬沙溝,紆回以入于澳。其近澳之口,曰鹿耳門,筑城守之。澳縱廣可數(shù)十里,兵船宿其中。由此,可以至城之東而登岸焉。馬沙溝外,又有沙線數(shù)重,置南北昆身以守;寇所倚為奇險者,在此也。自馬沙溝西南,有孤嶼曰海翁淈,為走澎湖道。澳之西岸有城曰赤■〈土敢〉,蓋亦寇所筑。城之南有十二街,有文廟,旁有港不知名。城之北有花園,旁亦有港,疑即陳第所謂大員港也。城之東有天興、萬年二州。內(nèi)有菜園,有嘉祥、長治、維新三里,有二層營;蓋皆寇所規(guī)度為營田處也(又東有上港岡、中港、下港岡、郎林、大岡山、小岡山、大香洋、小香洋、中洲、柳仔、鯽仔潭、柳仔林、沉坑仔)。自是,極東曰啞猴林,即大山窮處。
自赤■〈土敢〉城南行一百四十里,至赤山仔,稍西為鳳山港。又西近海為打狗山,即陳第所謂打狗嶼也;寇置炮城在焉(其旁有半平山、凹底山、觀音山、大宅基)。自赤山仔又南八十里,至上淡水。又二十里,至下淡水。此所謂南淡水,寇置戍處也;陳第謂之小淡水。自下淡水十五里至力力社,又十五里至茄藤社,又六十里至放索社,又八十里至茄落堂,又一百二十里至浪嶠社。自赤■〈土敢〉城至此,共五百三十里,南路盡處矣(近海處曰沙尾岐頭)。小琉球在其西南。而淡水之東有傀儡番,在大山中,亦號令所不至也。
自赤■〈土敢〉城北行,歷大橋、小橋(二港皆經(jīng)花園)、烏鬼橋(其港為下寮港)一百二十里,至新港社。新港西行臺海口,有目茄洛灣;即陳第所謂加老灣也(港北有召籠社、黎頭標(biāo)社、有大目降、大武籠、大岡山,為東山盡處)。其北又有歐王溪,歐王社在其旁(又有大小茄冬林)。自新港社西南五十里至麻豆社。水西臺,曰莽港;即陳第所謂魍港也。其旁有茄哩嶼、雙溪口,皆第記所有。自此以北,第不及知矣(又有大龜肉、鐵線橋、急水溪、赤山)。
自麻豆社東行九十里,至朱羅山(其旁有啞里山、倒洛嘓、茄拔仔、大排竹)。水西臺,曰蚊港(其旁有三迭溪、牛朝溪、八掌溪、上茄東、下茄東、龜佛山、上獅仔、南世竹、茄藤林)。朱羅山北行一百里至他里務(wù)(其旁有猴悶社、石龜溪、打貓社,東山盡處為柴里、斗六)。又北一百二十里至大武郡。水西臺,曰磚仔■〈土穵〉(其旁有東螺社、西螺社、南社、二林、三林、臺仔■〈土穵〉、冷飯■〈土穵〉)。自大武郡又北六十里,至半線社。水西臺,曰大肚溪。其??冢宦棺邢ㄆ渑杂凶綊可?、大肚社、啞捉社、馬之遴、大突社)。自半線社又北一百一十里,至水里社(其旁有福羅社、牛罵社、沙轆社)。東有大山曰黑沙晃、里買豬、末里,皆盡境也。
自朱羅山至水里社,皆地之東境。至此,乃折而西行三百里,至大甲社。又西一百四十里,至房里社。又西一百三十里,至吞韶社。其水之西臺者,曰大甲溪(其旁有雙寮社、崩山社、苑里社、茅于社)。自吞韶社折而西北一百三十里,至后籠社。又二十里,至新港仔。水之西臺者,曰后籠港(其旁有茄世閣、合歡社)。自新港仔北行四十里,至中港社;中港臺焉。又北一百里,至竹塹社;竹塹港臺焉。又北二十里,至眩眩社。又北二百里,至南崁社;南崁港臺焉(其旁有霄里社、查內(nèi)社、龜侖社、坑仔社)。折而東八十里,至八里分社(其旁有奶奶社)。又東過江十五里,至淡水城。此所謂北淡水也;寇亦置戍,為北面重鎮(zhèn)。江源有二,皆臺于東境大山,峻灘斗瀉。一經(jīng)首冕社、一經(jīng)房是仔社,皆西流至外八投社而合。合處有峭壁夾峙于江之東西,曰干豆門。江自此折而北,入于海(在江南者曰擺接社、瓦裂社、龜侖社、里末社,在兩江中者曰著匣社、奇武子社、已浪泉社,在江北者曰麻里則孝,曰答答攸,曰奇兩峰,曰里簇社、麻少翁社)。自淡水城東行三十里,至奇獨(dú)龜侖社。又東六十里,至龜州社;有龜州山、磺山。又東六十里,至大屯社。又東四十里,至小雞籠。自中港社至此,皆濱海。西北境小雞籠外,大海中有二石對峙,曰旗桿石。寇熾時,策取臺灣者,嘗欲自雞籠趨淡水,掩賊不備為奇功;即此地也。其地有支壟斗,入海必逾此乃可前;土人謂之跳石。凡一百五十里,至金包里外社。又東十里,至金包里內(nèi)社。又有支壟,視前更大,跳越較難,曰跳大石。凡行二百里,至雞籠頭;過江二十里,至雞籠城。自此以上,無路可行,亦無埯澳可泊。候夏月無風(fēng),用小舠循海墘而行。一日,至山朝社。又三日,至蛤仔難社。又三日,至哆啰滿。又三日,至直腳宣。以上人跡不到矣。自赤■〈土敢〉城至雞籠城,二千三百十五里。
朝議卒按圖設(shè)府一、縣三,曰臺灣府、曰臺灣縣、曰鳳山縣(力力社、眩眩社皆有鳳山)、曰諸羅縣(即朱羅社)。又設(shè)巡視廈門、扎扎臺灣副使一,鎮(zhèn)守臺灣總兵一,率八千人守其地。
澎湖志略
●胡序
澎湖,舊無志也。周子仙山官斯土,輯成志略一卷,而地以人傳焉。
夫坤輿形勝,至國朝而大備。其載在一統(tǒng)志者,班班可考;凡海濱島嶼,罔不詳也,于澎湖乎何遺?然而地理日辟,風(fēng)景各殊,比年以來,如減丁銀之科條、革漁利之侵淫以及祀典之詳略厚薄,猶有闕焉。夫澎湖,臺灣之門戶、防守之要沖也。余署茲土閱二紀(jì),爰取志略而增益之,并一時所采擇俱為編入集中;是志成,而水程袤廣、亂港支流燦若列眉。于以宣盛朝之德化、貽海疆之樂利,使魚蝦之鄉(xiāng)晏如也,而一統(tǒng)可知矣。是為序。
時乾隆五年(歲次庚申)小春月,行取泉州府晉江縣、署澎湖通判事鄂渚胡格書。
●周序
澎湖僻在海中,雖屬臺郡而別為一方。國朝設(shè)官五十余載,文教誕敷,紀(jì)載日益多,豈無可匯而成編、信今傳后者?以舊無文獻(xiàn)可征,創(chuàng)始為難,遂致缺略耳。余承乏茲土,即欲集成一冊,為一方考據(jù);奈常與病為緣,使有用精神半銷磨于檢方問藥之下,而此事徒托空言矣。今以任滿將去,而病又獲瘳,其殆天假之緣,以酬茲夙愿乎?爰就余見聞所及,纂輯成帙,名曰「志略」。其無可考據(jù)者,姑闕焉,以俟后之君子。
時乾隆元年(歲在丙辰)天中月既望,福建臺灣府澎湖糧捕通判西蜀周于仁書。
●劉序
為政者,視乎其心;心一于愛民,則凡官序之崇卑、職任之繁簡、地方之遐邇險夷不以介意,而惟切切焉晝考夕糾,以一夫不獲為憂。及吏習(xí)民安,百廢具舉,則又知天下無不可為之事、無不可治之民;游刃既得,目牛無全,而不覺怡然有愜于其心。雖然,豈易言哉!非其平生之學(xué)得于正誼明道者有素,方且寵辱裝其懷,痌瘝之念何自而起?茍且自便,又豈復(fù)知有急病讓夷之事?嗟呼!此可以勉強(qiáng)而能之者哉?
潼川周公蒞閩數(shù)載,自永春遷歷臺灣澎湖司馬;其去也,民立祠以祀公,公之入于人者可知矣。顧民不忘公,而公愈益不忘乎澎之民。既報政,思所以為后事師者,輯成澎湖志略一卷,簡要精核,亦可補(bǔ)志乘所不逮。公之神何優(yōu)而慮何長耶!
夫閩處南服,澎尤窮海,行旅所至,猶謂畏途,而公顧樂而安之;惓惓之意,形于歌詠之余。此昔賢之所難,而于公僅見之者也。吾于此識公之心、覘公之學(xué),于以知前此公所蒞之政、之教,而尤幸吾閩之民將來食德于公者之未有窮期也。是為序。
時乾隆二年春二月上浣,治年家弟晉安劉敬與頓首拜撰,并書。
●輿圖
圖說
澎當(dāng)大海之中,凡島嶼、村落,隱隱水面如浮萍一、二點,若有若無;問渡者鮮有不望洋而驚嘆。其間左營轄其東南、右營控其西北,哨船分巡、兵丁派駐,皆有一定名數(shù)。此志略所未載,予為一一詳注;然不有圖,又何能了如指掌、而明若觀火乎?因命畫工摹圖于后。若夫本處潮汐長涸所關(guān)甚巨,不可不知,亦附一圖。踵事增新,端有俟乎來者。(胡格)
潮汐圖
●海道
自澎至臺凡四更(海行以更計程),風(fēng)順一日早到;否,難以日計也。其水初深碧,次淡黑、淡藍(lán),至白。進(jìn)鹿耳門,易小船渡,良久登岸,進(jìn)臺灣西門。自澎至廈凡七更,經(jīng)黑水溝、紅水溝海道。惟黑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所臺。海水正碧,此溝獨(dú)如墨;勢稍窳,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腥穢襲人;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舟游泳,舟師以楮鏹投之。紅溝不甚險,人頗泄視云。二溝在大洋中,與綠水終古不淆,理亦難明。渡溝良久,見遼羅,乃金門支山;再進(jìn)入大旦門,至廈門不遠(yuǎn)。
●沿革
明隸泉州府晉江縣。按曹學(xué)佺泉州府志勝:澎湖嶼,自郡東臺海門,舟行三日始至;屹立海中,環(huán)島三十六如排衙(由明季至今,居民漸多,開辟日廣,已六十二島澳矣)。居民以苫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yè)。其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剺耳為記。明洪武初,徙其民于近郭,遂墟其地。國朝康熙二十三年,始隸臺灣府臺灣縣,設(shè)巡檢司、副將、游擊、守備、千把總等員。后以澎湖為臺灣門戶,稽查海舶、監(jiān)放兵餉、錢糧倉儲,皆其專任;巡檢職微,不足彈壓海疆;于雍正五年移駐道員案內(nèi),始改設(shè)通判駐其地,為東寧半壁云。
●疆域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dá)。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即大嶼,以其地大而在南,故曰南天。上憲以其僻遠(yuǎn),恐容奸,不準(zhǔn)報墾;后又與東吉、西吉、半坪嶼、花嶼同請牧羊,亦不準(zhǔn)。蓋慮鞭長不及,防微杜漸意也)、草嶼、西嶼坪、貓嶼、布袋嶼、八罩山、東嶼坪(即半坪嶼)、水埯、尾虎、西吉、花嶼、鋤頭插、馬鞭嶼、東吉、將軍嶼、虎井嶼、船帆嶼、岑雞嶼、豬母落水、桶盤嶼、月眉、后鼻、西嶼頭、風(fēng)柜尾、雞籠嶼、鐵線灣、紅毛城、四角嶼、雙頭掛、暗澳(今更名文澳,建文官衙署)、案山仔、林頭仔(今為林投澳)、牛心嶼、■〈蟲戚〉仔灣、天妃澳(武署在此)、鎖管港、巡檢司、小果葉、潭邊、■〈蟲間〉仔港、小池角、龍門港、大果葉、大池角、龜璧港(今為奎璧澳)、沙港底、中墩嶼、竹篙灣、鼎灣嶼、吼門、陽嶼、雁靖嶼、赤崁仔、小門嶼、陰嶼、土地公嶼、椗釣嶼、姑婆嶼、鳥嶼、員貝嶼、吉貝嶼、墨嶼。納錢糧者九澳,即在六十二澳內(nèi):東西衛(wèi)、林投澳、奎璧澳、鼎灣澳、鎮(zhèn)海澳、瓦硐澳、赤崁澳、西嶼澳、綱埯澳。后又分臺四澳,各有所附。嵵里澳附東西衛(wèi),通梁澳附鼎灣澳,吉貝澳附鎮(zhèn)海澳,水埯澳附綱埯澳。
以上諸島澳,散如某布星羅,或間阻?!觥淬吡x〉,非舟莫達(dá);或毗連比屋,陸路可通。雖海外微區(qū),實東寧要地也。
●城垣
文官衙署在文澳,武官衙署在媽宮澳,俱無城垣。惟金龜頭有小城,名新城;二門,規(guī)制甚狹,周圍不及一里。無居民,惟營兵輪翻戍守,亦無常宅其內(nèi)者。城南臨海,置炮位,蓋以備守御也。
●里程
東衛(wèi)至媽宮旱路六里。
西衛(wèi)至媽宮旱路三里。
后堀潭至媽宮旱路三里。
蚱腳嶼至媽宮旱路七里。
案山仔至媽宮旱路七里。
文澳底至媽宮旱路四里。
文澳至媽宮旱路三里(舊名暗澳)。
風(fēng)柜尾至媽宮旱路二十五里。
嵵里至媽宮旱路二十里。
井仔埯至媽宮旱路十九里。
豬母落水至媽宮旱路十七里。
雞母塢至媽宮旱路十六里。
鎖管港至媽宮旱路十六里。
鐵線尾至媽宮旱路十五里。
煙墩腳至媽宮旱路八里。
陽嶼至媽宮水程四十五里。
陰嶼至媽宮水程四十三里。
香爐嶼至媽宮水程三十里。
文良港至媽宮旱路二十五里。
林投仔至媽宮旱路十九里。
隘門仔至媽宮旱路十八里。
烏崁至媽宮旱路十五里。
西溪至媽宮旱路十九里。
鼎灣至媽宮旱路二十里。
灣貝嶼至媽宮水程二十三里。
長岸仔嶼至媽宮水程二十一里。
雁凈嶼至媽宮水程十九里。
奎璧澳至媽宮旱路二十五里。
果葉至媽宮旱路二十六里。
奎璧港腳至媽宮旱路二十六里。
白猿坑至媽宮旱路二十五里。
湖東至媽宮旱路二十四里。
湖西至媽宮旱路二十三里。
青螺至媽宮旱路二十里。
紅羅罩至媽宮旱路二十里。
大城北至媽宮旱路十三里。
椗校嶼至媽宮水程四十三里。
雞膳嶼至媽宮水程三十九里。
八罩至媽宮水程五十里。
大嶼至媽宮水程一百里。
半坪嶼至媽宮水程七十里。
東、西吉二嶼至媽宮水程八十里。
西嶼至媽宮水程二十里。
緝馬灣至媽宮水程十五里。
小池角至媽宮水程十六里。
大池角至媽宮水程十八里。
竹篙灣至媽宮水程二十二里。
小門并橫礁至媽宮水程三十里。
大烈?guī)Z至媽宮水程三十五里。
小烈?guī)Z至媽宮水程三十六里。
赤崁至媽宮水程二十五里。
險礁嶼至媽宮水程四十里。
北崎嶼至媽宮水程五十里。
白沙嶼至媽宮水程三十六里。
姑婆嶼至媽宮水程五十五里。
空殼嶼至媽宮水程三十五里。
大倉仔嶼至媽宮水程十五里。
通梁至媽宮旱路三十里、水程二十里。
吼門至媽宮水程二十里。
瓦硐至媽宮旱路三十里、水程二十二里。
中墩至媽宮旱路二十里、水程十五里。
鎮(zhèn)海澳至媽宮旱路三十里、水程三十里。
目嶼至媽宮水程八十里。
吉貝嶼至媽宮水程六十五里。
按里程自設(shè)巡檢時已有之,繪圖以報久矣。余考核有極謬者:如媽宮至西嶼,一目了然,而云三十里;媽宮至八罩甚遠(yuǎn),而亦云三十里是也。其它似此者尚多。余略為改正,姑存梗概,以俟后之君子。
●宮廟
關(guān)帝廟、天后宮、真武廟、水仙宮,俱在協(xié)營。
按天后即媽祖,康熙二十三年六月靖海侯施瑯奉命征鄭克塽,取澎湖;入廟拜謁,見神衣半濕,始知實默佑之。又師苦無水,瑯禱于神,井涌甘泉,數(shù)萬師汲之不竭。今其井尚存,名曰大井。及行,恍見神兵導(dǎo)引;至鹿耳門,水漲數(shù)倍,戰(zhàn)艦得徑入,賊驚奔潰?,樕掀涫拢钤t加封天后。雍正四年,奉旨賜「神昭海表」匾額。雍正十二年,余請于上憲,與關(guān)帝廟春秋祭祀,俱取之正供云。
澎湖無佛寺,故無僧尼。惟火居道士,皆應(yīng)教事祈禳,無住廟清修者。旁門少,則秀可為士而樸皆為農(nóng);異術(shù)稀,則風(fēng)俗自淳而人心自正。皆盛朝雅化所漸被于遐荒者也。
●戶口、錢糧
澎湖共一千六百八十三戶,一萬三千四百一十七丁。征銀六百七十二丁,向征銀三百一十九兩八錢七分二厘。乾隆二年正月,奉旨每丁減為二錢,永為定例;征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地種二百四十七石五斗七升四合三勺,征銀一百三兩九錢八分一厘二毫六忽。
尖艚二十二只,征銀一十八兩四錢八分。
杉板四百八十六只,征銀二百零四兩一錢二分。
大網(wǎng)二十三張,征銀八十兩零五錢。
小網(wǎng)三十六張,征銀六十三兩。
大滬二口,征銀一兩六錢八分。
小滬七十三口半,征銀三十兩四錢五分。
大泊網(wǎng)二口,征銀二兩五錢二分。
小泊網(wǎng)一口,征銀六錢三分。
小罾三十口,征銀二十五兩二錢。
以上總計,征銀六百六十四兩九錢六分一厘二毫,雍正十三年首報者?,F(xiàn)在請核不載。
●倉儲
倉在右營后街,計十二間;編「禮、樂、射、御、書、數(shù)、孝、友、睦、姻、任、恤」字號。貯正供谷二千石,捐谷八十石。
●科名
澎湖人文初起,科甲有待。祗歲貢一名顏我揚(yáng),任歸化縣訓(xùn)導(dǎo),致仕歸。其余衿監(jiān)十余,不備載。
●物產(chǎn)
高梁、脂麻(有黑白二種)、綠豆、黃豆、黑豆、小豆、小米、地瓜、落花生。瓜葉俱全,惟不產(chǎn)稻、麥。龍占魚、珠螺、章魚、巴螺、龍蝦、鯊魚(美在翅)、丁香魚、土鮑魚(一名九孔)、紫菜、海馬。水族甚繁,難以悉載。文石(詳見「文石賦」)。涂魠魚(甚大,非巨網(wǎng)不能取。冬始臺,仲春而止。無刺,味甚美。歲輸餉一千二百兩,水師提憲題為賞兵之資,差員收焉。乾隆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內(nèi)閣奉上諭:朕查閩省澎湖地系海中孤島,并無田地可耕;附島居民,咸置小艇捕魚,以餬其口。昔年提臣施烺倚勢霸占,立為獨(dú)行,每年得規(guī)禮一千二百兩。及許良彬到任后,遂將此項奏請歸公,以為提督衙門公事之用。每年交納,率以為常。行家任意苛求,漁人多受剝削,頗為沿海窮民之苦累。著總督郝玉麟宣朕諭旨,永行禁革。其現(xiàn)在捕魚船只,飭令該地方官照例編號,稽查辦理。此項陋規(guī)既經(jīng)裁除,若水師提督衙門有公用必不可少之處,著郝玉麟將他項銀兩酌撥數(shù)百金補(bǔ)之。欽此。合行通曉欽遵。六月十五日,督院告示到澎。自是而澎島閭閻共沐圣恩之樂利于無涯矣)。
●舟楫
澎湖四面環(huán)海,非舟莫濟(jì)。商船二十八只、杉板頭船一百二十八只;巨者貿(mào)易于遠(yuǎn)方,小者逐末于近地,利亦溥哉!
●泊岸
徑趨臺、廈不入澎湖者,南風(fēng)泊船必于八罩,北風(fēng)泊船必于西嶼頭;入澎湖泊船,必于媽宮澳步岸。
●漁舟
澎湖冊載:征餉小船四百八十六只,每只征銀四錢二分,共計征銀二百零四兩一錢二分。
詳準(zhǔn)春秋致祭關(guān)圣帝君、天后圣母項內(nèi)小船三十三只,共征銀一十三兩八錢六分,尚不敷祭祀。又益以小滬二口半征銀一兩零五分,泊網(wǎng)一口征銀六錢三分,小罾一口征銀一兩六錢八分,共計銀一十七兩二錢二分。此項銀兩所征羨耗、平余該銀二兩零六分六厘四毫,不在祭項之?dāng)?shù)。至乾隆三年七月,奉文準(zhǔn)于正項錢糧內(nèi)支銀一十八兩,以為關(guān)圣帝君三次祭祀之需。此一十七兩二錢二分,詳準(zhǔn)為天后圣母三次祭祀備物之敬,于乾隆四年為始。
媽宮澳小船三十四只,從未輸餉,以渡載勞苦故也。
以上諸小船,舊例俱臺灣縣給腰牌。于乾隆元年四月內(nèi)奉文改歸本衙門就近給照,報明人數(shù),而漏脫以清;結(jié)取連環(huán),而諸弊可絕。誠稽查小艇良法也。
●風(fēng)俗
諄樸勤儉,男婦相助耕漁。敝衣御寒,麤糲充口。錢糧早完,從無敲撲之苦;詞訟絕少,并省聽斷之煩。官云樂矣,民亦康哉!
●文員
澎湖舊隸臺灣縣,止設(shè)巡檢一員。雍正五年移駐道員案內(nèi),以澎湖缺最緊要,巡檢職微,不足勝任,始改設(shè)通判;逮余甫三任,而巡檢姓名已多泯滅。余為考索得十有二人,歷四十有三稔,為備錄以傳于后。至通判,則近而易知,故紀(jì)載加詳云。
巡檢
姚法唐,河南祥符吏員,康熙二十三年任。
朱縉,浙江錢塘吏員,康熙二十七年任。
胡騰鳳,江南含山吏員,康熙二十三年任。
林開彥,直隸撫寧吏員,康熙三十五年任。
李慧仁,直隸安肅吏員,康熙四十一年任。
耿瑚,河南柘城吏員,康熙四十五年任。
陸鑒,順天吏員,康熙四十七年任。
喬杰,陜山吏員,康熙五十二年任。
李振宗,浙江吏員,康熙五十八年任。
朱唯章,順天宛平吏員,雍正元年任。
鄭奎聚,順天通州吏員,雍正四年任。
羅開勛,湖廣吏員,雍正四年任。
通判
王仁,字子芳,號松亭,順天大興人。由吏員,捐考職。經(jīng)歷運(yùn)糧有功,議敘授漳州府通判。于雍正六年五月調(diào)任。
梁樟,字子章,號駁庵,陜西西安府咸陽縣人。由康熙辛丑科進(jìn)士,初任長泰縣,調(diào)長汀縣。于雍正九年正月升任。
周于仁,字純哉,號仙山,又號龍溪,四川潼川府安岳縣人。由康熙戊子科舉人,初任永春縣,調(diào)將樂縣。于雍正十一年八月升任。
曹顯庚,字西長,號星哉,浙江嘉興府石門縣人。由監(jiān)生加捐,選授泉州府通判。于乾隆元年二月調(diào)任。
胡格,字壽平,號勖夫,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人。由康熙丁酉科舉人,初任泰寧縣,調(diào)詔安縣,再調(diào)同安縣,三調(diào)晉江縣。于乾隆三年八月二十二日署任。乾隆四年保舉行取,乾隆五年十月十八日離任。
王鶚,字藥巖,號瞻飛,江南昆山縣人。由監(jiān)生加捐,選授泉州府通判。于乾隆五年十月到任。
陸鶴,字西溟,號敬齊,浙江嘉興府海鹽縣籍,杭州府海寧縣人。由康熙丁酉科舉人,初任寧波府奉化縣教諭卓異,升授福建連江縣知縣,調(diào)諸羅縣,升泉州府通判。乾隆八年調(diào)補(bǔ)澎湖,于本年六月十二日到任。
●武員
澎湖屬水師提督管轄,設(shè)副將一,左右二營游擊各一、守備〔各〕一、千總各二、把總各四;兵二千名,哨船三十六只。
副將
詹六奇,漳州府漳浦縣人??滴醵耆?。
張旺,陜西人??滴醵四耆?。
王國興,陜西人。康熙三十年任。
尚宣,陜西長武縣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陳國任,陜西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王三元,陜西甘州衛(wèi)人??滴跞拍耆?。
趙烜,陜西人??滴跛氖耆巍?br />
葉國鼎,福州府閩縣人??滴跛氖耆巍?br />
張進(jìn),漳州府人??滴跛氖拍晔氯巍?br />
朱杰,字偉伯,順天府宛平縣人??滴跷迨哪耆巍?br />
許云,漳州府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藍(lán)廷珍,漳州府漳浦縣人??滴跷迨吣耆巍?br />
羅光干,陜西人??滴跷迨吣耆?。
戴憲宗,浙江紹興府人。康熙六十一年任。
陳倫炯,泉州府同安縣人。雍正元年三月任。
董方,泉州府人。雍正三年任。
呂瑞麟,泉州府晉江縣人。雍正五年七月任。
陳勇,廣東潮州府人。雍正六年任。
章隆,延平府人。雍正十年任。雍正十二年升福寧鎮(zhèn)。
顧元亮,字明甫,號松庵,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人。雍正十二年任。
李惟揚(yáng),號崧庵,廣東肇慶府陽春縣人。乾隆三年七月初三日到任,四年八月二十一日離任,告病回籍。
高地,泉州府同安縣人。提標(biāo)中營參將,于乾隆四年八月二十一日署事。
任文龍,字子云,浙江溫州〔府〕人。銅山參將,于乾隆四年十二月初二日署事。
高得,志字秩齋,江南崇明縣人。于乾隆五年四月初三日任。
左營游擊
陳蘭,福州人??滴醵耆?。
李大訓(xùn),湖廣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康運(yùn)昌,陜西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楊明錦,衡州人??滴跞耆?。
高天位,陜西人??滴跛氖耆巍?br />
王貴,浙江衢州府人??滴跛氖耆巍?br />
洪德,泉州府同安縣人??滴跛氖迥耆?。
鞏呈瑞,陜西西安府盩厔縣人??滴跛氖拍耆巍?br />
陳國璸,泉州府人??滴跛氖迥耆?。
陳國星,泉州府同安縣人??滴跷迨四耆巍?br />
謝希賢,漳州府詔安縣人。雍正元年任。
蔡高,漳州府龍溪縣人。雍正二年任。
任文龍,字子云,浙江溫州府人。雍正六年任。
黃曉,字虞臣,漳州府漳浦縣人。雍正十年任。
柳圓,字方山,山東登州府蓬萊縣人。雍正十三年任。
楊瑞,字旭舉,廣東潮州府海陽縣人。乾隆四年二月初四日到任。
右營游擊
胡愷,康熙二十三年任。
方冰,康熙二十八年任。
薛銓,康熙三十三年任。
翁國正,康熙四十七年任。
林秀,康熙五十二年任。
葉紀(jì),康熙五十六年任。
張駴,康熙五十八年任。
洪平,雍正元年任。
楊恩,雍正四年任。
李燕,雍正六年任。
高得志,字秩齋,江南崇明縣人。雍正八年任。
邱有章,字子鳳,號鳴崗,泉州府晉江縣人。雍正十一年任。
張吉,字輝仕,泉州府惠安縣人。乾隆二年二月任。
林如錦,字桂齋,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人。乾隆五年七月初二日到任。
左營守備
程龍,康熙二十三年任。
趙廣,康熙二十五年任。
褚國柱,康熙二十九年任。
葉得祿,江南鳳陽府霍邱縣人??滴跞哪耆?。
張成準(zhǔn),陜西人??滴跞拍耆?。
張得勝,山東人??滴跛氖耆?。
譚士瑍,湖廣荊州府江陵縣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洪文,泉州府晉江縣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陳本昭,福州府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朱文,泉州府南安縣人??滴跷迨吣耆?。
邱延祚,浙江人。康熙五十九年任。
劉使,泉州府同安縣人。雍正二年任。
林如錦,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人。雍正五年任。
姚德,漳州府龍溪縣人。雍正十年任。
薛存忠,字奕三,號畏三,興化府莆田縣人。雍正十三年任。
聶國賢,字希圣,山東兗州府人。乾隆四年四月到任。
右營守備
原爾懷,康熙二十三年任。
劉奇,康熙二十八年任。
陳蛟,康熙三十一年任。
沈鶴,康熙三十五年任。
達(dá)養(yǎng)棟,康熙四十年任。
鄭璸,康熙四十四年任。
喻義,康熙四十七年任。
鮑世綸,康熙五十一年任。
陳國星,康熙五十五年任。
林亮,康熙五十八年任。
陳勝,康熙六十一年任。
黃有才,雍正元年任。
尹日和,雍正二年任。
張標(biāo),雍正三年任。
劉使,雍正五年任。
蔡棨,雍正七年任。
施必功,雍正十年任。
李嘉,字名標(biāo),號瑞侯,廣東潮州府揭陽縣人。雍正十三年任。
施鳳來,字憲伯,泉州府晉江縣人。乾隆四年七月任。
千把及外委等員,多不勝載。
●煙墩、炮臺
新城東邊港口,炮臺一。
風(fēng)柜尾汛,炮臺一、煙墩一。
嵵里汛,炮臺一、煙墩一。
文良港汛,煙墩一。
八罩挽門汛,炮臺一、煙墩一。
水埯汛,炮臺一、煙墩一。
將軍澳汛,炮臺一、煙墩一。
——以上左營管轄。
新城西邊港口,炮臺一。
西嶼頭內(nèi)塹汛,炮臺一、煙墩一。
小門汛,炮臺一、煙墩二。
北山大赤崁煙墩一。
吉貝嶼汛,煙墩一。
——以上右營管轄。
●詩
澎湖嶼(唐)施肩吾
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xiāng)里;黑皮年少學(xué)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
別澎湖十六韻(時乾隆元年丙辰六月二十四日也)周于仁行年將六十,三仕到澎陽。海國東南嶠,星經(jīng)牛女鄉(xiāng)。天懸青共遠(yuǎn),水接碧同長。■〈風(fēng)貝〉發(fā)疑雷吼,沙飛似霧茫。有時奔萬里(諺呼大浪為白馬),無計臥雙檣(風(fēng)甚計窮,仆其桅,任其飄泊,多幸生者)。風(fēng)景雖多別,民情卻甚良。勤耕藷作飯,儉用布為裳。麥稻還須糴(不產(chǎn)稻麥),豆麻尚可糧。黍黃村火密(澎地雜糧,黍其佳者),草綠訟庭荒(詞訟絕少)。柴戶何嘗閉,蒲鞭不用揚(yáng)。官閑惟嘯月,民樂可烹羊(多羊)。竊祿亦云久(三年),留名敢謂芳(民為余建生祠)。光陰飛石火,花甲變星霜(六十二歲)。將別還延佇,思?xì)w欲束裝。群黎雖祖餞,一葦早輕杭。暫息鷺洲地,追懷賦短章。
●賦
觀海周于仁
讀書而周知萬匯,窮居而備悉九寰;祗能心識乎名物,尚未目及夫班班。予也生長西蜀,求志盤阿;造車結(jié)網(wǎng),閉戶為多。間有所適,千里還軻;名山大川,閱歷幾何?
迨竊賢書,長綏斯握。歷云間之巑岏,辨涇渭之清濁。睹流沙之黃河,盼插天之華岳。驚寒風(fēng)之裂肌,訝堅冰之須斵。由秦、晉而達(dá)神京,益驚心乎卓犖。集萬國之冠裳,拱宸居之云倬;極人物之殷繁,兼車馬之喧轕。茍株守乎窮鄉(xiāng),終鴻觀之罔覺。
憶余春秋五十有五,謁選屆期,再治我輔;熟路兮輕車,越山兮度浦。及銓授永春,庭對圣主,三覲天顏,感興欲舞。銜命就道,幽、燕、齊、魯。經(jīng)泰岱之旁,率濟(jì)水之滸。觀亦云多,指不勝數(shù)。由淮入?yún)?,天塹雄圖。擊楫瓜步,載酒西湖。仙霞峻極,閩、浙機(jī)樞。雖人物之不異,卻言語之大殊。浦城登舟,尤溪入陸。石吼兮灘高,山連兮嶺復(fù)。心悸兮忡忡,身疲兮仆仆。長林兮森森,豐草兮蓼蓼;希味兮悅口(如荔子、海味等),奇觀兮豁目。崎嶇歷盡,乃至桃源。銅符初綰,事劇且煩。譬之駑力,懼不勝轅。復(fù)承簡命,調(diào)我鏞州。路當(dāng)沖要,刑政須修。人豪地勝,有暇亦游。望龜山兮仰止,搜玉華兮窮幽。謂縱觀之已極,寧賒望而他求?
甫越期年,胡又量遷?澎湖重地,海島孤懸。捧檄遄征,再歷興、泉。廈門暫憩,詹吉登船。淼淼大洋,從茲舵。非山而浪擁千峰,無花而波開萬朵。不雨而風(fēng)激如霖,搖星而眼迷似火。時起霧而騰煙,間堆垠而列垛。正子午于星經(jīng),防風(fēng)颿之相左。中有二溝,尤稱奇特;紅溝兮如丹,黑溝兮似墨。形稍窳而不平,勢橫流而若仄。傍綠水之清泓,亙?nèi)f古而不忒。潮既往而旋來,日應(yīng)時而合刻。窮睇眄于汪洋,覺疇昔之言海,不啻乎管窺而蠡測;炯炯然合五十載之睹記傳聞,不覺于斯而有得。
嗟嗟!觀屬于目,理通于心。量可有容兮,吾觀其大;虛乃能受兮,吾觀其深。觀豈徒然哉!曠所觀以服政兮,又何難當(dāng)明圣之世而堯舜乎斯民;獨(dú)鄙人識闇而才疏兮,愧有志而未能。
文石(有序)周于仁
澎湖產(chǎn)文石,在外塹山麓。掘地劈石得之。外甚丑惡,經(jīng)磨礱而文臺,文與質(zhì)不一。其色淡而不濃、淺而不艷。其形大小不倫,欹陷棱斜,尖突異狀,絕無方圓平直者。其直低昂不一,佳者倍之。為念珠,重而涼,不宜于冬;余亦堪為案頭玩具云。
考文石之托始兮,韞于璞而深藏。迨畸人之穿鑿兮,乃由闇而之章。色清淡而不艷兮,形多棱而少方。不可點而成金兮,不可餐而為糧;不可為圖而作篆兮,不可為器而薦香;不可入藥而供丹灶兮,不可作硯而伴文房。胡爭取之若鶩兮,致厥直之常昂?購之無謂兮,棄之何傷!
石若艴然而自鳴曰:『君不吾取,吾為君宣。吾聞君子不責(zé)人以全美,不沒人之微賢。矧吾粹品,臺自天然,質(zhì)瑩瑩而不駁,性硁硁而恒堅。不追琢而自麗,不粉飾而成鮮。含云帶霧,染黛浮煙。依海島而儲秀,歷寒暑而永年。匪自衒以求售,偏競羨而投錢。曾雜珍奇于五都之市,幾供玩悅于七寶之前。士逢知己而自貴,物經(jīng)賞識而益妍。君不吾取,吾無憾焉』!余聞其言,嘆異者久之;乃恍然曰:『非石之貴,惟文為貴。文不雷同,故其色各臺;文不柔靡,故其質(zhì)常貞;文不好異而矜奇,故淺淡而不可厭;挒文不悅?cè)硕晔溃势匠6豢奢p。惟其如是,是以取之』。
嗚呼!一石之微,尚以文見重于海隅;況士君子斯文自任,懷瑾握瑜。選珪璋兮黜碔砆,探英奇于昆侖之巔、識卞璞于荊山之區(qū)。視茲石又當(dāng)何如也!
嘉蔭亭
太傅題詩之路,柳暗花明;右軍高會之亭,茂林修竹。凡茲喬柯飛棟,敢求海島殊方。第由文澳以達(dá)媽宮,每多躑躅;沖寒風(fēng)而冒烈日,未免趑趄。雖蔭樾之樹難栽,而堅致之亭易設(shè)。爰捐清俸,不日落成。庶幾扶杖婆娑,聊舒倦足;擔(dān)簦來往,藉息勞肩。坐看碧水淪漪,潮無聲而不怒;遙望遠(yuǎn)岡蒼翠,夕有照以皆紅。后之同心,幸為留意。
乾隆己未重九后二日,署澎湖事鄂渚胡格跋。
臺灣紀(jì)略(附澎湖)
林謙光
形勢
臺灣,為海中孤島。地在東隅,形似彎弓。中為臺灣市;市以外皆海。由上而北,至淡水雞籠城界,與福建相近;其東,則大琉球也,離灣稍遠(yuǎn)。由下而南,至加洛堂、郎橋止;其西,則小琉球也,與東港相對。由中而入,一望平原三十余里;層巒聳翠,樹木蓊茂,即臺灣澳之所也。而澳外復(fù)有沙堤,名為昆身。自大昆身至七昆身止,起伏相生,狀如龍蛇。復(fù)有北線尾、鹿耳門,為臺灣之門戶;大線頭、海翁窟,為臺城之外障。舡之往來由鹿耳,今設(shè)官盤驗。
沿革
先是,北線尾日本番來此搭寮經(jīng)商,盜賊臺沒于其間,為沿海之患。后紅毛(乃荷蘭種)由咖■〈口留〉吧來,假其地于日本,遂奄為己有。筑平安、赤嵌二城,倚夾板舡為援戰(zhàn);而各社土酋聽其約束。設(shè)市于安平鎮(zhèn)城外,與商賈貿(mào)易。
至壬辰年,土民郭懷一反;西王氏召土番擒之,戮于赤嵌城。民被土番仇殺,漸以消索。蓋至此,歸紅毛已三十余年矣。
辛丑年,偽鄭成功敗自長江歸,漂泊無所。土人勾之往,乃發(fā)大小船千余號,遣何斌引港,由鹿耳門入,潮水忽添數(shù)尺。紅毛戰(zhàn)敗,逃入鎮(zhèn)城,堅閉不臺。鄭兵沿山圍之累月,柴蔬不得入,又乏外援,紅毛突圍遁歸。
成功因改臺灣為偽東都,設(shè)一府二縣;偽立府尹及天興、萬年二縣。壬寅年五月,成功卒。提督馬信立其胞弟世襲,改號護(hù)理。癸卯年,成功之子鄭經(jīng)自廈門來,與世襲爭國。世襲兵屈退歸,經(jīng)遂嗣位。后經(jīng)至廈,委翁天佑為轉(zhuǎn)運(yùn)使,任國政。于是興市肆、筑廟宇,新街、橫街,皆其首建也。癸卯年,廈門敗,經(jīng)由銅山入灣;改東都為東寧省,前后招納內(nèi)地兵民眷口以實之。甲寅〔年〕,經(jīng)兵入漳、泉,委陳永華為咨議參軍,留守國政。丁巳年,兵潰,經(jīng)守廈門;復(fù)令劉國軒攻開海澄縣。旋為大兵恢復(fù),鄭兵潰去十有八九。遣劉國軒調(diào)殘兵,守澎湖;派殷戶臺糧,抽壯民為兵,致民心離散,士卒喪氣。辛酉年,經(jīng)預(yù)立其庶子鄭欽為監(jiān)國,退閑于洲仔尾,筑游觀之地:峻宇雕墻、茂林嘉卉,極島中之華麗;不理政務(wù),嬉游為樂。未幾,經(jīng)卒。眾憚欽之嚴(yán),迫之縊死。欽妻陳氏(即永華之女),亦登臺自縊。遂立鄭克塽為主;年幼,政臺多門。
福建總督姚啟圣偵知之,密請南征。先行秘札(原刊「劉興」)傅為霖,約為內(nèi)應(yīng);事泄,為霖被戮。偽續(xù)順公沈瑞以讒誅,瑞妻鄭氏(為禮官鄭斌之女)亦自盡。朝廷允姚總督之奏,命靖海將軍侯施瑯為提督,與總督姚啟圣、巡撫吳興祚討之??滴醵旯锖チ率娜?,大師由銅山開駕。十五日,兵入八罩灣。十六日,進(jìn)澎湖;大戰(zhàn)竟日,勝負(fù)未決。十七日,舟停八罩灣;十八日,進(jìn)取虎井、桶盤嶼,克之。十九日,將軍乘小舟暗渡海中,親觀營壘;遙見澎湖媽祖臺嶼上下炮城三座、風(fēng)柜尾一座,四角山炮城一座、雞籠山炮臺一座、東西巔炮臺一列四座、西南內(nèi)外塹西嶼頭一列炮臺四座、牛心灣炮臺一座,沿海之處小船可以登岸者,盡設(shè)短墻、置炮石,連遶三十余里,海兵星羅碁布。將軍決策,遂于二十一日誓師,二十二日分兵進(jìn)剿。左師直入雞籠山,右?guī)熤比肱P陌?。中?quán)分為八陣,每陣三迭;將軍居中調(diào)度,將左者興化鎮(zhèn)吳英、金門鎮(zhèn)陳龍、銅山鎮(zhèn)陳昌,將右者平陽鎮(zhèn)朱天貴、海壇鎮(zhèn)林賢、廈門鎮(zhèn)楊嘉瑞、提標(biāo)中營羅士珍。旌旗蔽空,舳鱸千里。自辰至申,戮力夾攻,擊沉煩船八只、燒鳥船二十六只,其余奔散無跡。平陽鎮(zhèn)朱天貴陣亡,海兵死傷無算,遂下澎湖。劉國軒知事不可為,勸克塽繕表歸誠,乃赍印八顆,又延平王金印一顆,輔政公、武平侯、忠誠伯、武衛(wèi)將軍等銀印四顆,稽首歸順。時明宗室寧靖王朱術(shù)桂向依鄭氏,臺灣破,闔室自縊,妻妾俱殉。先是,澎湖最險,難以泊舟。至是,水神效靈,九日海不揚(yáng)波,麓涌甘泉,大師直抵臺灣。七月初三日,將軍飛章奏捷。八月初二日,揚(yáng)旗入灣;文武官僚薙發(fā)迎師。兵不血刃,臺灣已歸我版圖矣。
建置
大師底定臺灣,設(shè)分巡道一員,領(lǐng)一府三縣。臺灣縣居中,轄四坊十五里九街六鄉(xiāng)。南為鳳山縣,自臺灣府起、至沙碼碕頭止,共五百三十里,轄六里十四鄉(xiāng)三十余社。過沙碼碕頭山之背,為呂宋開洋處。其余則土番負(fù)固,稀到城市,今土官加老師統(tǒng)之。北為諸羅縣,自臺灣府起、至雞籠城止,共五千三百三十里,轄四里十四鄉(xiāng)四大社,人眾力役尤多。其余二十四社,至雞籠城而界盡。過此則無路可行,亦無灣可泊。用小艇涉海,猶有十日之程,至直腳宣前面,則人跡不到矣。
商人所常泊之社,曰大武嚨、倒咯嘓、諸羅山、打貓社、他里務(wù)、東螺、猴悶、西螺、南社、麻支干、二林、三林、貓羅社、大武郡、半線、馬芝林、阿束、竹塹等社。
山川
南路之山,曰大岡山;在臺灣之東南三十里。狀如覆舟,天陰埋影,晴霽則見。上有仙人跡,鐵貓兒椗、龍耳甕在焉。相傳國有大事,此山必先鳴。又有小岡山、觀音山、鳳山、赤山、打狗山、半屏山、龜山、凹底山,皆在海濱,突起平地。若阿猴林,則大樹蔽天,材木于是乎臺。北路之山,曰木岡、曰里沙放種、買豬來種、半線、阿里、雞籠。而金山則在雞籠山山朝溪后。中產(chǎn)精金,番人拾在手,霹靂隨起。下溪中,沙金如屑,水極冷;取之者從高而望,捧沙疾行,少遲立凍死。奇冷山,即奇嶺社之山,高百丈;臺灣最暖,此山獨(dú)積雪,至春杪不化。玉山(原文「田」字)在野番中,月夜仰視,其色晶瑩如玉。
南路、北路溪港甚多,四通五達(dá)。中路離臺灣縣八里,曰鯽魚潭;采捕之利,足供軍需。計由臺灣府起、至淡水止,溪凡十八重;皆發(fā)源于山,以海為歸云。
沙線、礁嶼
南港口有長沙線,自南港口起、至淡水海外止,不知其幾千里。北線尾與安平鎮(zhèn)城相連,與赤嵌城相對;復(fù)有大線頭、海翁崛,為臺灣之外障。鹿耳門與北線尾相連,船只臺入之處;是臺灣之大門戶也。
上淡水城對面有兩石雙峙海中,謂之石門。淡水城海中有兩石雙起插天,謂之旗竿石。又有圭礁嶼,船遇之則碎。
城郭
安平鎮(zhèn)城,在一昆身之上。東抵灣街渡頭,西畔沙坡抵大海;南至二昆身,北有海門,原紅毛夾板船臺入之處。按一昆身周圍四、五里,紅毛筑城,用大磚、桐油灰共搗而成。城基入地丈余,深廣亦一、二丈。城墻各垛,俱用鐵釘釘之。方圓一里,堅固不壞。東畔設(shè)屋宇市肆,聽民貿(mào)易。城內(nèi)屈曲如樓臺上下。井泉咸淡不一;另有一井僅小孔,桶不能入,水從壁上流下。其西南畔一帶原系沙墩,紅毛載石堅筑,水沖不崩。
赤嵌城,亦系紅毛所筑。在臺灣海邊,與安平鎮(zhèn)相向。其城方圓不過半里。
雞籠,淡水小城也。紅毛筑之,以防海剽。利于南風(fēng),不利于北風(fēng)。
戶役、賦稅
戶口,自鄭成功開辟二十余年,漳、泉之民逋逃其中,稍稱沃野。自大兵吊伐,人多歸籍。今供徭(原刊「猺」字)役者,半屬轄內(nèi)之三十四社。若新附諸番,尚費(fèi)司牧之撫循,未可征其力役也。
臺灣皆屬沙堤,地力最薄。通府額派地丁銀共一萬四千八百八十二兩八錢二分零;稅餉在外。臺灣縣糧,額銀五千二百三十四兩二錢七分零;鳳山縣糧,額銀一千二百五十九兩二錢六分零;諸羅縣糧,額銀八千三百九十八兩二錢八分零。
學(xué)校、選舉
臺灣歸順后,天子思磨鈍振瞶,乃設(shè)歲、科二試以鼓勵之。每試府學(xué)入泮二十名;補(bǔ)餼五名至二十名,餼額滿止;增亦如之??h學(xué)入泮十二名;補(bǔ)餼三名至十名,餼額滿止;增亦如之。自康熙丁卯年始,其廩、增全額,俟人文盛日具題照內(nèi)地例補(bǔ)足。
提督軍務(wù)侯張公云翼,念海島文教不可不鼓舞,以開功名之路。特疏題準(zhǔn)自丁卯年起,于福建鄉(xiāng)試正額外另廣一名,以待臺灣之士。俟九年學(xué)成日,始與內(nèi)地棘闈同較;故蘇峨得登丁卯榜、邑星燦得登庚午榜、林逢秋得登庚午武榜。文明先聲,庶其在茲。今道、府設(shè)立社學(xué),教誨番童,漸有彬彬文學(xué)之風(fēng)矣。
兵防
臺灣總兵,統(tǒng)兵一萬。共分十營:安平鎮(zhèn)三營、澎湖協(xié)鎮(zhèn)二營、南北二營、左右中三營。
津梁
臺灣無石,所有橋梁皆磚草砌成;溪流水急,沖而易壞。如大橋頭、烏鬼橋、鐵線橋,今皆無存。獨(dú)有嶺后一橋,在東安之界。
自臺灣至安平鎮(zhèn)相去僅五里許,順風(fēng)則時刻可到,風(fēng)逆則半日難登。灣之津頭水淺,用牛車載人下船;鎮(zhèn)之澳頭淺處,則易小舟登岸。其余各港,船可沿溪而入。
天時
天氣與中土殊,雪霜絕少,人不挾纊。三春常晴;至于霪雨,每在秋令。臺颶時起,土人謂正、二、三、四月起者為■〈風(fēng)貝〉,五、六、七、八月起者為臺。臺甚于颶,而颶急于臺。將至?xí)r,先視所至之氣如虹如霧,則預(yù)為之防。凡遇風(fēng)雨將作,海必先吼如雷,晝夜不息;旬日乃平。
地理
南北二路,滿涂蓬蒿,溪急水漲。但幸沙坡坦平,車可連軌而行。
地多震動,水浮石稀,土不堅實;故種植五谷雖與中土同,而一年唯秋季一收。阻饑之患所不能免,幸有薯芋之類足以果腹。
風(fēng)俗
彈丸外區(qū),為逋逃淵藪。近地多漳、泉人,外多系土番。其人頑蠢,無姓氏,無祖先祭祀;自父母而外,無伯叔、甥舅之稱。不知?dú)v日,亦不自知其庚甲。性好殺人,截其頭洗剔之,粘以銅錫箔,供于家。男女皆跣足,不穿下衣,上著短衫,以幅布圍其下。番婦用青布裹脛,多帶花草。男子約十四、五歲時,編藤圍腰,束之使??;故射飛逐走,速于奔馬。發(fā)少長,即斷去其半,以草縳之;齒用生芻染黑;人各穿耳孔,其大可容象子,以木環(huán)貫其中;身有記刺,好事者遍刺其文,則紅毛字也。手帶鐲頭,或金銀、或銅錫,多者至數(shù)十雙;且有以鳥翅垂肩、以貝懸項而相夸為美觀者。
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則臺贅于人,女則納婿于家?;榧迺r,女入廨中,男在外吹口琴,女臺與合;當(dāng)意者,告于父母,置酒席邀飲同社之人,即為配偶。凡耕作,皆婦人;夫反在家待哺。夫婦不合,不論有無生育,往往互相交易。暑月,男女皆裸體對坐。淫欲之事,長則避;幼若弟妹子女,略不羞避。
婦甫生產(chǎn),同嬰兒以冷水浴之。疾病不知醫(yī),輒浴于河;言大士置藥水中濟(jì)度諸番云。冬月,亦入水澡浴以為快。
人死,結(jié)采于門。所有器皿衣服,與生人均分;死者所應(yīng)得之分,同其尸埋于床下。三日后會集同社,將死者取臺灌以酒,然后深葬;葬不用棺槨。移居,仍取臺再埋。
番屋,高地四、五尺。深狹如舟形,前后無所間,梁柱皆畫五采。時刻掃,地?zé)o點塵。屋后多植椰樹、修竹,暑氣不能入。
家無被褥,以衣覆體。
無廚灶,以三足架架鍋于地。粥則環(huán)向鍋前,用椰瓢酒汲食;飯則各以手團(tuán)之而食。米隨用隨搗。凡榖粟、衣服皆貯于葫蘆瓠中。人好飲,取米置口中嚼爛,藏于竹筒;不數(shù)日而酒熟??椭?,臺以相敬;必先嘗而后進(jìn)。
臺入皆乘牛車。遇山路陡絕,則循藤而過;遇溪路深闊,則跳石而過。凡傳遞文書,兩手系鈴搖之,其走如飛。
所用標(biāo)槍長五尺許,取物于百步之內(nèi),發(fā)無不中。弓則用竹為之,以麻為弦;矢則長銳,無翎毛。
其耕田,以草生為準(zhǔn);秋成日,謂之一年。
更深入山中,其人狀如猿猱,長不滿三尺。見人,則升樹杪;人欲擒之,則張弩相向。亦有鑿穴而居,類太古之民者。
土官有正、有副,大社至六、七人,小社三、四人。隨其支派,各分公廨;有事咸集于廨以聽議,小番皆宿外供役。
有能書紅毛字者,謂之教冊。凡臺入數(shù),皆經(jīng)其手;削鵝管濡墨橫書,自左至右,非直行也。
物產(chǎn)
鳥之屬,有鴉、鷺、鸂鶒、鴛鴦、杜鵑、班鳩、瓦雀、鹡鸰等類。鴻雁、燕、鶯,有而希見;鵲與鷓鴣,則其所絕無者。
山無虎,但有豹,亦不噬人。故鹿、麇、獐、麂之屬成群遍野,莫為之害。野牛最蕃滋,設(shè)柵欄圍之,有典牧之官董其數(shù);農(nóng)夫乏牛者,稟命于官而取之。至老而無力,則縱之去。
澤中有大龜,時游水濱;人取而食之。
果之美者,檨為最。狀如豬腎,味甘冽,可敵荔枝;越宿即爛,故難到遠(yuǎn)地。次莫若波羅密、梨仔茇(原刊「芨」字)、王梨、芭蕉子、石榴、橘、柚、椰、檳榔、甘馬弼等類。各方共產(chǎn)荔枝,龍眼則間有之。
花莫如四季錦邊蓮;而蘭、桂、梅、桃、拒霜、刺桐之類次之。所少,特牡丹耳。
內(nèi)山樹木之大者,為洪荒時物;人至不能識其名。
竹有大如斗,高數(shù)十尋者。
地多藤,盤旋里余;可為椗索及縛茅屋。
磺產(chǎn)于淡水;土人取之,以易鹽米芬布。
鹽臺于洲仔尾、淡水兩處。
泥■〈魚賣〉、烏魚,臺于坑仔口、打狗港。蟳蝦,臺于蛟港。蚶、螯、蠔、螺,海濱俱產(chǎn)。
澎湖,舊屬同安縣。明季,因地居海中,人民散處,催科所不能及,乃議棄之。后內(nèi)地苦徭役,往往逃于其中;而同安、漳州之民為最多。及紅毛入臺灣,并其地有之。而鄭成功父子復(fù)相繼據(jù)險,恃此為臺灣門戶。
環(huán)繞有三十六嶼,大者曰媽祖嶼等處;澳門口有兩炮臺。次者曰西嶼頭等處;各嶼唯西嶼稍高,余皆平坦。
自廈門至澎湖,有水如黛色,深不可測,為舟行之中道。順風(fēng),僅七更半水程。一遇臺颶,小則漂流別港,阻滯月余;大則犯礁覆舟。故舟子有望風(fēng)占?xì)庵?。羅經(jīng)針定子午,放洋各有方向:春夏由鎮(zhèn)海圻放洋,正南風(fēng),坐干亥向巽巳;西南風(fēng),坐干向巽。冬由寮羅(原文「經(jīng)」字)放洋,正北風(fēng),坐戌向辰,至夜半,坐干戌向異辰;東北風(fēng),坐辛戌向乙辰?;蛴蓢^放洋,正北風(fēng),坐干向巽;至夜半,坐干亥向巽巳;東北風(fēng),坐干戌向巽辰。至天明,俱可望見澎湖西嶼頭。由澎湖至臺灣,俱向巽方而行;薄暮可望見。
但澎湖初無水田可種,人或采捕為生、或治圃以自給。
今幸大師底定,貿(mào)易輻輳,漸成樂土。營將外,復(fù)設(shè)一巡檢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