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曲相關名詞解釋
1. 元雜劇
或稱“元曲”、“北雜劇”,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chǎn)生于申國北方,是在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歌舞等藝術成分發(fā)展而成。
2. 元雜劇的折、楔子
元雜劇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宮調不同的曲子,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千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楔子原雜劇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獨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劇首,有時也用在兩折之間,銜接劇情,類似現(xiàn)代戲曲中的過場戲。
3. 元雜劇的賓白、科范
賓白:兩人相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科范:元雜劇科范是劇本規(guī)定的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
4. 南戲
南戲,又稱“戲文”,是宋、元時南曲演唱的戲曲,因最初產(chǎn)生于浙江溫州地區(qū),故也叫溫州雜劇。一般認為,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5. 散曲
散曲是一種同音樂結合的長短句歌同,經(jīng)過長期醞釀,到宋金時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間流行的曲詞和少數(shù)民族的樂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金元時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稱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數(shù)兩種主要形式。
6. 小令
曲以地域分,有南曲、北曲;以作用分,有散曲、劇曲。散曲無科白,劇曲有科白。所謂科白,即動作和賓白。散曲又大別為散套和小令。散套聯(lián)合同宮調或管色相同之曲而成、首尾一韻;小令大多數(shù)為只曲,每首各自為韻。小令有以下四種:一、尋常小令;二、摘調小令;三、帶過曲;四、集曲。
7. 套數(shù)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套數(shù)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8. “帶過曲”
元曲制作中,用兩三個同一宮調的小令聯(lián)綴在一起以表達一個共同的內容,這種格式稱為“帶過曲”。帶過曲是同一宮調的曲牌帶過另一個曲牌。常見的帶過曲有:正宮《脫布衫帶小梁州》,南呂《罵玉郎帶感皇恩》雙調《雁兒落帶德勝令》,中呂《喜春來帶普天樂》等。
9. 北曲
稱為北曲,又是為了與南宋以來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區(qū)別。北曲又分為戲曲(或稱劇曲)與散曲兩種。
10. 南北合套
北合套:曲有南北之分。南曲用五音階,用韻以南方(主要為江浙一帶)語音為標準,有平上去入四聲,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都以南曲為主。北曲用七音階、無入聲,用韻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為準。元雜劇主要用北曲。南北曲曲牌不同。元散曲一般指北曲,也有作南曲的。這里選入一組南北曲合套,聊備一格。
11. 襯字
曲牌所規(guī)定的諾式之外另加的字,稱為“襯字”。它的作用是補充正字語意的缺漏,使之內容更加完整充實或者使字句與音樂旋律更加貼合。曲可加襯字,是它與詞或詩的主要區(qū)別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靈活性。小令所用的襯字較少,套曲則比較多。此外,雜劇使用襯字比較普遍,而南戲則比較少用。襯字一般用于句首或句中,句末則很罕見。在曲譜中,襯字往往用小字書寫,以區(qū)別于正宇。襯字一般不占用樂曲的節(jié)拍、音調,往往是唱時快速而有節(jié)奏地一口帶過。
12. 當行
當行,古典戲曲評論用語。這個概念源自詩論,含有行家的意思。嚴羽《滄浪詩話》論“詩法”,就認為作詩“須是本色,須是當行”。明代戲曲理論家沿用當行的概念,意思也指寫戲的行家。要求戲曲作家掌握并發(fā)揮戲曲體制的功能。
13. 尾聲
戲曲音樂名詞。連曲體的結尾部分。散板收尾,也有用曲牌的,如[賺煞],[煞尾]。京劇全劇結束所用尾聲,系套用昆曲的。大型樂曲中樂章的最后一部份。文學作品的結局部分。至某項活動快要結束的階段。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