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陳邦瞻撰。原本二十八卷,改刊為十卷,一百零九卷。書成于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1605),記宋太祖代周至文天祥、謝枋得殉國兩宋三百余年歷史,計有一百零九目,約六十萬字。本書是在馮琦同名書稿和沈越《事紀》書稿的基礎上,參考元修《宋史》和薛應旂《宋元通鑒》等書編撰而成。內容包括宋、遼、金和元初的史實,對官制科舉、營田治河、漕渠海運、茶鹽、天文歷算、思想學術、主要農民起義和少數(shù)民族的活動,都有專篇論及。涉及問題較為廣泛,保存了主要的史料,為了解宋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狀況提供了線索。《宋史》向稱蕪雜,此書則敘述條理,文筆亦不枯燥。在編纂體例上,開創(chuàng)了以后紀事本末體史書記述典章制度、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面活動的新內容。由于本書引用史料多據(jù)《宋史》,對原書錯誤、疏漏之處缺乏考訂,因而訛誤不少。書初刻于萬歷三十三年(1605),三十五年黃吉士改刊為十卷。明末張溥于書中加列事綱,史論及圈點、斷句,改為事各一卷,遂為一百零九卷,此后諸本多依此例。有江西書局本、廣雅書局本,《國學基本叢書》本。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河北師院歷史系點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