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

雍正山西通志 作者:覺羅石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三

沿革【一】

地理之學自裴氏賈氏圖不傳後惟元和志通典為核通典曰凡言地理者多矣在辨區(qū)域徵因革知要害察風土其論州部曰冀州唐虞之都以余州所至則是其境曰漢晉并治晉陽曰後魏道武遷都平城太武時得蒲坂曰北齊神武天平末西伐至蒲津後再圍玉壁不克於是河北自晉州之西悉入西魏大抵西則姚襄城洪銅晉州武平關(guān)置兵以防周曰大統(tǒng)中西魏得邵郡曰唐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guān)內(nèi)道三曰河?xùn)|道曰魏地分野河?xùn)|平陽文城大寜昌化之南境絳郡陜郡之北境曰趙地分野高平上黨樂平陽城榆林九原安北太原定襄都護府鴈門之西境樓煩之南境西河之東境此繇沿革核疆域又繇沿革核關(guān)隘星野乃地理之精言宋以後寰宇記九域志通志通考胥莫之逮也

國家畫野分疆損益前代其制盡善而歷代沿革抑有宜遞稽而互覆者爰是綜厥槩略附杜氏通典後以佽贊夏官職方氏之典司焉志沿革

山西省

唐都平陽

虞都蒲坂

舜典肇十有二州朱子曰中古之地但為九州曰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禹治水作貢亦因其舊及舜即位以冀青地廣始分冀東恒山之地為并州其東北醫(y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之東北遼東等處為營州而冀州止有河內(nèi)之地今河?xùn)|一路是也尚書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正義以境界太遠始別置之馬融曰舜以冀州之北廣大置并州鄭康成曰舜以冀州南北太遠分衛(wèi)為并

晉地理志虞舜表提類而分區(qū)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北創(chuàng)并部之名燕齊起幽營之號

竹書紀年帝舜三十三年夏后受命於神宗遂復(fù)九州【孔穎達曰禹登王位還置九州】

陳氏經(jīng)曰禹貢之作乃在堯時至舜時分九州為十二州至夏之世又分為九州

谷梁傳正義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經(jīng)濟編禹復(fù)并為九州商因之觀左傳九牧貢金商頌帝命式於九圍可見

爾雅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 孫炎曰爾雅與禹貢職方皆不同疑殷制 通典殷湯亦為九州分統(tǒng)天下注冀荊豫雍揚兗徐幽營則禹貢青州也

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xùn)|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nèi)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經(jīng)濟編禹貢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夏制也爾雅之幽冀營兗徐揚荊豫雍商制也職方之揚荊豫青兗雍幽冀并周制也

通考秦置郡河?xùn)|今河?xùn)|絳郡陜郡之北境平陽大寜文城等郡皆是也上黨今上黨高平樂平陽城等郡皆是也太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鴈門之南境樓煩等郡皆是也代郡今安邊及馬邑之北境皆是也鴈門今馬邑之南境鴈門之北境皆是也云中今云中單于府是也

漢武帝置十三部刺史不常所理 涼州部五原云中定襄鴈門 幽州部代郡 并州部太原上黨西河四方凡四郡 司隸校尉部弘農(nóng)河內(nèi)河?xùn)|

漢并州領(lǐng)郡九兼得雍州之域自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銀川之地胥屬焉

後漢亦為十三州部 司隸 并治晉陽

魏志建安九年太祖領(lǐng)冀州牧或說宜復(fù)古置九州則冀州所置者廣大天下服矣太祖將從之茍彧言曰若是則冀州當?shù)煤訓(xùn)|馮翊扶風西河幽并之地所奪者衆(zhòng)必人人白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衆(zhòng)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天下大定乃議古制太祖遂寢九州議

魏有州十二 司隸 并

正始八年夏五月分河?xùn)|之汾北十縣為平陽郡晉分十九州部 司州 并治晉陽

晉志并州按禹貢蓋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周禮正北曰并州其鎮(zhèn)曰恒山春秋元命苞云營室流為并州分為衛(wèi)國州不以衛(wèi)水為號又不以恒山為稱而云并者蓋以其在兩谷之間也漢武帝置十三州并州依舊名不改統(tǒng)太原云中上郡鴈門代郡定襄五原西河朔方十郡又別置朔方刺史後漢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入并州靈帝末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興郡後又分上黨立樂平郡魏黃初元年復(fù)置并州自陘嶺以北并棄之至晉因而不改

惠帝改新興為晉昌郡及永興元年并州之地皆為劉元海所有元海乃以雍州刺史鎮(zhèn)平陽幽州刺史鎮(zhèn)離石及劉聰攻陷洛陽置左右司隸各領(lǐng)戶二十余萬萬戶置一內(nèi)史凡內(nèi)史四十四人又置殷衛(wèi)東梁西河陽北兗五州矣懷安新附劉曜徙都長安其平陽以東地入石勒勒平朔方又置朔州自惠懷之間離石縣荒廢勒於其處置永石郡又別置武郷郡及苻堅姚興赫連勃勃并州竝徙置河?xùn)|又姚興以河?xùn)|為并冀二州云

後魏都平城

隋開皇二年廢諸郡尋以戶口滋多析置州縣煬帝改州為郡置司隸刺史

唐貞觀元年分十道 關(guān)內(nèi)弘農(nóng)五原西河云中之境河南漢弘農(nóng)境 河?xùn)|古冀州之域漢河?xùn)|太原

上黨西河鴈門代郡及鉅鹿趙國常山廣平國之地河北參有河?xùn)|上黨地【唐因山川形便分道蓋太宗經(jīng)畫區(qū)宇之樞要也】

開元中置河?xùn)|采訪處置使治蒲州

宋地理志太宗分十五路仁宗析十八路神宗析二十三路河?xùn)|今山西之太原平陽二府澤潞汾遼沁五州陜西之葭州及吳堡神木府谷三縣 陜西永興軍路今河南之陜州山西之蒲解二州及平陸縣置河?xùn)|路經(jīng)略安撫使以太原守臣兼領(lǐng)

宋河?xùn)|路蓋禹貢冀雍二州之域而冀州為多其地東際常山西控黨頂南盡晉絳北控云朔太宗平太原慮其恃險徙州治焉然猶為重鎮(zhèn)屯精兵以控邊部云

遼 西京道

金 西京路 河?xùn)|北路 河?xùn)|南路

元地理志唐以前以郡領(lǐng)縣而已元則有路府州縣四等大率以路領(lǐng)州領(lǐng)縣而腹里或有以路領(lǐng)府府領(lǐng)州州領(lǐng)縣者其府與州又有不隸路而直隸省者河?xùn)|山西道乃腹里也故冀寜諸路直隸省部置河?xùn)|山西道宣慰使司於大同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於冀寜

明置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lǐng)太原平陽大同潞安四府澤汾沁遼四州置山西都指揮使司領(lǐng)太原左太原右太原前振武平陽潞州鎮(zhèn)西七衛(wèi)保德州寜化沁州汾州四所又置山西行都指揮使司領(lǐng)大同前大同後大同左大同右天城陽和鎮(zhèn)虜玉林高山云川朔州威遠安東中屯十三衛(wèi)山隂馬邑二所置山西等處按察司分冀寜冀南冀北河?xùn)|等四道兼察諸府州衛(wèi)所三司竝治太原而行都司則分治於大同萬歷二十三年改汾州為府山西始領(lǐng)五府三州

國朝因之康熙四年裁冀南冀北道雍正二年析太原之平定忻代保德平陽之解絳吉隰為直隸州以夀陽等縣分隸三年改置朔平寜武二府設(shè)右玉等縣六年陞澤蒲二州為府設(shè)永濟鳳臺等縣而以大同府屬之蔚州歸直隸宣化府其廣靈等三縣仍隸大同八年又析蒲州府臨晉縣之南境設(shè)虞郷縣於是山西省總領(lǐng)九府十州分治州縣九十有六

太原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州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晉  晉陽 涂水 陽祁

梗陽 平陵

趙  晉陽 梗陽 榆次

秦         太原郡

漢    并   太原郡 晉陽榆次狼孟 鄔

陽曲大陵祁 陽邑

鴈門郡 樓煩

後漢   并州  太原郡 晉陽榆次狼孟 鄔

陽曲大陵祁 陽邑

魏        太原郡

晉    并州  太原國 晉陽陽曲榆次狼孟

陽邑大陵 祁 鄔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晉陽祁榆次鄔 受陽

長安陽邑

肆州   永安郡 陽曲

朔州【寄治幷州界】大安郡

廣寜郡

神武郡

太平郡

附化郡

云州【永熙中寄治并州界】盛樂郡

云中郡

建安郡

真興郡

蔚州【永安中寄治并州鄔縣界】始昌郡

忠義郡

附恩郡

北齊   并州省

後周   并州總管府

隋    冀州   太原郡 晉陽太原交城汾陽

文水祁榆次太谷

樓煩郡  嵐城臨泉

唐 北都 河?xùn)|道  太原府  太原晉陽太谷祁

文水榆次清源交城

嵐州  陽曲宜芳合河嵐谷

五代【後梁屬晉】 河?xùn)|軍節(jié)度并州

後唐 西京 北京

後晉   河?xùn)|軍節(jié)度

宋    河?xùn)|路  太原府 陽曲太谷榆次交城

文水祁清源平晉

大通監(jiān)永利監(jiān)嵐州宜芳

合河樓煩岢嵐軍嵐谷

金    河?xùn)|北路 太原府【河?xùn)|軍總管府】陽曲太谷平晉清源

徐溝榆次祁文水

交城

嵐州宜芳合河樓煩

岢州嵐谷

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廣訪司】冀寜路【總管府】陽曲文水平晉祁縣

榆次太谷清源交城

徐溝

興州嵐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陽曲太原榆次太谷

祁徐溝清源交城

文水

岢嵐州嵐縣興縣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陽曲太原榆次太谷

祁縣清源徐溝交城

文水岢嵐州嵐縣興縣

太原府

上古金天氏之裔子曰臺駘肇居太原【杜預(yù)左傳注太原晉陽也臺駘所居】陶唐為冀州之域【禹貢既修太原至於岳陽師古曰太原即今之晉陽】虞隸并州夏商省入冀周隸并州成王封弟叔虞於唐都晉陽子爕父更號晉春秋為晉國戰(zhàn)國時屬趙秦置太原郡漢因之治晉陽屬并州東漢仍隸并州析廣武原平二縣屬鴈門郡建安中省并入冀魏復(fù)隸并州晉建太原國治晉陽惠帝永興後為劉淵石勒所據(jù)北魏仍置太原郡隸并州治晉陽北齊置并州省建別宮於晉陽周平齊置并州六府後置總管廢六府隋開皇二年置河北道行臺九月改為總管府大業(yè)初州廢為太原郡唐武德元年改為并州總管府三年廢四年復(fù)置總管其年改為上總管五年又改代石二總管其年改上總管為大總管六年又改朔州總管七年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進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新唐志神龍元年罷北都開元十一年復(fù)號北都天寶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罷肅宗元年復(fù)為北都】五代唐莊宗建西京又改北京軍曰河?xùn)|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北漢降為緊州軍事毀其城徙治榆次縣七年徙治唐明監(jiān)舊領(lǐng)河?xùn)|路經(jīng)略安撫使至和元年以并州為太原府【明一統(tǒng)志嘉佑中復(fù)為太原府兼河?xùn)|軍節(jié)度】元豐為次府大觀元年升大都督府金初改軍曰武勇復(fù)名并州太原郡隸河?xùn)|軍總管府置轉(zhuǎn)運司元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總管府大德九年改冀寜路隸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明初改為太原府置太原左右前三衛(wèi)萬歷中改汾州為府割永寜寜郷臨縣分屬始統(tǒng)州五縣二十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析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為直隸州又析樂平夀陽盂縣入平定州定襄靜樂入忻州五臺崞縣繁峙入代州河曲興縣入保德州八年仍以興縣屬府於是太原府統(tǒng)州一縣十一

陽曲縣【附郭】

周戰(zhàn)國趙狼孟邑綱目秦伐趙取狼孟

秦為狼孟縣地隸太原府

漢置陽曲縣在今縣東北八十里忻州定襄縣境應(yīng)劭曰黃河千里一曲當其陽故曰陽曲

後漢末徙治太原縣北四十五里建安十八年春三月隸冀州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復(fù)隸并州

魏武帝徙陽曲縣民於太原北狼孟南境筑城居之晉屬太原國

北魏以陽曲縣隸永安郡

隋隸太原郡開皇六年改為陽直顔師古曰隋文帝自以姓楊惡陽曲之號故改名十六年徙治汾陽故城改曰汾陽復(fù)分治盂縣大業(yè)初廢

唐【畿】隸北都太原郡武德三年析陽直置汾陽縣七年省陽直更汾陽曰陽曲仍徙治陽直廢縣其年又析置羅隂縣貞觀元年省六年以蘇農(nóng)部落置燕然縣隸順州八年僑治陽曲十七年又省燕然縣入陽曲

宋【次赤】太平興國七年二月始徙并州治縣南唐明鎮(zhèn)徙縣治於西郭外

金【倚】天會中移置郭下大定間割榆次之西北郷屬焉元【中 倚郭】隸冀寜路

明為太原府附郭

國朝因之編戶舊八十六里今六十三里

太原縣【府城西南四十里】

唐堯始都於此後遷河?xùn)|平陽堯遷實沈於大夏杜預(yù)曰大夏今晉陽縣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周成王封唐叔於夏墟杜預(yù)云夏墟大夏今太原晉陽也春秋為晉趙氏食邑始名晉陽戰(zhàn)國時屬趙

秦置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

漢因之

後漢并州刺史治

晉建太原國都晉陽

北魏隸太原郡真君九年罷榆次屬焉

北齊河清四年徙晉陽於汾水東而於城中置龍山縣帶太原郡

隋開皇初郡廢十年省龍山縣徙晉陽於城中舊唐志隋文帝於州城內(nèi)古晉陽城置晉陽縣而於城東置太原縣十六年又析太原置清源縣大業(yè)初省十二年徙太原縣入府城

唐【赤】仍隸太原府貞觀十一年長史李積筑城於汾水東遂置太原縣於東城天授元年建北都暨晉陽竝為赤縣

五代不改

宋【中】太平興國四年廢晉陽縣置平晉縣於故城東隸太原府咸平四年置永利監(jiān)兼領(lǐng)縣事熙寜三年廢平晉縣入陽曲政和五年復(fù)

金仍隸太原府貞佑四年廢興定元年復(fù)

元【下】隸冀寜路

明洪武四年徙縣治於汾河西故唐城基之南洪武八年三月改為太原縣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五十里今五十里

榆次縣【府城東南六十里】

周晉大夫祁氏邑魯昭公二十八年晉析祁氏之田置涂水縣戰(zhàn)國時屬趙始名榆次

秦莊襄王二年蒙鷔取趙榆次

漢置榆次縣隸太原府莽曰太原

晉隸太原國又析余地為夀陽縣

北魏真君九年省入晉明景明元年復(fù)

北齊省入中都縣

隋開皇中仍名榆次徙漢故城東北隅廢中都來屬又析余地為清源縣

唐【畿】隸太原府

五代仍舊

宋【次畿】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毀其城徙治榆次五月更名并州封圻四百余里七年徙治唐明鎮(zhèn)縣仍屬

金大定初以地廣民衆(zhòng)割其東三百戶入夀陽西四千五百戶入平晉南三千七百五十戶入太谷西南六百戶入徐溝西北八百戶入陽曲榆次尚存三萬二千六百余戶

元【下】隸太原路

明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百八里今七十六里

祁縣【府城南一百五十里】

周春秋時祁奚邑魯昭公二十八年晉分祁氏之田為七縣命賈辛為祁大夫杜預(yù)云今太原祁縣戰(zhàn)國時屬趙

秦隸太原郡

漢因之高祖六年封繒賀為祁侯莽曰

晉隸太原國

北魏隸太原郡太和中并州別駕徙縣治於西北即今治

北齊天保中省

隋開皇中復(fù)

唐【畿】隸太原府武德三年隸太州開元中州廢仍屬五代

宋【次畿】

金貞佑中以尚書左丞胥鼎議於縣東團柏鎮(zhèn)置幘州縣屬焉州尋廢興定中隸晉州

元初廢晉州仍隸太原路

明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四十五里今三十一里

太谷縣【府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周春秋時晉大夫陽處父邑戰(zhàn)國時屬趙

秦隸太原郡

漢置陽邑縣隸太原郡莽曰繁穰

後漢明帝時封馮魴為侯國

晉屬太原國

北魏真君九年省景明二年復(fù)

後周建德四年徙西四十五里即今治

隋開皇三年郡廢以縣屬并州十八年改曰太谷以縣西南有太谷故名

唐【畿】武德三年以太谷祁二縣置太州六年州廢仍隸太原府

五代

宋【次畿】隸太原府

金大定中割榆次縣修文仁義二郷三千七百五十戶來屬興定四年於清源置晉州以太谷隸焉

元【下】州廢仍隸太原路

明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八十三里今四十二里

徐溝縣【府城南八十里】

漢榆次縣之梗陽鄉(xiāng)莽曰太原亭

金以前為清源縣地本名徐溝鎮(zhèn)大定二十九年始東割平晉縣斷金郷十三村西割清源縣梗陽郷十一村南割榆次縣西管鄉(xiāng)四村為縣隸太原府興定四年改隸晉州

元【下】廢晉州隸冀寜路

明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十九里今一十二里

清源縣【府城西南八十里】

周春秋時晉邑魏獻子以魏戊為梗陽大夫杜預(yù)云在太原晉陽縣南

漢書并州南有梗陽城

晉屬榆次縣西境

北魏省榆次縣隸晉陽景明元年復(fù)縣仍隸焉

隋開皇十六年始置清源縣西北有清源水故名大業(yè)初省入晉陽舊唐志隋於古梗陽城置清源縣

唐【畿】武德元年復(fù)清源縣隸太原府

五代

宋【次畿】

金大定二十九年始析徐溝鎮(zhèn)為縣

元【下】隸冀寜路

明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二十八里今二十八里

交城縣【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漢晉陽縣之西境

北齊於此置牧官

隋分晉陽置交城縣取縣西北古交城為名治交山舊志開皇十六年置以東北汾孔二河交流故名隸太原郡

唐【畿】隸太原府天授初徙治山南卻波村先天二年於故縣析置盧川縣開元二年省

五代

宋【次畿】太平興國四年以縣屬大通監(jiān)七年徙唐明監(jiān)寶元二年以監(jiān)隸沁州緜上屬之嘉佑四年復(fù)來屬宋志又云開寶二年自大通監(jiān)來隸

元隸冀寜路

明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四十三里今二十五里

文水縣【府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周春秋時為晉平陵邑戰(zhàn)國時趙肅侯十六年游大陵徐廣注太原有大陵縣亦曰陸

漢為大陵縣隸太原郡莽曰大寜

晉隸太原國

北魏置受陽縣隸太原郡有大陵城

隋開皇十年始改受陽縣為文水取縣以西文谷水為名

唐【畿】武德三年隸汾州六年來屬七年又隸汾州貞觀元年復(fù)舊天授二年更名武興以武后郷里與太原晉陽竝為京縣神龍初復(fù)舊

五代

宋【次畿】

金隸太原府

元【中】隸冀寜路

明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七十九里今七十里

岢嵐州【府城西北二百八十里】

秦太原郡地漢因之舊志漢為汾陽縣

北魏文獻通考魏置岢嵐鎮(zhèn)又置軍明一統(tǒng)志後魏於此置嵐州地形志不載

北齊舊志為蘇孤戍

隋舊志舊岢嵐軍在宜芳縣北界明一統(tǒng)志隋改岢嵐鎮(zhèn)隋志靜樂舊置岢嵐

唐長安三年析宜芳於岢嵐舊軍置嵐谷縣隸嵐州神龍二年廢縣置軍開元十二年復(fù)置縣永淳二年以岢嵐鎮(zhèn)為棚長安三年為軍景龍中張仁亶徙其軍於朔方留者號岢嵐守捉隸大同

五代舊志後唐為安元城漢為岢嵐軍

宋太平興國五年以嵐州嵐谷縣建岢嵐軍仍置嵐谷縣熙寜三年縣廢元豐六年復(fù)咸平五年并樓煩縣入嵐州縣志真宗以樓煩郡隸嵐州又與岢嵐合為一靖康二年屬金改為居順郡

金【下刺史】大定二十三年改軍為州隸河?xùn)|北路仍置嵐谷縣貞佑三年九月升防御四年正月升節(jié)鎮(zhèn)復(fù)為防御

元隸冀寜路省入嵐州至元二年復(fù)省入管州五年復(fù)置

明初建鎮(zhèn)西衛(wèi)洪武七年設(shè)岢嵐縣九年改為州隸太原府而以興縣嵐縣隸焉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嵐縣直隸太原府八年興縣繇保德州改隸太原府編戶舊十一里今仍舊

嵐縣【府城西北二百六十里】

漢通考宜芳有古秀容城漢為汾陽縣屬太原郡即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

北魏為北秀容地爾朱羽健居秀容川詔割方三百里封之即此後爾朱兆北保秀容齊獻武自晉陽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

隋舊志隋樓煩郡嵐城縣

唐武德四年置東會州改嵐城為宜芳縣隸東會州又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又析嵐城置合會豐潤二縣自故樓煩郡城徙嵐州治於廢東會州置嵐州為下州五年省豐潤入宜芳六年改宜芳縣屬嵐州九年又省合會入宜芳天寶元年復(fù)為樓煩郡乾元二年復(fù)為嵐州宜芳嵐谷竝為中縣

五代後周時嵐州入東漢

宋嵐州下樓煩郡軍事領(lǐng)宜芳合河流煩三縣太平興國五年析嵐谷縣建岢嵐軍宜芳為中縣

金仍名嵐州為下州隸河?xùn)|北路天會六年置鎮(zhèn)西節(jié)度使領(lǐng)宜芳合河樓煩三縣

元隸太原路至元五年省入管州五年復(fù)立

明改為縣隸太原府岢嵐州

國朝直隸太原府編戶舊三十二里今一十一里

興縣【府城西北四百一十里】

晉隸新興郡

北齊置蔚汾縣隸樓煩郡明一統(tǒng)志後魏置隸神武郡隋大業(yè)四年改臨泉仍隸樓煩郡

唐【中】隸嵐州武德三年改曰臨晉四年隸東會州九年省太和縣入焉貞觀元年更名合河三年復(fù)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入合河

宋【中下】仍名合河縣中隸嵐州縣志元豐間以瀕河地狹東徙五十里即今治更名蔚汾隸岢嵐州

金仍為合河縣隸嵐州元志金升興州隸太原路元仍為興州隸太原路縣志中統(tǒng)二年改為合河縣三年復(fù)舊

明名為興縣隸太原府岢嵐州

國朝隸府雍正三年析保德州為直隸州以興縣隸焉八年仍改金縣隸太原府編戶舊一十四里今四里

平陽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都  冀

虞    并

夏    冀

周    并    晉【翼都絳都】  平陽楊氏曲沃

秦         河?xùn)|郡

漢    司隸校尉 河?xùn)|郡  臨汾平陽襄陵彘

揚 絳

後漢   司隸校尉 河?xùn)|郡 揚平陽侯國臨汾絳

永安 襄陵

魏    司州   平陽郡

晉    司州   平陽郡  平陽揚永安襄陵

絳邑臨汾

北魏   晉州   平陽郡 禽昌平陽襄陵臨汾

泰平

北絳郡  北絳

永安郡  永安揚

冀氏郡  冀氏 合陽

南絳郡  南絳 小郷

義寜郡  團城義寜安澤

東雍州  正平郡  曲沃

晉州【以下五郡胥孝昌天平興和間寄治】 北五城郡

【平陽郡界】 定陽郡

敷城郡

五城郡

西河郡

北齊

後周        絳州

晉州

隋    冀州   絳郡   翼城曲沃太平

臨汾郡 臨汾襄陵冀氏揚霍邑

汾西 岳陽

西河郡  永安 靈石

唐    河?xùn)|道 晉州平陽郡臨汾洪洞神山岳陽

霍邑趙城汾西冀氏

絳州絳郡 太平曲沃翼城

河中府河?xùn)|郡襄陵

汾州西河郡靈石

後梁          晉州【初曰定昌郡後曰建寜軍】

後唐          晉州【建雄軍】

宋     河?xùn)|路  平陽府【建雄軍節(jié)度】臨汾洪洞襄陵神山

趙城汾西霍邑冀氏

岳陽和川

絳州   曲沃太平翼城

汾州   靈石

金     河?xùn)|南路  平陽府  臨汾襄陵洪洞趙城

霍邑汾西岳陽浮山

和川冀氏

絳州   曲沃翼城太平

河?xùn)|北路  汾州   靈石

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寜路 臨汾襄陵洪洞浮山

汾西 岳陽

絳州   太平曲沃翼城

霍州   霍邑趙城靈石

明    山西布政司平陽府 臨汾襄陵洪洞浮山

趙城太平岳陽曲沃

翼城汾西霍州靈石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 臨汾襄陵洪洞浮山

趙城太平岳陽曲沃

翼城汾西靈石霍州

平陽府

禹貢冀州之域本唐堯所都以其地在平水之陽故名春秋屬晉戰(zhàn)國屬魏秦為河?xùn)|郡地漢因之魏析河?xùn)|置平陽郡晉因之劉淵稱漢建都於此後魏真君四年置東雍州太和十八年罷改置平陽郡孝昌中兼置唐州建義元年改晉州【通考置總管府治白馬城】東魏北齊胥為重鎮(zhèn)後周置總管隋開皇間府廢改平陽為平河郡大業(yè)初置臨汾郡【明一統(tǒng)志隋改郡為平河尋廢為州】義寜二年復(fù)改平陽郡唐武德元年改為晉州三年置總管府管晉絳沁呂四州貞觀六年廢都督十二年徙治平陽古城天寶元年改州曰平陽郡為望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晉州平陽郡治臨汾屬河?xùn)|道後梁開平中置定昌軍以節(jié)度使領(lǐng)之尋改建寜軍後唐同光初改建雄軍宋初仍名晉州為望州置建雄軍節(jié)度政和六月八月陞為平陽府屬河?xùn)|路靖康後入於金金初為次府仍置建雄軍節(jié)度使屬河?xùn)|南路天會六年陞總管府置轉(zhuǎn)運司為上府興定二年十二月降為散府元初置平陽路總管府為上府大德九年改晉寜路領(lǐng)録事司洪武二年復(fù)改平陽府隸山西布政使司領(lǐng)州六縣二十九萬歷二十三年陞汾州為府割靈石縣隸焉四十二年又以石樓縣隸汾州易靈石隸府領(lǐng)州六縣二十八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析蒲州解州絳州吉州隰州為直隸州又析臨晉猗氏萬泉榮河隸蒲州安邑夏縣平陸芮城垣曲隸解州太平襄陵河津稷山隸絳州鄉(xiāng)寜蒲縣隸吉州汾西大寜永和隸隰州七年以聞喜絳縣隸絳州昜太平襄陵隸府九年析隰州之汾西仍隸焉於是平陽府統(tǒng)州一縣十一

臨汾縣【附郭】

唐應(yīng)劭曰堯都也在平河之陽地道記平陽有堯城周韓武子元孫貞子居此舊志韓康子食邑

秦隸河?xùn)|郡

漢始置平陽縣隸河?xùn)|郡

後漢為侯國

晉為平陽縣隸平陽郡

北魏真君六年并平陽縣入禽昌太和十一年復(fù)隸平陽郡隋改平陽縣曰臨汾為臨汾郡治舊通志隋置平河郡縣亦曰平河後郡罷以縣屬晉州尋改縣曰臨汾大業(yè)中州廢置臨汾縣仍屬

唐【望】武德元年析洪洞臨汾置西河縣貞觀十七年省入臨汾

宋【望】隸平陽府

金天會六年定為次赤

元【中 倚郭】隸晉寜路

明隸平陽府附郭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百五十一里今六十七里

襄陵縣【府西南三十里】

周晉大夫卻犨食邑漢志應(yīng)劭曰襄陵在西北師古曰晉襄公之陵

漢始置襄陵縣隸河?xùn)|郡莽曰干昌

晉公相國

北魏治襄陵城神?元年太武擒赫連昌析置禽昌縣北齊并襄陵入禽昌

隋大業(yè)初又改為襄陵隸臨汾郡

唐【緊】隸晉州元和十四年隸絳州太和元年改隸河中府明一統(tǒng)志唐徙治汾水西

後晉屬絳州後改屬河中府

宋【緊】隸平陽府熙寜五年廢慈州鄉(xiāng)寜縣分隸焉金【倚次畿】

元【中】隸晉寜路

明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隸絳州七年仍隸平陽府編戶舊七十二里今二十九里

洪洞縣【府北六十里】

周左傳晉分羊舌氏之田為三縣僚安為楊氏大夫杜預(yù)注平陽楊氏縣地道記有梁城去縣五十里叔向邑也漢志應(yīng)劭曰故楊侯國

秦漢置楊縣隸河?xùn)|郡莽曰有年亭

魏晉隸平陽郡後廢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復(fù)後隸永安郡治楊城舊志東魏隸晉州總管府

隋隸臨汾郡義寜元年更名洪洞取縣北嶺名明一統(tǒng)志以鎮(zhèn)為名

唐【望】隸晉州平陽郡武德元年析置西河縣

宋【緊】隸平陽府熙寜五年以趙城縣省入元豐三年復(fù)金【次畿】

元【中】隸晉寜路

明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八十九里今四十六里

浮山縣【府東九十里】

漢河?xùn)|襄陵縣地

魏晉北魏晉隸晉州平陽郡縣志後魏置葛城縣魏志不載北齊自襄陵縣入禽昌縣志後周以葛城故地為郭城縣

隋大業(yè)初仍改襄陵縣志隋復(fù)以郭城入襄陵

唐【中】武德二年析襄陵置浮山縣四年以老子祠更名神山隸晉州平陽郡

五代

宋【上】隸平陽府明一統(tǒng)志宋自郭城徙今治舊通志云後唐徙

金【次畿】大定七年更名浮山興定四年更名忠孝元【下】仍名浮山隸晉寜路

明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十八里今八里

趙城縣【府北九十里】

周穆王封造父地春秋時趙簡子居之

漢河?xùn)|彘縣地

東漢永安縣地

北魏永安郡永安縣地形志永安縣有趙城

隋霍邑縣地隸臨汾郡義寜元年始析霍邑置趙城縣隸臨汾郡

唐【上】隸呂州後隸晉州麟德元年徙治西南三十里即今治五代仍舊

宋【上】熙寜五年省為鎮(zhèn)隸洪洞元豐三年復(fù)為縣政和四年七月以造父始封地陞為慶祚軍

金【次畿】

元【下】隸霍州

明洪武三年改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七里今三十五里

太平縣【府西南九十里】

周博物記臨汾有賈鄉(xiāng)賈伯邑

漢河?xùn)|郡臨汾縣地

晉公相國隸平陽郡

北魏真君七年置泰平縣并入太和十一年復(fù)

北齊省臨汾縣入焉

後周避太祖諱改曰太平

隋隸絳郡明一統(tǒng)志初屬晉州後移於關(guān)東北

唐【緊】貞觀七年置太平門明一統(tǒng)志唐關(guān)原治又徙敬德堡舊通志云即今治

宋【望】熙寜五年廢慈州以鄉(xiāng)寜縣分隸焉

金元【中】

明洪武二年改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隸絳州七年仍隸平陽府編戶舊五十四里今二十七里

岳陽縣【府東北一百一十里】

漢谷遠縣地隸上黨郡莽曰谷近又為猗氏縣地東漢仍為谷遠縣地

北魏建義元年置安澤縣隸義寜郡建義元年割平陽置冀氏郡領(lǐng)冀氏合陽二縣

北齊廢冀氏郡又廢合陽入冀氏

隋大業(yè)初改安澤為岳陽縣隸臨汾郡縣志開皇十六年改屬沁州大業(yè)二年改岳陽以在霍岳之南故名

唐【中】與冀氏竝隸晉州移池東池堡徙今治

宋【中下】隸平陽

金【次畿】

元【下】至元三年省冀氏縣入岳陽四年復(fù)置并岳陽和川二縣入焉後復(fù)改為岳陽省冀氏縣入焉隸晉寜路

明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十八里今七里

曲沃縣【府南一百二十里】

周屬晉

漢河?xùn)|郡絳縣地

東漢絳邑縣地

晉隸平陽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始置曲沃縣屬正平郡

北周建德六年廢明一統(tǒng)志移治樂昌堡

隋隸絳郡明一統(tǒng)志移治絳邑故城即今治

唐【望】隸絳州

宋【望】

金【劇】

元【下】

明改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六十六里今三十六里

翼城縣【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周左傳杜注翼晉舊都在平陽絳邑縣東

按晉獻公始都絳杜注今平陽絳邑縣

漢河?xùn)|郡絳縣地

晉絳邑縣地

後魏置北絳郡暨北絳縣

後齊廢新安縣并南絳郡入焉

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翼城縣隸絳郡義寜元年置翼城郡領(lǐng)翼城絳小郷三縣

唐【望】武德元年改澮州二年改北澮州四年州廢三縣并入絳州翼城天佑二年復(fù)名澮

五代舊通志後唐徙治玉逢寨即今治

宋【上】復(fù)名翼城縣隸絳州

金興定四年七月陞為翼州以垣曲絳縣隸焉元光二年陞為節(jié)鎮(zhèn)軍曰翼安

元【下】復(fù)名翼城縣隸絳州

明洪武初改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八十四里今二十里

汾西縣【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漢彘縣地屬河?xùn)|郡

後漢永安郡地

魏晉屬平陽郡

北魏曰臨汾并置汾西郡

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汾西大業(yè)初隸臨汾郡又有後周新城縣開皇十年省入義寜元年隸霍山郡

唐【中】武德元年隸呂州貞觀十七年州廢隸晉州明一統(tǒng)志開元後縣徙治厚義村

五代

宋【中】歸舊治隸平陽府

金【次畿】

元【下】隸晉寜路

明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隸隰州九年仍隸平陽府編戶舊一十五里今六里

靈石縣【府北二百四十里】

漢太原郡介休縣地

隋開皇十年始析置靈石縣屬西河郡明一統(tǒng)志傍汾河開道得瑞石因置縣屬介州割介休西南地以益之義寧初屬霍山郡

唐【上】初屬呂州貞觀中州廢屬汾州

五代

宋【中】

金貞佑三年割隸霍州四年五月復(fù)隸汾州

元【下】隸霍州

明初隸霍州萬歷二十三年改隸汾州府四十二年改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二十五里今五里

霍州【府北一百四十里】

夏禹貢岳陽地

周霍伯國後為彘地春秋屬晉博物記永安有呂鄉(xiāng)呂甥邑也

漢河?xùn)|郡彘縣莽曰黃城

東漢陽嘉三年更名永安仍隸河南郡

魏晉隸平陽郡

北魏真君七年并入禽昌正始二年復(fù)治仇池壁建義元年置永安郡治永安城

隋開皇初廢永安郡十六年置汾州十八年改為呂州縣曰霍邑大業(yè)初州廢縣隸臨汾郡義寜元年置霍山郡

唐【上】武德元年更名呂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以霍邑隸晉州

宋【中】屬平陽府

金【次畿】貞佑三年七月陞為州以趙城汾西靈石隸焉興定元年七月陞為節(jié)鎮(zhèn)軍曰鎮(zhèn)定

元為下州置霍邑縣州領(lǐng)霍邑趙城靈石

明省縣入州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五里

潞安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夏    冀州

商    冀    黎

周    并    黎

潞    曲梁

晉   長子純留銅鍉壺口

韓    上黨

秦         上黨郡

漢    并    上黨郡 長子屯留余吾銅鞮

襄垣壺關(guān)潞猗氏

後漢   并    上黨郡 長子屯留銅鞮襄垣

壺關(guān)潞猗氏

魏    并    上黨郡

晉    并    上黨郡  潞屯留壺關(guān)長子

銅鞮襄垣

北魏   并州   上黨郡 屯留長子壺關(guān)猗氏

樂陽

鄉(xiāng)郡   襄垣銅鞮

襄垣郡 襄垣五原建義刈陵

北齊        上黨郡

後周          潞州

韓州

隋     冀州    上黨郡  上黨長子潞城屯留

襄垣黎城銅鞮

唐     河?xùn)|道   潞州【大督督府】 上黨壺關(guān)長子屯留

潞城襄垣黎城銅鞮

五代梁         潞州【匡義軍】

後唐          潞州【安義軍】

後晉漢州        潞州【昭義軍】

宋     河?xùn)|路  隆德府【昭德軍節(jié)度】上黨屯留襄垣潞城

壺關(guān)長子黎城

金     河?xùn)|南路  潞州   上黨壺關(guān)屯留長子

潞城襄垣黎城

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廣訪司】晉寜路潞州上黨壺關(guān)長子潞城

屯留襄垣黎城

明     山西布政司 潞安府  長治長子屯留襄垣

潞城壺關(guān)平順黎城

國朝   山西布政司 潞安府長治長子屯留襄垣

潞城黎城壺關(guān)平順

潞安府

禹貢冀州之域商時為黎國殷季都朝歌為畿內(nèi)地周為潞子國逐黎侯而有其地晉滅潞仍立黎侯後屬晉戰(zhàn)國時為韓之別都後馮亭以上黨歸趙秦置上黨郡治壺關(guān)城漢因之治長子城後漢末徙治壺關(guān)城晉治潞縣石勒分上黨置武鄉(xiāng)郡慕容儁時上黨郡治安民城後徙壺關(guān)城北魏皇始元年徙治安民真君中復(fù)治壺關(guān)又延和二年置鄉(xiāng)郡建義元年置襄垣郡後周置潞州隋開皇初廢上黨郡大業(yè)初復(fù)置治上黨郡唐武德元年改為潞州二年治總管府領(lǐng)潞澤沁韓蓋五州貞觀元年置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為都督府十七年廢韓州以所管襄垣等五縣屬潞州開元十七年置大都督府領(lǐng)慈儀石沁四州天寶元年改為上黨郡乾元元年仍為潞州大都督府治上黨縣建中初徙昭義節(jié)度於潞州遂稱昭義軍五代梁末帝時屬梁改曰匡義軍唐改曰安義晉復(fù)曰昭義軍宋太平興國初改昭德軍領(lǐng)河?xùn)|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澤晉絳州威勝軍屯駐泊本城兵馬巡檢事【通考二年以銅鞮武鄉(xiāng)二縣屬威勝軍】建中靖國三年改潞州為軍崇寧三年陞為隆德府仍名昭德軍節(jié)度七月置交子務(wù)金為潞州天會六年以節(jié)度使兼潞南遼沁觀察處置使元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復(fù)名潞州為下州隸平陽路明以上黨郡省入潞州洪武九年直隸山西布政司嘉靖八年陞為潞安府治長治縣國朝因之統(tǒng)縣八

長治縣【附郭】

秦上黨郡治壺關(guān)城

漢為壺關(guān)縣地後漢志壺關(guān)有黎亭故黎國注云文王戡黎即此北魏志漢末上黨郡壺關(guān)城

晉仍為壺關(guān)縣地

北魏真君中為上黨郡治太和十三年復(fù)置壺關(guān)縣後周置上黨郡於此

隋開皇初郡廢始置上黨縣大業(yè)初復(fù)置郡廢壺關(guān)入焉舊唐志隋析壺關(guān)置上黨縣

唐【望】屬潞州武德四年又析置壺關(guān)縣

五代

宋【望】為隆德府治

金【倚】潞州治

元【下】至元三年并録事司入焉

明初省上黨縣入州為潞州治嘉靖七年陞州為潞安府十年置長治縣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百七十里今一百十二里

長子縣【府西南五十里】

周太史辛甲所封左傳晉人執(zhí)衛(wèi)行人石買於長子杜注今屬上黨郡

漢置長子縣為上黨郡治

晉隸上黨郡太原中慕容永據(jù)此

北魏普泰中分長子寄氏置樂陽縣

北齊二縣俱廢長子縣亦廢

隋開皇九年置寄氏縣十八年改為長子

唐【緊】

宋【中】

元【下】

明隸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九十三里今三十一里

屯留縣【府西北五十五里】

周左傳晉執(zhí)孫蒯於純留杜注今上黨郡

漢置屯留縣屬上黨郡師古曰屯音純

魏晉仍舊

北魏隸上黨郡地形志有屯留城建義元年析置五原縣

北齊縣廢

隋開皇十六年復(fù)置隸上黨郡

唐【上】武德五年自霍壁徙今治避諱改曰屯留

五代

宋【上】

元至元三年省入襄垣縣十五年復(fù)置隸潞州

明洪武元年隸平陽路九年復(fù)隸潞州嘉靖十年隸潞安府國朝因之編戶舊五十五里今二十二里

襄垣縣【府西北九十里】

秦置屬上黨郡以趙襄子所筑故名襄垣

漢因之莽曰上黨亭

北魏隸鄉(xiāng)郡有襄垣城建義元年又析置襄垣郡并襄垣縣為郡治領(lǐng)襄垣五原建義刈陵四縣

北齊廢襄垣郡

後周置韓州

隋大業(yè)初州廢縣仍屬上黨郡

唐【上】武德元年於縣復(fù)置韓州領(lǐng)襄垣黎城涉銅鞮武鄉(xiāng)五縣又割并州之榆社來屬三年置甲水縣仍以榆社屬榆州六年割沁州之銅鞮來屬九年省甲水縣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襄垣等五縣隸潞州

五代

宋【上】隸隆德府

金隸潞州

元【下】

明隸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十里今二十八里

潞城縣【府東北四十里】

周春秋時潞子嬰兒國後屬晉

漢置潞縣隸上黨郡

後漢上黨記潞濁漳也縣城臨潞

晉上黨郡治

北魏真君十一年改曰刈陵隸襄垣郡

隋初廢開皇十六年置潞城縣隸上黨郡

唐【上】隸潞州新唐書天佑二年更曰潞子

宋【上】仍名路城縣隸隆德府

金隸潞州

元【下】

明嘉靖七年析潞城置平順縣隸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八十一里今二十六里

黎城縣【府東北一百一十一里】

漢上黨郡潞縣地

晉隸上黨郡

北魏刈陵縣有黎城隸襄垣郡隋志後魏以被誅遺人置舊通志北齊改屬武鄉(xiāng)郡後周并入襄垣少譌

隋開皇十八年改名黎城隸上黨郡

唐【上】新書天佑二年更名黎亭

五代

宋天圣三年徙治縣中南白馬驛熙寜五年省入潞城縣元佑元年復(fù)隸隆德府

金隸潞州貞佑三年改隸崇州

元至元二年并涉縣偏城等十三村入焉仍隸潞州為下縣

明隸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七里今二十四里

壺關(guān)縣【府東二十五里】

周左傳赤翟潞氏奪黎民地杜注黎氏黎侯國上黨壺關(guān)縣有黎亭

漢始置壺關(guān)縣上黨郡

後漢末嘗徙郡治於此

晉為壺關(guān)縣後罷慕容儁時自安民城遷郡治於此北魏太和十三年復(fù)置壺關(guān)縣隸上黨郡明一統(tǒng)志後魏移縣治穎陽關(guān)

隋析壺關(guān)置上黨縣大業(yè)初省入上黨

唐【上】武德四年析上黨置壺關(guān)縣治高望堡貞觀十七年移治進流川即今治 按舊唐書進流川明一統(tǒng)志舊通志胥作清流川

宋【中】隸隆德府

金隸潞州

元【下】

明隸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戶七十九里今十里

平順縣【府東北七十里】

明以前沿革同潞城本潞城之東南境兼壺關(guān)之東鄙澤川陵川之北鄙嘉靖七年析其地置平順縣隸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二里今一十七里

山西通志卷三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