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五
沿革【三】
遼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并 晉
韓
趙 閼與
秦 上黨郡
漢 并 上黨郡 沾 湼氏
後漢 并 上黨郡 沾 湼
魏
晉 并州 上黨郡 湼 武鄉(xiāng)
樂平郡 沾 轑陽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沾
鄉(xiāng)郡 鄉(xiāng)
樂平郡 遼陽
北齊 鄉(xiāng)郡 鄉(xiāng)
樂平郡 梁榆
後周 鄉(xiāng)郡 鄉(xiāng)
樂平郡 梁榆
隋 冀州 鄉(xiāng)郡 榆社
太原郡 和順遼山平城
唐 河?xùn)|道 遼州 遼山榆社平城和順
五代 遼州
宋 河?xùn)|路 遼州 遼山和順榆社平城
金 河?xùn)|南路 遼州 遼山榆社和順儀城
元 河?xùn)|山西路【肅政亷訪司】晉寧路 遼州遼山榆社和順
明 山西布政司 遼州 榆社和順
國朝 山西布政司 遼州 榆社和順遼州
漢上黨郡湼縣地晉為轑陽縣屬樂平郡北魏真君九年罷遼陽入鄉(xiāng)縣隸鄉(xiāng)郡孝昌二年復(fù)置隸樂平郡北齊省隋開皇十年復(fù)置改遼山縣又析樂平縣置遼州十六年屬遼州并置交漳縣大業(yè)初廢州并罷交漳入焉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析并州之樂平和順平城石艾四縣【新書四縣中有遼山無和順】置遼州治樂平縣乂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來屬八年改遼州為箕州先天元年改儀州天寶元年改樂平郡為下郡遼山為中縣乾元元年復(fù)為儀州中和三年八月復(fù)為遼州隸河?xùn)|道五代胥遼州【周時入東漢】宋遼山為下縣熙寧七年州廢省平城和順二年為鎭入遼山縣隸平定軍省榆社縣為鎮(zhèn)入威勝軍武鄉(xiāng)縣元豐八年復(fù)置遼州縣鎮(zhèn)并復(fù)來隸治遼山縣隸河?xùn)|路金為中刺史天會六年以與東京遼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復(fù)去南字隸河?xùn)|南路遼山縣為倚元為下州隸晉寧路遼山為下縣倚郭明省遼山縣入州
國朝因之直隸山西布政司編戶舊二十七里今十一里
和順縣【州北九十里】
周春秋時晉大夫梁余子養(yǎng)邑後漢志湼有閼與聚漢上黨郡沾縣地
晉屬樂平郡
北魏屬太原郡
後周為梁榆【系】
隋開皇十年改名和順十六年又置平城縣屬太原郡明一統(tǒng)志有古和順城故名
唐【中】武德初和順平城胥屬并州三年析置義興縣改和順屬遼州六年又改平城來屬省義興縣入焉
宋【下】熙寧七年省為鎭入遼山縣元佑元年復(fù)置和順縣隸遼州平城縣為中縣亦仍來屬
金貞元二年廢平城縣為儀城鎭貞佑四年復(fù)陞儀城縣和順如故
元【下】至元三年省儀城入和順隸遼州
明隸遼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二十二里今五里
榆社縣【州西一百里】
漢上黨郡湼縣地
晉武鄉(xiāng)縣地
北魏鄉(xiāng)縣有榆社城隸鄉(xiāng)郡
隋開皇十六年析鄉(xiāng)縣置榆社縣屬韓州大業(yè)初仍廢入鄉(xiāng)縣隸上黨郡舊唐志義寧元年析置榆社縣
唐【中】武德三年於榆社置榆州割并州平城來屬仍置偃武縣六年廢榆州及偃武縣以平城榆社屬遼州
五代
宋【中下】熙寧七年省榆社為鎭入威勝軍武鄉(xiāng)縣元佑元年復(fù)置隸遼州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入遼山六年復(fù)置
明仍隸遼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十里
沁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晉 蔡臯狼
韓
趙
秦 上黨郡
漢 并 上黨郡 銅鞮湼氏襄垣谷遠
後漢 并 上黨郡 湼 襄垣 谷遠
司隸 河?xùn)|郡 垣
魏 上黨郡
晉 并州 上黨郡 銅鞮湼襄垣谷遠北魏 并州 南垣州
鄉(xiāng)郡 陽城鄉(xiāng)銅鞮
義寧郡 義寧 安澤 沁源
北齊 南垣州【改豐州】
鄉(xiāng)郡
義寧郡
後周 潞州 鄉(xiāng)郡
義寧郡
隋 冀州 上黨郡 鄉(xiāng) 銅鞮 沁源
西河郡 綿上
唐 河?xùn)|道 潞州 銅鞮武鄉(xiāng)
沁州 沁源和川綿上
五代 沁州
宋 河?xùn)|路 威勝軍 銅鞮武鄉(xiāng)沁源綿上
金 河?xùn)|南路 沁州 銅鞮武鄉(xiāng)沁源綿上
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沁州銅鞮沁州沁源武鄉(xiāng)
明 山西布政司 沁州 沁源武鄉(xiāng)國朝 山西布政司 沁州 沁源武鄉(xiāng)
沁州
春秋晉地後屬韓又屬趙秦漢皆上黨郡地【按當屬銅鞮谷遠縣地】晉銅鞮縣隸上黨郡北魏銅鞮縣隸鄉(xiāng)郡又置陽城縣建義元年又置義寧郡及沁源縣為郡治【州志以漢谷遠縣地置沁源安澤二縣】後周因之隋銅鞮縣隸上黨郡開皇十八年省甲水縣入焉又開皇初廢義寧郡十六年置沁州大業(yè)初州廢義寧元年置義寧郡領(lǐng)沁源銅鞮綿上仍析沁源置和川凡四縣唐武德元年沁州為下州三年析銅鞮置甲水縣六年以銅鞮隸韓州九年省甲水縣永徽六年銅鞮隸沁州顯慶四年改隸潞州天寶元年改沁州為陽城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沁州五代胥為沁州宋太平興國三年於潞州銅鞮縣亂柳石圍中建威勝軍同下州省沁州入焉隸河?xùn)|路銅鞮縣改隸軍為中縣威勝軍治金隸河?xùn)|南路天會六年升沁州為中州元光二年升為節(jié)鎭軍曰義勝銅鞮縣為倚元隸晉寧路銅鞮為下縣至元三年省録事司武鄉(xiāng)縣入焉【明一統(tǒng)志隸平陽路】明洪武初省銅鞮縣入州領(lǐng)縣二萬歷二十四年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仍隸山西布政司
國朝因之編戶舊六十里
沁源縣【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漢谷遠縣地隸上黨郡
北魏建義元年置沁源縣為義寧郡治
北齊
後周
隋開皇初義寧郡廢十六年置沁州及義寧縣十六年置綿上縣十八年改義寧為和川大業(yè)初州廢又廢和川入沁源縣隸上黨郡唐志義寧元年析置和川縣
唐【中】武德二年析置招遠縣三年省和川為中縣又置綿上縣為中縣
宋【上下】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縣隸威勝軍綿上為中下縣寶元二年亦自大通監(jiān)來隸
金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谷州
元仍名沁源為下縣隸沁州至元十年省綿上縣入焉明隸沁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五十二里今七里
武鄉(xiāng)縣【州東北六十里】
漢湼氏縣地隸上黨郡舊唐志漢垣縣
晉仍置湼縣又始置武鄉(xiāng)縣隸上黨郡石勒置武鄉(xiāng)郡後罷
北魏延和二年置鄉(xiāng)郡領(lǐng)陽城襄垣鄉(xiāng)銅鞮四縣治鄉(xiāng)縣真君九年罷遼陽屬鄉(xiāng)縣舊唐志魏曰湼城移治於南亭川即今治
北齊
後周廢豐州隋志又有後魏南垣州尋改豐州
隋開皇初郡廢以鄉(xiāng)縣隸上黨郡十六年分置榆社縣大業(yè)初廢
唐【中】武德初屬韓州州廢屬潞州則天時復(fù)加武字神龍年去武字為鄉(xiāng)縣後又加武字
五代
宋【上】太平興國時改隸威勝軍熙寧七年廢遼州榆社縣為鎮(zhèn)入焉元豐八年復(fù)舊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入銅鞮後復(fù)置隸沁州
明隸沁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十里
平定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晉 盂馬首
厹繇
東山臯落氏
趙
秦 太原郡
漢 并州 太原郡 上艾 盂 榆次
上黨郡 沾
後漢 并州 上黨郡 沾
太原郡 榆次 盂
冀州 恒山國 上艾
魏 太原郡
上黨郡
晉 并州 太原國 盂
樂平郡 沾上艾壽陽樂平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沾 受陽
樂平郡 樂平 石艾
北齊 并州
樂平郡
北周 并州
樂平郡
隋 冀州 太原郡 壽陽 樂平 石艾盂
唐 河?xùn)|道 太原府 盂 夀陽樂平 廣陽五代
宋 河?xùn)|路 太原府 壽陽 盂
平定軍 平定 樂平
金 河?xùn)|北路 太原府 盂 壽陽 晉州
平定州 平定 樂平
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壽陽平定州樂平盂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壽陽盂縣平定州樂平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平定州 壽陽 盂縣 樂平平定州
漢上艾縣隸太原郡後漢屬常山國晉隸樂平郡北魏更名石艾真君九年罷孝昌六年復(fù)明一統(tǒng)志為西陽郡隋隸太原郡舊志開皇初隸遼州大業(yè)中隸太原郡後隸受州唐【畿縣】武德三年隸遼州六年隸受州貞觀八年州廢隸太原府天寶元年更名廣陽宋太祖征河?xùn)|首下之建平定軍隸鎭州太平興國二年以鎭州廣陽砦建平定軍同下州隸河?xùn)|路四年改廣陽縣為平定屬平定軍金隸河?xùn)|北路大定二年升州為下刺史平定縣為倚興定二年為防御十一月復(fù)降為刺郡領(lǐng)平定樂平二縣元隸太原路為下州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樂平二縣入州七年復(fù)置樂平縣舊志元初開元帥府統(tǒng)臯和遼儀威盂邢晉等處至元二年遼儀和入平陽威入廣平盂隸太原邢入順德明為平定州隸太原府領(lǐng)樂平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陞為直隸州析太原府盂縣壽陽縣隸焉編戶舊三十三里今二十一里
壽陽縣【州西一百里】
周春秋時晉馬首邑左傳韓固為馬首大夫
漢榆次縣東境
晉始置壽陽縣隸樂平郡舊志在壽水之陽故名明一統(tǒng)志晉末省
北魏真君九年改隸并州太原郡舊志太武時省入晉陽縣尋復(fù)置
隋開皇十年改并州南受陽縣為文水汾州東故壽陽置壽陽縣
唐【畿】初為受陽縣武德三年屬遼州六年徙受州來治領(lǐng)壽陽盂二縣又以遼州之石艾樂平來屬貞觀八年州廢屬太原府十一年更名壽陽
五代
宋【次畿】隸太原府
金興定二年九月割隸平定州四年正月以壽陽縣西張寨置晉州舊志大定初割榆次東境三百五十余戶隸壽陽尋徙州治清源
元【下】隸太原路
明為壽陽縣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隸平定州編戶舊三十里今二十四里
盂縣【州西北一百里】
周晉大夫盂丙邑後漢志注作盂邴明一統(tǒng)志本仇猶國戰(zhàn)國屬趙為源仇城
漢置盂縣隸太原郡
晉隸太原國
北魏省入石艾縣隸樂平郡縣志又於縣西百里置撫城縣屬定襄郡
隋開皇十六年置原仇縣隸太原郡大業(yè)初仍名盂縣唐【畿】武德三年置受州領(lǐng)盂受陽二縣六年徙受州於壽陽貞觀八年省受州縣復(fù)屬并州新唐志貞觀元年省烏河縣入焉縣志武德初改撫城為烏河縣
五代
宋【次畿】隸太原府
金興定中升為州隸絳州元帥府節(jié)制置刺史尋復(fù)元盂州為下州隸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為盂縣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隸平定州編戶舊二十三里今同
樂平縣【州東南六十里】
周舊志東山臯落氏之國後屬晉戰(zhàn)國屬趙
秦隸上黨郡
漢置沾縣隸上黨郡晉志東漢建安末立樂平郡晉泰始中置樂平郡統(tǒng)沾上艾壽陽遼陽樂平五縣隸并州明一統(tǒng)志晉樂平郡治
北魏仍為樂平郡統(tǒng)遼陽樂平石艾三縣真君九年治太原孝昌二年復(fù)治沾城
隋開皇初廢樂平郡十六年分置遼州及東山縣大業(yè)初廢仍置樂平縣隸太原郡
唐【畿】武德三年於縣置遼州六年徙遼州治箕州以樂平屬受州州廢屬太原府
宋【中】乾德元年下北漢樂平縣改為平晉軍尋廢復(fù)為樂平縣
金仍隸平定州興定四年正月升為臯州尋廢州隸平定州
元【下倚郭】至元二年省為鄉(xiāng)入平定州立廵檢司七年復(fù)為縣
明隸太原府平定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隸平定州編戶舊十里今七里忻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周 幷 晉
趙
樓煩
秦 太原郡
漢 并州 太原郡 陽曲 汾陽後漢 并州
魏 新興郡
晉 并州 晉昌郡 九原 定襄
北魏 肆州 永安郡 定襄 平寇
秀容郡 秀容石城肆盧敷城
恒州【以下郡縣□天平二治置寄治秀容】代郡
善無郡
梁城郡
繁峙郡
高柳郡
北靈邱郡
內(nèi)附郡
靈邱郡
北齊 肆州 秀容 平宼
後周 肆州【徙雁門】 秀容 平寇
隋 冀州 樓煩郡 靜樂 秀容
唐 河?xùn)|道 嵐州 靜樂
憲州 樓煩
忻州 秀容 定襄
五代 忻州
嵐州
宋 河?xùn)|路 忻州 秀容 定襄
憲州 靜樂
金 河?xùn)|北路 忻州 秀容 定襄
管州 靜樂
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忻州秀容定襄管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靜樂 忻州 定襄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忻州 定襄 靜樂忻州
漢為陽曲縣地隸太原府漢末隸新興郡晉改曰晉昌郡北魏真君七年置肆州領(lǐng)永安秀容雁門三郡永興二年置秀容郡并秀容縣隸肆州真君七年并肆盧敷城二郡隸焉永安中又改新興郡為永安郡隸肆州領(lǐng)定襄陽曲平寇蒲子驢夷五縣隋志舊置洫州後周洫州徙雁門後齊又置平宼縣隋為秀容縣開皇初置新興郡及銅川縣郡尋廢十年廢平寇縣十八年始置忻州領(lǐng)秀容石城肆盧敷城四縣大業(yè)初州廢又廢銅川縣為秀容隸樓煩郡舊唐志隋自秀容故城徙治此故名秀容義寧元年以秀容置忻州唐初新興郡領(lǐng)秀容縣武德元年改忻州四年析秀容置定襄縣天寶元年改定襄郡為下郡秀容為上縣乾元元年復(fù)為忻州新唐志貞觀五年以思結(jié)部族於縣境置懷化縣隸順州十二年以懷化隸代州後省五代後周時入東漢宋仍名忻州定襄郡為下州置團練使統(tǒng)秀容定襄二縣秀容為緊縣州志顯德時割忻口等地并忻州東北之神樂縣置唐林縣於治北統(tǒng)之今有唐林岡即其地宋平北漢廢唐林徙置治北曰白鹿縣又改名崞縣其神樂地入定襄而忻口南北諸村落復(fù)歸忻州金下刺史隸太原府治秀容元為下州秀容為下縣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復(fù)置明一統(tǒng)志元初改九原置宣撫司明省秀容縣入州止領(lǐng)定襄縣
國朝初改隸太原府雍正二年改為直隸州統(tǒng)定襄靜樂二縣編戶舊五十三里今四十七里
定襄縣【州東五十里】
周春秋隸晉戰(zhàn)國隸趙
漢陽曲縣地
後漢末移陽曲於太原界於陽曲古城置定襄縣隸新興郡
晉隸晉昌郡惠帝時遷弘農(nóng)人楊釗等三千戶於此北魏為定襄縣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晉昌三縣屬焉永安中改隸永安郡
隋省縣入秀容隸樓煩郡
唐【上】武德四年析秀容置定襄縣隸忻州
五代
宋【中下】熙寧三年省入秀容元佑元年復(fù)仍隸忻州金
元【下】
明隸太原府忻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忻州為直隸州定襄仍屬編戶舊二十五里今一十三里
靜樂縣【州西一百八十里】
周春秋隸晉故樓煩地戰(zhàn)國隸趙
漢汾陽縣地
後漢末省入九原縣隸新興郡
魏
晉
北魏真君九年并九原縣入定襄隸永安郡
隋初曰岢嵐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大業(yè)四年改靜樂縣隸樓煩郡
唐【中】武德四年置管州領(lǐng)靜樂縣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廢以靜樂隸嵐州
五代
宋咸平三年二月置靜樂軍五年徙憲州來治為下州遂廢軍又廢天池元池二縣入焉熙寧三年州廢以縣隸嵐州十年復(fù)憲州仍統(tǒng)靜樂縣政和五年賜名汾源縣金志宋憲州靜樂郡
金天德三年更名管州為下刺史統(tǒng)靜樂縣興定三年升防御隸河北路
元為下州隸冀寧路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岢嵐寧化樓煩并入州至元二年割岢嵐入嵐州
明省州為靜樂縣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隸忻州編戶舊三十里今七里代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晉
趙
秦 雁門郡
漢 并 雁門郡 繁峙隂館樓煩崞
太原郡 葰人原平慮虒廣武
代郡 鹵城
後漢 并州 太原郡 慮虒
雁門郡 隂館繁峙樓煩崞
鹵城廣武原平
魏 雁門郡
晉 并州 雁門郡 廣武崞繁峙原平北魏 肆州 永安郡 驢夷
秀容郡 石城
雁門郡 原平廣武
東夏州 偏城郡 廣武
恒州 繁峙郡 崞山繁峙
武州【以下三郡胥武定中置治雁】 吐京郡吐京新城
齊郡 昌國安平
新安郡
廓州【門川以下三郡胥武定初置治肆州衆(zhòng)】 廣安郡
永定郡
建安郡
北齊 雁門郡 廣武
繁峙郡 繁峙
北靈州【城界郭】
北顯州【城武州】
後周 肆州 雁門郡 廣武
隋 冀州 雁門郡 雁門繁峙崞五臺
唐 河?xùn)|道 代州 雁門五臺繁峙崞
唐林
五代 代州
宋 河?xùn)|路 代州 雁門崞五臺繁峙
金 河?xùn)|北路 代州 雁門五臺廣武繁峙
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崞州代州臺州堅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代州五臺繁峙崞縣
國朝 山西布政司 代州 五臺 繁峙 崞縣代州
春秋時晉地後屬趙【通考武靈王破樓煩置雁門郡後北境屬燕 通典馬邑南境雁門北境皆是】秦置雁門郡【通考太原雁門二郡境】漢廣武縣地隸太原郡【漢志注雁門郡莽曰填狄廣武縣都尉治莽曰信桓】後漢建武十五年罷郡二十七年復(fù)魏徙雁門郡南度勾注治廣武縣晉因之北魏天興初隸司州太和十八年改隸肆州統(tǒng)原平廣武二縣又置徧城郡領(lǐng)廣武沷野二縣後周徙肆州治廣武縣仍隸雁門郡隋開皇五年廢郡改代州置總管府十八年改廣武為雁門縣大業(yè)初總管府廢仍置雁門郡唐武德元年置代州總管統(tǒng)代忻蔚三州五年廢總管六年復(fù)置統(tǒng)代忻蔚朔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以懷化來屬天寶元年為雁門郡仍都督府雁門為上縣乾元元年復(fù)為代州治雁門縣五代後周時入東漢宋為上州置雁門郡防御領(lǐng)沿邊安撫司雁門為中縣金隸河?xùn)|北路雁門縣為倚天會六年置震武軍節(jié)度使貞佑二年四月僑置西面經(jīng)略司七月廣武縣來屬八月經(jīng)略司罷【元志金立都督府】元罷軍隸太原路中統(tǒng)四年省雁門縣入代州明洪武二年改為縣八年復(fù)為州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隸州統(tǒng)五臺繁峙崞三縣編戶舊四十一里今同
五臺縣【州東南一百四十里】
漢慮虒縣隸太原郡
晉罷
北魏太和十年復(fù)驢夷縣新興郡永安中隸永安郡北齊改屬雁門郡
隋大業(yè)初改五臺縣隸雁門郡
唐【中】隸代州證圣元年析五臺崞縣置武延縣神龍元年改唐林為中縣
五代東漢置寶昌軍
宋【中下】
金貞佑四年三月升臺州隸河?xùn)|北路
元隸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為洪隸太原府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隸代州編戶舊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繁峙縣【州東七十五里】
漢置繁峙縣隸雁門郡莽曰當要又葰人縣隸太原郡鹵城縣隸代郡莽曰魯府
後漢葰人罷鹵城改隸雁門郡
魏
晉鹵城罷復(fù)有葰人隸雁門郡
北魏天平二年置繁峙郡隸恒州統(tǒng)崞繁峙二縣舊唐志東魏置廓州
後齊改為北靈州尋廢
北周郡縣并省
隋開皇十八年復(fù)置縣隸雁門郡有東魏武州及吐京齊新安三郡寄治城中明一統(tǒng)志隋徙治武州城
唐【中】隸代州雁門郡明一統(tǒng)志唐又移今治
五代
宋【下】
金貞佑二年九月升為堅州隸太原府
元隸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繁峙縣隸太原府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隸代州編戶舊一十九里今七里
崞縣【州南六十里】
漢置崞縣隸雁門郡莽曰崞張縣志西南有山如崞故名
後漢末廢
晉復(fù)置隸雁門郡
北魏天平置繁峙郡崞山隸焉永興二年又置石城縣隸秀容郡隋志東魏置廓州有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寄治山城
北齊改為北顯州
後周州廢
隋開皇十年改縣曰平寇大業(yè)初改為崞縣隸雁門郡唐【中】隸代州
五代後梁析置白鹿縣
宋【下】省白鹿入崞縣
金
元太宗十四年升崞州為下州隸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八年隸太原府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隸代州編戶舊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保德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并 晉 林濤寨
趙
秦
漢 并 定襄郡
魏
晉
北魏 武川鎭
北齊 什賁
隋 樓煩郡地
唐 河?xùn)|道 嵐州
五代 嵐州 雄勇鎮(zhèn)【東漢置】
宋 河?xùn)|路 火山軍
保德軍
金 河?xùn)|北路 隩州 河曲
保德州 保德
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保德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河曲保德州國朝 山西布政司 保德州 河曲
保德州
春秋時晉林濤寨後為林胡澹林所據(jù)趙武靈王復(fù)之漢初為林胡樓煩地北魏隸武川鎭唐隸嵐州宋淳化四年析嵐州地置定羌軍同下州景德元年改保德軍金下刺史大定十一年置保德縣隸焉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防御元憲宗七年省保德縣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州三年又并岢嵐軍入焉四年割岢嵐隸管州隩州仍來屬明洪武七年改為縣九年復(fù)為州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隸州析太原府河曲興縣來屬八年仍析興縣隸太原府編戶舊五里今同
河曲縣【州東北六十里】
唐隸嵐州
五代東漢置雄勇鎮(zhèn)隸嵐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建火山軍同下州領(lǐng)雄勇偏頭董家橫谷桔橰護水六砦慶歷初增領(lǐng)下鎭砦治平四年置火山縣四年縣廢明一統(tǒng)志屬代州
金貞元元年置河曲縣隸焉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後更名隩州興定二年九月改隸嵐州四年徙治黃河灘許父寨
元憲宗七年省州縣入保德州
明洪武二年仍置縣六年省十四年復(fù)置隸太原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隸保德州編戶舊七里現(xiàn)今編戶五里
解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并州 晉 解梁 下陽
虞
芮
魏 安邑
秦 河?xùn)|郡
漢 司隸校尉 河?xùn)|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
後漢 司隸 河?xùn)|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
魏 司州 河?xùn)|郡
晉 司州 河?xùn)|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
後魏 秦州 河?xùn)|郡 安邑 南解
河北郡 北安邑南安邑河北大陽
永樂郡
後周 安邑郡
河北郡
隋 冀州 河?xùn)|郡 芮城安邑夏河北
虞鄉(xiāng)
唐 河?xùn)|道 河中府 解 永樂 安邑河南道 陜州【大都督府】 夏 芮城 平陸
五代【漢】 解州 安邑 解
宋 陜西路 解州【慶成軍防御】 解 安邑
陜州 平陸 夏 芮城
金 河?xùn)|南路 解州 解平陸芮城夏
安邑
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解州解安邑夏平陸
芮城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解州 安邑夏平陸芮城
國朝 山西布政司 解州 安邑夏平陸芮城解州
春秋為晉解梁城【博物志解有智邑】戰(zhàn)國屬魏秦隸河?xùn)|郡漢始置解縣【師古曰音蟹】隸河?xùn)|郡魏晉因之後魏析置安定縣西魏改曰南解隸秦州河?xùn)|郡【按地形志有南解是南解不始于西魏也】又改綏化又曰虞鄉(xiāng)【隋志】隋為虞鄉(xiāng)縣隸河?xùn)|郡唐武德元年更名解縣為次畿貞觀十七年省入虞鄉(xiāng)二十二年復(fù)置隸河中府五代漢乾佑元年九月始置解州割河中之聞喜安邑解三縣為屬而治解宋為中州解為中縣屬陜西路置防御【金志宋慶成軍防御】金初置解梁郡軍後廢為上刺史解縣為倚貞佑二年復(fù)升州為節(jié)鎭軍名寶昌興定四年徙治平陸縣屬河?xùn)|南路元仍名解州為下州解縣為下縣至元四年并司候入縣隸平陽路明以解縣省入州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析平陽府之安邑夏縣平陸芮城垣曲來屬七年又析垣曲隸絳州于是領(lǐng)縣四編戶三十里
安邑縣【州城東五十里】
夏禹營安邑晉志舊舜都前編禹踐天子位於韓鄭氏通志曰安邑即韓國也
周魏絳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
秦
漢置安邑縣為河?xùn)|郡治
魏
晉
後魏為北安邑縣河北郡治太和十一年置郡十八年復(fù)屬河北郡
後周置安邑郡
隋開皇十六年置虞州太業(yè)初州廢為安邑縣隸河?xùn)|郡義寧元年以安邑虞鄉(xiāng)夏置安邑郡
唐【次畿】武德元年曰虞州又析置桐鄉(xiāng)縣三年析安邑置興樂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州廢省桐鄉(xiāng)入聞喜以安邑解屬河?xùn)|郡至德二載更曰虞邑乾元元年隸陜州大歷四年復(fù)故名元和三年改屬河中府
五代
宋【緊】屬解州
金
元【下】
明隸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隸解州編戶舊九十五里今四十一里
夏縣【州東北一百里】
夏本禹所都之地
漢安邑縣地
魏晉仍舊
後魏太和十一年別置南安邑縣隸秦州河北郡明一統(tǒng)志改為夏縣以禹舊都故名魏志不載
後周安邑郡
隋開皇初郡廢以夏縣隸河?xùn)|郡
唐【望】初屬虞州貞觀十七年隸絳州大定元年改屬陜州尋還隸絳州乾元三年復(fù)屬陜州都督府
五代
宋【上】
金改隸解州
元【下】
明隸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隸解州編戶舊六十六里今二十四坊里
平陸縣【州東南九十里】
周武王封虞仲五世孫周章之弟於故夏墟有吳城後為晉獻公所滅杜預(yù)注虞國在河?xùn)|大陽縣又虢邑下陽亦在大陽縣戰(zhàn)國屬魏
秦
漢為河?xùn)|郡大陽縣應(yīng)劭曰在大河之陽莽曰勤田後漢置河北縣【明一統(tǒng)志】按河北縣乃西漢置
魏晉仍舊
後魏隸秦州河北郡仍名大陽縣後魏河北縣有芮城立城是河北縣芮城地多平陸地少也明一統(tǒng)志魏置河北郡治此 按河北乃河北郡第三縣大陽乃河北郡第四縣
隋初罷河北郡以河北縣屬河?xùn)|郡義寧元年屬安邑郡 按平陸自後魏以前為大陽縣而河北縣亦多平陸地至周隋間始并大陽入河北
唐【望】貞觀元年屬陜州天寶三載太守李齊物開三門以利漕運得古刃有篆文曰平陸因改名
五代
宋【上】
金隸解州興定四年徙解州來治
元【下】舊通志元并入芮城後復(fù)分置
明隸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隸解州編戶舊五十五里今八里又二鹽里
芮城縣【州西南九十里】
周魏國晉獻公滅之以封大夫畢萬曾孫絳徙安邑明一統(tǒng)志本魏附庸春秋時芮伯萬居此
漢河?xùn)|郡河北縣
魏
晉
後魏河北縣屬河北郡
西魏置安戎縣
後周改芮城又改長樂置永樂郡後省入焉
隋為芮城縣隸河?xùn)|郡
唐【望】武德二年以芮城河北永樂置芮州貞觀元年州廢改隸陜州
宋【中下】
金隸河?xùn)|南路解州
元【下】隸晉寧路解州至元間并平陸縣入焉元貞初復(fù)分置
明隸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隸解州編戶舊四十四里今十里絳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殷 耿都
周 并 晉 瓠邱郫邵曲沃故絳
稷高梁清源涑川
耿 耿城
冀
魏 王垣曲沃皮氏
秦 河?xùn)|郡 桐鄉(xiāng) 左邑
漢 司隸校尉 河?xùn)|郡 左邑聞喜臨汾垣
皮氏 絳
後漢 河?xùn)|郡 臨汾皮氏聞喜絳
垣
魏 平陽郡
河?xùn)|郡
晉 司州 平陽郡 絳邑臨汾皮氏
河?xùn)|郡 聞喜 垣
北魏 晉州 平陽郡 臨汾
南絳郡 南絳小鄉(xiāng)
東雍州 邵郡 白水清亷萇平
高涼郡 高梁龍門
正平郡 聞喜
南汾州 龍門郡
北鄉(xiāng)郡 龍門
後周 勲州總管府 蒲州 龍門
龍門郡
正平郡
絳郡
邵州 亳城蒲原
隋 冀州 河?xùn)|郡 龍門
絳郡 正平絳稷山聞喜
垣
唐 河?xùn)|道 河中府 稷山龍門
絳州 正平絳聞喜垣
五代 絳州
解州【東漢】 聞喜
宋 河?xùn)|路 絳州 正平稷山絳垣曲
陜西路 河中府 龍門
解州 聞喜
金 河?xùn)|南路 河中府 河津
絳州 正平稷山垣曲絳
解州 聞喜
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
河中府 河津
絳州 正平稷山絳垣曲
解州 聞喜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蒲州 河津
絳州 稷山絳垣曲
解州 聞喜
國朝 山西布政司 絳州 聞喜河津稷山絳
垣曲
絳州
周【通考春秋時為晉國即故絳與新田之都】戰(zhàn)國時屬魏秦屬河?xùn)|郡漢臨汾縣地魏晉【通考屬河?xùn)|平陽二郡地】後魏置東雍州縣為南太平【與平陽郡太平縣胥析漢臨汾縣置】神?元年為征平太和十一年復(fù)置正平郡領(lǐng)聞喜曲沃二縣西魏後周為重鎮(zhèn)【明一統(tǒng)志後周改東雍州為絳州徙治玉璧】隋開皇初廢正平郡十八年改縣名正平大業(yè)初置絳郡治正平縣唐武德元年置絳州總管府管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檜秦蒲虞芮邵十五州三年廢總管府四年置絳州為雄郡正平為望縣五代宋為雄州防御正平為望縣金為上州正平為倚劇天會六年置絳陽軍節(jié)度使興定二年十二月升為晉安府總管河?xùn)|南路兵馬三年三月置河?xùn)|南路轉(zhuǎn)運司後改晉安府元初為中州置絳州行元帥府河解二州諸縣皆隸焉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隸平陽路治正平縣正平為下倚縣至元二年省録事司入焉明以州隸平陽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隸州析平陽府之太平襄陵河津稷山來屬七年又以太平襄陵易平陽府之聞喜絳縣幷析解州之垣曲來屬於是絳州統(tǒng)縣五
聞喜縣【州南七十里】
周本曲沃晉武公自晉陽徙此戰(zhàn)國屬魏仍曰曲沃後漢志注曲沃在縣東北數(shù)里
秦改左邑縣隸河?xùn)|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更名應(yīng)邵曰武帝於此聞南粵破改曰聞喜莽曰洮亭
魏
晉
後魏正平郡治
後周隸絳州明一統(tǒng)志周移治栢壁
隋隸絳郡明一統(tǒng)志又移治甘谷後徙桐鄉(xiāng)故城唐【望】新書武德元年置
五代漢乾佑元年割隸解州
宋【望】
金
元【下】
明隸平陽府解州
國朝隸平陽府雍正七年改隸絳州編戶舊六十六里今四十四里
河津縣【州西一百里】
殷尚書祖乙徙耿
周封耿國晉獻公滅之賜大夫趙夙後十傳至獻侯徙中牟戰(zhàn)國屬魏為皮氏史記魏襄王六年秦取皮氏
秦屬河?xùn)|郡
漢皮氏縣隸河?xùn)|郡莽曰延平
魏晉胥隸平陽郡
北魏真君七年改龍門縣隸高涼郡太和十一年又分置高涼縣 按魏志又有龍門郡領(lǐng)西太平汾陽二縣又北鄉(xiāng)郡有龍門縣
後周隸蒲州
隋開皇初廢龍門郡以縣隸河?xùn)|郡 按汾隂縣有龍門山
唐【次畿】武德元年於縣置泰州二年徙泰州來治五年析置萬春縣貞觀十七年州廢省萬春入龍門隸絳州元和初改隸河中府
宋【次畿】隸陜西路河中府宣和初改河津縣
金隸河中府貞佑三年改隸榮州
元【下】仍隸河中府
明隸平陽府蒲州
國朝隸平陽府雍正二年改隸絳州編戶舊三十八里今一十八里
稷山縣【州西五十五里】
周春秋時晉侯治兵於稷舊志晉高梁邑
漢河?xùn)|郡聞喜縣地後漢志聞喜縣西五十里有稷山亭
魏
晉
北魏太和十一年分龍門置高涼縣隸高涼郡
西魏以韋孝寛有守玉壁功陞勲州置總管後改絳州隋開皇初絳州移正平十八年改名稷山縣屬絳郡又有後魏龍門郡開皇初廢明一統(tǒng)志隋徙治汾水北
唐【上】隸絳州後改隸河中府
後唐同光三年復(fù)隸絳州
宋【中】
金【中】
元【下】
明隸平陽府絳州
國朝隸平陽府雍正二年改隸絳州編戶舊七十三里今一十九里
絳縣【州東南一百里】
周晉武公自曲沃徙此後漢志縣西有絳邑城杜預(yù)曰故絳
漢絳縣隸河?xùn)|郡
後漢絳邑縣
晉隸平陽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置南絳縣屬正平郡建義初置南絳郡治會交川領(lǐng)南絳小鄉(xiāng)二縣
後周置晉州建德五年廢明一統(tǒng)志後周罷郡改為絳縣
隋絳縣隸絳郡
唐【望】武德元年改隸澮州四年州廢仍隸絳州明一統(tǒng)志唐武德初自車廂城徙今治
五代
宋【中】
金
元【下】至元二年省垣曲縣入焉十六年復(fù)舊
明隸平陽府絳州
國朝隸平陽府雍正七年改隸絳州編戶舊五十二里今三十里
垣曲縣【州東南二百三十里】
周春秋晉匏邱邑杜預(yù)曰縣東南有壺邱亭博物記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厄戰(zhàn)國時屬魏史記武侯二年城王垣博物記曰山在東狀如垣
漢垣縣地屬河?xùn)|郡
魏晉仍舊
北魏皇興四年置邵上郡太和中并河內(nèi)孝昌中復(fù)析置白水縣領(lǐng)白水清亷萇平西太平四縣舊志置邵郡於陽壺城 按地形志新安郡又有西垣東垣縣
後周置邵州改白水為亳城舊志西魏大統(tǒng)三年改邵州徙今治
隋開皇初郡廢大業(yè)初州廢改垣縣又省後魏所置清亷縣後周所置蒲原縣入焉隸絳郡義寧元年以垣王屋置邵原郡又置清亷亳城二縣
唐【上】武德元年改邵州二年置長泉縣是年以長泉隸懷州後省五年省亳城入垣貞觀元年州廢省清亷入垣龍朔三年隸洛州長安二年復(fù)舊貞元三年隸陜州元和三年復(fù)舊
五代
宋【下】隸絳州
金
元【下】至元二年省入絳縣十六年復(fù)置隸平陽路絳州明隸平陽府絳州
國朝隸平陽府雍正二年隸解州七年改隸絳州編戶舊二十七里今五里
吉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并 晉 二屈 狐廚
秦 河?xùn)|郡
漢 司隸 河?xùn)|郡 臨汾北屈騏
後漢 司隸 河?xùn)|郡 臨汾 北屈魏
晉 司州 平陽郡 臨汾 北屈
北魏 汾州 定陽郡 定陽 昌寧
五城郡 五城 平昌
東魏 南汾州
北齊 西汾州
後周 汾州總管府 定陽郡 定陽 昌寧
石城郡 平昌
隋 冀州 文城郡 吉昌文城伍城昌寧
唐 河?xùn)|道 慈州文城郡 吉昌文城昌寧呂香
仵城
五代 慈州 鄉(xiāng)寧
宋 河?xùn)|路 平陽府 襄陵
慈州 吉鄉(xiāng)
金 河?xùn)|南路 吉州 吉鄉(xiāng) 鄉(xiāng)寧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吉州 郷寧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吉州 鄉(xiāng)寧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吉州 鄉(xiāng)寧
吉州
春秋晉屈邑地【漢志師古曰公子夷吾所居】漢為河?xùn)|郡北屈縣【應(yīng)劭曰有南故稱北汲郡古文翟章救鄭次于南屈】又為騏侯國【莽曰朕北】魏晉隸平陽郡北魏置定陽郡隸東雍州延興四年復(fù)置定陽縣改隸汾州【隋志後魏置文城】東魏置南汾州後周改汾州後齊復(fù)改西汾州後周平齊置總管府隋初廢定陽郡開皇四年廢總管府十六年改耿州十八年改定陽為吉昌縣大業(yè)初置文城郡唐武德元年曰汾州五年曰南汾州八年改慈州為下州以郡近慈烏戍故也吉昌文城胥為中縣【新唐志文城縣天佑中更曰屈邑】五代【通考周廢仵城呂香二縣】宋為慈州下團練吉鄉(xiāng)為中縣熙寧五年廢州以吉鄉(xiāng)隸隰州即縣治置吉鄉(xiāng)軍使仍省文城為鎭隸焉元佑元年復(fù)吉鄉(xiāng)軍為慈州領(lǐng)吉鄉(xiāng)縣隸河?xùn)|路金為下州天德三年改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更名吉州元亦為下州初置司候司中統(tǒng)二年并司候入吉鄉(xiāng)至元二年省吉鄉(xiāng)三年又省鄉(xiāng)寧縣入州後復(fù)置鄉(xiāng)寧明隸平陽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隸州以平陽府之蒲縣鄉(xiāng)寧縣隸焉九年仍以蒲縣改隸隰州於是吉州統(tǒng)鄉(xiāng)寧一縣編戶二十四里今二十二里
鄉(xiāng)寧縣【州東南六十里】
周春秋晉狐廚邑晉惠公時狄取狐廚涉汾杜預(yù)注臨汾西北有狐谷亭通考戰(zhàn)國時為魏地
漢臨汾縣地
魏
晉
北魏析臨汾置太平縣又分太平置昌寧縣 按魏志延興四年置昌寧縣隸定陽郡隋志後魏并置內(nèi)陽郡
隋隸文城郡開皇初內(nèi)陽郡廢義寧元年祈隰州仵城置平昌縣通考隋初置耿州
唐【中】隸慈州貞觀元年平昌更名呂香亦為中縣後唐昌寧改鄉(xiāng)寧縣
宋熙寧五年以縣隸晉州襄陵縣縣志元佑間以呂香縣并入
金隸吉州
元至元三年省入吉州後復(fù)置
明隸平陽府吉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隸吉州編戶舊十六里今六里隰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并 晉 蒲 屈 采桑
魏 蒲
秦 河?xùn)|郡
漢 司隸 河?xùn)|郡 北屈蒲子狐讘後漢 司隸 河?xùn)|郡 北屈 蒲子
魏 平陽郡
晉 司州 平陽郡 蒲子 狐讘 北屈
北魏 汾州【治蒲子城】 五城郡 五城 平昌 石城
後周 隰州總管府 龍泉郡 長壽
臨河郡 臨河
歸化
石城郡 石城
隋 冀州 文城郡 伍城
龍泉郡 隰川永和樓山蒲
唐 河?xùn)|道 慈州 仵城
隰州 隰川蒲大寧永和溫泉
五代 隰州
宋 河?xùn)|路 隰州 隰川溫泉蒲大寧永和
金 河?xùn)|南路 隰州 隰川仵城蒲大寧永和
元 河?xùn)|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隰州隰川大寧永和蒲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 蒲縣 隰州大寧永和國朝 山西布政司 隰州 蒲縣大寧永和隰州
晉蒲邑地【通考隰州春秋時蒲城晉重耳所居】漢為蒲子縣隸河?xùn)|郡晉平陽郡地劉淵嘗據(jù)此【舊志後置大昌郡轄之】北魏延和三年為鎮(zhèn)太和十年置汾州領(lǐng)西河吐京五城定陽四郡孝昌中移治西河後周復(fù)置汾州縣曰長夀又置龍泉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隰州四年置西汾州總管府五年改隰州總管府大業(yè)初廢復(fù)置龍泉郡治隰州縣唐武德元年改隰州為下州治隰川為中縣二年置總管府領(lǐng)隰中昌南汾東和西德六州又有溫泉縣三年置北隰州并置新城高唐二縣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德北隰四州省新城高唐以溫泉來屬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大寧郡乾元元年復(fù)為隰州五代仍舊宋為下州大寧郡團練隰州溫泉為上縣熙寧五年廢慈州以吉鄉(xiāng)縣隸州仍省文城為鎮(zhèn)隸焉元佑元年復(fù)慈州七年以州之上平永寧兩關(guān)近西界定為次邊金為上刺史省溫泉縣天會六年以北京有隰州改南隰州天德三年去南字興定五年陞隰州之仵城鎮(zhèn)置仵城縣元為下州隸晉寧路治隰川為中縣至元三年省大寧蒲溫泉三縣入焉明隸平陽府洪武二年省隰川縣入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隸州統(tǒng)大寧汾西永和三縣九年又以汾西仍歸平陽析吉州之蒲縣來屬於是隰州統(tǒng)蒲縣大寧永和三縣編戶舊二十八里今三十一里
蒲縣【州東南一百一十里】
周左傳重耳居蒲城杜預(yù)注今平陽蒲子縣戰(zhàn)國屬魏史記襄王七年秦降我蒲陽
漢置蒲子縣隸河?xùn)|郡應(yīng)劭曰武帝置
魏
晉隸平陽郡永嘉末入劉聰
後魏世祖時為定陽縣太和二十一年改石城縣隸五城郡又置汾州治蒲子城隋志又有平昌縣按平昌世祖名京軍太和二十一年改
後周置有伍城郡及石城郡石城縣周末并廢大象三年改石城為蒲子縣
隋為蒲縣隸龍泉郡開皇中改後魏所置平昌縣曰蒲川大業(yè)初省入蒲縣
唐【中】隸隰州武德二年以縣置昌州并置仵城常安昌原三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昌原常安仵城以蒲縣隸隰州
五代
宋【中】
金興定五年正月升為蒲州以大寧隸焉
元【下】仍為蒲縣隸隰州
明洪武二年改隸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隸吉州九年改隸隰州編戶舊九里今三里
大寧縣【州西南九十五里】
周左傳晉敗狄於采桑杜預(yù)曰北屈縣西有采桑津漢北屈縣地隸河?xùn)|郡
魏
晉隸平陽郡
北魏世祖時名京軍後改武城正平二年置五城郡縣屬焉太和二十一年改五城縣
後周置大寧縣
隋為五城縣開皇初廢五城郡又廢平昌縣入焉大業(yè)初又廢大寧縣入焉隸文城郡
唐【中】武德二年置中州於隋大寧故城因改名大寧并置大義白龍二縣貞觀元年廢中州省大義白龍以大寧隸隰州又置仵城縣為中縣隸慈州
五代
宋【中】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州後復(fù)置隸隰州
明隸平陽府隰州
國朝隸平陽府雍正二年改隸隰州編戶舊十里今三里
永和縣【州西一百五里】
漢河?xùn)|郡狐讘縣
魏始置永和縣
晉為狐讘縣隸平陽郡
後周置臨河郡及臨河縣又置歸化縣
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臨河曰永和歸化曰樓山胥隸龍泉郡
唐【中】武德二年移縣治於仙芝谷置東和州六年分置樓山縣貞觀元年廢東和州及樓山縣以永和隸隰州
宋【中】
金
元【下】隸晉寧路隰州
明隸平陽府隰州
國朝隸府雍正二年改隸隰州編戶舊十一里今二里
山西通志卷五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