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十五

雍正山西通志 作者:覺羅石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三十五

學校

有虞氏有上庠下庠夏后氏有東序西序三晉學校實權(quán)輿於此

國家崇儒重道尤以風勵學宮爲本務國子監(jiān)暨畿輔諸學固比隆於虞之上下庠夏之東西序而山西爲

神京右輔被化尤邇凡府州縣學猶存鄉(xiāng)校舊制而美茂易成之材間出其中此在學臣司鐸臣兢兢愼之而守土諸臣亦胥宜加意焉志學校

太原府儒學在府治東宋太平興國四年徙州於城東南隅建孔子廟景佑中并州牧李若谷首即廟建學慶歷初明鎬又建禮堂於殿北皇佑五年韓魏公琦知并州辟地建學自爲記靖康末兵毀金天會九年耶律資讓鎭太原重建今所正隆初太原尹完顔宗憲修大定丙午亞尹張子衍漕貳楊栢元立建賢堂於兩廡間明昌二年張大節(jié)知太原增治殿宇講堂齋室翰林趙渢爲記是年登龍飛榜者學籍凡七人翰林應奉王澤首冠多士而州學復一新元末圯明洪武三年重建景泰天順間廵撫朱監(jiān)布政陳昱參政楊璿副使李俊繼繕嘉靖九年詔建敬一亭植御制敬一箴宋儒視聽言動心五箴十年詔建啟圣祠天啟六年督學吳時亮重修

國朝順治十一年廵撫劉宏遇大新之孫籀記康熙十七年廵撫土克善復修庫爾康記二十五年

御書萬世師表頒發(fā)州縣懸額廟中二十八年天下郡

縣學仍舞八佾三十三年

御制

至圣先師孔子贊四配贊頒行天下四十一年

御制訓飭士子文頒發(fā)胥鐫石明倫堂四十二年再修

孫致彌記五十一年

詔升朱子於十哲五十五年以宋范仲淹從祀雍正三

御書生民未有頒發(fā)州縣懸額廟中厘正祀典復祀蘧瑗林放秦冉顔何鄭康成增祀先賢牧皮公都子公孫丑樂正克萬章先儒諸葛亮尹焞黃干陳淳魏了翁何基王栢趙復金履祥許謙陳澔羅欽順陸隴其正殿

至圣先師孔子

四配

復圣顔子【諱回字子淵魯人】

述圣子思子【諱汲字子思至圣孫】

在殿內(nèi)東傍西向

宗圣會子【諱參字子輿南武城人】

亞圣孟子【諱軻字子輿一作子車鄒人】

在殿內(nèi)西傍東向

十哲

閔子【諱損字子騫魯人】

冉子【諱雍字仲弓鄭康成曰魯人】

端木子【諱賜字子貢衛(wèi)人】

仲子【諱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尸子史記胥云卞人一云衛(wèi)人】

卜子【諱商字子夏衛(wèi)人鄭康成曰溫國卜商】

在殿內(nèi)次東西向

冉子【諱耕字伯牛鄭康成曰魯人】

宰子【諱予字子我鄭康成曰魯人】

冉子【諱求字子有鄭康成曰魯人】

言子【諱偃字子游吳人】

顓孫子【諱師字子張陳人】

在殿內(nèi)次西東向

朱子【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宋婺源縣人】

在殿內(nèi)次東西向

東廡先賢

蘧子【諱瑗字伯玉衛(wèi)人】

澹臺子【諱滅明字子羽孔安國曰魯人】

原子【諱憲字子思鄭康成曰魯人檀弓云仲憲宋人】

南宮子【諱適字子容家語云韜史記云括孔安國曰魯人】

商子【諱瞿成都周公禮殿圣賢圖云商瞿上字子木魯人】

漆雕子【諱開字子開家語云字子若鄭康成曰魯人一云蔡人】

司馬子【諱耕字子牛家語云犁耕一字伯??装矅凰稳恕?/p>

有子【諱若字子若一字子有鄭康成曰魯人】

巫馬子【諱施字子旗家語云巫馬期字子期鄭康成曰魯人一云陳人】

顔子【諱辛字子柳史記禮殿圖胥云顔幸鄭康成曰魯人】

曹子【諱恤字子循蔡人】

公孫子【諱龍字子石家語云公孫寵衛(wèi)人鄭康成曰楚人孟子注云趙人】

秦子【諱商左傳云秦丕茲字子丕家語云字不慈鄭康成曰楚人一云秦人】

顔子【諱高家語云顔刻字子驕魯人】

壤駟子【諱赤禮殿圖云壤西赤字子徒一字子從鄭康成曰秦人】

石作子【諱蜀家語云石子蜀字子明秦人】

公夏子【諱首家語云公夏守字乘一字子棄鄭康成曰魯人禮殿圖不載】

后子【諱處字子里家語云石處字里之鄭康成曰齊人】

奚容子【諱蒧字子晳家語云奚蒧字子偕魯人】

顔子【諱相字襄家語云顔相字子襄魯人】

句井子【諱疆字子疆一字子界闕里志字野山東志字子孟鄭康成曰衛(wèi)人】

秦子【諱祖字子南鄭康成曰秦人】

縣子【諱成字子祺家語云字子橫鄭康成曰魯人禮殿圖不載】

公祖子【諱句茲家語云公祖茲禮殿圖云公孫勾茲字子之魯人】

燕子【諱汲字思家語云燕級字子思秦人】

樂子【諱欬家語云樂欣字子聲魯人一云秦人】

狄子【諱黑字晳家語云字晳之一云子晳衛(wèi)人】

孔子【諱忠家語云孔弗字子蔑孔子兄孟皮子】

公西子【諱蒧家語云公西減字子上一作子尚魯人】

顔子【諱之仆字叔家語云字子叔鄭康成曰魯人禮殿圖不載】

施子【諱之常字子恒家語云子常魯人】

申子【諱棖家語云申續(xù)史記云申黨禮殿圖云申儻字周一云字子周魯人】

左丘子【諱明魯人】

秦子【諱冉字開家語不載】

牧子【諱皮朱注云未詳】

公都子

公孫子【諱丑】

張子【諱載字子厚宋郿縣人】

程子【諱頤字正叔宋河南人】

西廡先賢

林子【諱放魯人】

宓子【諱不齊字子賤魯人】

公冶子【諱長字子長家語云萇字子芝齊人】

公晳子【諱哀字季次家語云公西哀字季沉禮殿圖云公晳哀齊人】

高子【諱柴字子羔鄭康成曰衛(wèi)人一云齊人】

樊子【諱須字子遲鄭康成曰齊人一云魯人】

梁子【諱鱣一云鯉字叔魚齊人一云魯人】

冉子【諱孺字子魯家語云字子魚一字會魯人】

伯子【諱?字子析家語云字楷魯人】

冉子【諱季字子產(chǎn)鄭康成曰魯人】

漆雕子【諱徒父家語云漆雕從字子文魯人】

漆雕子【諱哆字子歛家語云漆雕侈鄭康成曰魯人】

公西子【諱赤字子華鄭康成曰魯人】

任子【諱不齊字選家語云子選鄭康成曰楚人】

公良子【諱孺字子正鄭康成曰陳人】

公肩子【諱定家語云公肩字子中晉人一云魯人】

鄡子【諱單禮殿圖及徐廣胥云鄔單字子家齊人徐廣云太原有鄔縣家語不載】

罕父子【諱黑字子索家語云宰夫黑字索魯人禮殿圖不載】

榮子【諱旗家語云榮祈人物志云榮期字子祺魯人】

商子【諱澤字子秀一字子季魯人】

左人子【諱郢字行家語云左郢字子行鄭康成曰魯人】

鄭子【諱國字子徒家語云薛邦字子從史記作國者以避高祖名薛訛爲鄭也魯人】

原子【諱亢家語云原抗字籍史記云原亢籍闕里志名挑字子抗魯人】

亷子【諱潔史記云亷絜字庸家語云字子庸一字子曹鄭康成曰衛(wèi)人 禮殿圖有亷附録】叔仲子【諱會字子期鄭康成曰晉人】

公西子【諱輿如家語云公西輿字子上一字子文魯人】

邽子【諱巽字子歛家語云邽選字子欽鄭康成曰魯人】

陳子【諱亢字子亢一字子禽陳人史記不載】

琴子【諱張家語云琴牢字子開一字子張衛(wèi)人史記不載】

步叔子【諱乘字子車鄭康成曰齊人】

秦子【諱非字子之鄭康成曰魯人禮殿圖不載】

顔子【諱噲字子聲鄭康成曰魯人】

顔子【諱何字冉鄭康成曰魯人禮殿圖不載】

縣子【諱亶字子象史記不載】

樂正子【諱克】

萬子【諱章】

周子【諱敦頤字茂叔宋營道人】

程子【諱顥字伯淳宋河南人】

邵子【諱雍字堯夫宋范陽人】

東廡先儒

公羊子【諱高齊人】

孔子【諱安國字子國至圣十一世孫漢魯人】

毛子【諱萇字長公漢趙人】

高堂生【漢兗人】

鄭子【字康成漢高密人】

諸葛子【諱亮字孔明漢瑯琊人】

王子【諱通字仲淹隋龍門人】

司馬子【諱光字君實宋夏縣人】

胡子【諱安國字康侯宋崇安人】

尹子【諱焞字彥明一字德充宋洛人】

呂子【諱祖謙字伯恭宋婺州人】

蔡子【諱沈字仲默宋建陽人】

陸子【諱九淵字子靜宋金谿人】

陳子【諱淳字安卿宋龍溪人】

魏子【諱了翁字華父宋卬州人】

王子【諱栢字會之宋金華人】

許子【諱衡字仲平元河內(nèi)人】

許子【諱謙字益之元金華人】

王子【諱守仁字伯安明余姚人】

薛子【諱瑄字德溫明河津人】

羅子【諱欽順字允升明泰和人】

陸子【諱隴其字稼書平湖人】

西廡先儒

谷梁子【諱赤字元始魯人】

伏子【諱勝字子賤漢鄒平人】

后子【諱蒼一云倉字近君漢東海人】

董子【諱仲舒漢廣川人】

杜子【諱子春東漢偃師人】

范子【諱甯晉順陽人】

韓子【諱愈字退之唐南陽人】

范子【諱仲淹字希文宋吳縣人】

胡子【諱瑗字翼之宋如□人】

楊子【諱時字中立宋將樂人】

羅子【諱從彥字仲素宋南劍人】

李子【諱侗字愿中宋劔浦人】

張子【諱栻字敬夫宋綿竹人】

黃子【諱干字直卿宋閩縣人】

真子【諱德秀字景元更字希元宋浦城人】

何子【諱基字子恭宋金華人】

趙子【諱復字仁甫元德安人】

金子【諱履祥字吉父元蘭溪人】

陳子【諱澔字云柱元都昌人】

陳子【諱獻章字公甫明新會人】

胡子【諱居仁字叔心明余干人】

蔡子【諱清字介夫明晉江人】

崇圣祠在正殿後東北舊爲啓圣公祠

國朝雍正三年

欽改爲崇圣祠追封孔子五代王爵復以張載父迪從祀

正殿

肇圣王木金父公正中南向

裕圣王祈父公東一室南向

詒圣王防叔公西一室南向

昌圣王伯夏公東二室南向

啓圣王叔梁公西二室南向

配位

先賢顔氏【諱無繇字路家語云顔繇字季路禮殿圖云顔無由顔子父】

先賢孔氏【諱鯉字伯魚至圣嗣子思父】

在殿內(nèi)東西向

先賢曾氏【諱點史記云會蒧字晳家語云字子晳會子父】

先賢孟孫氏【諱激字公宜魯公族孟孫之後孟子父】

在殿內(nèi)西東向

東廡

先儒周氏【諱輔成敦頤父】

先儒程氏【諱珦字伯溫顥父】

先儒蔡氏【諱元定字季通沈父】

西廡

先儒張氏【諱廸載父】

先儒朱氏【諱松字喬年熹父】

陳設【雍正三年頒定】

正位 禮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牛一羊一豕一登一【實以太羹】鉶二【實以和羹】簠二【實以黍稷】簋二【實以稻梁】籩十【實以形鹽藁魚鹿脯棗栗榛菱芡黑餅白餅】豆十【實以韭葅菁葅芹葅筍葅醯醢鹿醢兔醢魚醢脾肵豚胉】酒罇一四配位 每位禮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羊一豕一鉶一【實以和羹】簠二【實以黍稷】簋二【實以稻梁】籩八【實以形鹽藁魚鹿脯棗栗榛菱芡】豆八【實以韭葅菁葅芹葅筍葅醯醢鹿醢兔醢魚醢】酒罇一 十哲 東五位五案又朱子一位一案禮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各一豕一鉶各一【實以和羹】簠各一【實以黍】簋各一【實以稻】籩各四【實以形鹽棗栗藁魚】豆各四【實以韭葅醯醢菁葅鹿脯】豕首一 西五位五案與東五位陳設同 東廡 禮神制帛一【白色】銅爵各一豕三每案簠一簋一籩四豆四【實同上】西廡陳設與東廡同 崇圣祠正位五案每位禮神制帛一白磁爵三羊一豕一鉶一簠二簋二籩八豆八【實同上】酒罇一 配位每位一案禮神制帛二豕首一每位銅爵三簠一簋一籩四豆四【實同上】豕肉一 兩廡禮神制帛二每位銅爵三簠一簋一籩四豆四【實同上】豕肉一

祭儀

春秋二仲月上丁日祭獻官散齋二日致齋一日前一日演樂省牲祭日三更鼔祭事皆備鼓再嚴樂舞生執(zhí)事者各立丹墀左右鼓三嚴引贊引各獻官廟門外立通贊唱樂舞生就位樂生各序立于廟庭奏樂之所兩司節(jié)者分引舞生至丹墀東西兩階各序立于舞佾之位兩司節(jié)者退至舞生兩班之首持節(jié)相向立唱執(zhí)事者司事陪祭官就位分獻官就位獻官就位引贊引獻官至拜位引贊退位唱瘞毛血執(zhí)事者捧毛血正廟由中門出四配十哲兩廡由左右門出瘞于坎遂啓俎蓋唱迎神樂奏咸和之曲麾生揚麾樂生擊柷樂作司節(jié)舉節(jié)舞生執(zhí)龠秉翟而舞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麾生偃麾樂盡櫟敔司節(jié)伏節(jié)舞生罷舞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者捧帛執(zhí)爵者執(zhí)爵引贊引獻官詣盥洗所勺水凈巾引詣酒尊所司尊者舉羃酌酒執(zhí)爵者捧帛者在獻官前行正廟帛爵由中門入四配帛爵由左門入各于神案側(cè)立引贊引獻官亦由左門入詣 至圣先師孔子神位前樂奏寧和之曲麾生揚麾樂生擊柷樂作司節(jié)舉節(jié)舞生執(zhí)龠秉翟而舞獻官跪捧帛者西向跪進帛獻官獻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執(zhí)爵者西向跪進爵獻官獻爵授接爵者奠于神位前叩首興詣讀祝位【祝位在香案前】引贊引獻官至祝位麾生偃麾樂暫止讀祝者跪取祝文退立于獻官左獻官并各官及讀祝者皆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某某月某朔越幾日某官某等敢昭告于 至圣先師孔子曰維 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jīng)垂憲萬世惟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祗奉舊章式陳明薦以 復圣顔子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子 亞圣孟子配尚饗叩首興麾生舉麾樂生接奏未終之樂引贊引獻官詣 復圣顔子神位前跪捧帛者跪進帛于獻官右獻官獻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執(zhí)爵者跪進爵于獻官右獻官獻爵授接爵者奠于神位前叩首興次詣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子 亞圣孟子神位前儀同復圣復位引贊引獻官至原拜位立通贊唱行分獻禮各引贊引分獻官詣盥洗所勺水凈巾引詣酒尊所司尊者舉羃酌酒各引贊引分獻官至十哲兩廡神位前跪捧帛者跪進帛分獻官獻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捧爵者跪進爵分獻官獻爵授接爵者奠于總案上執(zhí)事者于各神前自奠一爵叩首興復位麾生偃麾樂盡櫟敔司節(jié)伏節(jié)舞生罷舞通贊唱行亞獻禮引贊引獻官詣酒尊所司尊者舉羃酌酒詣 至圣先師孔子神位前樂奏安和之曲麾生揚麾樂生擊柷樂作司節(jié)舉節(jié)舞生執(zhí)龠秉翟而舞儀如初獻四配十哲兩廡亞終二儀胥同初獻復位麾生偃麾樂盡櫟敔司節(jié)伏節(jié)舞生罷舞通贊唱行終獻禮儀同初獻樂奏景和之曲樂作佾舞獻爵諸儀畢復位麾生偃麾樂盡櫟敔司節(jié)伏節(jié)舞生罷舞通贊唱飲福受胙進福酒者捧爵進福胙者取正壇羊左肩胙置于盤引贊引獻官詣飲福位跪【飲福位即讀祝位】捧福酒者跪進酒于獻官右獻官受飲以爵授接爵者捧福胙者跪進胙于獻官右獻官受胙以胙授接胙者由中門捧出叩首興復位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各官同唱徹饌樂奏宣和之曲樂生奏如前式執(zhí)事者跪舉籩豆一器一舉而徹兩班司節(jié)分引舞生于丹墀東西相向序立不舞麾生偃麾樂盡櫟敔唱辭神樂奏祥和之曲樂生奏如前式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各官同麾生偃麾樂暫止讀祝者捧祝奠帛者捧帛各詣瘞所正廟由中門出四配十哲兩廡帛由左右門出唱望瘞麾生揚麾接奏前樂引贊引獻官分獻官陪祭官至瘞所唱焚文帛九段焚訖麾生偃麾樂止復位通贊唱禮畢

崇圣祠同日先祭無樂舞余儀同

樂章

迎神【咸和之曲無舞】

大哉孔圣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并隆神其來格於昭圣容

奠帛【寧和之曲有舞】

自生民來誰底其盛惟師神明度越前圣粢帛具成禮容斯稱黍稷非馨惟神之聽

初獻【安和之曲有舞】

大哉圣師實天生德作樂以崇時祀無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碩薦羞神明庶幾昭格

亞獻【景和之曲有舞】

百王宗師生民物軌瞻之洋洋神其寧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獻惟三於嘻成禮

終獻【景和之曲同亞獻有舞】

徹饌【宣和之曲無舞】

犧象在前豆籩在列以享以薦既芬既潔禮成樂備人和神悅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送神【祥和之曲無舞】

有嚴學宮四方來崇恪恭祀事威儀雝雝歆茲惟馨神馭還復明禋斯畢咸膺百福

望瘞【祥和之曲同送神無舞】

樂器【雍正三年新定】

麾 金鐘  玉磬  鼔 搏拊  柷  敔琴 瑟   排簫  笙  簫  笛  塤

舞器

節(jié)  羽   龠   干  戚

以上各府州縣學胥同不再贅録

文昌閣在儒學大門內(nèi)

奎星樓在儒學大門內(nèi)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射圃【廢】

社學詳見各縣

義學在大北門街雍正五年廵撫覺羅石麟改天主堂建延師教授歲給廩餼

三立書院在新南門內(nèi)侯家巷府東舊有晉陽書院後名河汾萬歷初廢癸巳廵撫魏允貞復之改名三立祠王道行爲記辛亥督學王三才移祠於後前建考棚自爲記崇禎間廵撫吳甡檄督學袁繼咸修葺吳甡記基址卑尋圯

國朝順治間廵撫白如梅移建今所仍名三立書院前爲校士所康熙二十年鐫補寶賢堂帖貯碣兩廊

陽曲縣儒學在縣治西金大定間建明洪武二年修成化十二年重修

國朝順治十一年廵撫劉宏遇重建康熙九年督學董朱袞知縣宋時化增葺十九年廵撫土克善知縣戴夢熊教授李方蓁繼修庫爾康記

崇圣祠在正殿後東北

奎光樓舊在明倫堂後康熙十九年移建儒學大門名宦鄉(xiāng)賢二祠統(tǒng)于府學

射圃在敬一亭西今爲水池

學田在西村明萬歷間督學周繼昌清官田入學後廢

社學【廢】

義學六所

太原縣儒學在縣治東北舊在故平晉城內(nèi)明洪武六年知縣潘原英始徙今所規(guī)制略具十六年知縣皇甫伯瑄克緒成之正統(tǒng)天順間和縣劉敏張葵繼繕弘治十七年知縣劉經(jīng)重修堂齋嘉靖二年御史王秀檄經(jīng)歷康安重修之少保王瓊記萬歷四十五年御史王遠宜知縣張起鶚增修天啟五年知縣屈鍾岳再修石鼎記

崇圣祠在正殿東

名宦祠

鄉(xiāng)賢祠

射圃在儒學後

學田知縣段尚義置高汝行記

晉溪書院在縣西南十里晉祠鎭明少保王瓊建

榆次縣儒學在縣治西宋咸平二年知縣龔父肇建金大定間縣令楊伯元樹戟門崇廟制元至大三年知縣任德中至順二年知縣侯洪先後增置明洪武三年知縣林昇宣德中知縣曹顯成化間知縣宋信弘治初知縣梁琮繼修久將圯弘治九年參議繆昌檄縣令崔岑重新之嘉靖二十五年知縣俞鸞再修萬歷二十五年知縣張鶴騰更修規(guī)制益?zhèn)鋮区櫣τ浫曛h史記事拓基建坊增葺堂齋周繼昌記崇禎三年知縣張任學復修李成名記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熊光??滴跏曛h金世珍二十二年知縣劉星繼葺

崇圣祠

文昌閣在儒學西南隅

魁星樓在學宮知縣金世珍建

名宦祠在戟門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射圃在儒學西北

社學在北門街西知縣楊三知建置膳地五十畝禇應于記

小學在縣治西萬歷間知縣劉似鰲建張國儒記源池書院在縣東源渦村元耆民趙彬建歲久榛莽嘉靖三年舉人寇天瑞辟址重建前圣殿翼以兩廡後爲講舍

涂川書院在縣治西明知縣梁琮改建

魏榆書院在縣治北街東

太谷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宋崇寧三年縣尉李琰建元至元癸未縣尹趙敦武大德辛丑監(jiān)縣程進義縣尹馮敦武繼修癸卯地震圯丙午監(jiān)縣呼都拉沙進義縣尹陳嘉佑重修時命昭文館大學士李溥光書大成殿額呼延伯起記明洪武三年更建二十一年主簿蔡仁天順三年參政楊璿成化五年知縣顔敏十九年知縣張監(jiān)繼葺嘉靖二年知縣劉奎耀拓制重新之督學周宣記萬歷間知縣夏惟勤喬允升繼修禇鈇記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羅云逵教諭賈道醇重修康熙七年知縣王樂諫訓導賀應熊重修陳廷敬記三十七年知縣包秉奎重修王之鼎記

崇圣祠在正殿東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射圃在崇圣祠後

學田二頃九十七畝零明知縣李某置

社學在學門南萬歷間知縣劉奎耀建

祁縣儒學在縣治西南舊在城南街東巷金大定中知縣傳弼建明洪武三年縣丞張弘重建十六年知縣楊仲居王允相繼葺嘉靖二年廵撫御史王秀檄知縣楊本源徙建今址督學周宣記萬歷九年知縣張應舉重修二十五年知縣韓朝貢三十一年知縣趙德復加繕治規(guī)制始備崇禎十四年知縣崔錫允修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郭重修戴運昌記康熙四十四年知縣朱珵五十七年知縣姚馥增修

崇圣祠在學門左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射圃舊社學基今改建書院

學田共水地四十一畝零

社學【廢】

昭余書院康熙十二年知縣陳祖法重建自記

徐溝縣儒學在縣治西金大定中建明洪武三年知縣韓文寶修十六年羅本初修永樂七年圯宣德元年知縣汪洋重修天順成化間知縣吳亮楊翺正德嘉靖間知縣張監(jiān)李選繼修嘉靖十五年知縣王懷禮三十八年知縣閻司衡拓制增修胡天爵記萬歷間知縣楊國正王敷學再修歲久圯

國朝康熙壬子知縣趙良璧重修宏敞逾昔自爲記二十九年知縣陸史增修四十九年知縣王嘉謨復修崇圣祠在正殿東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學田一頃二十畝零

清源縣儒學在縣治西南金太和三年知縣張德元建元知縣彭殷輔修明洪武間縣丞吳文煥知縣馬大方繼修主簿黃福重建天順二年參政楊璿檄知縣張玘新之祝顥記弘治間知縣仝進嘉靖間知縣盧賓彥萬歷間知縣舒有翼先後繕葺崇禎十六年知縣鄭經(jīng)復修

崇圣祠在學門北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射圃【廢】

社學三所

交城縣儒學在縣治東元大德壬寅建延佑丙辰修至正乙酉縣尹程元直重修教諭賈權(quán)記曰陶爲祭器極工巧且備又筑壇于社植垣種樹俾士子風云游息與學爲家明洪武間知縣王允恭任道遠繼修天順二年參政楊璿檄知縣蘇鐸增修嘉靖二十七年知縣鄭鎬重新萬歷四年知縣齊一經(jīng)復加修葺胡體乾李勲胥有記二十年周璧再修崇禎丙子署縣事王凝命拓基樹坊桂一章記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王如辰重爲興建史允琦記康熙九年知縣趙吉士四十年知縣俞卿繼修

崇圣祠在正殿西

文昌祠在明倫堂東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學田二十畝零

義學二所

盧川書院在南街路東康熙十一年知縣趙吉士建通濟書院在通濟橋

一隅書院在城西南

卦山書院在卦山天寧寺東臥龍岡康熙四十七年建學使鄒士記

文水縣儒學在縣治東宋元符間知縣薛昌建金天德三年知縣呂孝揚劉元杰修元至正十四年知縣許繼誠修郝忠恕記明洪武二年縣丞賈惟銘四年知縣楊仲安二十四年知縣張羽正統(tǒng)十一年知縣董茂繼葺弘治間知縣劉偉重新之張頤康海胥有記嘉靖間知縣薛斒樊從簡萬歷間知縣郭宗賢馬斯和賈守正繼修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王承裘重修二十五年知縣范時著復修胡應麟記

崇圣祠在學門左

文昌閣在學宮東

奎星樓在學宮南明崇禎間知縣胡宣建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學田地八十四畝

社學四所

岢嵐州儒學在州治西南明洪武初知州施文學創(chuàng)建未竣知州李觀成之成化二年知州陳監(jiān)重修歲久傾圯嘉靖辛酉副使王遴葺治一新周斯盛記

國朝知州遲焞趙瑾繼修康熙十一年知州何顯祖又新之

崇圣祠

名宦祠

鄉(xiāng)賢祠

射圃在西關(guān)建有觀德亭後廢

學田明萬歷四十二年太原府同知吳登仁置柳林灣地一百一坰半東關(guān)都民李福郭登英耿文明王一才劉鳴鳳輸三井地四十二坰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府周令樹申請歸學又射圃亭廢地五坰零東關(guān)吊橋地一坰半東北城濠地四坰

嵐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宋元豐中剏建元大德己亥知州郝承謀新之未竟乙巳同知州事史好禮落成奉御王居實記曰承肇正殿及兩廡好禮構(gòu)中門建明倫堂并月臺基址元末兵毀明洪武四年縣丞高九萬更建自爲記曰自宋元豐年間城依崇崗俯瞰城中是故闕岡阜而城之迄今三百有余年城皆瓦礫惟圣廟在焉天順四年參政楊璿知縣王凖增修成化二年知縣孫緝教諭張鐸復增葺弘治間知縣胡泰王弘嘉靖間知縣張淮張崇德繼修萬歷四十二年知縣井東星復修

國朝雍正七年訓導常大昇重修

崇圣祠

文昌閣在儒學內(nèi)

魁星樓在儒學內(nèi)

名宦祠

鄉(xiāng)賢祠

學田舊制百有余畝歲久湮廢

國朝康熙間岢嵐牧甘某攝縣事考碑記清復八十三畝

社學舊有三所今存一

興縣儒學在縣東北元至元間徙城北山上毀于兵明洪武十一年知縣曾以禮重建宣德二年增修弘治十三年知縣馬圖復徙舊址右賈詠記曰山亙其後城屏于前嘉靖三十七年知縣王逵重修張珩記天啟元年邑人尹就湯增修

國朝康熙十年邑人尹述堯繕葺三十六年知縣金應杰繼修五十八年教諭郝攀龍修孫鴻淦記

崇圣祠在正殿後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社學在縣治東

平陽府儒學在大中樓東舊在府治前宋紹熙中建元大德中地震傾圯明洪武初知府徐鐸重建宣德間知府萬觀修天順五年知府姜德政增修完整薛瑄記曰生徒必篤志講明正學庶幾人才有實用而風化之美亦延及于支屬矣弘治間知府張文佐改建殿廡堂齋書樓號舍正德間知府閔槐建名宦祠學倉嘉靖間知府孫濬徙今所萬歷間知府張修吉李李心繼修

國朝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圯

特發(fā)帑金遣員外沃棱督知府王輔重建閎敞穆邃規(guī)制視昔有加雍正十年知府李煚復修制樂器備禮儀廟貌一新

崇圣祠在正殿後西北隅

文昌祠在文廟東

魁星樓在泮池西南隅

名宦祠在崇圣祠東

鄉(xiāng)賢祠在崇圣祠西

射圃在府治南小分司前弘治間知府張文佐建學田【廢】

社學在府治崇道坊明洪武八年建今廢

晉山書院舊在治東元泰定二年縣人石彥明建

國朝康熙十年知府劉儀恕重建治北蓮花池三十四年圯

臨汾縣儒學在縣治西舊在城外北坂上元末毀於兵徙置城中即晉山書院爲學明洪武十一年知府徐鐸復以元季察罕特穆爾祠改建張昌記宣德間知縣袁衡弘治間知縣馬龍李伸繼修嘉靖五年知縣袁淮撤舊圖新工未竣遷去七年知縣董珊繼成之殿堂龕室戶牖廊廡門臺墻序咸次第舉呂柟記萬歷間知縣邢云路重修

國朝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圯

特發(fā)帑金遣員外沃棱督知縣彭??字匦?/p>

崇圣祠在明倫堂東

文昌祠在欞星門西

魁星樓在明倫堂後

名宦祠在戟門外東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西

射圃在安仁坊弘治間知府張文佐建今廢

學田五所共地一百五十四畝九厘零

義學一在席祿里蘭村鄉(xiāng)民湯進福建兼置學田許如僑記一在盧道村鄉(xiāng)民王世貝等公建

正誼書院在東關(guān)遇公門外邑士共建

襄陵縣儒學在縣治西南舊在縣西北隅金大定初縣丞湯儒林改卜今址甫建門堂尋遷去太和元年知縣趙景溫成之孔天監(jiān)記曰廟學舊去縣三里地近臨汾湯公易遠以近改卜城之東南隅四十余年趙公乃建始落成焉元初縣佐李天成修麻革記大德七年地震圯十年縣尹柳豐重建續(xù)執(zhí)中記明正統(tǒng)間知縣張柔訓導丁璉拓修成化十六年知縣張鼐弘治四年知縣張文佐十四年知縣李高嘉靖二十三年知縣尚薰三十七年知縣趙希益繼修規(guī)制克備四十七年知縣宋之韓萬歷四十五年知縣馬逢臯繼修

國朝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圯知縣諸來晟重建知縣惲東生繼繕

崇圣祠在文廟西

文昌祠在正殿東北隅萬歷間知縣陳勖建

魁星樓在學西南萬歷間知縣馬逢臯建今廢名宦祠在崇圣祠東

鄉(xiāng)賢祠在崇圣祠西

射圃

學田 元延佑五年張思敬贍學田記縣尉劉盎奉典謹付廹城之畝邇鄽之基充贍教諭以綱維之直學以簿貯之出納則與蒞籍而會朔望者公知之非興修釋奠不敢動也邑之令長時省視焉明嘉靖間知縣宋之韓置縣西南水地三十畝

孔子燕居廟在東續(xù)里張昌記至正辛丑王君元禮宰斯邑令里社咸建夫子廟東續(xù)里耆師先行之趙曲鎮(zhèn)夫子廟明弘治己未知縣李高重修自爲記社學各里胥置今存五所

姑汾書院在儒學內(nèi)明弘治間知縣張文佐建今廢明胡謐邢公遺學宮書記禮部左侍郎邢公遜之前爲國子祭酒時以其歷官于朝所聚古今書若干卷重加裝禠各標以目不遠數(shù)千里輿歸遺其縣之學宮而與鄉(xiāng)人士共焉且手識得書之繇與勉人勤業(yè)愼藏之意于卷端云【附録】

洪洞縣儒學在東北隅崇儒街舊在縣治後元至元三年建大德六年地震毀知縣孫翥重建十年主簿劉履景祥增修明洪武二年知縣楊茂重修成化正德間知縣焦舉馬馴繼葺嘉靖元年知縣蒲鋐改遷今址撤釋寺爲之規(guī)模宏敞巍然改觀韓文記萬歷十年知縣喬因羽重修晉朝臣記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趙三長重修康熙十八年知縣朱璘三十六年知縣李宣繼修

崇圣祠

魁星樓在儒學門外知縣喬因羽建

名宦祠

鄉(xiāng)賢祠

射圃在正殿北

學田地二十八畝八分零又董寺村地四十二畝邑人范鄗鼎置

社學七所

義學一所

相觀書院在縣治東北即千佛寺參議吳廷翰改建澄瀛書院在土峰門外天啟六年知縣趙京仕建麗澤書院在縣治東北隅即泗州寺明嘉靖十三年分守參議道吳廷翰改建

講學書院康熙二十年知縣朱璘建復置水田十畝贍來學者楊義記

元孔天監(jiān)藏書記洪洞三歲大比秀造輩出取數(shù)居多故程能西府則老鄭爲之魁較藝上都則二郭取其乙祖慶以妙齡馳譽居善以老成擢試濟濟藹藹前後相望吾見其進未見其止也【附録】

浮山縣儒學在縣治西元至元中建大德間修明洪武二年縣丞徐秉彛增修正統(tǒng)成化間知縣李安李鼐嘉靖間典史何繼遠增修萬歷初知縣左桐拓基展修孔天孕記知縣張檢躬復修

國朝順治間知縣李景棟楊名世重修康熙五十五年邑舉人張大統(tǒng)重新陸張烈記

崇圣祠

名宦祠在戟門內(nèi)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內(nèi)右

射圃【廢】

義學二所

趙城縣儒學在縣治西南明洪武七年縣丞凌文質(zhì)建正統(tǒng)間知縣何子聰修萬歷間知縣張監(jiān)張汝鈺郭峻繼修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安鍚祚倡修康熙四十四年知縣徐容重修

崇圣祠在明倫堂東

文昌祠在文廟東北

魁星樓在欞星門外

名宦祠在戟門外東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西

射圃在學前

學田水地三十畝平地二畝零中坡地十六畝零

國朝順治二年知縣秦兆嘉置

社學在北門內(nèi)

云龍書院在北門內(nèi)舊名羅云書院廢後復建改今名

太平縣儒學在縣治西北元至元八年主簿任興嗣重修王惲記曰縣有廟學具法宮而虛兩序乃爲室東西各五楹至正十八年毀於寇十九年達嚕噶齊安圖創(chuàng)始二十年知縣馮衡落成郭晉記元末復廢明洪武三年更建七年縣丞毛煜繕完之十七年知縣沈士亷景泰問知縣岳嵩弘治間知縣尹琭正德間知縣盛琛萬歷三年知縣武成繼修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盧易重修康熙十七年知縣吳軫增修三十八年知縣李清鎧四十年教諭牛敬修增修雍正三年知縣劉崇元重修

崇圣祠在正殿後

文昌祠在文廟東

名宦祠在戟門外東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西

射圃【廢】

學田趙將李牧墓旁地六十二畝三分五厘零唐鄭王紹恩墓旁地三十畝九分零萬歷七年知縣黃榜請永爲學田

社學舊設二十七所今存城內(nèi)學東一

謙益書院在縣北

龍門書院即文中子祠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張學都拓基前構(gòu)堂翼以號舍復置地三十畝零

岳陽縣儒學在縣治西元延佑三年知縣郭澍主簿糜嗣祖建明洪武十五年知縣金銘增修天順間知縣王用成化間知縣岳讓繼修正德間知縣元思永重新之王云鳳記萬歷間知縣王恊夢復修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郭奇勲康熙八年知縣李丕先二十九年知縣盧振先繼修

崇圣祠在明倫堂西北

名宦祠在戟門外東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西

義學二所一在南關(guān)一在崇圣宮前邑士公建

曲沃縣儒學在縣治西舊在治東南宋慶歷四年知縣宋琚建金太和三年知縣張翬修毀於兵元大德四年知縣完顔從塘主簿賈天衢王德寧改建今所七年地震圯知縣趙英重建至正九年知縣閻得中修明洪武七年知縣朱武天順六年知縣王聰重修成化二十一年知縣劉璣增修正德隆慶間知縣侯秩楊時寧萬歷崇禎間知縣何出光張文光增葺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劉國正重修康熙十六年知縣周鉞四十年知縣潘錦繼修

崇圣祠在文廟東

文昌閣在文廟左偏

名宦祠在明倫堂東

鄉(xiāng)賢祠在明倫堂西

社學八所洪武八年建成化間知縣劉璣重修又蘇村一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邑人賈鳴璽建自爲記

義學在文昌閣後又康熙四十一年鄉(xiāng)城共建九所

翼城縣儒學在縣治西門內(nèi)舊在治南後唐長興三年建爲澮所浸宋天圣八年文潞公彥博令翼城改建今址自爲記曰將構(gòu)新宮而縣西北隅適有廢廟俗傳爲湯王行宮獨存正殿巋然中立而虛其正位乃即遺構(gòu)踵故謀新翼以東西二室增之屏樹閈閎凡屋壁之間堵數(shù)盈百金天會八年知縣杜德機元至元十年知縣趙思忠三十年知縣劉源胥葺治之至正十五年黎城主簿沙班敬昇監(jiān)翼重新之郭德濬記明洪武五年縣丞薛大昉天順間知縣王玨繼葺弘治十五年知縣張忠更爲新建煥然改觀倫文敘記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胡獻瑤重修上官鉉記康熙五年知縣鄭之衡四十年知縣馬文鏞繼修

崇圣祠

名宦祠

鄉(xiāng)賢祠

射圃【廢】

學田南河下小水地四十三畝各鄉(xiāng)平坡地一百六十畝洪武間奉詔開設

翔山書院在城東北隅明崇禎間知縣李士淳建扶風書院在城西門外知縣馬文鏞建

麗澤書院在縣治西北

汾西縣儒學在縣治西元至正十八年知縣梁濟建明洪武八年知縣洪彥昇修成化正德間知縣楊罄張大成萬歷間知縣孫延卿毛烱增修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李色蔚教諭王俊民典史薛宗孔修康熙十三年知縣蔣鳴龍續(xù)修

崇圣祠在文廟西北

名宦祠在戟門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右

靈石縣儒學在縣治西南元大德十一年知縣韓敦武建明洪武十六年知縣李尚文修景泰間知縣范寧增修正德間寇毀知縣孫璲重修萬歷三年復圯於水知縣白夏大修之孔天孕記崇禎九年知縣趙一龍復修

國朝順治初知縣趙希普李廣生繼葺康熙八年訓導孫進再修

崇圣祠在文廟西園內(nèi)

魁星樓在學宮東南隅

名宦祠在戟門外東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西

射圃在教諭宅後

靜昇里文廟元至正二年鄉(xiāng)民南塘等請於縣令冉大年捐貲公建殿廡門亭如縣學制張允中記後鄉(xiāng)民王斗星捐修

霍州儒學在州治西南元至元二年學久廢知縣韓奭卜于舊趾西北地廣三十舉武其袤倍差功未竣知縣賈琪繼成之段成已記大德七年地震圯知縣李伯淵營講堂十年監(jiān)州實喇布哈建殿宇學舍延佑七年知縣范渥治兩廡至治二年知縣白賁繕完之臧洪記明洪武二年改邑爲州三年設立學校規(guī)制益?zhèn)淙晖R士能增修宣德七年學正曹端修明倫堂建頒書閣自爲記成化間知州張玘弘治間州判周盛嘉靖三年知州宇文鏞三十四年知州杜學易先後增修三十六年知州禇相重修劉煦記四十二年知州李春崇禎間知州丁時學繼修胥有記

崇圣祠在文廟西

文昌閣在文廟東南

魁星樓在文廟東北

名宦祠在戟門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右

射圃【廢】

社學在太清觀左雍正二年知州唐麟翔建

霍山正學書院在太清觀東明萬歷間知州褚相建頒書閣明學正月川先生曹端建并爲記曰端先正霍州學乃與諸生即講堂後作重屋貯之逮再正是學白之司土筑而復之?爲雨水所圯再筑之包以石完固整齊號爲石址建閣于上

潞安府儒學在郡治西南金申良佐興學賦云見之碑刻李唐以來已有之明昌間節(jié)度李晏重修毛麾記曰正殿中峙長廊翼舒殖殖其庭高門有伉殿次起堂以待橫經(jīng)問道燕談仁義中門東西兩序?qū)憦d事以俟謁奠之官更衣望揖至于生徒齋館貯藏庫廩一一備具莫不棟宇雄壯丹堊鮮華元初毀判官崔亶始建大成殿至元十二年州守陳伯福增廣繕葺至正間知州張景巖同知王思溫繼修明洪武九年同知張三同撤舊更新孔克表記弘治間知州馬暾復侵地塞徑途增飾完整嘉靖七年陞州爲府知府宋圭孫國繼葺萬歷乙未知府劉復初始建尊經(jīng)閣於北文昌魁星義陽王三樓於東翁正春記後知府張廷相合建文昌魁星樓於巽方傅新德記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府楊晙重修十五年生員趙維煌張其祥重修

崇圣祠

名宦祠

鄉(xiāng)賢祠

射圃在義陽樓東

社學在圣泉寺東西各一所康熙五年知府蕭鸞建文昌書院即共學書院也在縣學西萬歷間知府陳儒建焦竑記崇禎間冀南道王所用更恢廓而崇飾之易其額曰文昌書院西爲射圃上建校射亭四楹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于公允復興舉之置田六十畝十二年知縣姜愃復修心水書院在圣泉寺康熙五年知府蕭鸞建繆彤記

長治縣儒學初在府學東明嘉靖間同知葛大紀建隆慶萬歷間知縣劉四科增魁星閣置祭器書籍張主敬增門樓高十?後知府劉復初以地臨深坎改卜永豐倉前邑人又以衢巷叢狹復議改建萬歷四十三年知府陳儒始徙於城東南隅舊演武塲之址規(guī)制完美自爲記天啟甲子知縣劉斌建奎文樓程正已記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王功成修康熙三年知縣于公允重修更置名宦鄉(xiāng)賢兩祠東西向王鼐記

崇圣祠在正殿後

文昌閣在儒學北

魁星樓在儒學東南

名宦祠在戟門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右

學田一頃一十八畝三分

各鄉(xiāng)文廟四一在西火鎭宋紹圣間建一在長治故縣元末至正間建一在縣北寨村明隆慶時建一在北董鎭明萬歷年建

社學六所一在縣治西潤德坊一在五龍廟左一在華陽廟側(cè)一在北門內(nèi)西一在西關(guān)廂一在南門內(nèi)東

雄山書院在?城鎮(zhèn)雄山之麓創(chuàng)自宋靖康間元泰定乙丑?城儒士李桓修復之殿廡齋堂略仿郡學有田二頃松萬株以資講學費後尚書李惟馨請於禮部榜如前額建知非齋可已堂萬松亭今廢東山書院在縣東和村東山之巓嘉靖間義門仇森仇樸建呂柟記有先師廟學習堂志道據(jù)德依仁游藝齋尊經(jīng)樓又有入德門格心橋後廢

長子縣儒學漢唐暨宋初在公廨外之西偏尉幕之南規(guī)模湫隘建中靖國元年乃卜城東南隅易民地而遷之金天會九年改建城廟仍舊地正隆間縣令劉廣威王奉直繼修承安三年主簿焦日龍重修史倬記元中統(tǒng)間縣尹馬德重修未竣至元八年知縣劉謙續(xù)成宋渤記至正九年知縣呂克明重修王璜記十六年知縣晁景暄復修明洪武二年縣丞閆弼拓舊制增大之十六年知縣寇奉祖重修景泰三年知縣姚禧重修阮勤記成化四年知縣易鶚弘治三年知縣王澤正德間知縣史紀萬歷間知縣許鋋何出圖崔爾進崇禎十四年知縣李友梅前後增修?毀於兵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張獻素重建康熙十五年知縣尤則吁大新之

崇圣祠在正殿東偏

文昌閣在廟東南隅

名宦祠在戟門外東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西

射圃【廢】

學田【廢】

社學三所一在縣治前一在通元觀門內(nèi)一在遵化坊

屯留縣儒學在縣治西南元大德間縣尹陳善修明洪武初知縣楚瑁重建後知縣王暾繼修天順間知縣李玘成化間知縣王坤繼葺弘治間知縣劉剛次第修飭廟貌一新見上梁文暨李尚智記嘉靖間知縣金蘭齊宗堯崇禎間知縣來臨繼修

崇圣祠在明倫堂東

文昌閣在文廟東南隅知縣張四明建

名宦祠

鄉(xiāng)賢祠

學田七頃六十九畝三分零李秉彛記

社學【廢】

藕澤書院在縣藕澤村元隱士宋思約建翟旗記

襄垣縣儒學在縣治東南金天會間縣令韓俊建元初毀元貞二年縣尹傳仲禮重建大成殿何灝繼董之閱六載訖工楊仁風記延佑二年縣尹郭思敬建東西廡五年縣尹何巨濟建戟門欞星門至順元年知縣楊綱重修明洪武三年知縣李文成化二年知縣柳豸增修六年知縣張曉建文昌祠三楹書舍十六楹屈銓記正德間知縣張鵬翰新祠宇置學田嘉靖四十一年知縣蕭守身市民舍改逵衢縱橫展十丈有奇功未半滿秩去嗣令李貴和繼其緒廟學重新郝良臣記萬歷間知縣張嘉福武可則繼修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鄭僑重修

崇圣祠

文昌閣在學前明知縣田子堅建

名宦祠在泮池東

鄉(xiāng)賢祠在泮池西

射圃在縣治西南

學田三百二十四畝正德間知縣張鵬翰置有記虒亭文廟唐時建後毀宋熙寧中鄉(xiāng)耋尚慶等重修始置兗鄒二公暨十哲於傍仍繪七十子諸大儒於壁金季復毀元元貞元年士民鄭全康安李英孫興重修張?記曰爲堂十二楹

社學一所在申明亭

泰晉書院明知縣楊述中建

潞城縣儒學在縣東南宋末兵毀止存圣殿金天會間主簿武氏始建門廡大定二年縣令清河張氏重修王著記曰庀材計傭取于公羨用有不足裒諸士人而民不知勞且命山陽周人杰掌其役元至元戊辰知縣吳讓簿尉趙思忠重修李質(zhì)記大德癸卯地震圯縣尹王從事修復之制崇於舊楊仁風記明洪武二年知縣張璧天順間知縣杜彪繼葺成化十四年知縣張璟撤其舊而新之弘治三年知縣張遇復修規(guī)制始備胥屈銓記萬歷間知縣馮惟賢辟門道於通衢齋舍門池次第修舉張應兆記

國朝順治癸巳知縣徐大成教諭李而洵訓導焦圻移欞星門泮池展修之郭宗泰記康熙間知縣黃敏生張士浩繼修

崇圣祠在明倫堂後

文昌祠在儒學東南

名宦祠在戟門東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西

社學一所在縣治東南

黎城縣儒學在縣治南門左金大定間縣令李晏修宏鉅甲諸邑金季毀元憲宗己未縣令趙思忠訪故址繚以垣中統(tǒng)建元主簿權(quán)鳳嵓始建屋三楹至元十年知縣劉渥拓址增修以秩滿弗克竣嗣令李琳繼成之建大成門三十年逹嚕噶齊伊遜圖興修凡七十二楹邑人權(quán)秉中記明洪武四年知縣崔鳳重建嚴?記成化間知縣李進重修嘉靖甲申知縣楊良臣徙學於廟東偏呂柟記東日新齋西時習齋文行忠信之號皆背齋而設隆慶四年知縣張遵約重修

國朝順治十四年生員李鼎黃李芳黃大新之

崇圣祠在儒學東

文昌閣在儒學東

名宦祠在戟門東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西

學田一百一十九畝

社學舊在縣治東北明知縣雷夢澤改建於城隍廟西有亭四楹

滄溪書院在田溪明正德初隱士趙初建有圣賢道統(tǒng)堂藏書樓在舊學直堂右元延佑二年知縣白謙建首出藏書爲吏民倡又規(guī)贏息市經(jīng)史子集共四千二百二十七卷資士人觀閱許有壬記

壺關(guān)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元至元間縣尹郅郎重建延佑間縣尹張德重修張時髦記曰仁廟當陽始定兗郕沂鄒四國公列位配侑東坐西向?qū)嵮佑尤曛钜灿衷粡兔臓懺鴰熛褓深喢洗瘟兄T左明洪武間知縣呂士安馬成永樂間知縣馬興成化間知縣任式繼修嘉靖癸未知縣張友直次第葺理咸登完美呂柟記曰自君至後壬午舉三人乙酉舉一人且連舉丙戌進士選爲翰林吉士皆此邑百余年所少有者也戊申知縣段錦重修張鐸記己未知縣何登第重修宿椿記萬歷間知縣方應明天啟二年知縣楊學程先後增修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朱輔康熙十七年知縣章經(jīng)繼修

崇圣祠在正殿後

名宦祠在戟門東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西

射圃在文廟右

社學一所在縣北門

尚友書院萬歷間知縣方應明建

平順縣儒學平順設自明嘉靖初知縣徐元道主簿李鸞建廟學於縣治東北規(guī)制胥全徐元祉記萬歷丁酉知府劉復初行部至邑見學宮逼近山崖改卜東城垣右創(chuàng)建知縣王榮誥贊成之工半陞任嗣令崔一龍趙完璧繼繕李汝松記四十二年知縣吳之儒繼修任環(huán)記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邱旦康熙六年知縣吳琯十九年知縣劉徵三十年知縣杜之昂繼修

崇圣祠在明倫堂西

名宦祠在戟門東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西

文廟【別在李莊】金泰和中潞城王備李格建中爲禮殿繪從祀諸賢於兩廡爲里中弦誦地後百年浸圯備孫王大椿王大用重修集賢學士宋渤記

汾州府儒學在同節(jié)坊即明慶成王廢府改建初在師垣坊爲汾州舊學金同知節(jié)度使康玉潤重修李山記曰甲申六月始事七月畢工殿堂廡宇煥然一新文宣版位鄒兗神座各施羅幌黃紅有差壁繪七十二賢就加彩色駕帨之前辟爲六齋分序兩廡後毀於兵元初漸次修舉有國子助教柳誠重建大成殿記明洪武正統(tǒng)間知州茆志道李善繼修正德十六年知州郁浩復修增鑿內(nèi)外泮池萬歷十二年知州白夏拓制重修壯麗甲汾晉提學薛亨記二十三年廵撫魏允貞請升州爲府改州學爲府學知府崔士棨趙喬年文養(yǎng)浩繼修

國朝順治初徙今所

崇圣祠在敬一亭後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射圃在禮門西

學田二百九十九畝

仰高書院在縣治西嘉靖元年督學周宣命知州張鉞即狄公祠隙地剏建參政李元題曰仰高蓋言仰子夏之文狄公之武也五年知州郭鏗增拓自爲記白公書院在崇圣祠西明萬歷間建後廢

棠?書院在府治東南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張奇抱建

汾陽縣儒學在師垣坊爲汾州舊學明萬歷二十三年廵撫魏允貞請改汾州爲府設汾陽縣以附郭改爲府學別建縣學於東關(guān)檄冀南道麻溶同知白象知縣蔡成已董其事殿廡堂齋門亭號舍以次具舉余繼登記

國朝順治間以慶成廢府改建府學康熙丙辰知縣崔秉政復徙縣學於州庠繕治一新

崇圣祠在明倫堂後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學田二頃六十一畝九分八厘四毫三絲

義學在府學西順治十六年參政申某捐置

卜山書院在城北二十里大相村子夏讀書於隱堂山元季里民樊宗英建祠勅賜額卜山書院萬歷甲申英十世孫樊寛重修邑人士復於學西偏創(chuàng)立書院仍以卜山名之

文昌書院在學前中太虛堂左木鷄館右承蜩館署縣事司馬王重光議建後廢

平遙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宏闊壯麗萬歷間知縣何其智魏學徵楊廷謨先後經(jīng)畫梁檟紀云鶴閆庚胥有記崇禎九年知縣王凝命徙治東太子寺改寺爲廟

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魏裔慤按圖考究始興復之自爲記三十九年知縣王綬重修增建文昌閣鑿泮池辟云路康乃心記

崇圣祠在敬一亭西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學田六段地二頃八十七畝

社學十所一在下東門外一在游駕村一在香樂鎭一在洪善鎭一在武村一在岳壁村一在陳家莊一在寧固阜一在王家莊一在社村

義學在縣治東南康熙二十三年知縣黃汝鈺建又置田六十七畝八分零自爲記

鄉(xiāng)士書院在上東門內(nèi)

西河書院在縣西南康熙四十二年知縣王綬建置地一頃九十四畝七分五厘

介休縣儒學在東南隅舊在縣治東肇建於唐咸亨三年元初兵毀至元甲子知縣閆梅始買民居爲奉祀所歲壬申西蜀四川道肅政亷訪使梁天翔始建大成殿於前以故居爲講堂未訖工代去後二十年主簿王益營葺知縣田澤贊成之元貞元年成冷思賢記明洪武二十七年知縣武信天順間知縣王澤正德六年縣丞張敬十年知縣趙睿隆慶間知縣劉旁高鈞先後增葺萬歷間知縣王一魁建金聲玉振坊修殿廡齋門辟學後道陳翔鸞記四十三年知縣孫瓚鼎新之王策記崇禎辛未生員董爾型復修迄

國朝順治丁酉而工竣宋奇杰記後復修尊經(jīng)閣明倫堂云路坊康熙三十五年知縣王埴重修大成殿崇圣祠在文廟東

文昌閣在儒學東

名宦祠在崇圣祠左

鄉(xiāng)賢祠在崇圣祠右

射圃在學東南隅

學田七十二畝五分三厘零

景賢書院在東南城上趙訥記後廢

三賢書院在郭林宗祠谷高記後廢

孝義縣儒學在城東南隅宋大觀間縣令董元愷創(chuàng)建元元貞二年縣令董諤勒哲修大德七年地震圯八年縣令郝思敬重修未竣至大元年嗣令繼成之泰定中縣令林玨記曰廓其地趾廣其陛級殿宇穹窿像設嚴晬屏以門繚以垣而新宮肅然明洪武十一年知縣陳莊天順五年知縣沈純成化五年知縣王佐弘治二年知縣張日升正德十年知縣閔以仁繼修萬歷二十八年知縣周佑增拓戟門起泮池橋魁光樓三十五年知縣劉令譽重修

崇圣祠在文廟東

魁光樓在儒學東南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射圃【廢】

學田一頃二十四畝七分八厘邑人霍鍾瑜置義學一在北關(guān)鄭孝子祠內(nèi)一在南關(guān)南山門上

臨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元至正間始建學於東郭明永樂戊戌以河患改遷東南去舊地二里許嘉靖丙辰知縣脫鎬因廟學瀕河議遷今所殿廡門池堂齋廚閣胥建如制張珩記萬歷二十六年知縣常時芳增修邵汝楫記崇禎癸酉毀于兵

國朝順治三年知縣謝道修申朝紀記康熙二十七年知縣莫友仁重修

崇圣祠在文廟東

文昌閣在文廟東南

魁星樓在文廟西南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學田九百二十畝八分余萬歷間知縣張問行署丞魏賓

國朝康熙間知縣莫友仁先後增置

鳳山書院康熙二十七年建

石樓縣儒學在縣治東金時重建明洪武初知縣顧碩重修自爲記正統(tǒng)十一年知縣劉述繼修景泰甲戌知縣馬榮增葺劉定之記曰大成殿夾以兩廡明倫堂翼以兩齋庖湢庫廩備于內(nèi)戟門繚垣周于外嘉靖五年知縣王仁拓修明末毀

國朝順治丙申知縣周士章繕治一新教諭姜肇周董其役康熙二十五年知縣趙鳳集二十八年知縣王許五十二年知縣韓貽豐繼修

崇圣祠在文廟西

文昌祠在儒學東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學田七畝一分

社學在文昌祠前

永寧州儒學在州治東南隅明洪武甲寅知州時應祥拓修弘治丁巳大成殿災知州王道重建正德丁卯復災知州張克恭再建嘉靖乙酉西鄰災復延毀知州崔嘉聞鳩僝載殷不數(shù)月告成張珩記隆慶丁亥毀署州事李春芳重修萬歷二十四年知州夏惟勤修

國朝康熙十九年知州馬云瑞增修雍正五年知州周鑲重修

崇圣祠在文廟左

文昌閣在文廟東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射圃

學田五十畝五分

社學【廢】

寧鄉(xiāng)縣儒學在縣西城下金大定間縣令劉文通增修明初守土者屢葺治之其地面山背壑陂陁峻側(cè)嘉靖丁亥廵按穆相檄知縣張軾相地於縣東南規(guī)制胥備喬宇記萬歷間知縣楊正逹重修明末毀

國朝順治辛卯知縣王之儀教諭范星鼎訓導張?zhí)熘戎匦拗熘∮浛滴跫好h呂履恒增修自爲記崇圣祠在文廟左

名宦祠在戟門外左

鄉(xiāng)賢祠在戟門外右

義學一在城一在龎家會一在趙家莊一在惠家坪一在楊家圪?胥知縣呂履恒建

山西通志卷三十五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