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五十八

雍正山西通志 作者:覺羅石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五十八

古蹟【二】

潞安府

長治縣

上黨故縣本漢壺關縣在郡東南壺口山下後魏志秦置上黨郡治壺關城後漢董卓作亂復置壺關城隋廢壺關置上黨縣明省入潞州城廢今務本四里內猶稱故縣云

黎侯亭黎歷商周國於此城南三十里黎侯嶺即亭址子城在西北隅隋開皇三年筑周三里十一步今府治在內有遺址

夾寨城西十三里唐天佑四年梁遣李思安攻潞州筑夾城圍之晉王存朂與節(jié)度使李嗣昭合兵攻夾城破之今稱北寨南寨五代史莊宗軍於夾寨城得符道昭妻侯氏寵焉諸宮謂之夾寨夫人孫沖過夾寨有詩

飛龍宮在子城內一名啟圣宮唐元宗別駕潞州故第開元十一年將幸太原次潞州於故第置啟圣宮後改名飛龍宮明皇過故宮有詩張說有上黨舊宮述圣頌

圣瑞閣在飛龍宮西元宗在潞州州中獻瑞者前後十有九後踐位潞人獻瑞應圖遂建閣賜名圣瑞閣成白鶴來翔張九齡撰圣應圖贊

德風亭在郡治後唐玄宗建西有輦道接看花梳洗樓今名游嶺宋徽宗爲節(jié)度重葺元廉訪使王思誠地曹侍郎熊戴俱有詩

興唐宮潘炎童謠賦序云景龍二年九月後常有童謠云羊頭山作朝堂郡南六十里有羊頭山今興唐宮即當之矣

寢堂潘炎寢堂紫氣賦序景龍三年十月帝還京後州內所居寢堂上有紫氣七日不散

金橋南二里玉海唐景龍三年童謠圣人執(zhí)節(jié)度金橋十月二十五日玄宗由此朝京師潘炎著金橋賦并序

藏書樓在郡學後金大定中知州蓋善建貯書萬一千五百二十卷有楊仁風記石存

還山亭東南五里元皇慶初李文忠孟平章時歸葬父忠獻公於先塋側作亭名曰還山

觀稼軒在五龍山元郡守張菊軒建郡人李庭璚撰記古塔西南隅故寶雨寺中隋潞州刺史辛彥之建寺廢塔存

龍山松在五龍山相傳自後燕主慕容垂時至今榮?西園明瀋藩園又有菊花園在普通寺西

保定園明保定王建今爲慈仁庵

內邱園內邱王建

唐山園唐山王建

稷山園稷山王建

安慶園在安慶廢府西又有大隱園

葵園泌水王建在演武巷園西有進修館

平遙園平遙王建在演武巷

唐義陽郡王李公德政碑潞州父老上李抱真德政請立石紀功詔門下侍郎平章事董晉撰文

元追封扶風郡伯馬繼翰世德碑東北五里御史張起巖撰文

元提舉王天佑墓碑銘城南南宋村太常李紹撰文元知州王守忠墓銘東北桃園里御史呂思誠撰文長子縣

丹朱城即舊城唐十道圖堯長子丹朱筑在縣西周二十里金時改筑今城舊城遂廢址存

武安城 屯城胥白起駐兵所北曰武安南曰屯城距長平百余里

長子城北魏志前漢上黨郡治長子城

樂陽城西南三十里魏普泰中析長子寄氏置樂陽縣北齊廢今名樂陽村

應城東南四十里址少存今名應城村

傾城東南二十一里周六里

幸城南十九里周一里【魏志長子有應城傾城幸城】

岳陽城西南三十里後魏置岳陽縣北齊廢今爲村青城南三十里相傳唐玄宗開元十年舊邸有五色龍見從東南入靑城宛轉上升時刺史作頌曰宛彼龍德昭昭上升天資利物以固時乘

古長城舊志潞澤之交起丹朱嶺至馬鞍壑有古長城蹟存土人謂梁晉構兵時筑

寄氏故縣北魏志二漢爲猗氏屬上黨郡景明元年改隋開皇九年復置寄氏縣十八年改爲長子

神農井北魏志羊頭山下神農泉北有谷關即神農得嘉谷處玉海上黨長子縣有神農井在炎帝廟西五十步石泉二淸一白一味甘名神農井

丹朱嶺南二十五里明謝榛同周斯盛飲山樓詩萬年不改丹朱嶺圣帝垂名共白云

熨斗臺在縣北世傳丹朱筑形似熨斗上有神農廟粹經閣一名粹經樓在安懷坊元至正間隱士王綱建崔府君伏虎處在鵰黃嶺搜神記鵰黃嶺有虎患府君移牒捕之虎自來伏罪

先師像舊傳昔有執(zhí)政於橋下掘得一石上鐫夫子像唐吳道子筆也元至正辛巳摹刻廣州學舍明嘉靖中縣令徐固得搨本重刻今在先師廟碑陰

右軍書在慈林寺唐人集右軍字摹刻僧以搨本爲累搥碎投井中後得斷石數片輦置學宮

崔令攝虎碑宋管蒙初堂記云在縣東北數里

鄭惠王石記在慈林寺唐太武帝第十三子也僧洪滿書

白鶴觀碑城西北隅唐天寶三年虞世南書邑人趙及有詩字半磨滅

宋慈林寺碑元豐四年龍圖閣學士太康侯王益柔撰屯留縣

余吾城明一統志西北十八里春秋徐吾邑周九里址存漢爲余吾縣隸上黨晉廢今隸屯留爲余吾鎭通典漢有徐吾故城在今城西北水經注東漢建武六年封景丹子尚爲余吾侯明于忠肅公過余吾驛有詩

屯留故城東南十里周七里即屯留舊治魯宣公十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杜預注留吁今屯留也甲氏潞之遺種留吁其殘邑也襄公十七年晉人執(zhí)孫蒯於純留北魏志有屯留城唐武德五年移治霍壁村括地志屯留故城在潞州長子縣東北三十里本漢屯留縣城

建義故縣北魏志建義元年析屯留縣置

賓適亭在西北隅宋紹圣丁丑八月建蒲津張畢有記寶峰碑影光可以監(jiān)新會梁廸詩古寺荒余有剩碑襄垣縣

臨漳城九域志威勝軍之臨漳城周處風土記堯筑韓城北一里甘水之陽趙襄子筑故名襄垣後周置韓州於此唐貞觀中徙今治遂廢

湼城西北九十里漢上黨郡有湼氏縣顏師古注湼水出焉

甯城北二十七里舊經趙簡子筑

安民城一作安仁縣北十里石勒攻上黨安仁城即此北魏志慕容儁上黨郡治安民城後遷壺關魏皇始元年治安民真君中復治壺關

石勒城西北九十里城底里乃勒攻上黨積草城也舊志縣北五十里

烏蘇城北魏志銅鞮縣有烏蘇城

襄垣城北魏志建義元年置襄垣郡治襄垣城後齊郡廢

臨川城北魏志襄垣有臨川城

故韓州唐志後周置隋大業(yè)初廢唐武德四年復置貞觀十七年廢

上黨亭漢地理志襄垣縣莽曰上黨亭

五原故縣魏志建義元年分銅鞮縣置

銅鞮故縣西六十里國語銅鞮晉大夫羊舌赤之邑漢置縣今爲虒亭驛有南里北里魏志上黨有銅鞮城又漢地理志縣有上虒亭下虒聚上虒亭爲北里下虒聚爲南里

□水堡舊唐志武德五年銅鞮縣徙治□水堡

銅鞮宮左傳成公九年鄭伯如晉晉人執(zhí)諸銅鞮上黨記晉別宮墟關猶有北城去晉宮二十里羊舌所邑潞志載虒亭古銅鞮治本晉虒祁宮漢更爲虒亭按漢地理志上黨屬縣銅鞮有上虒亭下虒聚師古注虒音斯不聞以虒亭爲虒祁也又杜預注虒祁地名在絳西四十里臨汾水則虒祁當以太平爲正按襄公三十一年鄭子產云銅鞮之宮數里杜注晉離宮名則銅鞮在先虒祁在後恐未可爲一也

市橋一名豫讓橋在舊城下碑存史記豫讓欲爲智伯報仇襄子當出伏於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曰此必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橋距城南十里

回轅蹟魏孝文幸洛回轅處秋冬之交楓林滿山名小虎丘

沙石堆北魏志銅鞮縣有沙石堆

琉璃井西六十里虒亭鎮(zhèn)舊傳琉璃八角井即崔生墜虎皮處

涼樓元戍此其將建樓避暑址存

特恩堂明劉文安建有記

四榮碑明劉文安立有記

鹿哭泉東南五里李信村昔唐人生子左臂一目怪而棄之鹿乳焉後遇人收之鹿尋不見墮淚成泉其子即三目僧也

黃魯直二歌石刻今存

義令石縣郝村之北道隘有義令立石大書輕避重少避老賤避貴來避去四言今存

潞城縣

微子城東二十里舊傳微子始封地魏地形志壺關有微子城

潞城東北四十里漢縣後魏更名刈陵移沁水北刈陵故縣北魏志二漢晉曰潞屬上黨真君十一年改屬襄垣郡

武軍城魏志刈陵縣有武軍城

石梁北四十里左傳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時伐石爲梁今名里閈曰石梁上黨記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梁

晉封靈顯王廟碑邑人楊義方撰文

宋重修靈顯王廟碑邑人張山撰文紹圣元年歲在甲戌四月十二日立石

金重修靈澤王廟碑邑進士王陞臣撰文泰和二年歲次壬戌重九前三日

黎城縣

黎侯故城東北二十里路史作□□商書西伯戡黎蓋以黎恃吾兒谷之險而敢拒方伯也隋志後魏以潞縣被誅遺人置開皇十八年改名黎城唐天佑中更名黎亭宋天圣三年遷於白馬鎮(zhèn)即今黎城

黎城故縣西北十里宋天圣三年廢

曬布崖西北七十里世傳高辛氏三宮女爲仙織龍須之布於此曬焉近有粉粧臺又有彭莊世傳彭祖訪三仙女至此

臺壁東十五里建興八年慕容永聚糧臺壁燕主慕容埀大破之北魏志刈陵縣有臺壁李濓壺口關詩慕容臺畔草萋萋

伏虎郊西二十里嵐山之麓舊有雙虎爲害伏虎禪師至虎馴伏旁有石禪師嘗憩此

白巖寺牡丹明瀋藩愛此花移植府中數載僧夢有紫袍黃蓋者至牡丹所倏不見晨起視之新芽出土方寸而藩府花已槁矣至今邑人多游賞焉

宋宇文光墓碑吳陶撰文

關和左轄二公勲德碑元將關保和哩齊也在縣南門外至正辛卯盜犯襄垣分軍三隊掩掠之盜遁自黎城下吾兒峪潞人立石

壺關縣

陽護城東二十六里今陽護村慕容永據長子時筑益陽城東南六十里今城頭村慕容永筑以拒慕容埀址湮

黎亭後漢志壺關有黎亭

臯落氏故墟上黨記東山在壺關城東南晉申生所伐今名無睪又樂平縣東南三十里有臯落村相傳爲臯落氏之墟

穎陽岡縣治後魏嘗置縣址存

羊腸坂漢志北魏志胥云在壺關縣

五馬門北魏志壺關有五馬門

唐望堡唐武德四年析上黨縣置壺關縣於此貞觀十七年移治進流川

參園即南極園在紫團山石間生參似人形一名人衘一名神草大者徑尺小者六寸唐周繇以人葠遺段成式詩人形上品傳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團舊傳有服參飛仙者本草亦名紫團參爲上今園已墾而田矣

令狐徵君隱居上黨記令狐徵君隱城東山中去郡六十里即壺關三老令狐茂上書訟戾太子者也茂即葬其山

靜軒縣治廳事東宋縣令陳留范鉞建熙寧四年七月一日撰記

駐云亭紫團山三十六景之一宋王輔道有詩

王輔道紫團詩石碣自跋云紫團勝賞聞之舊矣壺關大夫俾圖作記欲得予詩予時在管城錦繡潭上自食至晡三十六景賦之遍點竄一二字耳因以草卷寄之時政和六年秋九月既望乙巳輔道書郡志云輔道書字神奇原刻十二石亦以搨本累僧碎之埋於山麓後人蹤跡掘之止得八石嵌於慈云寺壁間後止存四石

國朝順治十八年縣令朱輔移置學宮

磨崖碑三十六景之一懸崖上鐫古籀書宋王輔道有詩

宋真澤廟二真人封號碑政和元年六月初一日縣令通仕郎濟源李元儒撰右班殿直權縣尉武棟立石平順縣

魯班梯即虹梯關縣東北六十里張井栢水都山中有石徑通河南林縣徑如云梯土人傳魯班所鑿魏志壺關有魯般門一名天門

赤壤川北魏志其地寒而早霜

侯壁里粵治村西有溝名錯鏨俗傳鯀欲濬漳河南流鑿山不就禹改渠東流今鑿痕尚存

石勒寨北八十里石城里周四里六十步相傳石勒筑城貯米址存

呂仙筆在靈顯觀世傳呂純陽游此書

汾州府

汾陽縣

祝融城在城西相傳祝融筑

茲氏城南十五里一名甄子城秦置漢高帝更封沂陽侯嬰爲侯國史記夏侯嬰食邑茲氏是也魏志太和八年西河郡治茲氏城鞏村有遺址

瀦城東十五里水經注文湖之西側臨湖有瀦城八門城北十五里俗名羅城相傳劉淵遣喬嵩攻西河筑此城有八門

西河故郡隋志後魏置汾州後齊置南朔州後周改介州隋爲西河郡

隰城故縣隋志舊置西河郡治此開皇初郡廢大業(yè)初復唐志肅宗上元間更名隰城

西河故縣水經注魏黃初二年西河恭王司馬子盛碑略曰西河舊處山林漢末擾攘百姓失所魏興更開疆宇分割太原四縣以爲邦邑其郡帶山側塞矣似即故茲氏地水經注文水南經茲氏故城東爲文湖世謂之西河在縣直東十里舊唐志漢美稷縣隋爲隰城上元元年九月改爲西河

永利西監(jiān)宋置

禁火臺南一里祀介子推

卜子石室西北四十里謁泉山上有石室相傳子夏居此舊志云石室去地五十丈層松飾巖列栢綺壁惟西崖得歷級升

愛子村北三十五里地輿總要卜子夏哭子喪明處郭林宗宅東郭天寧寺有遺址有道先生嘗設教於汾天寧寺即其地

文潞公宅治南百步相傳凈心寺即其遺址明嘉靖三年憲使王崇慶改建察院有宋元豐三年賜太師文彥博詩敕并序石刻今在學宮

黃華亭縣學二門外泮池西貯黃華老人行書詩石金翰林修撰王庭筠嘗讀書黃華山寺因號焉父遵古爲汾州觀察判官省親至此書詩石二史稱書法學米元章而端雅過之

仙槐在城隍廟東樹已枯金皇統中得異人藥復茂號仙槐建觀其地有勝默子步槐下吟

索靖碑唐賈躭刺汾州於古寺中掘得晉西河王司馬子盛碑太康中尚書郎索靖八分書可辨者大半重立於佛殿前

唐臺駘神廟碑貞元九年令狐楚撰文

唐文湖神廟碑令狐楚撰文宋崇寧間汾水泛漲碑沒宋樞密使護國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河中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中書令天水狄武襄公神道碑銘北十里郝洪里劉村墓前翰林學士王珪奉詔撰文嘉佑四年二月甲申

宋敕封潤濟侯廟碑宣和元年知汾陽軍事周煒撰文金昌寧公廟碑銘大定十三年王遵古撰文

元呂簡肅公神道碑銘西南三里洪哲里墓前翰林學士虞集撰文

元元貞觀碑翰林修撰張益撰文

平遙縣

京陵城東七里檀弓趙武曰從先大夫於九京鄭康成注晉卿大夫墓地京字誤當爲九原城塜記尹吉甫北伐時所筑漢爲縣屬太原郡莽曰致城師古曰即九京唐於縣治南置京陵府水經注京陵縣即趙文子與叔向游處其京尚存漢興增陵於下故曰京陵一載忻州

中都城西北十二里顧炎武日知錄漢高祖十年十一月破陳豨立子恒爲代王都晉陽孝文紀云都中都陳豨傳同而文帝過太原復晉陽中都二歲又立子武爲代王都中都則今之平遙縣也如淳以爲先都晉陽後遷中都正義引括地志中都故城在平遙縣西南十二里水經注春秋昭公二年晉侯執(zhí)陳無宇於中都漢文帝爲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幸中都宮殿上見光赦中都死罪以下

來城西三十五里相傳後漢來歙筑

羌城西四十里漢建安中筑以居羌人十六國春秋劉氏之先有羌城之號趙滅城廢

屈頓城西北二十五里城塜記晉武帝於堤側屈曲爲頓後汾水溢址湮

思歸城東二十里相傳劉淵將筑壘以攻劉琨後思歸夜遁

蔚州城西北二十五里後魏遷北蔚州民居此置蔚州後周廢

平遙城後魏平遙縣有平遙城

亭岡城南二十八里

吉甫將臺在上東城相傳尹吉甫北伐閲兵於此蹟存上有高真廟

喜雨亭縣治內金大定十二年縣令藺嗣吉祈雨超山有應構此

晚香堂元杜文定思敬筑有詩

碧鮮堂在慈相寺地多竹金趙大端詩寒陰鏁碎暗僧軒玉立森森翠滿前

金井樓在縣中街下有井水色如金

鳳凰臺治西北隅舊有鳳棲其上一云在下西門城西北隅又有鳳凰亭

華林園縣治側

太平興國觀古栢共十六株殿前十閣下閣後共六胥怪偉而閣下三株尤奇相傳唐時植

清虛真人畫像在清虛觀

唐張智度墓銘天寶元年壬午刻存百余字類褚河南楷法與慈恩金塔圣教略同

唐上柱國梁思墓志銘石方二尺墓墜石出唐貞元九年癸酉歲刻不書作者姓字舊志縣有唐開元貞元二碑貞元為梁氏遠祖砌吉祥寺寺梁氏五路廉訪家故佛堂也開元碑砌西河書院壁

宋敕賜應潤廟碑宣教郎知平遙縣勾管學事余彥和撰記太學內舍生龍澤書宣和元年十二月初十日

宋麓臺山圣俱寺殘碑縣東冀郭村碑高丈余濶四尺余字方二寸其欵勒可識者一曰朝奉郎守秘書省著作佐郎知并州太谷一曰朝奉郎太常博士通判石州軍州兼管後存慶歷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十字

宋百福寺牒嘉佑八年敕賜

宋清虛觀碑元佑七年權均州軍事判官謝悰記太廟齋郎朱處厚書

宋超山應潤廟牒碑宣和元年敕賜

超山應潤神祝文碑宣和元年奉訓大夫知汾州事周煒撰祭文遣邑令余彥和致祭二年三月日立石

金趙秉文草書隂符經在清虛觀石多剝

元遺山題名石在超山題云己亥秋八月十有四日自太原道往山陽留宿於此東山元好問裕之題溫仁甫有後序

郝純夫題名碣清虛觀內郝官禮部學士

董紹祖樂府辭石碣集福寺壁辭曰桃源憶故人泰和戊辰前四月中旬後二日寓汾庠進士馮天杰謹跋昭信校尉行汾州府平遙縣尉劉鎮(zhèn)立石

趙大端僧塔記在慈相寺

葬枯骨碑銘在清虛觀金皇統壬戌鄉(xiāng)貢進士李致堯譔并書

太平崇圣宮敕旨碑在清虛觀時改為太平崇圣宮敕清和大宗師興修

元征行都元帥五路萬戶梁瑛神道碑在梁官村嘉議大夫御史丞行御史臺事魏初譔集賢侍讀學士奉議大夫李倜書丹中奉大夫中書省參知政事杜思敬篆額延佑元年重九月日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男天翔立石

元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梁公神道碑銘在梁官村奉政大夫監(jiān)察御史亳郡李元道譔集賢學士資德大夫吳興趙孟頫書丹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清河元明善篆額延佑二年七月初十日前僉廣東廉訪司事授朝列大夫信州路總管府治中長男梁時中承事郎大名路清河縣尹次男梁時正承事郎秦州成紀縣尹次男梁時義中顯校尉僉淛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事次男梁時仁等建

元評事梁秉鈞墓碑中書省選充汾州教授張藻撰平遙教授邢仲元書丹鄉(xiāng)貢進士趙黻篆額歲次壬寅九月庚辰朔初六日乙酉太原路平遙長官男梁琮孫男梁棟次孫男梁翼梁羽立石

元沁州長官贈沁陽公杜豐神道碑銘進士李鼎撰文中統四年龍集甲子上巳日夫人王氏建

梁公禱雨碑在超山訓導張翼撰伶思賢書

元明威將軍吉州路達嚕噶齊杜思明墓碑在西汾里母弟前資善大夫中書左丞杜思敬撰文延佑六年歲次己未十月壬子朔十六日丁卯承直郎婺州路義烏縣尹兼勸農事長男杜恕立石

郝真人碑翰林學士朝請大夫知制誥修國史姚樞撰八分書多剝又有真人十二大字石碣在觀中

伶思賢安樂會詞石碣在清虛觀

清和子手書石碣在觀內乃三大字也清和真人嘗掌大教西源散人李晉子益氏跋

介休縣

鄔城東二十里今鄔城店左傳司馬彌牟為鄔大夫漢置太原郡有鄔縣魏地形志介休有鄔城

武城東四十五里秦白起駐兵於此

板橋城西北十八里韓板村劉淵擊劉琨於此城阻水以板橋渡又汾水之右有左部城一云劉淵為晉都尉所筑

六壁城東洪山村水經注魏置城因為大鎮(zhèn)太和中罷鎮(zhèn)仍為西河郡

介休城北魏志介休縣有介休城

介休故郡隋志後魏置定陽郡平昌縣後周改郡曰介休開皇初廢

介州舊唐志武德元年於介休縣置貞觀初廢

古平周縣十三州志在縣西五十里漢置隸西河郡永安故縣隋志永安有雀鼠谷

小靈石故縣元志元初析靈石縣置至元二年省入介休

忌坂西南十二里其坂壁立介之推避晉文公於此後人忌之

綿上聚左傳晉文公求介之推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後漢志界休有綿上聚

郭林宗故宅北關郭家村今華嚴寺按郭有道介休人郭家村實桑梓地汾州故宅其設教處也

秦王塔西南十三里西靳屯南原上唐武德二年劉武周固守雀鼠谷秦王世民兵不得進遂登南原合戰(zhàn)大敗武周於此後人建塔記之

假糧堆南四里相傳唐太宗圍尉遲?於此負土為堆覆之以粟

金果園在南門外相傳唐太宗收尉遲?駐兵於此段同村東北二十里相傳單雄信棄戵處今段屯有棄戵泉

銀空窟 摩斯嶺二僧胥空王佛弟子

鹿橋 兔橋在抱腹巖相傳空王佛自并州來二鹿二兔前導唐太宗因建云峰寺置二橋

李姑巖相傳唐太宗妹焚修地

郭有道墓碑東五里官路南墓前蔡中郎撰文

漢宋子浚碑水經注宋沖以有道司徒徵林宗縣人也孝義縣

虞城東北十里晉滅虞遷其民居此

虢城北八里晉滅虢遷民居此

魏文侯城宋袁藏云趙瞻詩俱云魏文侯城縣志文侯宅在縣治東又有臺在宣化坊上有樓名看河樓

吳城西南七十八里魏將吳起為西河守筑以拒秦六壁城西八里魏真君五年討白狐於六壁城地形志永安中置顯州治六壁城六壁者世傳辛壁賈壁白壁許壁柳壁并六壁為六也唐置以居府兵遂名六壁府

團城縣南田屯村孝昌三年置軍隋開皇九年廢魏志義寜郡有團城縣建義元年置武定四年置武昌郡治團城

東多城魏地形志天平中置真君郡治東多城

魚城北十里

務城西八十里

北溫州唐志武德二年置貞觀元年省

中陽故縣舊唐志漢中陽縣後魏曰永安貞觀元年改為孝義

吐京僑郡西二十里劉家里魏志真君九年置吐京郡領新城吐京二縣孝昌中?寄治西河

溫泉故縣西九十里高唐山之西元至元三年廢縣置廵檢司自高唐迤南為南溫泉隸靈石迤北為北溫泉隸孝義

高唐故縣唐志武德二年置隸北溫州貞觀元年省入溫泉今縣西有高唐山

介休坂西四里勝水南原

仙童原南五十里王才里縣志漢武帝見一童子年可八九歲曰吾居丹洞使往璚田聞西河有長命圣女因假來此言訖上升因名仙童原

枯桑原在王莊里庾信枯樹賦西河有枯桑之社比干臺東二十里汾河上相傳商季遣比干於騶虞山筑臺明于忠肅過孝義詩比干臺古野煙生

溫公鎮(zhèn)東十里今司馬村世傳溫公嘗宿此

田真宅縣西吐京村北今為寺

唐魏文侯墓碑開元二十年孝義令楊仲昌撰

宋建護國寺碑傅從政撰文寶元二年歲次己卯七月庚寅朔十九日戊申

宋魏文侯墓碑嘉佑戊戌謝景初撰文

臨縣

古烏突郡南三十里隋志後周置烏突郡及縣隋開皇初郡廢縣改太和唐高祖時廢為五社東大岳南宰都西玉溪北古壇中善慶今東關豐市街碑記猶存

北和故州舊唐志武德二年置貞觀三年省入臨泉古臨泉城西北四十里今東山暨西河滸各一城舊志謂劉琨所筑漢志西河郡臨水莽曰監(jiān)水

尅虎寨城金大定時攻西夏筑城屯兵元廢

劉王溝相傳劉淵引兵過此廟存

魏孝文遺跡南五十里三交南山世傳魏孝文過此見有異氣立廟厭之至今地無棘刺

石崖佛字南十里路東懸崖百尺上有一佛字縱橫三尺許體甚端楷色稍白因名白佛崖舊說佛音弼為佛肸之佛謂未有佛之先此字已兆於此崖

普化寺古鐘在寺內金大定三年造重數千斤聲聞百里明崇禎壬申寺焚鐘損

宋將西征禱應克捷碑元符二年十月日右正議大夫守左丞蔡金紫光祿大夫守左丞仆射陳立

元延安兵馬總管袁公神道碑在太平鄉(xiāng)白汶里奉議大夫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姚燧撰承直郎漢中道巡行勸農副使暢師文書并題至元二十五年歲次戊子九月二十九日男昭毅大將軍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克忠建

石樓縣

石樓之顔有巢氏棲於石樓之顔路史今隰州有石樓縣本曰吐京隋文帝改石樓東南六十里有石樓山

吐京故郡魏地形志汾州吐京郡真君九年置孝昌中陷寄治西河太武又置嶺西縣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

新城北魏志世祖名嶺東太和二十一年改

西德故州唐志武德二年於石樓置西德州貞觀元年廢

長壽故縣東五里後魏孝文置隋廢唐武德二年復置貞觀元年省

夷吾館東六里晉公子夷吾建通志云在縣東二十五里又縣東有夷吾橋

義門莊西五十里金時晉賢六世同居大定間旌其坊曰義門

試劍石西四十里世傳宋呼延瓚獵此獲劍試諸石分為兩蹟存

元資德大夫大司農鄭允中先塋碑翰林院承旨榮祿大夫管翰林院國史趙孟祚撰至正十六年四月吉旦

永寧州

離石城趙武靈王破林胡樓煩始筑離石城東漢末為南部庭在新東關北隅劉淵都離石即此一名左國城後魏立離石鎮(zhèn)州今有井存

盧石城北六十里縣志晉并州刺史劉琨攻劉矅筑此址存隋志後周置盧山縣大業(yè)初并入修化按隋志修化縣有伏盧山

孟門城西一百二十里一云州西二十里魏吳起所云左有孟門者即此舊唐志貞觀二年置孟門縣七年省入定胡金明昌六年更名孟門改離石巡檢司今為孟門南都址存

安國城西二十里山巔址存

離石故郡隋志後齊曰昌化縣置懷政郡後周改郡及縣曰離石

昌化故郡舊唐志本漢縣後周改昌化郡隋復為離石縣唐天寶元年改石州為昌化郡

定胡故郡在城西後周置郡及縣隋開皇初郡廢西定故州唐武德二年於定胡縣置貞觀二年廢修化故郡隋志後周置窟胡郡及縣隋開皇初郡廢縣改修化

方山故縣隋置唐武德二年置方州三年州廢縣存金貞佑四年徙治積翠山元省入離石縣城尚存今名方山堡在州治北一百五十里

劉王?劉淵都離石故名

鳳山仙蹟州北二里上建希夷殿相傳陳摶修煉於此羽士孫云際亦潛棲焉

呂梁碑劉躭作蓋漢時人碑可辨者六十字言舜禹治水時事

宋嘉禾碑宋離石縣有嘉禾碑

寧鄉(xiāng)縣

吳王城西一百五十里三交原舊傳為吳起寨址存寧鄉(xiāng)故縣隋志後周置隸離石郡大業(yè)初并入離石縣平夷故縣舊唐志後周析離石置平夷縣金明昌六年改曰寧鄉(xiāng)

車轍坪南三十五里相傳戰(zhàn)國時齊使進茶路經於此軌跡猶存

避兵臺南五十里高千丈周盈三里昔人避兵居此寧國寺碑金大定四年立石略云唐顯慶二年重修大同府

大同縣

云中城府城北郭外按秦漢之云中故城即唐云中都護府唐志云中都護東北距朔州五百五十七里自唐置云州于恒安鎭始改定襄縣曰云中其實元魏之平城即漢鴈門郡之平城縣也魏天興元年定都平城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二年增啟京師十二門孝文帝遷都洛邑改為司州牧唐呂令問云中古城賦棄萬里之沙漠傍五原之風土肇為此都實惟太祖池桑乾之水苑秦城之墻百堵齊矗九衢相望張嵩賦一太隂以建極則廣莫而論都遂徵板干庀徒卒鏟嶕嶢剞崛屼因方山以列榭按長城以為窟

平城外郭明一統志城東五里本漢平城縣其外郭乃西魏所筑在無憂坡上按北魏紀太宗泰常八年筑平城外郭周三十二里舊志云西魏所筑者謬

元魏宮垣遼志占城之北面雙闕尚在後為天王寺今考魏書錄其可見者如左舊志誤以遼西京四門為元魏制度今改正

天文殿天興元年秋七月定都平城始營宮室十月起天文殿十二月太祖臨天文殿太尉司徒進璽綬咸稱萬歲大赦改元

天華殿天興二年秋七月建十二月成

中天殿 云母堂金華室胥天興三年七月建

紫極殿 元武樓涼風觀胥天興四年五月建

西昭陽殿天興六年十月建天賜元年九月御昭陽殿受朝

西宮太祖天賜元年冬十月筑十一月幸西宮泰常八年廣西宮起外垣墻周二十里中有天文殿太宗永興元年十二月始居西宮御天文殿又有板殿永興四年幸西宮臨板殿

天安殿見天賜六年

萬壽宮世祖始光二年三月營故東宮為之中起永安安樂二殿臨望觀九華堂是歲九月二殿成大饗以落之

東宮世祖延和元年七月建三年七月成備置屯衛(wèi)三分西宮之一

北宮世祖真君十一年大治宮室皇太子居於北宮即?宗天賜四年秋七月筑北宮垣

太華殿高宗太安四年三月建九月成大饗羣臣孝文太和九年大享羣臣班賜皇誥太和十六年二月壞太華殿經始太極殿十月成高宗時郭善明甚機巧北京宮殿多其制作

壽安宮高宗和平元年保太后常氏居壽安宮

白樓文成李后傳高宗登白樓望見后美之遂得幸於齋庫中

平城紫宮孝文生於此神光照室

崇光宮顯祖皇興五年徙御崇光宮采椽不斵土階而已延興三年改寧光

太和殿孝文帝承明七年正月建太和元年七月成十四年居廬引見羣臣於此

七寶永安行殿孝文帝承明元年七月建

安昌殿承明七年正月建七月成太和十六年依古六寢權制三室以安昌殿為內寢

朱明門 思賢門胥孝文帝太和元年建九年七月又新作諸門

坤德六宮殿太和三年正月建

乾象六合殿太和三年二月建四年正月成

思義殿太和四年九月成十六年孝文帝臨殿策問孝秀

東明觀太和四年七月改作九月成

皇信堂太和七年十月成十五年帝始聽政於皇信東室十六年以皇信堂為中寢

宣文堂太和十二年八月建十七年徙御宣文堂經武殿太和十二年八月建

永樂宮太和十六年二月徙御永樂宮

太極殿太和十六年二月經始十月成大享羣臣以落之十八年自洛陽還平城御太極殿諭在代羣臣以遷移之略以上胥元魏大內宮殿

犲山宮太祖天興六年七月北巡筑離宮於犲山縱士校獵天賜三年正月四月凡再幸

豐宮太宗神瑞元年起豐宮於平城東北

西苑宮在西苑泰常三年十二月建太宗神瑞三年冬十月筑宮於西苑

白登宮泰常四年九月筑白登宮

南宮世祖神?三年幸南宮獵於南山

鑒元殿亦在方山太和十九年九月癸酉拜文明太后

陵前夜宿鍳元殿甲戌還永樂宮

鹿苑天興二年二月以所獲高車衆(zhòng)起鹿苑於南臺陰北距長城東包白登屬之西山廣輪數十里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為三溝分流宮城內外又穿鴻鴈池天興四年起石池鹿苑臺神瑞六年三月發(fā)京師六千人筑苑起自舊苑東包白登周圍四十余里

北苑太宗永興五年二月穿魚池於北苑泰常二年筑蓬臺其中四年又筑宮於蓬臺孝文太和二年四月祈雨北苑三年五月又祈雨於北苑閉陽門是日澍雨大洽十一年八月罷山北苑以其地賜貧民太和元年九月起永樂游觀殿於北苑穿神淵池

東苑太宗泰常七年秋八月詔泰平王率百國以法駕田於東苑車乘服物皆以乘輿之副

華林園世祖真君五年華林園諸果盡花

永興園太和十七年三月幸永興園

東西池太祖天興三年穿城南渠通於城內作東西池天淵池高宗興安二年二月發(fā)京師民五千穿天淵池高宗穿天淵池獲一石銘稱桓帝葬母封遠近赴會二十余萬人有司以聞命藏之太廟

靈泉池在方山太和九年六月行幸方山遂幸靈泉池自後十年四月幸十一年五月幸十二年四月七月閏九月凡三幸十三年七月幸十四年二月七月凡再幸文明馮太后與高祖幸靈泉池燕羣臣及藩國使人諸方渠帥各令為其方舞高祖帥羣臣上壽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命羣臣各言其志於是和歌者九十人

五石亭太祖天賜三年二月幸代園山建五石亭馬射臺有三一在陂西太宗永興二年幸陂西馬射臺講武教戰(zhàn)一在南郊高宗興安二年七月筑馬射臺於南郊一在長川世祖始光三年上親登臺觀走馬王公諸國君以下馳射中者賜各有差

城南白臺太宗泰常二年筑高二十余丈

天王臺府城北二里魏離宮

鳳臺城內西北隅左右二臺各高數丈元大德十一年地震圮其左延佑間右臺亦圮今名鳳臺坊

文石室太和三年六月建於方山又有靈泉殿

郊壇太祖天興元年立壇兆告祭天地二年正月甲子初祀上帝於南郊以始祖神元帝配降壇視燎成禮而反壇通四陛壝埒三重天位在其上南面神元帝西面五精帝在壇內各如其方諸神各以次從祀祭畢燎牲體左於壇南從陽之義三年正月癸亥瘞地於北郊祭畢燎牲體右於壇北從陰之義以神元竇皇后配

五精帝壇泰常三年為五精帝兆於四郊遠近依五行數各為方壇四陛埒壇三重通四門

西郊方壇天賜二年四月復祀天於西郊為方壇為二陛土陛無等周垣四門門各依方色為名帝御大駕立青門內內朝臣位壇北外朝臣及夫人芳容咸位青門外后率六宮從黑門入列青門內女巫執(zhí)鼓立於陛之東太和十八年三月詔罷西郊祭天

圓丘太和十二年十月帝親筑圓丘於南郊十三年正月車駕有事於圓丘十五年十一月冬至將祭圓丘帝親省齋宮冠服及郊祀俎豆越三日帝袞冕劔舄侍臣朝服辭太和廟之圓丘升祭柴燎

方澤太和十三年五月車駕有事於方澤

明堂孝文太和十五年四月經始十月告成十一月祀圓丘遂祀明堂十六年正月祀顯祖獻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九月大享序昭穆於明堂祀文明太皇太后於元室唐開元二十一年云州置魏孝文帝祠堂有司以時享祭州有魏故明堂遺跡即於其上立廟

靈臺太和十六年正月明堂禮成遂升靈臺以觀云物降居青陽左個

太學世祖始光三年起太學於城東祀孔子以顔淵配孝文太和十年詔建辟雍十六年八月以尉元為三老游明根為五更又養(yǎng)國老庶老將行大射之禮雨不克成是歲幸宗學親問博士經義

大社太和十五年十有二月遷社於內城之西太祖天興二年冬十月置太社太稷帝社於宗廟之右為方壇四陛祀以二月八月用戊皆太牢

高宗石像興安元年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顔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子論者以為純誠所致

西武庫天興二年八月作西武庫

銅龍世宗景明四年五月己亥遷代京銅龍置天淵池遼金宮垣西門有二土臺蓋宮闕門也路寢之基猶存遼志晉高祖割山前代北地大同來屬重熙十三年因建西京敵樓棚櫓具廣袤二十里門東曰迎春南曰朝陽西曰定西北曰拱極設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門之東曰大同府北門之西曰大同驛金克西京大定五年名其門南曰奉天東曰宣仁西曰阜成

西京同文殿遼禮志常朝臣僚朝服幞頭袍笏公服紫衫帽

梳妝樓城西北隅遼蕭太后嘗居此址存

鬭雞臺在奚望山遼志乾符三年云中守捉使李克用偕程懷信等募士萬人趨云州次鬬雞臺即此

銅石像在舍和坊遼志清寧八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石像五銅像六內一銅像袞冕垂足而坐余俱常服

保安殿金大定五年建宮室名其殿曰保安

御容殿金建有閣門使

西京宮苑金筑有宮苑使

遼金國子監(jiān)府治東南明洪武八年改府學

長城北百余里史記始皇三十二年使蒙恬自榆中竝河以東屬之陰山城河上為塞土色皆紫故名紫塞又云府城北有長城窟土人名白道泉

定襄城西北二十里漢為郡唐為縣皆治此開元間改為云中縣有陰山青坡二道皆出兵路

燕昌城燕主慕容垂轝過平城北四十里疾篤筑燕昌城而還土人謂之老公城

盛樂城金志大同縣有盛樂城

白羊城西一百四十里即大同舊衛(wèi)城

故云州舊唐志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云州來治永淳元年為賊所破因廢開元二十年復置天寶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復為云州

平齊故郡隋志後魏置尋廢

云內故縣隋志後周改太平縣曰云中開皇初改曰云內

云中故縣舊唐志本隋云內縣之恒安鎮(zhèn)唐貞觀十四年置定襄縣為云州治永淳初廢開元二十年更名云中遼始析云中置大同縣即今治

恒安鎮(zhèn)遼志北魏置恒州齊文宣廢州為恒安鎮(zhèn)周隋胥為鎮(zhèn)

白登後漢書注在平城東南十余里云中郡志按白登漢高被圍處一在城東七里一在城北百余里要以城北者為正今隸陽高

樞密寨西山迤南峰巒?屼名青龍觀觀前有懸石絶頂少西有石洞攀鐵索而上鐫詩云不知通得天臺否鐵索懸崖度石橋西望更出高峰名樞密寨

鹽場金志大同縣有鹽場

普恩寺古鐘朱弁記按其欵識時後唐清泰三年歲在丙申鑄

廣勝庫元置在大同掌平陽太原所造兵器以給北邊唐段文昌墓碑縣志東八里字已剝落

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碑皇統三年二月丁卯宋修武郎借吉州團練使充通問副使婺源朱弁撰文

金左丞相封金源郡王諡誠敏赫舍哩良弼墓碑良弼居宣寧大定十八年薨命翰林待制伊喇履勒銘墓碑

懷仁縣

蘭池城漢順帝陽嘉二年烏桓圍漢度遼將軍於此雞鳴城南三十里土人名魏早起城為雞鳴城又曰食時城孝文帝筑蹟微存金志懷仁有早起城

日中城孝文帝筑金志懷仁有日中城水經注東有日中城城東又有早起在黃瓜阜北曲中

東城遼志太祖與晉王李克用會云州之東城

沙南故城遼志懷仁本漢沙南縣地

莎泉故縣在城後魏置地有莎泉故名

云中故縣南五十里今名中城堡相傳秦筑址存遼志云中縣趙置金志遼析云中置懷仁

大利故縣遼志隋大業(yè)二年置大利縣屬定襄郡遼改懷仁

奉義故縣遼志本漢陶林縣地後唐武皇與遼太祖會此後析云中縣置

聚仙臺西南六十里天羅寺南

利國鐵冶西二十清涼山又錦屛山亦有冶

棃園西南二十里元薛御史果園明入代府址存山陰縣

南平城即新平城太祖天興六年九月行幸南平城規(guī)度灅南面夏屋山背黃瓜堆將建新邑天賜三年遂于其地筑宮規(guī)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經涂洞逹

山隂故城西南十五里即忠州城金貞佑二年陞山陰縣為忠州筑城

黃昏城北四十五里魏孝文筑

平齊故郡魏皇興初慕容白曜南伐下歷城徙青齊士望數百家於桑乾立平齊郡於平城西北新城?徙治京城西南二百余里舊陰館之西

河隂故縣遼置金更名山陰

御射臺南三十里龍門山後魏文成帝嘗射于此有碑記其陰列從臣姓氏

蕭太后營西南二十里安銀子村址存

復宿山房明王文端家屏及子柳州太守濬初讀書於此

遼節(jié)度使開國伯沙彥珣墓碣銘南三十里沙家寺東山坡明正德中水沖出

金王拱碑在佛宿山碑云文殊大師留宿處

應州

應州故城東十里唐天寶初大同節(jié)度使王忠嗣所筑乾符間朱國昌為節(jié)度使移筑天王村南故城遂廢

金鳳城天王祠前後唐明宗生此中有金鳳井元遺山詩此地曾云海眼開古今人喜暢奇哉料應丹穴相穿透飛出摩天金鳳來

黃昏城遼志金城縣有黃花城水經注武周塞水逕日沒城土人名黃昏城今訛黃花城

古望城南三十里下社村有觀音寺韓元帥浩習靜處寺後有樓即古望城遺址

泊城州治西大定街北

金城故縣在州城內遼志金城本漢陰館縣地漢末廢為陰館城大業(yè)末陷突厥唐始置金城縣為州治遼因之明永樂間嘗掘得金城縣印今為儒學

凝翠樓在州故城西門唐天寶時建

劉靜山房東南三十里小石峪溝東坡上相傳唐田游巖棲此後名大覺精舍

劉智遠宅東北二十里有石甃井

瓜園在輝耀村相傳劉智遠微時種瓜處

龍首書院州西南遼翰林學士邢抱璞建今儒學基即其故址

一經樓龍首書院東遼郎中邢建妻陳夫人教子讀書處遼列女傳陳氏甫笄通經義好吟詠時以女秀才名之歸於建有六子陳氏親教以經後二子抱璞抱質皆以賢位宰相

小有園在康興莊金權州節(jié)度使康公弼憩此

碧柳園金榮國公高汝勵別業(yè)即今柳樹巷

書堂巗茹越山中金進士曹之謙講學處

梳洗樓州治西南四十五步乃元元帥韓浩故宅也古石經柱在州城中關王城隍二廟八角石上蓋遼金時筆

透玲碑在佛宮寺相傳唐晉王墓上石光明如鏡元季兵燹止留二尺許

金重修州學記碑翰林學士李沖略撰文

渾河碑在東關龍王廟石螭首上篆刻開剙渾源河碑記成化時州人得於渾河

渾源州

故崞縣西二十里橫山左側遺墉尚存水經注崞縣故城王莽之崞張也縣南面北岳右背崞山處三山之中故名崞張其西山謂之崞口北有繁峙故城王莽之當要也州志山形如郭故名肇於西漢至後唐徙筑今城

平舒故縣史記趙孝成王十九年燕以葛武陽平舒易趙地徐廣曰平舒在代郡莽曰平葆隋曰平寇縣唐為渾源縣金陞州

平寇故縣隋置唐廢

飛石窟東頂大茂山碑舜皇巡狩詣此將登祀值大雪弗能進而遙祀之俄有石飛墜帝前遂以安王石名五載復狩其石載飛曲陽帝命即其地祠祀焉其飛窟尺寸固安王石符劵也

叢桂窟金劉撝至其曾孫登進士者若汲若仲澤仲瀛若侃若儼若從益從禹共八人嘗求書八桂堂於趙閑閑曰君家豈止八桂書叢桂窟歸之

翠屏書院南七里翠屏山金狀元劉撝右丞蘇保衡講學處

歸潛室金劉京叔祁壬辰還鄉(xiāng)里躬耕自給筑室榜曰歸潛壁間書張橫渠東西二銘自撰記作歌

龍山遺蹟西南四十里明一統志金末李冶元好問張德輝嘗游此山號為龍山三老

退藏齋元進士雷發(fā)建賦詩曰陋室那堪陋巷居退藏天畀隱斯廬看山破費工夫外一炷清香注易書

鳳山書院西北七里鳳凰山下明時郡人司務孫聰建標十二景曰鳳鳴亭翠微樓得月軒秋香圃藏書窟鼔琴洞奕棊臺釣魚磯碧水竇彩云巖金魚塘瑞蓮池

風葫蘆紈扇南十里嵫峽口張君祥刻石

壯觀唐李太白書刻嵫峽東崖上筆力遒勁人多摹搨成化十年建太白祠於崖上

歸潛堂銘金寂通居士陳時可撰

金雷思龍山詩碣大云寺中思天德三年進士同知北平轉運使事

元重修廟學碑泰定中韓國理撰文

元重修律呂神祠碑西北七里至元六年五月十五日東昌敎授麻治撰文

靈邱縣

靈邱故城東十里水經注應劭曰趙武靈王葬東南二十里故名宋起鳳靈邱辨趙時未置邑中歷秦楚迄漢高帝十一年冬命太尉周勃擊陳豨豨奔武靈之邱始置邑焉

敧城水經注靈邱有興豆亭敧傾不正世名敧城蕭后城西南三十里蕭家坡遼蕭太后所筑壘存楊六郎城距蕭家坡二里

靈邱故郡隋志後魏置後齊省莎泉縣入焉開皇初郡廢

故蔚州隋志後周置大業(yè)初廢

大昌故城隋志後周置隸蔚州開皇初并入靈邱莎泉亭北魏志北靈邱郡有靈邱莎泉二縣後齊省入靈邱

大勝甸東六十里元兵勝金人於此因名

石銘陘在縣西水經注滱水東流入陘有石銘其上故謂之石銘陘

溫泉宮北魏紀高宗興光元年十二月幸靈邱至溫泉宮

義倉東南二十里隘門山後魏置宋嘗設關於此擲虎澗東北二十里李存孝牧羊於此李晉王獵逐虎過其地存孝搏殺之隔澗擲還遂養(yǎng)以為子

寧朔府奉化府唐莊宗以吐渾白承福為都督賜姓名為李紹魯置兩府居之終唐時常遣使朝貢

石人臺東北五里俗傳唐時鄧氏女過而有感遂生存孝

廣靈縣

長城在直峪山漢武帝元光五年筑址存

平舒城西十里平水村南晉穆帝昇平三年燕主慕容儁居北部賀賴頭于代郡平舒即此

六郎城在林關峪宋將楊延昭所筑址存

清塞守捉城唐貞元十五年置

寡婦城東七里相傳夫遠戍妻筑城以居址存

古城南三里遺址甚狹相傳秦皇所筑

延陵故縣史記趙孝成王十八年延陵鈞率師從相國信平君助魏攻燕漢置延陵縣隸代郡遼志蔚州廣陵縣本漢延陵縣隋唐為鎭州地後唐同光初分興唐縣置路史延陵有五一在代一在丹徒一在晉陵一在綏一闕

插箭嶺東南三十里相傳宋將楊延昭插箭於此懷荒鎭 御夷鎮(zhèn)胥北魏置縣境隸焉

聶諒故里 神峰山下加斗村諒元總管也

廣昌縣

商王城東十五里址存內有比干廟

五龍城遼志後周置廣昌縣於此

飛狐故縣即廣昌縣治漢名飛狐縣後名廣昌遼志後周大象二年置廣昌縣於五龍城隋仁壽二年改名飛狐相傳有狐於紫荊嶺食五粒松子成飛仙故名唐隸蔚州其北飛狐道宋為飛狐軍遼為飛狐縣明初改廣昌

銅山冶舊置爐鑄錢唐至德以後廢元和間復鑄唐志飛狐有三河銅冶有錢官

曬甲石南七十里楊六郎曬甲於此

祭刀石南四十里相傳楊六郎在此祭刀明巡關御史立碑曰楊六郎祭刀之石又南六十五里有楊夾馬石

孟良臼南六十里孟良舂粟於此

云溪觀西南安峪村北魏道士宼謙之建

陽高縣

娘子城距白登村二十里相傳曲逆以美婦艷冒頓激閼支過而信宿焉故名霍鵬詩云中冒頓曾鳴鏑塞下閼支有廢城

沮洳城北魏紀泰常二年十月辛酉行幸沮洳城癸亥還宮

高柳故城附近有參合陂胥隸縣境北魏志永熙中置高柳郡高柳縣屬焉

開陽故縣五朝志馬邑郡開陽縣舊曰長寧後齊置齊德長寧二郡周廢齊德郡隋開皇十九年改縣曰開陽

白登故縣遼志本白登臺地遼置長青縣金改白登明廢

白登臺南二十里遼志冒頓縱精騎三十余萬圍漢高帝於白登即此或曰魏廣鹿苑遷白登之民於此故名梁元帝橫吹曲朝跋青坡道暮上白登臺

單于臺西北百余里漢武帝元封初勒兵十八萬騎登此臺

莫含壁代左將軍關中侯繁峙莫含故宅在桑乾川南世稱莫含壁含音訛或謂之莫回城云

陽和臺即北城上建元帝宮殊壯麗

太師莊西北十余里乃明英國公張輔莊也河水灌溉稱沃壤

明總督軍門在城西南

撫賞庫在制府南內貯彩幣遠人欵貢則給賞

天鎭縣

平邑故縣史記趙獻侯十三年城平邑按漢志代郡有平邑縣莽曰平胡

廣牧故縣遼志本云中縣地北魏道武帝置廣牧縣晉建興四年劉琨為箕澹後繼屯廣牧

天成故縣遼志本極塞之地魏道武置廣牧縣唐武德五年置定襄縣遼析云中置元隸興和路

玉泉驛縣志隋唐曰玉泉驛遼改為玉泉縣元為興和路天成縣按元之天成當即遼金大同府之天成玉泉縣之說疑附會

蕭后井在蕭墻堡相傳蕭后駐兵於此井水盈溢去後如故

洞賓洞在筆峰山深邃人莫敢入相傳呂洞賓居此馬市樓新平北門外

大古城門天成衛(wèi)南七十里蔚州北八十里

石鼔在青云山驚峰寺

朔平府

右玉縣

定襄故縣前漢屬定襄郡後漢屬云中按北魏定襄屬永安郡唐初定襄屬云州胥非漢縣也

楨陵故縣漢置隸云中郡莽曰楨陸十三州志楨陵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

桐過故縣漢置隸定襄郡莽曰倚桐按黃河過桐過縣西桐過北接楨陵縣

東古城東南五十里相傳漢明妃居此

南古城南七十里相傳為劉武周行宮

定邊衛(wèi)明洪武二十五年置東勝六衛(wèi)一曰定邊後廢調大同右衛(wèi)實之又調玉林衛(wèi)人定邊

蒲州營南三十里大南山下大路兩傍中隔滄頭河相傳孝文駐兵於此

峰臺梁南八十里相傳唐李衛(wèi)公北征駐兵於此倉鶴陘古參合口即今郡境出口之道也

張良洞南百里偏嶺相傳漢張良曾居此

蕭通元洞南三十里大南山之陽洞口高四尺廣三尺深六尺石穴穿下人莫敢入相傳蕭通元第八仙修煉於此又傳嚴子陵曾隱此名嚴子陵洞

孝文碑南三十里天南山中碑缺字多磨滅以土粉印之可辨者有三寶顯明【缺】積侍郎內院【缺】廣武【缺】郡太子侍【缺】孝文石名李賀苾【缺】光【缺】年四月十日上為孝文皇帝文明【缺】百七十里【缺】敦山頂造【缺】天祿及七世所往前死後【缺】千百葉【缺】國家和門【缺】用之無匱【缺】伯曾祖字樣余俱不成文不知為何朝孝文明嘉靖間分守大同中路參將李蓁守備張璽重修大南山顯明寺碑云漢孝文駐兵於此因墓於山建寺曰顯明供佛僧焚修舊碑存焉等文按漢孝文迄今二千年碑未必存且佛法自漢明帝時始入中國文帝時尚無佛法何得有顯明寺而漢官又無內院元魏孝文在漢文後六七百年且先都平城至此山不及二百里於缺碑中百七十里字有合當以魏孝文碑為近

黃華老人石刻城內白衣寺中金翰林修撰王庭筠書法

朔州

馬邑城晉太康地記秦時建此城將成而圯者數矣有馬周旋馳走反覆父老異之因依以筑城遂名馬邑漢元光二年用王恢策伏車騎材官三十余萬於此

太平城在州境後魏置神武郡北齊改曰太平周廢城內有統萬所送二大釡各受二百石

梁郡城西二十里後魏時爾朱榮所筑

大利城隋書大業(yè)九年十月筑大利城於朔州以居啟民

長城自神池口東連馬邑即秦所筑址

定襄故郡前漢治成樂縣後漢治善無水經注中陵水又西北流逕善無縣故城西十三州志曰舊定襄郡

廣安故郡隋志後齊置開皇初廢

馬邑故郡隋志舊置朔州大業(yè)初改代郡尋曰馬邑新昌故郡舊志晉置按晉志惠帝改新興為晉昌郡非新昌

鄯陽故縣城外西北隅古城內本秦馬邑縣地後齊置招遠縣為廣安郡治隋大業(yè)元年始名鄯陽遼金元因之明廢遼志本漢定襄縣地

善無故縣前漢屬鴈門後漢屬定襄北魏天平二年置善無郡治善無縣水經注中陵水又西北流逕善無縣故城西王莽之陰館也

懷朔鎭北魏志延和二年置鎭孝昌中改為朔州六郎寨南八十里白草溝西南

赫連戍金程敏政朔州行赫連古戍白草枯

白樓古城內東北云中郡志後魏明元帝姚后建樓以望秦飾以鉛粉故名

通天樓舊志在古城內相傳夏王赫連勃勃建

鄂公故宅州南石碣谷村址微存

李純甫隱居金時隱居玉屏山自號玉屏山主人圣佛崖明少保于謙詩鑿石成佛巧石內無佛先佛是幻象石石是佛渾堅如佛能有靈石靈在佛先馬邑縣

廣武城南八十里韓王信屯廣武漢兵大破之即此漢為縣隸太原郡

大同軍城唐志開元五年於大同軍城置馬邑縣遼志在鄯陽縣東三十里南至朔州四十里按此大同城與永濟柵故大同城不同

寰州城西關迤南後唐天成三年置寰州治寰清縣遼罷為縣址存

馬邑川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居柔然於馬邑川灅南宮後魏世祖泰常五年夏四月起灅南宮又太祖天賜三年六月發(fā)八部五百里內丁男筑灅南宮門闕高十余丈引溝穿池廣苑囿

金龍池在司馬泊鄂國公廟前其水泓深清澈廣袤數畝自後魏以來相傳池中產二馬驪一黃一有角似鹿蓋龍種也尉遲敬德潛伺池邊俟其出飛跨其背策之將復躍入池乃以手攀大柳旋轉而止又傳池邊有左紐樹

櫓臺城內西北隅高四丈余相傳唐李靖筑以觀星馬跳莊北十里舊傳鄂國公於金龍池得馬乘至此馬復跳躍故名又策而東至西河底村澗橫列一躍而過者三因名三跳澗

佳吉寨馬邑東南六十里宋楊將軍屯兵處又西南五十里太和嶺西北有六郎寨址存

元忠臣故宅在司馬泊村傳為崔斌崔彧故里門石獅猶存

古峰臺在莊頭村高四丈中空可匿百人厥土堅實矢石不能攻

神婆跡在洪濤山頂俗傳神嫗攜子游山上手足及梳箆皆印石深寸許

左云縣

宣寧城金志本遼德州昭圣軍宣德縣大定八年更名元因之明廢

窟龍城金志宣寧縣有窟龍城

大洛城北魏永興五年自云中之大室南巡至定襄大洛城

紫阿鎮(zhèn)遼志本漢桐過縣北齊置紫阿鎮(zhèn)唐會昌中置宣德縣

鎮(zhèn)朔衛(wèi)明洪武二十五年置東勝六衛(wèi)一曰鎭朔後廢調大同左衛(wèi)實之又調云川衛(wèi)入鎭朔即今縣

明妃遺蹟西北三十里蹄窟嶺相傳明妃出塞經此石上有馬蹄痕

鋤亭在善無北

土壁亭善無西北二亭胥近吐文山

紅羊峪南四十里盤踞百余里嶺西有古寺遺蹟俗傳有二僧俱化於此

長城嶺東北三十里迤不絶上有御敵形蹟

平魯縣

太羅城十三州志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武縣在善無西一百五十里北俗謂之太羅城水亦藉稱焉

北新城北魏皇興初慕容白曜克宋歷城立平齊郡於平城西北北新城

廣寧故郡隋志鄯陽縣有後齊所置廣寧郡後周廢唐隆鎮(zhèn)遼志寧邊州本唐隆鎮(zhèn)重熙二十五年夏遣使求唐隆鎮(zhèn)

老軍營在西門外相傳未建城之先屯兵於此駐防磨山古洞舊志把禿王與漢兵轉戰(zhàn)數日斬於山下死者萬騎後建廟旁有碧峰古洞幽杳莫敢入

契吳亭水經注水出契吳東山西逕故里南而北俗謂之契吳亭其水西流注於河

馬晾溝西二十里相傳唐尉遲?曾晾馬此地有馬蹄跡

井坪舊址井坪城西南三里相傳先於此筑城未就移筑今城

楊忠故宅周保定三年忠為元帥與突厥伐齊出武川過故宅祭先人享將士

六郎寨井坪城西南十五里十二連山頂上相傳楊六郎屯兵於此舊址炮石尚存

山西通志卷五十八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