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百六十八

雍正山西通志 作者:覺羅石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寺觀【一】

北魏書靈徵志代都風(fēng)物爰有考焉寺觀著録以備土風(fēng)之一則蓋亦靈徵遺指匪必埒楊氏伽藍(lán)記段氏寺塔記也志寺觀

太原府

陽曲縣

夀寧寺在臬署西宋大中祥符年建有真宗御制碑記字多剝落後殿宇多圮

國朝康熙五十二年按察使岳岱重修後增建千佛閣給事中鄭崑璽記土人名大鐘寺 朱彛尊集宋太宗書庫碑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御書勒石在太原府夀寧教寺碑為風(fēng)雨崩剝其半沒土中歲久盡蝕文凡二千余言僅存數(shù)百字隂石尤泐所可識者有太宗御制文集四十卷又集一十卷怡懷詩一卷回文詩一卷逍遙詠一卷至理勤懷篇一卷棊勢圖琴譜各二卷蓮花心漏回文圖若干卷雜書扇子一百三十六柄雜書簇子七百五十三軸今尤剝落不可辨按舊志祥符間建寺真宗御制碑記是碑為建寺作也而碑記不存裁存太宗書庫碑録之以志遺蹟

崇善寺在城東南隅舊名白馬寺後掘地得石碣復(fù)改名延夀明洪武初拓筑新城於寺外十四年晉恭王薦母高皇后即故址除辟南北袤三百四十四步東西廣一百七十六步建大雄殿九間高十余仞周以石欄回廊一百四楹後建大悲殿七間東西回廊前門三楹重門五楹經(jīng)閣法堂方丈僧舍廚房禪室井亭藏輪具備南隂有贍寺地四十頃洪武間置僧綱司成化十六年增葺晉莊王撰記正德丁丑僧繼然重修郝本記嘉靖三十九年重修題曰白馬存延夀故址孔天孕記內(nèi)供大士文殊二畫像出自晉藩相傳吳道子筆西井樓南有大古碑高一丈廣七尺螭首五尺臥土中初名宗善寺僧不能久居堪輿家增山字遂名崇善土人名新寺

文殊寺二一在西蕭墻角明萬歷丁巳僧如安重修萬砥記崇禎七年晉王重修并建白衣殿尚時彥記一在鄯都村元至正間重修

報恩寺二一在前所街舊名鴻佑宋元豐七年建李單子嘗寓此後建通明閣於前百步寺遂廢明正德間河?xùn)|王重建改今名崇禎間增修河?xùn)|王撰記一在城北隅舊為通政參議裴希度別墅闖賊逼太原裴母范氏盡節(jié)於井希度因改為寺亦名報恩大學(xué)士胡世安撰碑

彌陀寺二一在大南門西金大定四年建明洪武五年重建

國朝康熙四年巡撫楊熙重修一在南市西為小彌陀寺指揮陳彬家佛堂寺西有古漆井

崇真寺在大南門內(nèi)元至正間建明成化嘉靖間繼修普光寺在七府營街漢建安間建唐初賜名普照以金相上有普照王字從僧伽之請也中宗避天后諱改今名宋元豐六年河?xùn)|安撫使呂惠卿為僧求迦葉書偈寺中碣石尚存元時大寶法王嘗棲此明初西域神僧板特達(dá)從晉恭王之國住寺中弘治間梁魔頭圓寂於此內(nèi)建影堂有遺像影堂前有圓通殿為古觀音海會嘉靖初相傳呂仙至此遂名為迎仙院萬歷己酉年五臺山僧人憇寺中尅日坐化土人又傳寺歷百年出一異人永樂間重修嘉靖三十四年普簡王修萬歷甲寅晉裕王修影堂而移板特達(dá)於後崇禎五年晉王撰碑銘

國朝康熙五十二年重修後院五十八年又建山門雍正三年建鐘鼓二樓有扁額三曰晉光第一地曰歡喜地曰菩提德本明晉藩文思堂書

開化寺在開化寺街晉廣昌安僖王禱母病於此病愈表賜今名發(fā)帑金命中貴安澄督修天順丁丑嘉靖戊子繼修寺貯全藏明末散佚棟宇亦頹

國朝康熙三年巡撫楊熙倡修補(bǔ)繕全藏

熙寧寺在羊市南路

國朝康熙十四年建

善法寺舊在南門外菜園村西明崇禎十二年僧鎮(zhèn)隆建名南十方院接待寺

國朝康熙元年移建菜園官道東改今名雍正四年重葺

太平寺在水西關(guān)

國朝初建

圓通寺在北關(guān)明洪武間建景泰七年修隆慶六年僧圓通募修

國朝康熙二十年知縣戴夢熊重修

善安寺在城東門外明成化二十二年晉府承奉正張?zhí)┙〞x王題額善安弘治二年河?xùn)|王撰記今改名延慶

按邑志延慶寺在城東安善禪寺在城北今考寺碑延慶即善安志誤分為二又訛善安為安善城東為城北今改正

永祚寺在城東南門外高岡明萬歷中釋佛登奉勅建慈圣太后佐以金錢造兩浮圖各十三層名曰宣文土人呼雙塔寺京山李維楨記登得舍利藏塔內(nèi)萬歷壬子重九巡按蘇維霖考官郭士望王成得訪登觀舍利維霖撰碑

國朝順治十五年重修康熙五十九年八月相傳塔頂有光大如車輪色紺碧移時方息云

千佛寺在城南十里狄村唐貞元間建金大定間僧清福重建明洪武間并慈云芳林二寺為一正統(tǒng)嘉靖間繼修

慈觀寺在城東南十里狄村明嘉靖間拓建

國朝順治間重修

白云寺在城南十里紅土溝舊有凈業(yè)庵繇溝中鑿磴道上佛殿三楹奉釋迦思惟出山像三面陶穴以棲僧衆(zhòng)萬歷四年土人延僧圓喜住持王道行撰碑

國朝康熙二年僧天澤辟東畔地建寺清涼僧明豁撰記康熙丙寅都司陸君興建藏經(jīng)閣五楹四十六年僧平山重修遂成臨濟(jì)法席雍正九年僧了然重修建毘盧閣彌號閎整焉庵近狄村有古碑題曰白云飛處蓋取唐書狄梁公傳語也巡撫圖納因改今名

大寧寺在城西十里西社村明宣德七年重修正德十一年再修王佩撰記

洪福寺二一在城東北十里辛村明洪武十三年建一在城東楊家峪明天啓三年重修胡良翰撰記

龍泉寺在城西二十里桃園洞西土人名水峪寺隆興寺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張村元元貞二年修明成化間僧廣祥重修嘉靖十九年僧妙鋭拓建二十四年僧玅琦撰記

長安寺在城東北二十里北窰村元泰定四年建明嘉靖十二年修有碑

廣仁寺在城西三十里西名村明洪武十二年建萬歷間繼葺崇禎七年重修有碑

治平寺在城西三十里狼虎山土人名狼虎寺元魏曇始禪師棲此內(nèi)有曇始行狀碑宋大觀二年五月立石

慧覺寺在城西北三十里西村元延佑四年建明洪武間修并寶泉寺入焉正統(tǒng)十二年僧覺遇再修嘉靖十三年又修

崛寺在城西三十里崛山下呼延村唐貞元二年建額曰三教堂山上有多福寺即古崛教寺明弘治間更今名而山下寺遂專崛名矣嘉靖間重修萬歷二十七年立石

多福寺二一在城西北三十五里呼延村西崛山舊題曰崛教寺明洪武間重建昔有闍黎汲水於汾淚滴如珠乃詣文殊告乏水命黑龍神護(hù)歸獲二龍池今寺有文殊闍黎殿閣萬歷戊申重建有碑記明侍郎張頤知縣梁之垣夏宏晉王朱求桂靖安王朱新環(huán)胥有詩明寺僧昌海與洪蓮義金稱三高士永樂中詔選赴京纂修大藏經(jīng)授太原府僧綱司都綱云一在城南三里

土堂寺二一在城西北四十里劉村金太和五年建舊名凈因內(nèi)有土洞殊高敞名土堂有大佛像相傳一日曀霾山中隱隱有人聲曰我出忽山頹土洞中大佛現(xiàn)焉明天啓二年文世登撰碑張頤夏宏朱新環(huán)胥有詩一在牛站門外東南

棗華寺在城東十五里淖馬村

威德寺在城西北四十里西煙村明嘉靖三十四年僧永成修

天王寺在城北四十里范家村元時建明洪武十五年重修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重修有碑

大慈寺在城北五十里萬夀村阪泉山側(cè)宋大中祥符六年修熙寧間重修元季毀明弘治十七年王文秀偕僧智昶復(fù)修束鹿刁毅撰記嘉靖十八年僧明清重葺有碑

元泉寺在城西北五十里山中上有七佛堂峭巖滴水額曰元泉有宋崇寧年石碣明洪武間僧乏水就流而居巖阿尤勝亦號元泉嘉靖間僧如愚建藏經(jīng)閣寺舊汲水於汾僧道源始穿二井隆慶二年釋法海撰碑

金剛寺在城北六十里東張村宋宣和元年勅建明正德五年僧綱道安重修嘉靖七年任經(jīng)濟(jì)撰記

三覺寺在城北六十里劉村明洪武十二年建

佛堂寺在城北六十五里郁利村金天會間杜潮公舍宅建元中統(tǒng)間僧衍公增修大德七年僧琮進(jìn)砌石堰寺釋道公有戒行相傳龍神聽講能預(yù)決風(fēng)雨又有云公圓寂時愿殯南河為建浮圖號鎮(zhèn)水塔

清修寺在城北八十里東黃鼠村東北有唐開元九年墓志村即唐黃鼠鎮(zhèn)也元至元間建明正德二年重修雨陽蝗蝻必禱歲七月七日祈年報賽田瑞撰記

寶峰寺在城西百里河下村金天德間建大定間修明洪武五年重修成化萬歷繼修

悠慶寺在城西北一百十里西小店明萬歷乙巳年重修

凈因禪院在北關(guān)明萬歷二十三年僧融盤創(chuàng)建名十方海會禪林晉藩額曰千夀寺後建文殊閣貯藏經(jīng)

國朝康熙三十一年重修

寶林禪院在城東黑土溝明晉藩宦侍建嘉靖戊午重修立石萬歷二十九年李賦直又撰碑

十方院在東關(guān)明崇禎十四年建潘云翼撰碑

大士庵在城東南隅土人名小五臺舊為王道行桂子園後歸河?xùn)|府改名金粟園有金粟坊桂藂軒歲寒居蒼云塢丹藥院有斐堂香雪塢懶云窩燈然樓樓下為金漁池池上架石為橋有流觴曲水錦云鄉(xiāng)富春亭清涼界石槐隂亭超然臺諸勝明季兵毀遂廢

國朝順治丙申巡撫陳應(yīng)泰給田撰記立石後僧募建文殊大士二閣康熙六十年大旱知縣沈一葵禱繋舟山之小五臺歸供神水於文殊閣雨立沛六十一年一葵復(fù)禱應(yīng)雍正三年總督伊都立重修

觀音堂在城北九十里白村金明昌六年建

西方境在東岡村元中統(tǒng)間建勅名妙覺寺詳碑記明隆慶間僧清嘉募修改今名萬歷十二年勒石

元通觀在城東南鐵匠巷舊名天慶宮相傳有李單子者好服單子人謂單子李神仙地故坎而竅土人名海眼單子初就食鴻佑寺僧不為禮單子艴然懸白鏹竿頭令人投石取鏹至者云集遂實而平之上建玉皇閣九楹高百余尺名通明閣為會城巨觀元韓德麟詩所謂乘興登高閣憑欄眼界寛望中無限景宜向畫圖看者也明洪武初晉恭王建五祖七真殿十五年殿後建道祖法堂正統(tǒng)十年晉憲王左布政石璞都指揮僉事陳亨於閣前建三清殿十二年勅頒道經(jīng)一藏凡四百八十函弘治元年建左右二殿門廊鉢堂兩廡八十六間繪老子八十一化圖弘治十四年河?xùn)|王撰記

按天順間百戶李斌修閣記唐太和三年重修宮與閣皆權(quán)輿於唐閣猶唐時建造自太和迄今如魯靈光之巋然獨(dú)存也萬歷中碑記唐太和三年李單子神仙建閣舊志又載元中統(tǒng)元年建考?xì)J頒道藏經(jīng)息字函載元按察使王博文撰棲真子墓碑稱單子治病禱雨奇驗太宗三年辛卯府尹石抹公請住持天慶故宮以興復(fù)崇建為事具見榮祿宋公撰萬夀宮碑據(jù)此則為古觀無疑太宗辛卯去中統(tǒng)三十余年舊志似誤其言單子以興復(fù)崇建為事則觀始自唐閣或單子剏建抑中統(tǒng)中別有修建而舊志略而不詳與河?xùn)|王記又謂觀有李單子塑像相傳即始建閣者抑唐太和三年單子剏建而李記誤作修與觀內(nèi)又有勅碑

普濟(jì)觀在城北郭土人名栢樹園明晉王建

國朝巡撫穆爾賽重修

神清觀在城東十五里淖馬村元延佑六年建明永樂初修弘治六年夀官王欽病中夢神傳語疾瘳倡修三清殿寧化河?xùn)|二王佽佐之地艱於水觀左山下甘泉夜涌道士張演寶穿洞五又井於山麓度三尺輒得泉嘉靖十七年霍鵬撰碑隆慶六年王道行又撰碑

卿云觀在城北九十里太平鄉(xiāng)辛莊蘂羅山下元至元十一年全真李志樸建河?xùn)|山西道按察使西溪王公書額教授伶賢甫撰記志樸弟子張居敬至元二十八年授太原路都道録所劄付充本宗門下題領(lǐng)勾當(dāng)三十年授天下元門演道大宗師掌教真人管領(lǐng)諸路道教付身充本宗提點(diǎn)元貞元年重修皇慶元年立碑

西谿觀在城東北九十里高村元至元十五年全真杜志元建提刑按察使史杠撰碑

純陽宮在天衢街貢院東明萬歷二十五年朱新場朱邦祚建相傳規(guī)畫皆仙乩布置內(nèi)八卦樓降筆樓亭洞幽曲對額皆乩筆題碑二一鍾離權(quán)乩筆一李太白乩筆

太原縣

凈明寺在縣北二里隋仁夀二年建賜額惠明內(nèi)有塔阿育王所造舍利塔八萬四千之一也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宗降劉繼元詔毀古城塔壞而光仍見詔復(fù)建咸平二年三月壬戌大震電風(fēng)寺塔災(zāi)六月遣內(nèi)侍王守真發(fā)諸州兵一千三百修之景德三年七月塔成累甓九級崇一百五十八尺詔以汾州僧啓璘主寺事賜金書九軸歲度五僧大中祥符二年詔廣堂廬五十四間以東封泰山所得芝草十有一本賜之元豐八年呂惠卿撰舍利塔記僧惠素立石元末廢明洪武十八年僧德閡重建并顯光等寺入焉正德十六年重修

國朝康熙間再修

華塔寺在縣西三里安仁鄉(xiāng)唐貞觀八年僧法寶建內(nèi)有無垢凈光佛舍利塔天寶間修宋咸平二年重修元至正間塔毀明洪武間復(fù)建并明仙定慧明秀流福四寺入焉 宋太宗平河?xùn)|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毀真宗欲新之遣內(nèi)工經(jīng)度計工二百萬上疑命東頭供奉官侍其曙往減費(fèi)十九

崇福寺在縣南五里安仁都北齊天保二年僧永安建唐大歷二年修會昌五年廢元至正初重建尋廢明洪武十年重建并上生寺入焉

童子寺在縣西十里龍山上北齊天保七年弘禮禪師建時有二童子見于山有大石似世尊遂鐫佛像高一百七十尺因名童子寺前建燃燈石塔高一丈六尺後鑿二石室以處衆(zhòng)僧顯祖嘗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此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湯池天府國上云我謂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金天輔元年毀于兵明嘉靖初僧道永重建

懸甕寺在縣西南十里懸甕山魏熙平初沙門靈辨造華嚴(yán)論于此北齊天保三年僧離辨建緣山鑿石室宋仁宗時地震寺廢元至正三年修

奉圣寺在晉祠南唐武德五年鄂國公尉遲恭禮釋滿公捐別墅創(chuàng)建高祖賜額十方奉圣禪寺公遺像在焉金貞佑間兵毀正殿中殿法堂窣堵波僅存元初釋洪智重建後希深一間淺公浩公杲公昌公惠公喜公胥有戒行歷加繕葺皇慶二年王居實撰碑至正十八年災(zāi)明洪武二十四年并明月龍福二寺入焉內(nèi)刻唐李德裕為張弘靖祭唐叔虞文

明月寺在縣南十里晉祠東

雨花寺在縣西南十里明仙谷明洪武十年重建上生寺在縣西南十里晉源都北齊天統(tǒng)二年僧清輝建明永樂十四年重建

太山寺在縣西十里風(fēng)谷山麓唐景云元年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并觀音童子等五寺入焉

明仙寺在縣西南十里龍山金天會二年僧凈慧建五洞石室三龕內(nèi)有宋元豐八年呂惠卿撰三圣堂銘碑蘇過書詩石碣元彥齡明王瑄史士舉胥有詩

彌勒寺在縣北十里武家莊

崇圣寺在縣東十里汾河西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宗平劉繼元?dú)侵闷綍x縣于汾東改行在為佛寺賜號平晉一名回鑾御制平晉記并賦及五七言詩刻石寺中大中祥符二年改額崇圣皇佑五年奉太宗御容于資圣院統(tǒng)平殿【宋禮志太宗取劉繼元于并州是太平之統(tǒng)也即崇圣寺殿名曰統(tǒng)平以奉太宗】嘉佑元年統(tǒng)平殿災(zāi)詔復(fù)加崇建【諫官范鎮(zhèn)言并州素?zé)o火災(zāi)自建神御殿未幾輒焚天意若曰祖宗御容非郡國所宜奉安者近聞下并州復(fù)加崇建是徒事土木重困民力非所以答天意也】熙寧初汾水溢寺毀元豐二年詔重建殿堂樓閣三百六十余楹左右浄房十區(qū)以處僧衆(zhòng)後壖垣為館舍數(shù)十區(qū)以待使客外筑防千尺崇丈有五尺以防水患詔韓絳撰記元豐八年立石明弘治十四年碑吼三日夜一夕沒于汾鄉(xiāng)民復(fù)于故趾建殿焉

閑居寺在縣西南十二里馬坊山唐貞觀二年僧洪辨建元至元七年僧行果修今圮明王佩有詩

大云寺在縣西北十二里金勝村金大定間建後廢止存大石佛頭高三尺余明永樂間重修

法華寺在縣西十五里蒙山北齊天保二年建賜額開化後鑿石通蹊依山刻佛像高二百尺後主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nèi)隋仁夀元年建佛閣改浄明時唐高祖在藩邸至寺瞻禮夜夢滿空毫光數(shù)丈及即位復(fù)改開化乾寧二年晉王李克用建莊嚴(yán)閣自乙卯至己未始成功三十萬後寖廢晉開運(yùn)二年節(jié)度使北平王劉智遠(yuǎn)重建太閣五層一百三十間創(chuàng)建斗帳四間閣上二十四窗竹網(wǎng)及麻網(wǎng)一十五扇特蓋行墻五間學(xué)士蘇禹珪撰碑宋淳化元年修釋迦如來舍利二塔元末毀明洪武十八年晉恭王重建內(nèi)有元雪峰道行碑王好古撰唐晉陽尉吳少微金王庭筠明王瓊并有詩

白云迎福寺在縣西十五里龍山唐相裴休退隱于此六祖寺在縣東十五里劉藍(lán)村金大定四年僧明真建元至元元年僧桂堂修至正十八年廢明洪武十七年僧惠空重建并圣夀圓照吉祥諸寺入焉

明秀寺在縣南十五里北郭都

流福寺在縣東十五里汾河西柳林莊

隆福寺在縣南十五里張村

甘泉寺在縣西北十五里開化谷

普照寺在縣西南十五里馬坊山乃桑維翰祠也今廢洪福寺在縣南二十里落陽村

顯光寺在縣東北二十里下莊村

觀音寺二一在縣西北二十里黑陀山一在孫家寨昔遼永州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太宗援石晉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即此也因移木葉山建廟春秋告賽尊為家神興軍必告之乃合符傳箭于諸部由此白衣觀音海內(nèi)爭建庵寺而幽州為尤盛云

天龍寺在縣西南三十里王索西都北齊皇建元年建內(nèi)有石室二十四龕石佛四尊隋開皇四年鐫石室銘寺東一里鑿壁為池有天龍廟內(nèi)有千佛樓北漢廣運(yùn)二年劉繼元命嬖臣范超冶金為佛同平章事李惲撰碑金天會二年廢元至正二年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并仙巖寺入焉正德初僧道永建高閣以庇石佛嘉靖二十五年西巖鑿石洞三龕以避兵明釋洪連刺血書五大部經(jīng)文于此明總督蘇佑有詩

仙巖寺在縣西南三十里葦谷山北齊天保二年建為避暑宮後賜今額有齊主宮存址明周文端經(jīng)有詩

永寧寺在縣東北三十里吳村

夀圣寺二一在縣東北三十里許壇一在縣東十里溫莊

定慧寺在縣西北四十里胡谷里

萬光寺在黃林村

大佛寺在汾水西隋開皇中釋澄空于汾西將鑄佛像鳩集金炭二十年啓爐無成又二十年復(fù)無成又二十年登爐巔百尺揚(yáng)聲語觀者曰吾欲舍命金液倘大像圓滿後五十年當(dāng)為建重閣俄金液赫耀投身而入及啓爐鐵像高七十尺莊麗端妙毫髪胥具唐開元初天平軍節(jié)度使李暠捐錢七萬緡建重閣覆之北都謂之平等閣計僧投爐日至是適五十年矣

定國寺東魏建寺新成齊神武謂陳元康溫子昇曰昔作芒山寺碑文時稱絶妙今定國寺碑當(dāng)使誰作辭也元康薦祖珽才學(xué)乃給筆札就禁所具草二日內(nèi)成其文甚麗神武以其工且速特恕罪不問

大基圣寺北齊後主天統(tǒng)五年夏四月詔以并州尚書省為之

摩尼寺舊唐書唐元和二年正月庚子回紇請于太原府置摩尼寺許之

斛律寺唐誅宦官晉王憐河?xùn)|監(jiān)軍張承業(yè)不忍殺匿之斛律寺中 按宋太宗平北漢破太原城縱火焚廬舍金元好問詩仙佛所廬百余所思役天財千萬古爭教一炬成焦土今考其載正史者存之

三級佛寺魏永安三年十二月甲寅孝莊遷于晉陽甲子史紀(jì)遺事于城內(nèi)三級佛寺

興國寺在太原古城溫大雅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隋大業(yè)末唐公募兵得數(shù)千人兵司總帳以聞?wù)埌矤I處指興國寺曰此其興國者也宜于此寺安處又曰處之興國可謂嘉名

長春觀在縣西南三里城角村元延佑元年道士劉志元建學(xué)士陳儼撰碑明洪武十八年道士胡維賢重修

圣夀觀在縣西五里蒙山下隋文帝父楊忠為周將伐齊立碑於此今廢

昊天觀在縣西十里龍山絶頂元元貞元年披云子宋德芳建觀東石崖列石室八龕披云子鑿一曰虛皇二曰三清三曰臥如龕內(nèi)臥像一傳為披云子臥化地四曰元真五曰三天大法師六曰七真七八胥曰辨道凡鐫石像二十有七尊明洪武間并北極觀入焉正德初內(nèi)官暢英重修是時云間陸本居石洞以道術(shù)著內(nèi)又有全真庵宋德芳撰碑

真武觀在縣西北十二里董茹堡北明弘治間修清貞觀在縣北十五里金勝村元延佑二年道士魏道貞建今廢

玉真觀在縣東北二十里舊平晉縣城內(nèi)元至元間道士張德云建

遇仙觀在縣東三十五里溫莊元大德二年道士尹志平建

元真觀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王名村元延佑四年道士張志全建

龍泉觀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三賢村元大德五年披云子宋德芳建

榆次縣

延夀寺在縣東北金皇統(tǒng)五年僧惠監(jiān)建明宣德三年重葺正德七年增修

常樂寺在縣西南宋嘉佑元年僧福聚建明正統(tǒng)十二年修嘉靖二十九年重修周鈇記

顯圣寺在縣南關(guān)東金皇統(tǒng)四年僧廣惠建明洪武十二年重修

永夀寺在縣東源渦村漢建寧元年建唐元和十二年自村東移置今所宋大中祥符年增建經(jīng)閣并浮圖二

寶直寺在縣東東硯子村唐咸亨二年建金大定八年僧善仙重修

承宣寺在縣東西硯子村唐咸亨二年建宋熙寧七年僧妙果重修金大定二年敕賜今額

興教寺在縣東訓(xùn)谷村宋政和三年僧洪演建中有五龍圣井水甘潔冬夏無盈涸禱雨輒應(yīng)

觀音寺在縣東長寧村西北緣山麓映流泉明正德十五年建

萬夀寺在縣東南趙村宋宣和元年重建

永平寺在縣東南雙村宋宣和二年重建

化成寺在縣東南楊梁村金天會十一年僧德成重建真果寺在縣東南榆城村金皇統(tǒng)五年僧安善建治平寺在縣東南馬欄村寶峯山頂元至元二年重建下有龍池清澈可鑒

妙相寺在縣南長夀村唐光宅中建舊有塔宋政和元年僧志和修今毀

資圣寺在縣南王都村金皇統(tǒng)三年建

夀圣寺在縣西南北席村元中統(tǒng)元年建

保安寺在縣西南褚村金皇統(tǒng)九年建明萬歷十七年重修尚書褚鈇撰記

廣悟寺在縣西南西白村金皇統(tǒng)九年建明正統(tǒng)十年重修

延慶寺在縣西南西陽村唐貞觀三年僧宗寛建雙林寺在縣西北張村宋天圣二年建

圓慶寺在縣西北使趙村唐貞元十一年建明洪武二年修嘉靖間增葺

圣夀寺在縣北龍?zhí)锎褰鸫蠖ㄎ迥晟o@建

慧日寺在縣東北趙村金皇統(tǒng)三年僧妙廣建嘉靖十五年重修

紫巖寺宋天圣初麻衣和尚法濟(jì)臥化于此

菩薩堂在縣北王胡村金大定間重修

水晶院在縣北四十里烏金山內(nèi)有龍池相傳文殊飲獅處

真常觀在縣西元至正七年隱真子陶志頤建太原路教授張欽記

慶陽觀在縣東南張胡村元中統(tǒng)三年道士石志玉建皇慶四年道士張志欽重修

保全觀在縣南雙塔村金大定二年建

清真觀在縣西北鳴李村元至正二年道士李志昇建明洪武七年重修

靈應(yīng)宮在縣東南五里明嘉靖十一年建

萬春宮在縣北聶村金皇統(tǒng)二年建元隱真子陶志頤修煉于此

太谷縣

資福寺在縣東南金大定二十五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楊魔頭棲此能前知晉恭王甚重之

國朝康熙間屢修

天王寺在縣東南元延佑四年建

觀音寺在縣東南金大定二十五年建

普慈寺在縣西南舊名無邊相傳鳳凰元年建即晉武帝泰始八年也宋治平中重建改今額元佑五年重修

寶林寺在縣西北宋治平年賜額

安禪寺在縣西南元延佑三年建

離相寺在縣西街元延佑七年建

萬安寺二一在縣治後金皇統(tǒng)七年建一在縣南十里西咸陽村元至元十年建

永康寺在縣南門外明正統(tǒng)二年建

崇勝寺在縣西南三里付井村金大定五年建

大時寺二一在縣西北十里登豐村金皇統(tǒng)三年建一在縣東北七里韓武都金大定九年建

天仁寺二一在縣北五里上善村宋治平二年建一在縣東北二十里中孝都宋政和二年建

法安寺二一在縣東北五里韓武都宋嘉佑六年建一在縣北十五里郭村元至大二年建

光梵寺在縣東十里石象村宋治平四年建

慈濟(jì)寺在縣東十里杏林村金大定二年建

圣果寺在縣南十里東咸陽村金皇統(tǒng)八年建

梵天寺在縣南十里東咸都金大定五年建

清涼寺在縣南十里侯城村金皇統(tǒng)九年建

浄覺寺在縣南十里侯城村元至元三年建

福嚴(yán)寺在縣南十里侯城村元至大三年建

法云寺二一在縣南十里張村金皇統(tǒng)八年建一在縣南二十里四卦村元至元二年建

永慶寺二一在縣西南十里洸村金正隆二年建一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信義村元至順二年建

慧明寺在縣東北十里朝陽都元天歷元年建

浄信寺在縣東十五里陽邑村唐開元元年建

圣安寺在縣東北十五里胡村宋太平興國二年建常樂寺在縣東北十五里敦坊都金天會十年建光化寺在縣西南十五里白城村宋咸平二年建宣梵寺在縣東南十八里惠安村金承安五年建萬夀寺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小常村金天會元年建妙香寺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小常村金皇統(tǒng)七年建夀安寺在縣東二十五里太白都金皇統(tǒng)八年建永安寺在縣東北三十里信義村金天會十二年建保勝寺在縣東北三十里西薄都村金大定二十五年建

永寧寺在縣東三十里回馬村金明昌五年建

大智寺在縣東三十里西盧村金貞元元年建

安定寺在縣東北三十里西盧都金皇統(tǒng)四年建夀圣寺二一在縣東三十里小白都元至順元年建一在縣東北七十里梁平村金正隆三年建

治平寺在縣東北四十里東盧都元延佑六年建貞寂寺在縣東北四十里大郭村宋大觀元年建普向寺在縣東北四十里任村都金皇統(tǒng)元年建定明寺在縣東北四十里西薄都金大定四年建法寧寺在縣東四十五里閻村金天會十二年建寶峰寺在縣東南六十里浮圖村元至治元年建安浄寺在縣東北七十里梁平村金正隆四年建崇果寺在縣東北八十里佛谷里宋治平二年建貞夀寺在縣東南九十里佛谷村金正隆二年建浄圓寺在縣東北百里佛谷都金皇統(tǒng)二年建

玉真觀在東門外

迎祥觀在縣東南隅元至正二十三年建即今城隍廟隆道觀在縣南十里鳳凰山下唐時白將軍建宋重修晉陽志大唐時當(dāng)里佐命白將軍所修香火之地殘碑剝落不可讀

龍泉觀在縣東南十三里侯城村元至正十五年建紫微觀在縣東北十五里胡村元大德七年建

元真觀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信義村宋明道元年建元大德七年修

又元觀在縣東北五十里曲河都元皇慶二年建神霄宮在縣治東宋崇寧元年建

祁縣

石佛寺在城內(nèi)舉善坊金明昌年建

善音寺在城內(nèi)舉善坊明宣德年建

上生寺在縣治南金明昌年建

三教寺在縣治北關(guān)外明崇禎間建邑人李而洵撰碑記

明覺寺在縣東北三里會善村元延佑間建

仁濟(jì)寺在縣西五里東冀都金明昌元年建

清真寺在縣西五里東冀都元至元五年建

清浄寺在縣西北五里北谷豐村元延佑三年建浄信寺在縣東南七里祁城村金明昌元年建

慈智寺在縣東北七里王村明正德六年建

普照寺在縣西北八里城趙都金明昌二年建

福興寺在縣北八里豐澤村元至順年建

法林寺在縣東南十里小韓村元延佑四年建

普寧寺在縣西北十里修善村元大德八年建

惠安寺在縣東北十里西六支村金承安年建

寶勝寺在縣西南十里榮仁村金明昌元年建

集勝寺在縣西十五里西建安村金明昌五年建勝果寺在縣北十五里東西陽羽二屯中佛像相傳神樹雕成

法嚴(yán)寺在縣東十五里東六支村明嘉靖十年改建興梵寺在縣東二十里西管村宋天圣三年建

延夀寺在縣東北二十里張莊村元延佑三年建仁王寺在縣西北二十里西陽羽村金明昌三年建悟真寺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上真都明嘉靖八年修洪福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梁村元大德三年建清法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中梁都元延佑五年建洪濟(jì)寺在縣北三十里北左村元延佑四年建

觀音寺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大安南村元時建

圣覺寺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子洪鎮(zhèn)金明昌七年建妙因寺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白圭鎮(zhèn)金明昌元年建幽仙寺在縣東南六十里下幘山宋宣和二年建諸仙禪師棲此徒全福受法焉

大清觀在縣治麓臺坊街元至正二年建

延祥觀在西關(guān)廂街北元至元四年建

保真觀在縣二十五里東管村金明昌三年建

玉真觀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澗壑村東明嘉靖二十七年改建

遇真觀在縣東北四十里小義村元大德三年建玉清觀在水馬觀有牡丹甚茂弘治間王府析移枝遂槁後村民由省會歸途遇女子求載及觀下車入叩之則烏有也既而花復(fù)盛開

徐溝縣

夀圣寺在縣東南隅宋治平間建明宣德嘉靖崇禎間增葺

國朝康熙二十九年重修閻弘泰記

真空寺二一在縣西南隅明嘉靖間建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重建劉弘輔記一在縣東楚王村明景泰間建

洪福寺在縣東明景泰間建

玉泉寺在縣東北明正德間建

福夀寺在縣東史家社明正德間建

明因寺在縣東賈村

靜寧寺在縣大賞鎮(zhèn)

白雀寺在縣南北內(nèi)道村明天順間建

太歷寺在縣東南李青村宋紹興間建

福興寺在縣西南高花村明景泰間建毀于兵釋佛幻興建凡缺材用輒曰某日某當(dāng)送至至期胥驗

混元寺在縣北隆全堡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知縣簡能建

千佛洞在縣東關(guān)外明萬歷三十四年建

長春觀在縣西金大定間建

太微觀在縣東南大賞鎮(zhèn)宋延佑二年建【明一統(tǒng)志東十五里】紫薇觀在縣西北郝村

純陽宮在縣西南隅

清源縣

凈梵寺在縣西南宋政和三年僧寶嚴(yán)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置僧會司

永清寺在縣治後元至正二十八年建

普照寺在南關(guān)西街金大定七年建

大通寺在南關(guān)昇平街後金皇統(tǒng)二年建

寶嚴(yán)寺在南關(guān)半陂街元元貞二年建

崇興寺在羅郭都宋皇佑三年建

圣師寺在堯城鎮(zhèn)金天會三年建

化成寺在孟封村元皇慶元年建

寶林寺在青堆北村元延佑二年建

洪濟(jì)寺在安南村元元貞二年建

二山寺在故平都元至正二十八年建

永興寺在孔村元至元二十九年建

永勝寺在故驛鎮(zhèn)西宋天圣五年建

清泉寺在故平都中隱山元至正二十四年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并仁山寶嚴(yán)永興寶梵四寺入焉寺最幽勝所謂中隱環(huán)青也

凈真寺在白石上都大屋村金皇統(tǒng)四年建

香巖寺在馬峪山金明昌元年建周世科有詩

慈云寺在梁畢村宋紹圣間建

法云寺在梁畢村宋元符元年建

寶梵寺在東于村明成化十一年建

崇仁寺在高白鎮(zhèn)金明昌四年建

方山寺在高白鎮(zhèn)西宋端拱年建

三教堂在高白鎮(zhèn)元至元六年建

凈修閣在高白鎮(zhèn)明成化二年李氏女善果建又建孝感樓于閣東女恥隸樂籍習(xí)禪于樓年八十五以處子終邑人題額

太微觀在縣東元大德元年建

元通觀在梁畢村元大德三年建

交城縣

離相寺在縣東南隅宋大觀元年建明嘉靖間鑄鐵佛舊有塔萬歷二十八年修增高一丈五尺

國朝康熙四十六年又修

定慧寺在城西南隅道德坊唐貞觀二年建號西律院宋太平興國三年改今額元至元二年重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永樂九年重修萬歷甲午又修彭憲范記天啟四年知縣芮浩重修有碑記

惠衆(zhòng)寺在縣南五里西汾陽村宋雍熙四年建明正統(tǒng)三年修

國朝順治十四年移建村東

天寧寺在縣西北五里卦山號佳勝地唐貞元二年建明洪武九年修十九年并永福觀音二寺入焉嘉靖間重修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知縣洪璟又修并記山門臨壑懸崕中斷五十三年易石砌數(shù)百磴武攀龍記寺上為毘盧閣再上為石佛堂山巔建塔

永寧寺在縣西北二十里石壁山地最幽勝元魏延興二年建名石壁元中寺太和間修有甘露之應(yīng)雁門僧曇鸞魏主號為神鸞晚移住寺中唐太宗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臨寺見僧綽公詔名山形勝皆表梵剎開元二十六年僧普公鑄鐵彌勒像林諤作頌房璘妻高氏書碑書家尤寶之所謂香籨大令也貞元十一年建甘露無礙義壇甘露垂珠草樹者三日李逢吉撰碑賜名石壁永寧寺元和間甘露又降賜名龍山石壁永寧禪寺宋龍?zhí)抖U師居寺夜誦華嚴(yán)經(jīng)有鳩鴿二鳥集左右聽之一日胥墜地死縣北坡底村榮氏攣生二子啼不止師尋至摩其頂曰勿泣果止稍長胥從師棲北溝西崕下龍?zhí)梅菜氖犟阕婪Q鳩鴿二師崕東有石庵顯蹟遺像在焉元僧安身多異術(shù)中統(tǒng)三年命為僧録司賜禪衣二襲織龍鳳山河最為工巧貯寺庫中世守為重寶至今猶新寺有金章宗詩萬松老人趙點(diǎn)和檮戭元郝天挺明陳軏鄭正胥有詩

定香寺在縣西南三十里唐大觀二年建明正統(tǒng)九年修

常樂寺在縣西北四十里元魏武定三年鎮(zhèn)遠(yuǎn)將軍伏興建明宣德五年修成化四年重修

夀隆寺在縣西四十里西社村元至元十三年建衆(zhòng)圣寺在縣西北五十里元至正十年建明景泰五年修

百泉寺在縣北七十里元至正十三年建明正統(tǒng)三年修

興濟(jì)寺在縣北九十里宋天圣四年建明景泰六年修金山寺在縣西九十里明宣德九年建成化四年修治平寺在縣北一百里屯蘭都宋慶歷二年建明洪武間并慈氏福勝圣夀興福明福福興六寺入焉

元真觀在縣西北隅元元帥覃公為道士程志保建定宗賜志保金冠法衣改額大元真萬夀宮中統(tǒng)間賜號沖虛清凈至德真人自號通真子至元十七年三月化葬北山麓王構(gòu)記觀久廢

國朝康熙間重修有碑

棲霞觀在縣西北四十里曲里村元至元年建石頭道人張可曇化此

崇真觀在縣西北五十里西社村元中統(tǒng)三年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置道會司

文水縣

明教寺在縣西北隅唐貞觀十二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安禪寺在縣東南隅明宣德年建

蘭若寺在縣南十里下祠都明宣德二年重建舊傳有大鐘洪武時飛至金陵王峋有詩

多寶寺在縣東二十里元至元十三年建

凈居寺在縣南二十五里平陶都金大定間建

洪勝寺在縣西北三十里熊耳山土人呼熊耳寺寺多佳卉木前有牡丹一株穿石而生不資灌溉花艷冶相傳仙植元時燹復(fù)生明晉藩鑿取之旋取旋生一說寺僧惡尋芳客以湯沃死一日見紅衣婦入寺覔之無蹤花復(fù)生云

龍泉寺在縣東北昇泉都唐開元年建

觀音寺在縣東云周村元至正年建

長樂寺在縣東原西都元至正四年建

寶界寺在縣東南下曲村金大定年建

梵安寺在縣南上賢村有塔高十余丈宋崇寧二年建瑞相寺在縣南岳村後魏延昌三年建

甘泉寺在縣西南四十里馬西都明正統(tǒng)年建

崇圣寺在縣西土堂村塔高十丈明正統(tǒng)六年建東巖寺在縣西北土安都元至正元年建

凈土寺在縣西北北榆都明永樂間建

夀寧寺在縣北北徐村唐天夀元年建寺前翠栢千株文胥左紐金學(xué)士郝俁有詩

崇勝禪院宋康定元年勅賜額有碑

元真觀在縣東北隅唐開元二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紫云觀在縣南十里金明昌七年建

凝然觀在縣南十六里武澇村元延佑二年建

岢嵐州

香嚴(yán)寺在州城內(nèi)肅穆街南宋元豐間建寺先州而建相傳初塑大雄殿像未竟詰朝寶相衣服胥自成

弘福寺在居仁街西宋宣和間紫衣禪師建明洪武正統(tǒng)間增修天啟二年重葺寺西壁有宋徽宗御筆手詔碑

草偃寺在州南十里王龍都元至正十六年建今廢云際寺在州西山石徑盤曲號佳勝地宋天圣年建嘉靖間兵燹汪可受有詩又有下云際寺在州西四十里宋宣和三年建

塔院寺在州北丘子坡明正統(tǒng)年建

三教寺在州北草城村元元貞二年建

崇典寺在州東北四十里康家會元至正間建

崇梵寺在州西七十里旛竿村金明昌六年建

瑞云寺在州北八十里東雪山嶺唐貞元十二年建圣安寺在州北九十里金明昌六年建

白勝庵在城南三十里寺溝會北西巖為龍嵓寺故址老子觀在北岳廟東北

凌霄觀在州東二十里東山下宋宣和年建

神霄玉清萬夀宮在州治東有宋徽宗御制并書碑刻胥存

真慶宮在州東北明正統(tǒng)年建

嵐縣

龍宮寺在縣西北金明昌中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宣德成化間繼葺知縣孫緝記正德十年又修知縣秦鉞記

西古寺在縣西一里黃簽山金明昌年建

興祥寺在城北一里西山麓舊名獅子崖寺明嘉靖間郭儉創(chuàng)建

國朝康熙丙戌知縣嚴(yán)文炳以子疾禱于寺而痊拓建題今額自為記

太清觀在縣北街明宣德間修

天慶觀在縣南門外宋大中祥符年建明洪武初置道會司宣德天順間繼修

國朝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嚴(yán)文炳倡修自為記

延夀觀在縣東南十五里白家莊元至正間建

神霄玉清宮在縣北門外道人趙龜頤嘗飛昇于此興縣

慶安寺在縣西北岡元至元十四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崇教寺在縣西三十里唐時建明成化戊戌重修棲霞觀在縣東北土山巔金明昌間建觀右有通惠泉凡三穴水出神祠座下尤甘冽注庭內(nèi)井達(dá)于外井兩龍口一注一泄?jié)摿髦了T引入城大旱不涸闔邑賴焉

平陽府

臨汾縣

北禪寺在城內(nèi)大德坊唐貞觀二年建明洪武間置僧綱司并廣禪清涼二寺入焉永樂七年改僧綱司於天寧寺

大云禪寺在城內(nèi)安道坊唐貞觀中建俗名鐵佛寺內(nèi)有大鐵佛頭上建浮圖

天寧寺在城內(nèi)明德坊唐時建

崇法寺在城內(nèi)崇寧坊金泰和初建

國朝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毀僧普祥重建一名南禪寺奉慈寺在城西南隅舊名普安堂元至正三年建明萬歷三十九年勅改今名

慈云寺唐貞觀三年勅建太宗破薛舉立昭仁寺於幽州破王世充立昭覺寺於潞州破劉武周立弘濟(jì)寺於汾州破宋金剛立慈云寺於晉州破宋老生立普濟(jì)寺於呂州破竇建德立等慈寺於鄭州破劉黑闥立昭福寺於洺州并給度牒勅撰碑記

廣教寺在城東半里金天會中建

龍巖寺在城東十里金大定中建

白蓮寺在城西南十里元至順間建

靈泉寺在城西北十里宋太平興國中建

文殊寺在城西北十里元至元中建

延夀寺在城東十五里元致和中建

普照寺在城東十五里宋元佑中建

回光寺在城西十五里元大德元年建明洪武間并顯應(yīng)洪教小回光三寺入焉永樂十七年修

廣照寺在城東北四十五里元至元中建

四洲寺在城西二十里金太和中建

光孝寺在城西北二十里元至正中建

清涼寺在城北二十五里金明昌中建

乾明寺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元大德中建

木塔寺在城東南二十五里內(nèi)有木塔元至正初建羅漢寺在城西三十里洪堡村元至正中建

普濟(jì)寺三一在城北三十里金大定中建一在城南三十里一在城西南十里元至元中建

洪教寺在城西南三十里元大德中建

法華院在東羊村宋崇寧中建

水陸社在城西南隅安道坊普安堂側(cè)明崇禎乙亥年建內(nèi)藏水陸畫一百二十軸相傳為吳道子筆社之得名以此先是嘉靖間城北有隙地乃廢寺遺址也地中方數(shù)尺許雨不濡雪不積夜常見奇光西河郡王心異之掘地深五丈得巨石函外以鐵緄二道束之發(fā)之中函以錫又中函以木木函啟而道子畫軸見矣王甚珍之後嗣王以予平陽衛(wèi)呂指揮使呂卒崇禎間寺僧以常真得之因創(chuàng)殿藏焉今存王士祿有詩

天慶觀在城內(nèi)大通坊舊名元妙觀唐顯慶中建金大定間重修元延佑間重修明洪武間置道紀(jì)司并紫極玉虛二觀入焉

常清觀在城西門外唐弘道初建

會仙觀在城西北二里元大德癸卯地震廢至正間平章王泰亨重建李洞撰記

沖虛觀在城西北二十里元至正中重建

清源觀在城北二十五里元至正中重建

龍祥觀在城東南三里宋大觀中建

光宅宮在城南帝堯廟東元至元六年道士姜信建堯廟余村建宮以居道衆(zhòng)世守廟祀

崇圣宮在城北二里初名乾元觀元淵靜大師楊道源建前紫微殿後三清殿又後通明閣廊廡庫寮庖湢具備後地震圯至元二年大師盧道恭重建改今名元尚書清河元公復(fù)初撰記吳興趙孟頫書明宗朱新塸重修邢大道撰記

紫極宮宋祥符中神光子甄棲真居此乾興元年即宮西北隅自甃殯室

襄陵縣

圣夀寺在縣治西通信坊街宋咸平三年建元至正七年賜額進(jìn)士劉湛題額

普救寺在縣東南火尖山巔唐廣德二年賜額內(nèi)建浮圖乃慈濟(jì)得道處有碑記

興樂寺在縣治西南迎薰門外舊為化度院明天順二年賜今額成化九年毀僧僖廣重修大學(xué)士劉定之撰記內(nèi)貯大藏經(jīng)六千六百四十卷萬歷間集諸僧翻誦事竣勒碑采石磨之山水畢露達(dá)摩妙相見焉知縣陳朂作奇石贊并撰瑞碑記

靈光寺在縣東南北梁村金皇統(tǒng)中重建平陽府楊伯雄撰記知縣薛所藴重修有碑內(nèi)有塔高十三級後有藏經(jīng)閣

釋迦寺在縣南京安鎮(zhèn)宋崇寧五年建致和二年賜額明成化十年毀十三年重建

慶夀寺在縣東南王村元至元九年重修知州王士元撰碑

超化寺在縣東南趙曲鎮(zhèn)元至順二年重修

普潤寺在縣東南安里村金大定七年建

福勝寺在縣東南梁坡村金大定十一年建

慈氏院在縣東南安南梁村唐開元中建宋太平興國二年賜額

國朝康熙九年重修

香巖院在縣南崔村元延佑五年建

好生庵在趙曲東門外有兵部尚書劉余佑碑記紫極觀在縣治屏霍門外下寺里宋崇寧三年以老君觀改建明正統(tǒng)五年重修

清陽觀在屏霍門外西北元至正六年建明宣德二年重修

朝陽觀一名阜山道院在京安鎮(zhèn)元至正四年建明宣德六年重修建為觀

玉清觀在縣南北陳村元至順三年建元統(tǒng)元年賜額龍翔觀在京安鎮(zhèn)金泰和二年建元至元六年重修棲霞觀在縣東南安西梁村元延佑四年建

龍祥觀在縣西浪泉村金大定二年重建

萬圣觀在縣西齊村元世祖賜額真人酈希誠修煉於此至元年上昇葬仙塋劉賡撰碑

天真萬夀宮在縣治東南金進(jìn)士王元輔故宅元至正六年建明成化十六年修【明一統(tǒng)志金建】

朝陽洞在縣南故關(guān)澗北崖高四丈許好事者穴之如石洞然梁古賓以道流主其洞名曰朝陽至元十三年國子助教盧希古撰記

洪洞縣

佛殿寺在縣見賢坊宋天圣四年建明嘉靖元年改學(xué)宮遷寺於城東北隅易名古佛禪寺僧會司在焉

四洲寺在縣朝陽坊東明嘉靖十三年改麗澤書院永清寺在縣朝陽坊元元統(tǒng)三年建于璞有詩

興化寺在縣東北隅元大德中建今廢

羅漢寺在縣西二里孝思坊晉永和二年建又名西藍(lán)寺內(nèi)有通幽橋雪香亭邃緑亭花心亭月波亭盃池環(huán)碧亭寒翠軒宜雨亭宋至治間置今為汾水所嚙徙寺附城名仍舊宋韓舜卿元喬君章刁震亨李策上官瑜明韓文韓廷偉胥有詩

會勝寺在縣東蜀村里元大定二十一年建

洪教寺在縣東故縣里唐長安二年建

鹿苑寺在縣東南內(nèi)鼻里即福嚴(yán)寺宋治平二年建有王安石碑記

洪佛寺在縣東南吉村金大定二年建元至元六年修普照寺在縣東南栢村里元大德七年建明萬歷九年修

崇福寺在縣南張郭里唐咸通二年建明成化十九年重修

實際寺在縣南師村里元至元元年建明正德十四年修有御史李復(fù)初碑記

先師寺在縣南范中里元大德二年建

彌勒寺在縣西南段村宋天圣八年建

寂照寺二一在縣西程曲村元至元六年建一在縣南羊獬里元大德十一年建

照慶寺在縣西龍馬村元大德元年建

祝夀寺在高公里元至正元年建明嘉靖十三年修五圣寺在縣西白石里元泰定元年建

普覺寺在縣西汾州里元泰定二年建

泰云寺二一在縣東坊塠里唐天寶十載建一在縣西龍李里元至治元年建

法云寺在縣西萬安里金大定十年建

廣濟(jì)寺在縣永安里唐貞觀二年建後為汾水所嚙改徙賈村北寺名仍舊

玉虛觀在朝陽坊高埠宋太平興國二年建明嘉靖四十四年修

元都觀在縣治東北朝陽坊元泰定四年建明洪武十五年設(shè)道會司并玉虛玉清玉峰三觀入焉

玉峰觀在玉峰門外崖上南洞里元至元六年建張守大有詩

日新觀在縣東故縣里元至元六年建明嘉靖五年修元張守大有詩

慶陽觀在縣東蘇村里元至元六年建明嘉靖十九年修

棲霞觀在縣東南羊里元至正二年建明成化二年重修

翠峯觀在縣南馮張里元至正二年建明嘉靖三十五年修

頤真觀在縣南董莊村元至元四年建明正德五年修朝元觀在縣南東西里宋宣和八年建

云溪觀在縣西南段里元至正二年建

真陽觀在縣西楊家莊元至元年建明正德二年修沖虛觀在縣西張家莊明景泰元年重修

慶云觀在縣西北李里元至正十年建

清和觀在縣西長命里元至正二十五年重修

龍祥觀在縣西萬北里金承安二年建

開元觀在縣西龍馬村明景泰四年重修

清虛觀在縣西北段里宋太平興國二年建明嘉靖四十四年修

太虛觀在縣東北永寧村元皇慶二年建明嘉靖十九年修

浮山縣

羅漢寺在縣西街

玉兎寺在縣西南十里故神山縣廢城也唐武德二年平陽西北今汾西地有玉兎見遣使祭之勅建玉兎觀麟德初兎復(fù)見勅增修萬歲通天二年兎又見履空而行遣中使王文恭求獲玉兎偕平陽守杜承衍躬往兎出徐步趂之經(jīng)數(shù)日兎至平陽東神山縣西南隅而隱隱處穿地丈余獲玉石兎上貢命建玉兎觀于其地長安二年河?xùn)|路巡按使刑部尚書李景副使王永署平陽守錢光演同游觀中于風(fēng)穴山腳下見一僧引十余巨虎頂放白光言此地有虎患吾伏之告以姓氏言訖而化因奏改觀為寺後唐清泰二年正月十八日獵人見玉兎入穴掘之見庵門啟視容像如生有羅漢現(xiàn)身記元大德七年地震寺廢僧法云重修明洪武間置僧會司改置羅漢院寺有宋明道二年僧靜萬集王右軍書賈昌朝王隨詩萬歲通天二年九月始改神功元年故有二年

大義寺在縣西南二十里張堡村金大定二十九年建清微觀在縣西北五里宋元佑七年建有記

寧真觀在縣西八里辛村元延佑七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并洪禧二真龍祥太清大華五觀入焉

天圣宮在縣南三十五里羊角山之麓唐武德二年二月老子見於大樹下衣冠儼若鬂髪皤然白馬在前青童侍側(cè)謂里民吉善行曰吾唐皇帝之遠(yuǎn)祖也言訖不見遂詣長安奏聞命左親衛(wèi)都督杜昴于羊角山致祭老子再見復(fù)命有司于其地建祠開元十四年詔改慶唐觀御書額及碑文賜之改羊角山為龍角山并改浮山縣為神山縣命高力士董修前老君殿次三清殿又次三皇殿內(nèi)有六圣御容後唐長興中增修宋景德二年二月甘露降殿栢白鶴來翔勅建前後三門道院行廊大小三百余間大圣五年詔改觀為天圣宮大中祥符七年遣宰相王旦奉玉冊玉寶上徽號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八年古栢別生槐高一丈有奇觀東南有洞唐大歷中嘗勅以玉簡金龍投其中至?xí)x天福間有奉使新羅者至其國見二寶出水中還長安表進(jìn)內(nèi)有唐金籙齋頌碑宋孫景文紀(jì)事碑

趙城縣

寶嚴(yán)寺在縣東門外唐武德元年建元大德中重修明洪武十五年置僧會司永樂十年修

興唐寺在霍山谷中鎮(zhèn)廟東南唐貞元年建喬宇霍山記云唐太宗始建斷碑猶存依山帶壑特勝他處宋杜衍元趙承禧胥有詩

休糧寺在霍山巔休糧寺本名慈云漢建和中建寺左泉涌出名打鼓泉旁有說法臺金狀元王綱知府孫濬胥有詩

廣勝寺二一在霍山上一在下漢建和元年建栢萬株枝盡南向所謂廣勝奇栢也下有霍泉旁有有本觀瀾二亭山上有飛虹塔為阿育王藏舍利處明永樂十四年修正德間僧達(dá)連重修高三百六十尺寺有唐太宗御制贊宋李曼王筍王淵亭監(jiān)煉?王說張傳新若通曹量元麻秉彞詩

容攝寺在永樂里宋太平興國中建

安福寺在小胡麻里明洪武五年建

華嚴(yán)寺在馬牧里宋建隆三年建

維摩寺在師村里唐貞觀中建

普濟(jì)寺在董村里漢建和元年建

寂照寺在道覺里宋咸平元年建

消糧寺在羅云里宋太平興國二年建

靈巖寺二一在樊村里唐武德三年建一在馬牧南里元至大元年建

巖泉寺在樊村里元至正三年建

紅崖寺在中鎮(zhèn)廟南周顯德年建

龍泉寺在許村里唐武德三年建

西安寺在柴村里元至正元年建

崇勝院宋太平興國六年賜號興唐

天寧觀在桂林坊一名萬夀宮宋太平興國五年建騰云觀在城東南一里周顯德三年建名臥云觀明嘉靖間知縣賀國定更今名

補(bǔ)天觀在侯村里宋慶元四年建

先天觀在大棘里唐時建

棲云觀在楊堡里晉永和三年建

白云觀在石子里元大德七年建

碧觀觀在仇池里唐貞觀三年建

紫微觀在伏牛里漢建和元年建

長春觀在上紀(jì)落里唐時建

玉虛觀在董村里宋咸平四年建

明河觀在道覺里元至治元年建

清真觀在韓侯里唐貞觀二年建

玉清觀在王樂里金大定二年建

翠峯觀在小胡麻里唐長安二年建

東華觀在柴村里元大德三年建

崇寧觀在安定里宋太平興國六年建

慶真觀在南步里元大德五年建

聚仙觀在胡麻西宋天圣八年建

真一觀在柴村里唐天寶二年建

三清觀在胡坦里金大定十八年建

祥光觀在李巖里唐天寶十年建

清和觀在道覺里唐長安二年建

披云觀在伏牛里漢建和間建

太平縣

善惠寺在縣西八里北膏腴內(nèi)有塔北齊天通二年建初名敬屈宋嘉祏八年賜今額

云夀寺二一在縣東北十五里連村後梁貞明三年建初名遠(yuǎn)果金大定十三年賜今額一在縣西南十五里賈岡村元至元間建

國朝順治十八年修進(jìn)士王錫韓記

慈?寺在縣東北十八里柴王村明萬歷間勅賜額貯藏經(jīng)及欽賜衣鉢并頒藏御牌旗棍之屬

涼馬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北柴村東乃晉獻(xiàn)公九層臺遺址也漢永平間建宋嘉佑七年賜今額

慈寺院二一在縣城內(nèi)西南隅明正統(tǒng)十四年重修置僧會司

國朝順治十二年修一在縣西南二十里南王村元皇慶三年重修內(nèi)有轉(zhuǎn)輪藏藏佛經(jīng)【明一統(tǒng)志名慈氏寺】

永慶院在縣東十五里南賈村金明昌三年建明初村舍火院巋然獨(dú)存

國朝順治十六年修進(jìn)士李弘敏記

長春觀在縣北關(guān)明正統(tǒng)十三年重修置道會司修真觀在縣南關(guān)西高阜殿壁繪人物元朱好古筆稱精妙有鐘聲聞百里今猶達(dá)三十里外

真游觀在縣東四十里伯皇村西中多栢紋旋紐胥千百年物殿前一株干分三枝號三清栢相傳唐天寶八載四月一日東北村王叟種瓜於陽坡方治苗倏見一道人紫衣金冠自東南來索瓜叟曰方今初夏安得有瓜道人指曰此瓜已熟何言無也叟隨所指視之有二瓜香倍異倏失道人鄉(xiāng)人咸曰此仙瓜也表進(jìn)長安命於瓜所建觀賜額真游

天夀觀在縣汾東東北村唐時賜額即今南壇也八卦攢頂木不加斵土人傳魯班造

岳陽縣

大覺寺在縣西一里舊名香巖金大定三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圓覺寺在縣北十五里四次山相傳唐公主四次修道處

露巖寺在縣北五十里鳳凰山其山有風(fēng)洞六月凝氷麻衣寺在縣北八十里所謂心灣塔影也

金山寺在縣北百里

延慶觀在縣東山上宋宣和二年建內(nèi)有圣泉明洪武間置道會司并通元清華仙游棲真臨溪龍泉清泉七觀入焉

龍泉觀在縣北十五里

曲沃縣

秋林寺在縣西二十五里張少村元魏延昌三年建明洪武初并福勝寺入焉

靈光寺在縣東三十里東閻村唐初建有王勃碑文感應(yīng)寺在縣西關(guān)宋嘉佑五年建有塔地震兩分【明一統(tǒng)志宋景佑中建】

五印寺在縣西關(guān)僧會司在焉內(nèi)浮圖高十三級前代裂為二似雙塔然歷數(shù)百年仍竦峙

傳教寺在縣西南四十里宋嘉佑八年建明洪武初并昌福寺入焉

崇慶寺在高陽村金大定二十年勅建

興國寺在高縣金興定三年勅建

普救寺一名山?寺在縣東北六十里太尖山唐釋曇璲天寶元年游山中二兎引徑入戒行清潔龍神聽講土人建寺祀之後遇旱禱雨立應(yīng)廣德二年晉絳守張光俊楊子宏表聞代宗賜額普救賜曇璲號慈濟(jì)大師寺居山巔苦乏水庭中鑿石井貯雨雪賈鳴璽詩所謂山高行汲遠(yuǎn)積雪好烹茶也左右多異木西北峯浮圖立云中曇璲建後有石室曇璲修煉處

國朝釋機(jī)公蛻化寺中東廊遺跡存

慈云院在庭城村金大定時建

普濟(jì)院二一在尉村金大定二年勅建一在褚牛里元時勅建

清涼院二一在文吉村金大定二年勅建一在南莊元時勅建

香巖院在史村金大定勅建

圓通庵在城東關(guān)釋普月化此建塔藏之

白衣庵在縣東北蘇村釋江公卓錫於此村人筑庵居之

國朝康熙十三年修五十七年重修賈鳴璽撰記凈土庵在城北二十里白集村釋心如建賈鳴璽題額老子廟在城南二十里紫金山舊為佛剎元時道士有軍功奏改老子廟四圍胥老栢

玉清觀在縣東金大定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今廢九龍觀在縣南二十里景明村內(nèi)古栢一大十?dāng)?shù)圍乃千年物也相傳九龍神為村人

紫陽宮在縣南二十里紫棱寨在紫金山巓絶壁如削宮據(jù)其上北望縣城如彈丸黑子

紫霞宮在紫金山上昔有好南華者筑宮日習(xí)靜其中丹爐存宮側(cè)有風(fēng)洞

先天宮在東常村

無量洞在侯馬鎮(zhèn)

翼城縣

太平興國寺在城西門外高阜唐咸通中建初名慶國宋太平興國中賜今額舊有十二院曰天王曰北羅漢曰西羅漢曰南羅漢曰華嚴(yán)曰經(jīng)藏曰上生曰觀音曰文殊曰慈氏曰大雄殿今存大雄華嚴(yán)藏經(jīng)余胥廢明弘治九年僧守珍守璡修王泰記寺後有咸通間墓塔碑寺前有宋新修舍利塔碑文胥剝落

金仙寺舊在東門外元延佑間徙同頴坊有裕公和尚道行碑元學(xué)士承旨趙孟頫撰并書

興龍寺在欒池曲舊名羅漢洞元至治元年建

香云寺在南梁村唐太和三年建中多古栢

夀圣寺在下交村宋治平四年重修

法云寺在南衛(wèi)里唐太和三年建

天竺寺在唐城村宋元佑七年重修

龍興寺在陵下村宋靖康二年重修

云隱寺在楊窊村東北元至正三年重修

石相寺在堡子村元至順元年重修

佛巖寺在澮史西元至正間重修

福興寺在鄭莊村元延佑二年建

大悲寺在上白馬村明萬歷間僧悟繼至京募藏經(jīng)五千四十八卷後坐化

彌陀院在澗下村元大德八年建寺有黃梅又名梅花寺

延慶院在人望村金大定三年重修

大覺院在天馬村南唐貞觀二年建

法輪院在中衛(wèi)村東金天德二年建

興國院在北史村南金天會十二年建

凈土院在辛安村南元延佑三年建

慈氏院在仵級村元中統(tǒng)三年重修

惠濟(jì)院在南史村金大定四年建明嘉靖二十六年重修

永寧院在城西澗清頭橋上

國朝康熙二年僧圓永募建

碧云庵在古署村北馬跑泉東元馮道人建

千佛窟在翔臯山後有佛像千尊故名窟殊幽邃四季風(fēng)聲不絶土人傳通觀音洞窟旁有寺

觀音洞在石門村崖洞口有觀音祠又名菩薩崖翔清觀在南梁村宋元豐四年建

頤貞觀在丁村元至元元年重修

長春觀在南史村元道人張志和建又有清和觀在西閻村亦志和建

乾兀觀在李順村元大德八年重修

棲云觀在下流村元延佑元年建

棲貞觀舊在東河下北崖澮水上元初釋丁公建明嘉靖二十四年為澮水所浸改建北原元皇甫琰有詩

安靜觀二一在四望里元大德三年重修一在西復(fù)續(xù)村元大德八年重修

仙洞觀在風(fēng)雨壇南元元貞二年重修

懸泉觀在四望里元大德三年重修

慶唐宮在石橋村唐開元十四年建

紫陽宮在唐城坊宋紫陽真人張伯端修煉於此伯端悟真篇學(xué)仙須是學(xué)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乃南宗之祖也今紫陽杏林紫賢遺蹟存三晉者惟此

汾西縣

巖棲寺在縣西禮義坊元至順三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

興原寺在縣東金大定二年建

覺圓寺在水潤里元延佑二年建

建福寺在縣西四十里勍香鎮(zhèn)唐太和元年建

圣水寺在縣西四十里

洪濟(jì)寺在三云村元至順二年建

彌勒寺在伏朱里

沖佑觀在縣西北禮義坊唐武德二年有玉兎見遣使祭之勅建玉兎觀麟德初兎復(fù)見勅令增修宋宣和五年改今額元大德中重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并招仙葆光虛靜三觀入焉【詳浮山】

靈石縣

資夀寺在縣東蘇期村元泰定三年建明洪武間置僧會司并興國崇福安靖三寺入焉

惠濟(jì)寺在縣北街

永福寺宋文彥博藏經(jīng)記高曾祖墳在汾州介休二縣父母墳在西京伊闕縣皆所在有奉墳僧得賜額曰永福教忠積慶得撥放童行內(nèi)介休空王院西京資圣院乃因舊院已各有藏經(jīng)惟永福教忠院近特舍俸賜金帛各置經(jīng)一大藏付逐院收掌

清涼寺在小水鎮(zhèn)東山上

保安寺在石膏山

棲隱寺在張岫村

云峰寺在楊家塢

兜率寺在東南五十里東曲里東村舊名大慶元大德三年重建改今額明洪武間并圣夀寺入焉

天圣寺在冷泉鎮(zhèn)汾河西

大云寺在冷泉鎮(zhèn)呂柟有詩

興國寺在馬家莊

安靜寺在金莊村

白山寺在東羅村

夀圣寺在張志村

多寶寺在椒峪村

慈云寺在王雨村

圣福寺在葦溝村

圣夀寺在雙白里田家山一名老兒浮屠寺世傳張果老游此坐化遺骸即瘞座下洞并鐵匙鐵碗鐵拐鐵鞋諸物

石佛寺在秦王嶺

惠安寺在縣西南四十里魯班纒相傳魯班所修寺後有石穴深幽不敢入大風(fēng)中出四時不息

川寶寺在許家店

白衣庵在石膏山傳為白衣觀音坐化地

蟠龍庵在水頭鎮(zhèn)西岳廟後

瑞云觀在縣東門外金時建名修真觀元至順年修明洪武間改今額置道會司

修真觀在東曲里西村

舍支觀在溫家莊

霍州

西福昌寺在城宣化坊唐貞觀四年勅尉遲恭監(jiān)建許敬宗撰碑初名普濟(jì)宋太平興國二年改今額元大德七年地震圯延佑三年僧聚成重建至正十八年毀明洪武十五年置僧正司僧了印重修

東福昌寺在西福昌寺東唐貞觀四年僧清宜奉勅建後地震圮延佑四年僧圓琳重建後改霍山驛明洪武十八年僧賢仁奉勘合仍建為寺有碑記今改名祝圣

廣順?biāo)略诔切焕锝鹛鞎荒晟律平ㄡ岬卣疔菰佑尤曛亟?/p>

普濟(jì)寺初學(xué)記唐太宗破宋老生於此貞觀三年勅建給度牒勅撰碑記詔曰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元戎致茲明罰其有桀犬嬰此湯羅銜須義憤終乎握節(jié)各狥所奉咸有可嘉日往月來逝川斯遠(yuǎn)雖項籍放命封樹紀(jì)於丘墳紀(jì)信捐生丹素著於圖象猶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鑊八難之間永纒氷炭愀然疚懷用忘興寢所以樹其福田濟(jì)其營魄可以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兇徒殞命戎陣者各建寺剎招延勝侶望法鼓所振變炎火於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於甘露所司量定處所并立寺名支配僧徒及修院宇具為事條以聞稱朕哀矜之意仍命虞世南李百藥褚遂良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為碑銘以紀(jì)功業(yè)

金田寺二一在楊家莊宋政和四年建一在杜莊村胥有記

玉泉寺二一在陶唐谷下有泉自山落水如玉故名宋初建剎依巖壑俯瞰川流孤泉獨(dú)噴岑麓幽欝夙稱奇勝明嘉靖元年郡鎮(zhèn)國將軍聰澓廓修三十六年州牧褚相改為唐帝祠州人頌之一在谷口山麓明正統(tǒng)年建

香巖寺在靳壁村南金大定三年建有碑

云峰寺在靳壁村唐大中三年建有記

龍巖寺在石鼻村有記

興國寺在郭莊村唐貞觀十年建有碑

寶峯寺在義城村有記

大章寺在大章村高阜有碑記

雁塔寺在州南山巔明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建陽谷塔學(xué)正陳潤撰記後因建寺

太清觀在城宣一里宋天圣二年道人陶崇仁建有碑記元延佑三年道人趙太師修明洪武十五年設(shè)道正司

國朝康熙六年州牧查振宗率李勝等重修內(nèi)有尚青山塑像

清虛觀在下樂平村唐顯慶二年建有碑

慶云觀在大章村有碑記

白龍觀在白龍村有記

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