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豐功偉業(yè)者為神,以濟世救人者為神,以明察秋毫者為神,亦以恐懼敬畏者為神……最后一種尤以瘟神為代表。因為瘟疫能造成死尸狼藉而醫(yī)生束手無策,所以蒙昧者便以為此乃冥冥中…
2020-03-15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yè)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fā),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
2020-03-15
政治理論作為一門學科,常常需要面對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巨大差異與沖突。 在許多人看來,政治理論學家只追求高度抽象理論,而忽視了現實世界的客觀情況。但是,我們也可以從馬克思這…
2020-03-14
巫術一直是一個令人感到好奇又充滿恐懼的領域。上個月韓國tvN電視臺推出了一部以巫術為題材,同時結合了推理、智斗元素的電視劇《謗法》?!吨r法》海報根據劇中的解釋,“謗法”是…
2020-03-14
“困學苦讀”引子聰明的讀者一看,就知道我這個題目襲用自馬克垚先生的大著《困學苦思集》,的確如此。馬先生一向是樂天派,但從這個書名可以看出,馬先生對待學問,是處于逆境而后…
2020-03-13
劉慈欣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三體》,可以說是中國當代科幻小說里的最大IP了。在2015年《三體》獲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后,公眾對于《三體》影視化就更加期待。早在2013年,游族網絡…
2020-03-13
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其他國家的爆發(fā),COVID-19疫情是否達到“大流行”(pandemic)級別成為了媒體的關注焦點。從2月24日新聞發(fā)布會開始,世衛(wèi)組織連續(xù)表態(tài)新冠肺炎“尚未”構成大流…
2020-03-13
《論語》是中國人必讀的一本書,因為它是塑造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一個基礎。歷史上,注解《論語》的書非常多,近人錢穆、楊伯峻、李澤厚、李零等都有新的讀解,甚至為此引發(fā)爭議。市面…
2020-03-12
2018年的秋冬,我在臺灣地區(qū)的一所大學擔任了一個學期的客座教授。雖然之前多次訪臺、游臺,但整整一個學期待在臺灣,卻是得未曾有的人生經歷。淘書是我人生一大愛好。在赴臺之前,…
2020-03-12
動物貫穿了冠狀病毒的疫情。尋找病原和中間宿主,野味飲食文化,市場實驗室活體的陰謀論,寵物的傳播風險和遺棄的貓狗,養(yǎng)殖和野生動物保護……動物以不同的形象和主體進入討論和治…
2020-03-12
1898年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寫下了第一部關于外星人的科幻作品《星際戰(zhàn)爭》,小說中,火星人攻擊倫敦,這些火星人長得很像章魚:有一個圓圓的肚子,有三條章魚一樣的爪子?!?/p>
2020-03-12
與成人文學不同,在留存“瘟疫”這一特殊的記憶時,兒童文學大多避開了寫實主義的畫風和對痛苦情緒的喚起,而是將幻想、隱喻的力量發(fā)揮到了極致。從某種角度說,作家們出于呵護童年…
2020-03-12
在剛剛過去的3.8國際婦女節(jié)中,我們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女神節(jié)”、“女王節(jié)”宣傳。除去這些詞本身具有的商業(yè)氣息之外,我們也可以直接感受到社會對于女性稱謂的改變,而對于一個…
2020-03-12
在古代歐洲,鼠疫這個稱謂并沒有現代醫(yī)學上的意義,而是作為恐懼、死亡、饑荒等災難的代名詞,統(tǒng)稱為瘟疫。在神話和宗教文本中,瘟疫并非定位為一種在自然發(fā)生的流行性傳染病,而是…
2020-03-12
對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芒種,陸游有詩云:“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