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諸葛亮與商鞅一樣都是用人治推行法制的典型。他們都沒有建立起讓法治得以獨立運轉(zhuǎn)的機構(gòu),比如議會制度、分權(quán)制衡制度等。他們的法制理想必須依賴于信奉法制的強權(quán)人物來推行?!?/p>
2017-07-11
悅微知著在那種嚴峻的環(huán)境里,每個知識分子都會問自己:活著有什么價值?為什么在前方將士拼死抵抗的時候,自己依然要教書讀書?答案是:為了重建戰(zhàn)后的中國。
2017-07-11
光明日報歷代文人學者普遍認為,司馬懿是三國終局大勢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如同曹魏代漢,首功在于曹操而非曹丕,經(jīng)由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三代接續(xù)才從曹魏手中得到皇權(quán),首功則在于司馬懿。
2017-07-11
北京晚報后世的篡位者大多遵循曹操模式,先要九錫,而后再逼迫禪位,把篡位做得面子上很好看,“自此例一開,而晉、宋、齊、梁、北齊、后周以及陳、隋皆效之”。
2017-07-10
朱言封建統(tǒng)治者是站在正統(tǒng)主義立場上來評論“司馬代魏”之事的。中古帝制社會,不忠君就是叛逆,為綱常倫理所不齒。而歷史唯物主義早就批判了這種封建正統(tǒng)史觀,更不以傳統(tǒng)的忠君觀為是…
2017-07-10
澎湃新聞歷史學是科學還是人文學知識?現(xiàn)在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科學。今天的歷史學,雖然不像社會學、經(jīng)濟學那樣是一門完全的社會科學,但是也越來越科學化。
2017-07-10
北京日報需要闡明的是,這里的國家不是指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主權(quán)國家,而更多的指民族政權(quán),甚至很多還停留在部落時代。但為了方便理解以及統(tǒng)一稱呼,仍稱“國家”。
2017-07-10
明清史研究毫無疑問,喬治馬丁老先生塑造瑟曦,參照了英國玫瑰戰(zhàn)爭時代(1455年1485年)蘭開斯特王朝的紅玫瑰王后安茹的瑪格麗特,她是亨利六世的妻子,瑟曦的原型。
2017-07-10
澎湃新聞朝鮮跟中國東北挨著,為了保東北這個龍興之地必須保朝鮮,所以對朝鮮采取的措施不是簡單援助,而是深度干涉。對于越南,我們做了一些援助,但最后放棄了。而緬甸和琉球就直接放棄掉…
2017-07-10
一枚石頭經(jīng)過詳談以后,赫魯曉夫向博利沙科夫交了底,說克里姆林宮有意向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傳遞信息。赫魯曉夫當時囑咐他說:“我們在莫斯科應該知道一切?!?/p>
2017-07-10
中國國家歷史有確鑿的史料證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前,三山三園內(nèi)的陳設,為“八萬七千七百八十一件”,因此可以判斷出圓明三園內(nèi)的陳設物品數(shù)量,應與“八萬七千七百八十一件”相差不會太大。
2017-07-10
錢江晚報長期以來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說是鄭和航海留下來的檔案,被明朝中期的兵部官…